推荐期刊

老旧社区公共空间优化设计现况

时间:2020-08-06 11:51:44 所属分类:建筑科学 浏览量:

人是社会性动物,社区是人们生活的重要场所,不论是在农村还是城市街道,归属于社区与聚居生活是人们精神需求的必然形式。但随着城市的发展,大规模土地利用和旧区重新改建,城市及其周边地区联排公寓楼和住宅大量建造。导致早期的邻里社会关系网被冲散、新

  人是社会性动物,社区是人们生活的重要场所,不论是在农村还是城市街道,归属于社区与聚居生活是人们精神需求的必然形式。但随着城市的发展,大规模土地利用和旧区重新改建,城市及其周边地区联排公寓楼和住宅大量建造。导致早期的邻里社会关系网被冲散、新的社区邻里关系陌生、居民对公共空间利用率不高等问题。与此同时,旧有社区在建设过程中往往存在公共空间设计平庸、文化内涵缺失、社区内部存在大量“无用”空地和灰色地带等问题,导致居民对公共空间作用的意识不够。因此在社区营造中将社区公共空间通过人性化的设计手段,建设成一种具有吸引力的、可以合理调配的空间资源。为社区使用者提供交流和交往的平台,鼓励居民从私密的住宅空间走向公共空间,激发社区公共空间活力。

老旧社区公共空间优化设计现况

  1城市社区空间形式对居民影响及我国社区现状

  1.1城市社区空间形式对居民的影响

  文艺复兴时期,西方国家的城市建筑空间布局形式围绕广场而建,广场是重要的公共活动空间,街道围着广场周边呈发散型布置。这种街区布局将城市作为一个整体思考,规划师更多的是将城市作为一件艺术品来看待。这个时期的街区生活由于沿街商铺较多,可以将人们以及各种活动聚集到街道和广场,故而其公共空间的使用率高、邻里交流密切、居民的幸福指数高,街道安全性强;居民也乐于生活在这样的街道社区空间中。一条街道,当人们能自愿的使用并利用,在正常情况下人们很少意识到他们在起着监督作用,那么这里就是街道的安全工作做得最好,最不费心思,最不经常出现敌意或怀疑的地方[1]。随着功能主义的到来,街道和广场被认为是多余的,代之以公路、人行道和无际的草地。[2]功能主义理论源于医学知识的发展,1930年左右,随着医学知识的进步评价建筑的标准转向健康与生理等角度,例如住宅应向阳布置,保证住宅的采光、通风和空气质量等等。这个时期的城市规划要求住宅区与工作区分离开来,于是形成了住宅区、工业区、商业区等分散的布局形式,以保证居民健康的生活条件。这个时期联排公寓楼大量建造,形成南北布置的行列式建筑布局;街道和广场的消失使得邻里交流变得稀少,新的社区组建形成,居民彼此陌生,甚至互相之间有了防范心理。

  1.2我国城市社区的现状及问题

  1.2.1邻里交流缺失我国早期城市的邻里生活大多是单位制住房,社区内部有着良好的人际关系,邻里之间交流密切、彼此熟悉。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受西方功能主义的影响,大多数的传统社区由于年代久远而被迫拆迁,传统的邻里社会网被冲散,大量崭新的联排住宅小区拔地而起,公路人行道和大量草坪大量建造,人们没有“理由”或“借口”在户外社区公共空间中停留。新社区的居民邻里彼此陌生,生活的封闭感加重。这种情况使得社区内居民丧失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从而导致人与人之间信任感缺失、邻里感情淡漠。1.2.2社区内部公共活动空间缺乏活力我国大部分社区的重建区域最常见的是一排排的栅栏分割出来的社区空间,由此导致的社区空间形成“封闭式”小区,这种形式的街区生活使得传统的社区生活多样性消失,社区活力大大降低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商业和零售业以及各式休闲空间被隔挡在社区的外部,代替为大片的空地、绿化带和空旷的公园以及休憩场地。各类街区生活的消失导致居民没有“理由”出门参与社区生活,大片的空旷场地得不到合理利用,居民之间缺乏交往,社区的参与度降低的同时社区就会缺乏活力、死气沉沉。不难看出,人们更喜欢在彼此熟悉的社区环境内生活,邻里交流密切、街道富有活力、人们对交往的需求增加,共同维护社区的安全与稳定。在这样良好的邻里社区空间中,人们可以放心大胆的把孩子交给熟悉的邻居照看,互帮互助。就像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说的那样“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3]在现如今状况下,如何重塑社区内部的邻里关系和加强社区内部居民的交流、消除彼此的陌生感成为社区公共空间建设的一个重要难题。

  2我国老旧社区公共空间优化设计策略-以南昌市兴柴北苑为例

  南昌市兴柴北苑是原先的南昌市柴油机厂的职工宿舍建造于上世纪50年代,改造前的小区生活设施破旧、道路损坏严重、社区内部基本上没有便民设施和良好治安等。2016年3月小区开始综合治理改造,9月改造完成,改造后的小区设有社区服务中心,用于处理社区内大小事务,还设有许多便民服务点:诸如自治理事会、健康小屋、智慧配送站、艺术粮仓、快乐学习吧等,既方便了社区居民,又充实了他们的业余生活。改造后的社区空间形式得到社区居民的广泛好评,利用社区公共空间搭建社区居民自治与交流平台、促进社区内部繁荣,成为南昌老旧小区改造的样本。

  2.1增加社区建筑立面柔性边界

  兴柴北苑社区内增加了很多社区内部公共空间的柔性边界和低层住户的宅前空间,给社区居民提供了良好的逗留区,空间内放置大量的休闲桌椅、遮阳设备、健身器材等设施,给居民逗留提供必要条件(如图1,图片来源:作者自摄)。下班的居民遇到较熟络的邻居如果想进行聊天就可以自然而然的坐下来聊上几句。这种柔性边界在私密性空间与非私密性空间过渡时,给居民生理和心理上都带来良好的缓和作用。半私密性的宅前空间使得居民可以较长时间的在户外逗留,如果想在宅前呆上一会儿,总有许多有意义的事情做,比如扫地、浇花、除草等,这可以作为在户外呆较长时间的解释或托词,如果有邻居路过就可以放下手中的事情聊上几句[4]。

  2.2构建功能混合的社区形式

  社区内部新增了多样化社区公共服务空间,例如青年空间、艺术粮仓、智慧配送站、健康小屋、居民自治理事会、快乐读书吧等等,社区原单位配有职工医院和学校,底层住户开设商店、杂货铺和餐馆,整个社区公共空间功能混合多样,各功能空间均步行可达,可以基本满足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层次的居民日常生活需求。

  2.3以人为本的社区街道设计

  社区街道增加了人性化尺度,把人作为主要的设计对象,而不是根据车的尺度来进行道路设计。由于老旧社区内部公共空间局促,社区内部车行道尽量变窄留给公共活动场地以更大空间,行道树遮盖道路的同时车辆就会降低行驶速度,减少人、车之间的矛盾。这样可以缓和交通、提高道路安全性、创造适合于步行和自行车的环境。其次,抬高相邻两栋居民楼之间的公共活动场地,并用低矮植物呈半围合状遮掩,道路安全性提高的同时使得社区拥有连续完整的步行空间。以人为本的社区开敞空间形式延长了社区居民在社区外部场地的逗留时间。

  2.4挖掘社区文化,增强社区归属感

  由于社区前身是南昌市柴油机厂的职工宿舍,因此社区整体空间打造工业风的风格:居民楼外墙贴饰裸露的红砖、宣传栏导向牌以及社区公共设施均采用钢材和工业元素打造、社区内部沿路放置废弃发动机及其他工业配件、社区公共空间场地还置入了能勾起社区居民历史文化记忆的公共艺术(如图2,图片来源:作者自摄),孺子牛雕塑整体材料运用钢铁和柴油机器的工业零件融合铸造,用孺子牛来象征南柴人的甘愿付出、无私奉献的精神,而这种精神是在社区文化建设中需要继承和发扬的。当社区居民看到这个雕塑时,都能感知到社区文化,并对社区内共同的文化记忆产生归属感与认同感。

  3总结

  南昌市兴柴北苑社区的改造和规划的成功经验无疑给当下老旧社区的改造与新建社区的规划提供了积极的借鉴意义,室内室外混合多样的社区功能空间满足不同社区居民的多重交往需求。社区内部协同治理、促进形成自下而上的社区治理形式。现如今,重塑社区内部邻里关系、加强社区内部居民的交流、增强社区居民的归属感和文化认同感,是社区营造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而兴柴北苑社区所提倡的改造模式是新时代背景下老旧社区改造及社区内部微更新所需要学习的。吸取其对于社区建设中积极的经验,运用于社区公共空间的改造和建设中,为建设凝聚力强、富有人性化的社区公共空间环境而努力。

  参考文献:

  [1](加拿大)简雅各布斯.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M].金衡山,译.译林出版社,2006.

  [2](丹麦)扬盖尔.交往与空间[M].何人可,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3]费孝通.乡土中国[M].人民出版社,2008(1)

  [4]李睿.新城市主义对我国城市老旧住区更新的启示[D].天津大学,2014.

  [5]唐文,王璐.城市老旧工厂居民区景观改造研究———以南昌市兴柴北苑社区为例[J].中国名城,2017(09):91-96.

  《老旧社区公共空间优化设计现况》来源:《西部皮革》,作者:徐精哲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zazhifabiao.com/lunwen/gcjs/jzkx/464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