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期刊

加快浙江中小民营企业转型升级的措施

时间:2015-12-20 12:26:26 所属分类:经济计划与管理 浏览量:

浙江是中国民营经济最早发育地之一,也是全国着名的民营经济大省,素有中小民营企业王国之美誉。由全国工商联主办的2012 年中国民营企业 500 强评选中,浙江省有 142 家企业入围,蝉联民企大省之首,这已是浙江民企数量连续 14 年位居全国首位。 据统计,截

  浙江是中国民营经济最早发育地之一,也是全国着名的民营经济大省,素有“中小民营企业王国”之美誉。由全国工商联主办的“2012 年中国民营企业 500 强”评选中,浙江省有 142 家企业入围,蝉联民企大省之首,这已是浙江民企数量连续 14 年位居全国首位。

  据统计,截至 2012 年底,浙江省共有各类市场主体 350 万户,其中个体工商户 255 万户,民营企业 78 万户,占内资企业比重的 87%。民营企业的生产总值占全省的 70% 以上,民营经济提供了全省 90%以上的就业岗位,贡献了 60% 以上的税收,可以说,民营经济是浙江经济繁荣的源泉和社会稳定的基础,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在民营企业中,中小民营企业占到总数的 99% 以上,中小民营企业在浙江民营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然而,随着资源环境的约束加剧和外部竞争的日趋激烈,浙江民营经济的先发优势已不明显,增长后劲乏力。自 2010 年以来,浙江中小民营企业发展十分艰难: 海外订单锐减、劳动力和原材料价格不断上升、税负重、融资难、融资贵( 据调查,各大银行对中小民营企业的贷款利率在过去几年中普遍上浮 30%左右) 、生产成本节节攀升,有 6. 6 万家中小民营企业的总产值和利润持续下降,2011 年,全省逾 144447 家中小民营企业倒闭注销( 单东,2011) 。浙江,尤其是温州,甚至出现了中小民营企业的倒闭浪潮。浙江中小民营企业的发展陷入了生死攸关的境地。

  中小民营企业经营环境的恶化,引起了浙江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为了解决中小民营企业的生存危机和促进其再发展,省委省政府及时提出了转型升级的要求。唯有转型升级,才能使中小民营企业走出困境,再创辉煌。本课题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下提出来的。如何实现转型升级,已成为当前一个重大而紧迫的问题,这也就是本课题的主旨所在。

  一、浙江民营经济的特点、地位和作用

  ( 一) 浙江民营经济的特点

  第一,以加工贸易为主。浙江民营经济虽然力量雄厚,但从总体上讲,是以加工型、出口型和中小民营企业为主( 单东,2011) ,且以低、散、小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居多。20 世纪80 年代起,浙江承接了大量的外向型劳动密集型产业,只要人们有勤劳的双手、敢闯敢拼的胆量和几分运气,就能发展壮大,成为先富者。家家作坊,户户作业。这些中小民营企业无需技术,不需投入,只要几个劳动力,便能开工生产。在改革开放之初,它为浙江经济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使得浙江一跃而起成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第二,产业集群特色明显。浙江经济发展的另一个特征是产业集群明显。它的特点是,在同一区域内,集中发展某一产业,并且有较长的产业链、细化的社会分工、专业化生产和企业之间紧密的关联度等特征,其个性和特色在于小企业大集群,小商品大市场,小产品大产业,这在国内都占据一定比例,形成一定优势。一县一业,一村一品是它最鲜明的特色。如绍兴的轻纺、嘉善的木业、海宁的皮革、永康的五金、义乌的小商品、桐乡的羊毛衫、柳市的低压电器等,在全国乃至国际上都赫赫有名。

  第三,市场与企业互动活跃。浙江民营企业机制活,市场敏感强,应对市场反应快,具备先发的体制机制优势。浙江民营企业与国企比,市场反应速度快; 在技术发展上,产品创新速度快; 在企业扩张上,管理进步速度快; 在外部环境上,全员学习速度快; 在自身资源能力上,企业发展速度快。浙江民营企业看好一个项目,从决策到融资再到生产,往往快则一个月慢则三个月之内就可以完成,完全市场化导向,市场需要什么,企业生产什么。这种快速反应的决策机制、迅速行动的执行能力,成为其市场的突出竞争力。

  第四,企业家精神。浙江涌现出宗庆后、马云等一大批优秀的民营企业家。这些企业家敢于冲破各种僵化观念和陈规陋习的束缚,具有一种钱江大潮弄潮儿的无畏气概,具有第一个“吃螃蟹”的冒险精神,具有“争喝头口水”的超前意识,敢闯敢冒,敢走天下路,敢为天下先。哪里有市场哪里就有浙江人,哪里有浙江人哪里就有市场。他们为了实现自己的创业目标,吃苦耐劳,这些都是浙江民营企业家精神的体现。

  ( 二) 浙江民营经济的地位和作用

  第一,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国家统计局浙江调查总队发布消息,2012 年浙江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 34550 元,比上年名义增长 11. 6%,扣除价格因素影响,实际增长9. 2% 。浙江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14552 元,比上年名义增长 11. 3% ,扣除价格因素影响,实际增长 8. 8%。国家统计局此前公布的数据,2012 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565 元,比上年名义增长 12. 6% ,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 9. 6% 。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7917 元,比上年名义增长 13. 5%; 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 10. 7%。浙江省城镇居民年可支配收入比全国水平高出 40. 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比全国水平高出 83. 8%。可以说对浙江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做出最大贡献的是民营经济。

  第二,促进了就业。从 2008 年全国第二次经济普查资料看( 第三次经济普查数据2014 年公布) ,浙江民企就业人数 1452 万人,占全部企业总就业人数的 78% 。与 2004 年第一次经济普查比,全省企业新增 473 万个就业岗位,其中国有、集体、股份合作企业的就业岗位在减少,而民企提供了 360 多万个新增就业岗位,占全省新增就业岗位的 86%。同时,浙江民营经济贡献了全省 60%左右的税收。民营企业日益成为就业的主体。2011年开始在全国经济形势都不乐观的情况下,浙江民营企业用工不减反增。2013 年,浙江省有 26. 7 万大学毕业生,民营企业是其就业主体。

  第三,推进了城镇化建设。浙江民营企业的异军崛起和专业市场的迅猛发展,不断推进了浙江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区域经济,也增进了小城镇的快速发展,推进了农村城镇化进程。同时,民营经济推动的小城镇发展,在整个农村城镇化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形成新的乡村人居点; 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推动经济体制改革; 小城镇增进城乡融合; 完善城市化建设网络体系; 小城镇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等。浙江省的民营经济推动的农村城镇化最初的推动力大都来自民营经济的蓬勃兴起,通过民营企业的发展和专业市场的兴起,逐步促进人口、资金和技术的集聚,自发的或在政府指导下形成工业区和开发区,这些开发区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和运营,逐渐形成新的城镇建成区,有的地区持续在城镇化的政策指导下发展成特色强镇,有的地区由于地缘关系,逐渐融入附近的大都市,参与到大都市战略中。

  第四,集聚财富推进社会建设。民营企业集聚了大量的社会财富,积极参与社会建设,在教育事业、科技事业、文化事业、医疗卫生、体育事业、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社区建设等方面做出了很多贡献。如浙江民营企业参与农村经济社会事业建设迄今投资已超过200 亿元,“反哺工程”、“万家企业结对万个村”等活动,在浙江农村广泛开展。从农民最现实的需求出发,民营企业结对帮助村发展生产、环境整治、扶贫开发、培训就业、慈善助学等,尽可能有效解决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迫切的问题。再如民营企业加大了对高校科技的投入,每年民营企业资助高校进行科技研发的经费就超过了 2 亿元。民营企业在为高校办学捐款,捐赠仪器设备等公益事业上每年都花费巨额的资金。

  二、当前影响浙江中小民营企业转型升级的关键问题

  ( 一) 企业税费重

  在税收方面,企业普遍反映,浙江的税负较广东、上海重。浙江、广东、上海三地的销售税负率分别是 10. 5%、7. 6%、6. 7%。一些地区税务部门为了完成考核指标,存在随意摊派税收的现象,有的税务部门在企业交完本年度应交的税款后,还要求企业预交下一年度的税。在深圳调研时,一些浙江民营企业家表示愿意响应浙江省委省政府的号召,回归故乡,但浙江的税费负担高出深圳 10% 以上,使他们望而却步,从而放弃了回归的念头。

  2012 年 12 月 1 日,浙江省启动“营业税”改“增值税”试点工作,杭州市某镇的中小民营企业反映,“营改增”不但没有减轻税收负担,反而大大加重了他们的税负。除了税收,各项费用负担也很重,一些地方的企业还需要缴纳 200 多项行政事业性收费。

  ( 二) 企业融资难

  由于金融行业进入门槛高,金融机构基本被国有大银行所垄断,大银行更愿意贷款给大企业,中小民营企业从银行融资十分困难,融资成本高。民营企业不仅要承担较高的贷款利率( 通常是基准利率上浮 20%) ,还需承担贷款过程中的各项隐性成本和风险,如有的银行要求必须先存入相当高比例的资金,才能贷款; 有的银行以承兑汇票形式发放贷款,企业用承兑汇票贴现,额外增加 3% 的贴现。总之,银行对小微民营企业的贷款存在很多附加条件。大多数中小微民企是靠租赁的土地和厂房创业的,无担保物,银行为分散风险,于是让民企搞“互保”。“互保”往往导致较大范围的金融风险,一旦有个别企业出现经营困难而无法偿还贷款时,就会产生连锁反应,温州在这方面问题尤为严重。

  ( 三) 创新意愿低

  中小民营企业长期技术基础薄弱、积累不足,普遍采取低技术、低成本发展战略。技术创新往往对资金的需求量大,同时又存在较大的技术与巿场风险。我们调研发现,中小民营企业由于规模小,财力不足,承受风险能力弱,巿场融资难,创新资金往往短缺,普遍采取低技术、低成本发展战略。有些中小民营企业也逐渐意识到技术创新对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并逐渐尝试开展各种形式的技术创新活动。但专利等知识产权保护不够,执法力量薄弱,企业创新的成果往往被产业集群内其他企业无偿获得,创新积极性备受打击。

  ( 四) 高级人才短缺

  中小民营企业转型升级主要依赖于研发人才和高级技术工人。中小民营企业规模小,很难承受高级研发人员的雇佣成本,一线高级技术工人紧缺且流动性大,企业想对工人进行培训,但又怕培训完,高级技工又跳槽了,人财两空。随着劳动力成本不断攀升,企业面临更大的成本压力。另外,与中西部省份相比,浙江省生活成本高,只能以更高的工资来留人,年薪 5 万的用工时代已经指日可待。子女教育、社会保障等也影响招工。浙江省大部分地区 2012 年年初就出现了比较严重的招工难问题,杭州、宁波等地区更为严重。

  ( 五) 市场信心差

  利润高的垄断行业“玻璃门”的存在,使中小民营企业所能做的只是国有企业瓜分后的那些利润并不高的行业。产业升级、更新换代需要资金,中小民营企业又很难从银行贷到款,升级无从谈起,只能维持在低利润水平勉强生存。在民营企业家心中,对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信心,对民营企业的发展空间、民间资本未来投资环境的信心,似乎都有减弱的趋势。企业家担心政策的不稳定性造成资产损失,担心自己的财富安全甚至是人身安全,会在未来的某一天受到威胁,如“吴英事件”、湖南的“曾成杰”事件,很多企业家或多或少都存在类似的原罪。一些企业家通过移民的方式使自己安心。企业家信心不足,裸商群体的出现,其危害的不仅仅是当前经济的发展,而且极容易引起社会问题和金融风险等问题,甚至会动摇浙江经济长远发展的根基。

  三、采取有效措施,加快民营企业转型升级

  如何破解中小民营企业面临的上述问题呢?

  ( 一) 转变政府职能,发挥社会组织功能

  一是建设服务型政府,减少审批权。2013 年以来,国务院已取消和下放了 200 多项行政审批。省政府要把国家下放的项目的审批办法落实到位。对于不需要进行审批的,坚决交给市场去做,释放市场的活力。既要积极主动地放掉该放的权,又要认真负责地管好该管的事,做到简政放权和加强监管齐推进、相协调。

  二是减少直接的行政干预,遵循经济规律。减少从事经济事务和社会事务的政府机构,地方政府官员业绩考核与 GDP 脱钩。从制度上保障大幅度减少对企业的行政干预。鼓励社会组织积极参与社会事务,放宽对非政府组织建立的审批,并逐步过渡到登记制度。鼓励社区组织、行业同业组织、社会服务组织等的发展。

  ( 二) 降低税费水平,减轻企业经营负担

  一是落实国家结构性减税政策,降低流转税税率。浙江省是“营”改“增”试点省。落实国家结构性减税政策,依据第三产业的比重和行业性质,将现行增值税的税率调整为13% 、11% 或 6% 。目前,“营”改“增”的增值税率已在原 17% 标准税率、13% 低税率的基础上,依据第三产业的具体行业差异,新增了 11%、6% 两个档次低税率。因此,对于第三产业比重大、特别是“营”改“增”后加重税负的中小民营企业,应结合第三产业具体行业的性质,使用更低档次的增值税率。

  二是理顺制造业和服务业之间的税负平衡。增值税本身属于中性税收,不论税负轻重都应以不干涉经济为前提,而现行增值税( 包括“营”改“增”部分) 已经偏离了这一基本方向。建议实行双轨制增值税作为过渡措施,即在现行扣税法基础上,对未实行增值税的行业和项目,其购买者可以采取扣额法来扣除,以消除重复征税,这样,“营”改“增”试点过程中存在的各个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三是完善中小民营企业的税收政策。提高中小民营企业年缴纳所得额门槛标准,使中小民营企业享受低税率优惠政策的企业范围扩大。取消创业投资企业优惠政策中的高新技术要求,取消满两年起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限制,使企业在创业初期就能受益,缓解创业难; 减少企业三新研发的税收优惠政策的条件限制; 增加对受让方以受让技术实现一定所得税减免的优惠,鼓励企业在自身研发能力弱,或者不能自行研发的情况下,积极引进技术转化为生产能力。

  四是规范征税制度,杜绝突击征税。在完善中小民营企业税收法律制度的同时,必须督促执法部门严格执行法律,严厉打击执法者滥用职权,突击收税、提前收税和额外收税的行为。另外,改变税务部门的考核机制,税务部门应以监督企业合法纳税为宗旨,改变现有的目标任务层层摊派的征税方式,实现征税程序的规范化、合法化。

  ( 三) 开拓融资渠道,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一是推进农信机构市场化改革。建议切实推动、督促省联社等农信机构经营机制的“市场化”,吸引优秀民营企业参股入股。做到“干部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 “岗位靠竞争、薪酬按贡献”; “主动出击营销,客户至上,不断按客户需求创新产品”。

  二是加快发展村镇银行。发展小型金融机构,建立覆盖广、差异化、效率高的金融服务机构体系。建议完善各项政策,大力发展村镇银行,实现小型金融机构县域的“全覆盖”,提高村镇银行的竞争力度。2013 年 7 月 16 日国务院副总理马凯率“一行三会”的掌门人,召开了全面攻坚小微企业融资难的会议。会议最重要的一项决议就是积极发展小型金融机构,建立广覆盖、差异化、高效率的金融服务机构体系。相关的配套支持政策很快会出台,浙江省应该充分利用这样的政策,抓住机遇大力发展村镇银行。

  三是支持“电商金融”等金融创新。支持网络金融的发展、创新。支持和鼓励地方金融创新。“阿里金融”利用电商数据和网络平台发放小额信用贷款。到 2013 年 5 月末止,贷款余额已超过 53 亿元,年末可达 100 亿元以上。虽然它是面向全国客户的,但是浙江客户毕竟最多。要关注、研究电商金融、网络金融,尤其是“阿里金融”,支持其发展、创新,并给与必要的帮助。

  四是支持小额贷款公司发展。落实《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中“自然人”的第一位投资人地位,以及资本金下限。鼓励与支持属于民间金融资本的“三种人”主发起的小贷公司。承认小额贷款公司的金融机构身份,为解决杠杆率问题及有效监管扫清道路,进而发展成为与银行“联姻”的金融公司。

  五是努力利用现行资本市场。着力强化对中小民营企业的增信服务和信息服务,鼓励和支持杭州银行等商业银行,形成“中小民营企业—信息和增信服务机构—商业银行”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新机制。用足政策,办好浙江省股权交易中心。证监会主席肖钢日前表示支持证券公司通过区域性股权转让市场为中小民营企业提供挂牌公司推荐、股权代理买卖等服务。浙江省要抓住机遇走在全国前列。继续鼓励、支持有条件的中小民营企业上市。要尽可能地发展“中小民营企业集合债券”。

  ( 四)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激发企业创新动力

  一是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知识产权对于产业发展的重要影响日益突出。浙江省高院提供的资料显示,2008 年至 2012 年,浙江省法院受理的知识产权纠纷案件数量年均增长 77. 36%,约为全国的两倍。可见,知识产权保护对浙江省的重要性比对国内其它大多数地区要高出很多。要想实现经济的转型升级,就必须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浙江可以在这方面加大力度,在全国范围内做出表率。降低维权成本,努力增大具有知识产权企业的收益。法院对于侵犯知识产权的案件的审理要从严、从快、从重,并广泛利用媒体宣传法院的判决结果,营造谁开发谁拥有知识产权,谁受益,谁侵害知识产权,谁就面临巨额赔偿的局面。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营造良好氛围。一方面浙江会在知识产权保护上赢得全国典范的声誉和形象; 另一方面浙江经济本身还会显着受益于知识产权保护。

  二是推进民间技术市场发育。由于技术创新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困境,并且当前全国对技术市场中的知识产权的保护不力,推进民间技术市场的发育非常迫切。市场是技术创新中资源配置和利用的场所,也是技术创新的立足点。市场环境与市场机制、市场法制的完善对企业技术创新有重要作用。市场环境对于技术创新具有重要影响,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技术创新的成败。市场环境本身是国家创新系统的重要内容,它既提供了创新主体的资源配置要素和利用方式,也为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了外部条件和环境。

  推进民间技术市场发育使市场有序、公平竞争、知识产权保护有力,避免或减少对创新成果的随意模仿、仿制、仿冒现象。要加快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的市场环境建设。切实做好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的知识产权风险评估工作,确保核心技术获得专利保护。加快研究并建立自主创新产品的风险化解机制,推动自主创新产品开拓市场。市场环境的好坏,无疑直接影响技术创新目的能否实现。营造有利于技术创新的环境,需要从政策、法律、创新资源配置、市场结构优化等多方面进行改进。

  ( 五) 加强人才工作,保障企业智力资源

  一是加强企业家的培养,实现企业家队伍的“转型升级”。这方面可以借鉴江苏的经验。在调研过程中,我们了解到,江苏由政府采购企业家培训项目,面向企业家,举办公益性的学习讲座,让企业家们系统地学习和探讨如何建立学习型企业、如何促进民营企业快速发展等内容。加强对“富二代”的培养。政府出资办“富二代”培训班,支持他们把经营团队建设好,确保企业持续稳定发展。

  二是加强研发人员的培养和引进。与产业经济结合起来,大力引进优秀“海外工程师”,推进核心技术和关键工艺研发、新产品设计制造、新材料技术开发。支持企业加强自身研发人员的培养。在“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的基础上,实现“制度留人”。促进高校科技人才向企业流动聚集。将高校科技人才变成企业研发创新的主力军。健全科技人才流动机制,支持高校教师向企业流动。

  三是加强职业教育力度,加快高级技工的供给。加大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支持力度。统筹职业教育资源,依托大型企业、重点院校建设技能型、高技能型人才培养和实训基地。允许营利性职业教育机构实行企业化、股份制运行。充分吸收民间资本,动员全社会力量和资本发展职业教育。大力推进浙江省职业院校上层次。开展本科及以上层次应用型技术教育将提高浙江省产业工人的培养质量。

  四是营造吸引人才的环境。人才是技术创新最重要的资源,以个人成长促进企业的成长,个人与企业共同成长,是许多创新绩效优良的企业的重要经验。技术创新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环节是选拔、培训、激励、绩效评价、人员配置、职业发展和组织结构调整等。

  其中,竞争性的选拔是许多创新成功企业的重要做法和经验,通过竞争性的选拔更能发现人才。要把个人成长、追求成功的愿望与企业的成长和企业追求卓越的愿望有机地统一协调在企业制度体系中,激励、创新需要拥有一套员工广为接受的薪酬体系和奖励系统。绩效评价、选拔、培训、激励、人员流动均依赖于一个科学公正的评价体系。

  ( 六) 优化产业政策,营造企业良好环境

  一是切实保护企业经营者利益。浙江省要坚决杜绝此类事件的发生。将企业家正常的融资借款与非法集资严格区分开来,不轻易使用“非法集资罪”调查并拘禁企业家。

  二是打破“玻璃门”,真正像对待国企那样对待民营企业。全面落实“民间投资新 36条”,争取中小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的同等地位。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参与到公共事业建设、城镇化建设中来。在金融方面,利用好温州金融改革试验区可以先行先试的机会,放宽对金融机构的股比限制,鼓励民间资本发起或参与设立中小金融机构。

  三是鼓励企业运用自动化设备。外来劳动力成本不断攀高,传统的用工方式已难以解决浙江劳动力匮乏的问题。应该出台多种措施———例如税收抵免、加速设备折旧、财政补贴等,鼓励、支持企业采用自动化生产技术,推进“机器换人”的推广力度。

  四是建设产学研协同融合创新中心。建设产学研协同融合创新中心,在税收、行政事业性收费、培训、财政扶持等方面都有实质性政策支持。将浙江省内小企业创业基地纳入全省中小民营企业专项发展资金扶持范围,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科技优势,支持用于提升创业孵化功能的软硬件建设。

  参考文献:

  顾文俊,2013: “当前民营经济转型升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以宁波民营经济发展为例”,《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13,1。

  何守超,2012: “金融危机冲击下的民营企业国际化模式转型———基于温州企业的分析”,《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2,2。

  楼秀峰,2011: “浅谈中小民营企业发展中的瓶颈问题及发展对策”,《现代商业》,2011,12。

  单东,2011: “中小企业如何走出困境”,《浙江经济》,2011,11。

  孙章陆,2010: “民营企业应以金融危机为契机加快转型升级”,《中外企业家》,2010,8。

  吴滨,2012: “浙江民营企业面临的问题与转型升级”,《中国信息化》,2012,12。

  吴华财,2013: “民营企业转型升级的基本现状与对策”,《中国集体经济》,2013,10。

  杨培强,2010: “浙江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的障碍与对策”,《嘉兴学院学报》,2010,5。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zazhifabiao.com/lunwen/jjgl/jjjhygl/68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