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12-01 15:06:42 所属分类:财政金融 浏览量:
【摘要】在金融产业持续发展的当下,保险、银行以及信托与债券都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特别是银行业,其发展极为迅猛。比如商业银行所推出的信贷业务,就成为最关键的收入来源,但也会有信贷风险。本文将基于信贷风险管理理论,探讨商业银行与小微企业在信贷风险管理方
【摘要】在金融产业持续发展的当下,保险、银行以及信托与债券都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特别是银行业,其发展极为迅猛。比如商业银行所推出的信贷业务,就成为最关键的收入来源,但也会有信贷风险。本文将基于信贷风险管理理论,探讨商业银行与小微企业在信贷风险管理方面的问题及科学化的应对策略,以提升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管理能力,降低小微企业信贷风险。
【关键词】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信贷风险;风险管理
一、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概述
1.信贷风险的识别
识别信贷风险,是指对风险源风险因素以及这些因素的波动性加以识别。在明确风险源后,就要利用创新技术找寻其中的风险因素。随后,分析总结已识别出的相关因素并分门别类,以计算各个影响因素中的核心因素,并找出核心因素和风险波动的关联点,即可对新的业务展开风险识别,为后续的评估工作提供客观数据。
2.信贷风险的评估
针对信贷业务存在的风险展开识别工作,需要先识别出其中存在的风险,再依据核心参数的过往数据、行业经验及相关计算结论,评估风险系数。总之,如果要展开准确且高效的信贷风险管理工作,就必须保证该流程的精准度。
3.信贷风险的管控
管控信贷风险时,需要基于评估结果和实时市场需求,决定需要用什么应对措施和策略,才能规避潜在风险,避免造成严重损失。
二、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管理的主要问题
1.商业银行内部协调机制不健全
目前,很多商业银行都在内部设立了信用审批部门,并在该部门下设公司业务部、信贷管理部及私人理财部。这三个部门相对独立又具有一定关联性,但彼此的业务范围并不一样。比如私人理财部及业务部,主要是在选择客户之后,筛选出其中的优质客户,让银行拥有足够的优质客源,进而获得额外利润。且这两个部门在对客户展开调查之前,会根据实际情况撰写贷前调查报告并上交到信贷管理办公室,以便后期开展信贷业务。信贷管理部则主要基于贷款分离原则,向客户提供各类信贷业务。在此前提下,编制和银行信贷业务相关的规章制度,持续调整信贷业务的审批程序。
2.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内部控制不足
首先,商业银行并没有正确认知信贷管理的内控工作。大部分银行认为,展开内控工作的主要任务是总结各类工作系统或业务规章制度,这是一个错误的理解,因为内控的真正含义是令企业或银行在制定科学规划后,采取各种措施对信贷业务的整个过程进行管控。其次,没有制定出科学化的内部组织机构,虽然商业银行构建了专属的分支授权机构,但很多银行都没有明确规定授权的程序及对象,更未划分相关方的责任和义务,从而造成极为频繁的权力滥用现象。在商业银行部分部门混合之后,就和国内的各个信贷单位融为一体,这会令贷款风险的管理工作变得更加分散,其管理效率也得不到保障。
3.商业银行内部问责机制不合理
为了针对信贷业务展开风险管理并保证管理效率,商业银行应制定科学化的内部激励及问责机制,以期强化管控效果。各种现场或非现场检查,皆需依据评估机构给出的评估结论展开,并将检查结果和所有银行员工的考核挂钩。但在实际工作中,银行总会过于注重激励机制而没有发挥问责机制的作用,致使内部体系呈失衡状态。具体表现在机构过于注重绩效且将人情放在首位,却忽略了规则与惩罚的作用,导致机构无法发挥应有作用。
三、完善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信贷管理的对策
1.健全银行内部协调机制
(1)构建浓厚的信贷风险文化。银行风险文化涉及的内容比较多,可适当制定相关规定,通过两者的有机结合能让彼此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强化信贷风险意识,建立相关文化体系,还要依据我国的经济形势及外部环境的变动,随时调整规章制度,让信贷文化体系得到持续优化。基于国内的实际情况以及国外的先进经验,完善与银行相契合的信用风险文化,从而达到预期的信用管理效果。(2)调整银行内部的权责关系。目前,大部分权力都在地级分支机构处。为了均衡权责关系,可尝试适当下放与信贷准入相关的决策权,并在下放权力时明确权责关系。
2.完善银行内部控制制度
(1)制定小微企业信贷政策。首先,建议在面对规模及信用等级不同的企业时,可选择针对性的策略,并做好相关评估工作;其次,针对额度较大的业务或风险系数很高的贷款,可赋予其更大的决策权,并慎重对待风险系数较高的贷款决策。为了推动综合发展,制定并落实政策时要体现灵活性,对于额度较小且不会产生过大风险的信贷业务,可适当调整相关制度,根据各个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的策略。(2)优化信贷管理风险流程。无论是推动信贷业务发展或是管控信贷风险,都需要优化信贷风险的管理流程,通过程序优化可维持两者均衡关系。从整体看,风险管理的过程具有全面性,且涉及所有环节。围绕不同类型的产品及客户进行综合化的信用风险管理工作,意味着管理范围将被统一。此时,如果能与所有环节展开全面性的风险管理,可管控银行所有业务的任何一个环节,从而提高管控效率。
3.强化银行内部授权与考核
(1)强化信贷授权的过程。首先,根据各个地区的经济水平及信用管理状况,落实差异化授权管理政策。立足于商业银行的层面而言,要将各个地区的特色体现出来,根据各地的实际状况制定出既能展现当地风采又可保障管控效率的信贷风险管理制度,并拟定科学化的利率及安全标准。其次,制定科学化的资格准入制度,依据管理者的层级经验及综合实力为其设定适当的自由裁量权。比如在信用审批方面,所有得到授权的人都是责任人。众所周知,小微企业的借款特征是额度较小,但频率很高,所以可通过推广授权到个人的信贷管理模式及相关体系,针对此部分企业展开管控工作。(2)加强信贷风险责任考核。第一,明确不同信贷审批权的具体负责人,及各种信贷风险的实际责任人,并对没有履行相关义务或由于客观问题而造成损失的个体处以行政或经济处罚。第二,提高绩效考核指标的合理性。特别是在对信贷部门或信贷管理者展开考核时,应考虑与信贷管理相关的指标数据,比如根据实际的不良贷款率或相关迁移率决定员工的薪资水平,这可令相关负责人及工作人员更加积极地对待并预防信贷风险。
参考文献
[1]曲蕾.小微企业信贷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商讯,2020(36):117-118.
[2]高超.论商业银行小微企业贷款业务营销策略[J].现代商贸工业,2021,42(01):122-123.
[3]王湘湘.普惠金融背景下小微企业贷款风险管理研究[J].全国流通经济,2020(34):151-153.
《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管理问题与策略探讨》来源:《上海商业》,作者:张少康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zazhifabiao.com/lunwen/jjgl/czjr/49884.html
上一篇:关于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的措施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