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11-25 10:21:11 所属分类:财政金融 浏览量:
内部控制管理是我们日常工作正常运行的制度要求,是财政评审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基
内部控制管理是我们日常工作正常运行的制度要求,是财政评审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强化内部控制管理,是全面提高财政评审实效、有效防范廉政风险的重要保证。本文将通过分析财政评审工作面临的困难和内控风险,探讨如何进一步加强内部控制管理,努力推动财政评审工作再上新台阶。
一、财政评审面临的困难和风险
近年来,政府建设项目投资规模逐年加大,评审效率质量要求日益提高,营商环境急需持续优化,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形势下,财政评审工作面临更多的风险和挑战。一是评审人员力量不足与日益增长业务需求矛盾突出。随着交通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建设高速推进,政府投资项目规模越来越大,财政评审工作任务日益繁重,财政评审机构有人员编制控制,人均年审核量屡屡创新高;同时受重点建设项目压缩审批时限和常有的“倒排工期”的影响,评审时限和评审质效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二是依托第三方服务评审模式存在较大的廉政风险。多数评审业务需要采用购买社会中介服务协助的方式开展,而工程造价行业鱼目混杂,社会中介机构经常存在实际从业人员与企业资质不匹配,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的现象,并且社会中介在承担财政评审业务的同时,往往还承担着其他政府投资项目咨询业务,难以完全保持独立公正的立场,可能存在包括以财政评审为平台获取其他造价咨询业务在内的较大廉政风险。三是项目主管部门和建设单位对项目管理主体责任意识缺乏。项目主管部门和建设单位是政府投资项目投资控制的第一责任人,承担工程造价控制的主体责任,对提供的工程造价成果及相关技术资料、证明材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负责。但在实际工作中,项目主管部门和建设单位主要看重的是按时完成建设任务,对项目投资控制的主体责任认识不够。一方面在造价控制上过度依赖财政评审的审核把关,存在预(结)算报送资料质量偏低、合同管理不严谨的问题;另一方面由于工程管理人员变动频繁、造价业务不熟、角色定位不清等原因,存在项目建设过程管理不规范、技术资料不齐全、问题沟通不及时和推脱卸责等现象。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评审工作效率,并且增大了财政评审的风险。
二、财政评审内部控制管理关键环节
(一)评审时效控制评审时效控制需要对送审资料要求标准是否统一,评审流程是否精简规范,评审方式是否科学有序进行重点把握。一是是否存在项目进窗资料不齐全,编制深度不一,边审边补充资料的问题。进窗资料清单要求太细不现实,太粗起不到作用,需要不断修订完善,从而有效防范化解主体责任边界风险。二是随着“放管服”改革的推进,原有评审流程是否适应当前新形势的要求,是否存在“能线上解决非要线下多跑路”的情况,需要对评审流程进一步精简优化,不断创新服务方式,全面优化服务效能。三是对评审方式方法核查,抓大放小,促进评审力量向重大项目倾斜,同时提高数量众多小项目的评审效率,把握“放”的度。
(二)评审质量管理控制评审质量管理控制的核心问题是限制“自由裁量权”。当前做好评审质量管理控制存在一些问题:一是顶层制度依据时效性、针对性、充分性不足。财政评审唯一的全国性政策依据为财政部2009年颁布的《财政投资评审管理规定》(财建[2009]648号),该文件属于财政部规范性文件,部分规定脱离工作实践。二是缺乏适应财政投资监管方面的理论研究,对政府投资项目的财政评审所用依据均为建设行业的,财政评审仅能根据行业标准进行评审,与财政管理要求结合不够紧密。三是评审口径不统一,计价办法及标准定额的理解和使用存在偏差,材料价格的多样性,造成评审结果差别过大。对评审质量控制的着力点是客观公正,评审质量要经得起阳光暴晒、经得起历史的检验,评审工作要保持科学性,要有资料作依据,有底稿来记录,评审过程全留痕管理。
(三)评审人员管理控制内控制度人员管理是通过认真审视和检查工作业务流程,厘清各岗位的职责,综合运用和完善岗位设置、岗位回避和岗位交流等措施,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工作机制,防控岗位利益冲突风险和廉政风险,保障评审工作顺利运行。一是检查评审工作人员的评审能力,评审人员是否能够胜任专业技术性强的评审工作;二是检查是否不相容职责相分离,保证审核工作和复核工作分开进行;三是是否实行了相互制约的评审工作制度,每一项评审工作都安排两个以上的评审工作人员进行合作分配评审内容,从而达到互相监督和制约的目的,有效控制部分人员进行内部操纵,随意更改评审结果。四是是否实行轮流值岗的制度,增加评审人员的交流,及时发现制度的漏洞和问题的出现,并充分调动评审人员的积极性,及时发现问题并改正。
(四)评审信息化平台对内控的支撑财政评审工作流程长,审核环节多,离开信息化手段很难做到全过程监管,需要依靠信息化技术手段为支撑,加快推进财政评审管理信息系统改造升级,使财审工作向科学化、便捷化、高效化发展,不断创新优化评审服务。
三、加强财政评审内部控制具体措施
(一)细化工作措施,推动评审效率新突破1加强对送审材料完整性规范性审查。专人负责“线上”资料预审和“线下”业务答疑,明确项目受理条件,统一受理原则和口径,细化办事指南,及时指出和协助解决项目报审存在的问题,做到线下资料报审“最多跑一趟”。2精简业务环节,优化评审流程。按照“能简必简,能减就减”的原则,对财审实行扁平化精细化管理。减少业务受理审批环节和层次,评审业务实行专业化分工,协调合作,统筹推进,保持专业专注,提高评审效率。3对评审项目分类,实行限时办结。一是综合考虑评审项目的性质、投资额大小及建设单位的时间要求,将评审项目分为预算类、结算类、专项评审类,按照复杂和难易程度设置不同的办理时限,尽量压缩评审时间。二是推行“首问责任制”,明确首问责任人对评审办理情况全程跟踪,实时记录评审各个环节时间点,并做到及时上报。三是建立健全评审进度通报机制,定期通报评审项目进度情况,对评审慢的项目进行预警。4探索实行单方定案管理。对财政评审已按规定程序完成初步审核并及时发出征求意见稿,建设单位由于自身原因在规定时限内不对初审结果提出反馈意见,或者对初审结果有异议但不能提出有效依据却又不愿确认评审结果的项目,探索实行单方定案管理,及时预防和化解项目积压风险。
(二)强化质量管理,构建评审监督新体系1完善财政评审顶层制度建设。一是建议在修订《预算法实施条例》时,将财政评审纳入预算管理的一个环节,使财政评审成为财政支出管理框架内的法定环节。二是建议对《财政投资评审管理规定》进行修订,与相关部委联合发布部门规章,明确财政评审在项目支出的预算编制、执行和监督中的职责范围,发挥财政评审在项目管理中的作用。2研究制定统一的项目支出定额标准。财政评审需要有自己的预算支出标准,有标准才能科学有据,减少人为因素。充分利用财政评审专业优势,按照客观公正、经济节约、前后衔接的原则,对评审数据挖掘整理,分析汇总,建立归类科学、真实准确、动态更新的基础信息库,在征求行业专家意见的基础上,不断总结提炼,研究构建财政评审相关定额标准体系。3建立和完善审核标准化管理。各级财政评审机构可以根据自身实际工作情况,编制出台当地财政评审工作指引和常用材料价格手册,汇集财政评审预算、结算等工作中常见的问题处理意见和建议,统一审核原则和口径,规范评审定价行为,减少工作摩擦,提高工作效率。4实行评审全过程留痕管理。制定标准化评审工作指南,将现场踏勘、评审初稿、对数、争议解决、调整稿、复核意见和审核定稿等关键环节实行全程留痕管理,并将其作为项目评审资料立卷归档,推进财审工作更加公开透明,确保评审行为更加规范有序。5坚持和完善重大问题集体决策机制。对财政评审过程中遇到的重大问题,采用项目座谈会审的方式集体研究处理意见,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指导审核业务共性问题的处理,逐步形成审核工作处理的统一标准和原则。
(三)统筹人员力量,打造专业评审新模式财政评审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人才队伍建设非常关键。通过内挖潜力,外借智力,采用自身培养、人才引进、自审和协审多种方式,打造专业化评审团队。1逐渐扩展和深化以自审为主导的审核模式,摆脱过分依赖社会中介机构的弊端,有效防控审核廉政风险。一是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克服编制人员不足的短板。由经验丰富的评审技术骨干,承担对新人“传、帮、带”的工作,定期开展技术业务培训,邀请工程技术经济领域专家授课,解读不同行业新规范、新定额、新材料、新工艺和经典案例,提升知识水平,拓宽工作视野,聚焦人才素质升级,培养复合型人才。二是压实评审主体责任,防控审核廉政风险。构建以“评审组”为单元的评审管理模式,每个评审组配备1名在编的资深专业技术人员担任项目主审,可外聘评审专家担任审核助力,协助主审开展审核工作。评审组为项目评审第一责任人,自行完成项目评审全部技术性工作。三是完善复核制度,实行审核和复核相分离。目前多数评审机构为事业单位,主要负责技术性审查,可在行政部门增设评审复核机构,负责对技术审查结果的行政复核和批复,实现技术与行政功能互补、有机衔接,构建更加完善的内控管理体系。2加强对委托第三方中介协审服务的监督。对重大项目或技术复杂的专业工程,为确保评审质量和实效,可聘请专业社会中介协助开展技术审核工作,评审机构加强对评审过程的监管。一是要求中介机构集中力量集中时间到指定地点办公,既能提高评审效率,又能方便评审机构对中介关于工程量计算、材料设备询价、定额套项等评审技术性工作的现场监督,以便及时了解项目评审进度和存在的困难问题;二是按照科学化、规范化的要求,统一规定评审报告模板,中介机构要按照统一标准报送评审结果。三是及时对评审中介机构的服务成果进行考核打分,考评内容包括人员选派、机构配合、人员表现、工作效率、服务质量等,并将考核结果作为支付评审服务费的依据。
(四)借力信息技术,探索评审服务新思路1完善财政评审管理信息系统,提高服务效率。以“互联网+”为驱动,让“数据多跑路,办事少跑腿”,提高评审过程的信息化,大大缩短评审过程中“送资料”、“补资料”、“拿成果”等付出的大量人力和时间,以信息化技术应用为抓手,持续提升服务效能。2推行评审大数据整合,加快财政定额标准体系化建设。通过对评审项目历史数据的汇总梳理、分析归类,形成纵向、横向评审数据库,实现评审成果网上共享,加快财政评审标准化体系建设。3以财政评审信息化网络为平台,实现人才资源共享。依靠信息化技术,建立财政评审系统专家人才库,充分发挥智囊团的作用,以不同的定位和视角,拓宽评审工作的深度和广度;并且通过信息化平台,方便对评审专家异地选聘,实现远程评审,大大节约评审成本。4对评审数据信息化公开,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对财政评审数据定期在公开网站上公示项目评审状态,及时向社会公告项目评审信息和评审进度,保障社会公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推行财政评审的公开透明运行。5积极打通与纪委监委、审计部门的信息联动,推动跨部门的数据共享。一是跨部门定期推送评审数据,及时通报重复报审、多次退审、审减率较高的项目信息,合力筑牢反腐防线。二是在信息化平台上设置评审“举报箱”,主动接受社会公众监督,收集评审工作人员廉政建设和工作作风方面存在的违规行为和线索,强化评审人员“红线”意识,牢牢守住廉政风险底线,打造专业、高效、廉洁的评审队伍。
参考文献:
[1]王兵,张丽琴.内部审计特征与内部控制质量研究[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15,12(01):76-84.
[2]陈亮.基于内部控制的内部审计理念转变[J].中外企业家,2017(18):90.
[3]杨瑗.试论现代内部审计功能拓展与内部控制评价[J]经贸实践,2017(07):230.
[4]赵红霞.我国政府购买社会审计效果研究[D].浙江财经大学,2017.
[5]霍卓莉.发达地区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启示[J].学理论,2019(2):38-41.
《强化内部控制管理提升财政评审实效》来源:《齐鲁珠坛》,作者:郑智文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zazhifabiao.com/lunwen/jjgl/czjr/47097.html
上一篇:企业集团财务公司资金管理模式探讨
下一篇:公立医院财务管理问题及策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