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12-09 10:57:57 所属分类:财政金融 浏览量:
摘要:当前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发展阶段,产业结构面临调整,文化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迎来发展的战略机遇,并将成为未来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但是,现阶段我国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结构不尽合理,文化产业的发展受到很大的融资约束,金融与文化产业间的有效
摘要:当前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发展阶段,产业结构面临调整,文化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迎来发展的战略机遇,并将成为未来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但是,现阶段我国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结构不尽合理,文化产业的发展受到很大的融资约束,金融与文化产业间的有效对接存在诸多障碍,制约了文化金融的发展。基于此,文章系统的分析了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产业与金融对接的问题及原因,对金融对接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别从金融端、产业端、外部环境等方面逐个分解剖析,最后对如何解决我国文化金融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建议。具体来讲,一是政府加强外部文化产业环境的建设;二是加快金融端对接文化产业的创新;三是文化产业端的主动调整来匹配金融端的需求。
关键词:文化金融;无形资产评估;无形资产流转;收益匹配风险;金融创新
一、 引言
当前中国经济处于三期叠加的特殊阶段,经济经济增长的下行压力与日俱增,因此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与提升市场的有效供给进而完成供给侧改革,已成为保证经济转型成功的重要战略。 因此贵创意、低能耗、无(低)污染的文化产业迎来发展的战略机遇。与此同时, 我国文化产业的市场需求进入新的阶段。据相关国际数据统计, 国民人均 GDP 超过 3 000 美元后,整个社会对文化产品的需求进入快速增长期。 目前,我国人均 GDP 已越 8 000 美元,这保障了文化产业需求端的旺盛,只要供给端给予高质量的文化产品供给,必将催生我国的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 以当前我国文化产业的年平均增速估算,2016 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在 GDP 的占比将达到 5%左右, 文化产业业已成长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并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下,作为经济味蕾的金融业受到了极大的冲击,面 对 金 融 脱 媒、利 率 市 场 化、资 产荒、资产质量不断恶化等经营压力,大部分金融机构面临巨大的发展压力,转型发展已是必然选择。 转型过程中,重新选择核心业务对象与调整业务结构将是转型成功的关键举措。 作为我国新兴的战略产业的文化产业,无疑是金融业的优质的业务对象,鉴于我国文化产业与金融业之间的融合尚待发展与深入, 且文化产业是资本依赖型产业,因此基于双方的相互需要,可以肯定我国文化产业金融的发展前景非常值得期待。
二、 我国文化金融的发展现状
我国文化产业投融资市场发展空间十分可观,但我国文化金融尚处于起步阶段,文化产业的融资结构以内源融资为主,约占总融资的 80%,主要有企业的自有资金、政府类投资与其他社会资本。 产业的外部融资结构为:银行信贷类融资占 10%、基金类融资占 6%、债券融资占 3%、信托融资占 2%、上市融资占 1%,文化产业通过金融市场的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总占比仅约 20%,文化金融服务体系亟需完善,产业化程度需要进一步提高。
1. 信贷支持文化产业情况。有别于以证券化金融模式为主的国家(例如美国),中国的金融模式是以信贷金融市场为主导的金融模式,商业银行信贷类融资是我国市场融资结构的主体, 但是当前只有 1%左右的贷款余额流入到文化产业。 如进一步去除文化器具生产等制造类外围文化产业,核心文化产业融资比例只有 1/2。 同时,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文化企业之间的融资可获得性也极不均衡。
2. 股市支持文化产业情况。 目前,我国主板市场的规模尚待扩增,全国有百余家文化企业在主板上市,总体占比依然较低。 伴随着我国证券市场注册制改革的推进,未来有望有所改观。 近阶段,依靠市场活跃并购重组的资本运作,为文化产业注入了客观的资金。 总体上来看,A 股上市的文化企业多是大型国有文化企业,民营企业较少。 与信贷类融资类似,通过 A 股市场的融资成功的文化产业行业集中度非常高。当前在新三板挂牌的文化企业越来越多,发展速度非常迅速。 新三板的受众企业更广,相较于主板市场其行业均衡度更为均衡。 鉴于新三板市场对文化产业的有力支持,如果在未来中国建成了多个层级的市场组成的股转系统,每一层级市场分别对应不同类型的公司,利用市场化手段匹配供需, 这将会对文化产业发展提供非常大的帮助。值得一提的是另一直接融资工具债券融资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发展速度惊人,债券融资拓宽了文化企业的融资渠道,给予文化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金融支持。 考虑到债券属于直接融资,成本相对较低且方便快捷,也为文化企业争取到了更多的发展空间。
三、 金融对接文化产业的问题与障碍
2010 年中国人民银行等九部委发布了 《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 通过制定积极的政策措施促进金融与文化产业的对接,十八大三中全会中更是将推动文化体制机制建设作为经济改革的重要工作内容,之后一系列政策也相继出台,积极的扶持政策坚定了市场信心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但是,依然存在文化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要解决该问题我们就要认识问题的本质,发展文化金融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涉及到制度、交易平台等外部环境的成熟度, 文化产业自身的实际发展情况,金融端的产品供给。 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在此过程中,我们要遵循文化产业发展的规律,针对问题有的放矢。
1. 无形资产流转市场尚待完善。 文化企业融资难的核心问题之一是未能建成无形资产的流转市场。 无形资产流转市场的基础是确权与确权后的法律保护,然后是在市场正确认知下的资产评估,最后是在有效定价下无形资产完成在公共平台中流传。在文化产业中,无形资产不但是产业的灵魂,也是产业的核心资产。 相较于有形资产,无形资产更容易受到侵权,在外部法律环境不健全的情况下难以得到保护。 近年来,针对该问题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很大程度上完善了保护体系,但是执行力度尚待进一步提高,例如,地方政府为了保护当地的一些侵权企业经常出现护短行为,造成了有法难依的状况,从而损害了整个市场保护体系的规范。在基础性制度不健全的环境下缺少市场认同的无形资产评估体系,虽然包括政府部门及大型企业在内的相关机构都在致力于无形资产交易平台的建设工作,但是在无形资产认定、评估、登记、抵质押、流传等流程不畅通的情况下,成效微弱,且流转市场的推进工作也缺少在市场中的知识普及。现有的金融体系是伴随着工业社会变革与崛起发展形成的,具有鲜明的时代特性,在投融资过程中重视企业的资产属性(有形资产)与规模,对于轻资产的文化产业尚未形成成熟的投融资体系,特别是无形资产的价值评估与认定。 此外,金融领域一刀切的监管政策也不利于轻资产的文化企业进行融资。
2. 风险与收益不匹配。 目前,我国文化产业与金融难以对接的另外一个障碍是风险与收益不匹配问题。 我国投融资体系是以信贷为主导,为了控制风险商业银行采用的是在一定利率浮动范围内进行信贷配给,由于利率相对固定,银行不能分享企业的成长性收益,而我国 80%以上的文化企业为中小微企业,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是一个全球性问题, 轻资产的特质更是加剧了该类企业的融资障碍,这使得成长性较高的中小微文化企业在市场化的信贷融资环境中很难获得信贷资源。 此外,许多无形资产的抵质押也与国家相关规定存在冲突。通过股权投资可以发挥具有高成长性的文化企业,然而我国主板市场对上市企业的要求严格,且无形资产占比也不能超过一定比例,尚处于起步阶段的中国文化企业群体绝大部分难以符合上市条件, 甚至是挂牌新三板市场。同理,债券市场也是只有极少数文化企业具备发行资质。虽然我国的文化产业基金发展速度迅速,但是在对接文化产业中存在诸多问题,表现较为突出的是以下几个方面——很多产业基金是债券类投资,投资周期短,这与以中小微企业为主体的产业特征不匹配, 因为并非风险投资,所以投资理念保守,造成了基金的投资规模与募集规模严重偏离,造成了浪费。 此外,由于基金的募集资金是有成本的, 闲置资金的成本也需要投资资金的收益来覆盖,推高了所投向产业的资金成本,同时也加大了基金本身的风险。 风险投资基金占比过小,与市场需求不匹配。 政府类基金的管理考核导致基金管理人为了国有资产保值方面的考虑,只投风险较小的项目,因为投资标的较少,甚至导致产业基金外流。
四、 金融对接文化产业的对策
通过上述分析, 我们认识到文化金融发展的症结,面对这些问题,政府、金融系统及产业端应多方协作,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推进建设健康完善的文化金融体系:
1. 文化金融外部环境建设。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无形资产保护体系建设是发展文化金融的基础,完善现有无形资产保护的法律体系、 提升侵权违法行为的惩治力度、清晰市场的边界等是构建良好制度保护环境的基础,能够激发文化产业的创作活力与提高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积极性。
推进无形资产评估与流传平台建设,归集文化产业端与金融端的需求与供给信息,降低双方对接的搜寻成本与交易成本。 清晰公益性文化产业与非公益性(盈利性)文化产业的边界, 推进国有非公益性文化产业的转企改制,降低该类企业的政策风险,降低行业准入标准,通过市场化竞争提高行业内企业的质量。
推进无形资产评估与流传平台建设,归集文化产业端与金融端的需求与供给信息,降低双方对接的搜寻成本与交易成本。 清晰公益性文化产业与非公益性(盈利性)文化产业的边界, 推进国有非公益性文化产业的转企改制,降低该类企业的政策风险,降低行业准入标准,通过市场化竞争提高行业内企业的质量。
2. 金融端的创新与改革。 宏观层面,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是解决当前金融对接产业问题的关键。 通过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解决文化金融的供需错配问题,必须从此处着手。
微观层面,需要各金融行业细分市场,根据自身资产配置的特性,寻找合适的进入领域。 一是构建专业化队伍,对文化产业树立客观的认知,熟悉行业特征。 二是在客观的认识前提下,提高服务专业性。 例如,商业银行通过构建文化产业金融事业部等措施推动专业化服务机构的建设。三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创新金融产品,通过优化自身产品与文化业务风险的匹配性提高双方对接的成功率。 例如,商业银行以无形资产为增信方式对文化企业开展信用类贷款,拓宽业务对象;创新担保方式,开发保险产品,分散信贷业务风险;针对未来收益好的轻资产文化企业开发资产证券化金融产品,解决企业的融资问题。 四是加强金融行业间的合作,例如,“商业银行+投资银行”模式对成长性高的优质中小微文化企业开展“投贷联动”融资服务。 五是创新企业风险评级方式,针对文化企业量身制定合理的授信考察因素。 六是根据产业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助推产业聚集,例如,金融机构针对当下需求旺盛的文化企业并购重组热潮,为其提供资金及专业顾问方面的支持,帮助企业快速发展。
五、 小结
综上所述,我国的文化金融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与价值。 本文通过分析我国文化产业与金融对接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从外部环境建设、金融端创新与产业端改革等三个维度给出了一些建议。 解决金融对接文化产业的关键措施是无形资产的定价与流转及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设,这是一系统性问题,正确的认识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未来我国的文化产业金融非常值得期待, 在此过程中,各方均有需求推动文化产业金融的发展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困难与障碍也在所难免,这就需要在面对问题时充分尊重产业发展的市场规律, 保持应有的耐心与坚持。文化产业金融的创新与发展最终还需要以实践来检验,因此本文的延伸研究将围绕具体的创新路径展开。
参考文献:
[1] 常晔.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问题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09,(12):84-85.
[2] 刘玉珠.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与展望[J].中国金融,2011,(22):15-17.
《金融对接文化产业的难题及对策》来源:《现代管理科学》,作者:朱贾昂。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zazhifabiao.com/lunwen/jjgl/czjr/45732.html
下一篇:企业财务预算管理的有效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