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5-12-20 12:29:31 所属分类:经济计划与管理 浏览量:
今年以来,面对国际、国内经济复杂严峻、内外需求减弱、经济增长逐步放缓等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党中央、国务院科学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在区间调控基础上注重定向调控,取得了明显成效,国民经济在新常态下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
今年以来,面对国际、国内经济复杂严峻、内外需求减弱、经济增长逐步放缓等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党中央、国务院科学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在区间调控基础上注重定向调控,取得了明显成效,国民经济在新常态下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中提质。
据国家统计局初步核算,今年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4%。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长7.4%,二季度增长7.5%,三季度增长7.3%。
引人关注的是,三季度GDP同比增长7.3%创下了2009年一季度以来的新低。
如何看待这一变化?尤其是在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如何以我国新思维的视角来看待目前经济发生的一些变化?新常态对中国经济意味着什么?
会带来怎样的新机遇?这些成为近期国内外广泛关注和议论的热门话题。
新常态,揭示了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新阶段的新变化、新特点。转入新常态,不仅意味着经济增长将基本告别传统粗放增长模式,增长速度“下台阶”;更意味着经济结构出现趋势性新变化、增长动力加快转换、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发展质量“上台阶”,我国经济发展在面临众多挑战的同时,也将面临更多不同以往的新机遇。
多因素表明,虽然目前经济稳中向好的基础不牢固,经济运行中存在一些困难和挑战,但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根本改变,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具有巨大韧性、巨大潜力和巨大回旋余地,保持持续健康发展有很多有利条件,一些新的经济增长点正在加快形成。只要措施得当,我们就能把潜力释放出来,把各种可能的风险与挑战化解掉。
因此,我们要用一种全新的思维和视角看待中国经济增速的变化,保持平常心,适应新常态。只要经济仍运行在合理区间,没有突破上下限,只要经济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没有根本改变,就不必纠结于短期经济增速,要更加关注民生改善、结构调整和经济运行的质量效益。
一、经济运行仍处在合理区间
(一)经济增长仍属平稳较快增长。据国家统计局初步核算,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41990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4%。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长7.4%,二季度增长7.5%,三季度增长7.3%,已连续11个季度运行在7%~8%的区间。虽然经济增速比去年全年7.7%的速度略有回落,但考虑到生产要素支撑能力的变化,以及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庞大的基数,7.4%的速度并不低,而且7.4%的速度不仅高于发达经济体,也高于其他金砖国家。在目前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取得这一发展速度已实属不易。
(二)居民消费价格基本稳定。今年前三季度,主要食品供应较为充足,消费品市场供求大体平衡,居民消费价格保持基本稳定。今年前三季度,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1%,涨幅比上半年回落0.2个百分点。其中,城市上涨2.2%,农村上涨1.9%。分类别看,食品价格同比上涨3.3%,烟酒及用品下降0.6%,衣着上涨2.4%,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上涨1.2%,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上涨1.2%,交通和通信上涨0.1%,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上涨2.2%,居住上涨2.3%。在食品价格中,粮食价格上涨3.1%,油脂价格下降5.0%,猪肉价格下降4.5%,鲜菜价格下降1.3%。今年前三季度,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下降1.6%。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下降1.8%,9月份同比下降1.9%,环比下降0.4%。
从物价动态发展看,各个月份基本上处于1.8%和2.5%之间平稳运行,远低于全年物价总水平调控目标,而其他发展中国家居民消费价格涨幅仍然较高,南非、巴西、印度、俄罗斯居民消费价格涨幅都在5%以上。物价稳定,一方面减轻了居民的支出负担,消费者从中得到实惠;另一方面,促进了居民消费,增强了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
(三)就业形势趋于稳定向好。就业是民生改善和社会稳定的基础,就业稳定是经济稳定的重要体现。近两年来,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总量小幅减少,同时快速发展的服务业对就业的吸纳能力增强,加上积极就业政策的不断完善,就业形势保持稳定。今年1~9月份城镇新增就业超过1000万人,提前完成今年目标任务。9月末,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17561万人,同比增加169万人,增长1.0%。这与多数发达经济体失业率居高不下的局面形成了鲜明对比。
(四)居民收入稳定增长。经济增速的放缓,并没有影响居民收入的稳定增长。据国家统计局统计,今年前三季度,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8527元,同比名义增长11.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7%。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044元,同比名义增长9.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9%。9月末,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月均收入2797元,增长10.0%。
从以上分析来看,今年前三季度,我国经济增长总体运行平稳,主要经济指标处于年度预期目标范围内,没有越出上下限,经济运行仍处在合理区间。
二、增速放缓的背后经济结构出现了六大变化
(一)产业结构更趋优化。分产业看,今年前三季度,第一产业增加值37996亿元,同比增长4.2%;第二产业增加值185787亿元,增长7.4%;第三产业增加值196125亿元,增长7.9%,增速高于一、二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46.7%。第三产业增速超过第二产业,而且占GDP的比重也超过第二产业,这是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一个重大变化,也是经济缓中趋稳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三产的比重继续提高,服务业增加值速度快于工业,这是继去年服务业增加值比重第一次超过工业以来,继续延续了这样的趋势。这就意味着我国经济正在由原来的工业主导型经济向服务主导型经济转变,这种趋势将对经济增长、就业以及其他方面带来深远而持久的影响。目前,我国工业内部结构调整也在加快,新产业、新业态、新产品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而且整个经济向中高端迈进的态势非常明显。
(二)需求结构进一步改善。今年以来,投资增速继续高位放缓,出口增速换挡,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继续增强,1~3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48.5%,比上年同期提高2.7个百分点,比资本形成总额贡献率高7个百分点左右,整个经济再平衡的态势比较明显。在世界经济复苏弱于预期、出口增速波动较大的情况下,内需继续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消费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这是多年来宏观调控期盼的效果。
(三)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今年前三季度,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实际增长快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个百分点,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倍差2.59,比上年同期缩小0.05。收入分配结构出现了积极变化,一方面意味着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是在提升的;另一方面,农村居民收入增幅持续高于城镇居民,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缩小。这一变化趋势对加快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和劳动报酬占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意义十分重要。
(四)资源环境成本的消耗有所减少,节能降耗取得新进展。今年以来,我国扎实推进节能减排工作,严格淘汰落后产能,积极发展低能耗、高附加值的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能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清洁能源消费量占比上升,经济发展的方式,由过去过度的依赖于资源消耗粗放式的发展方式,向集约型发展方式转变的态势也比较明显。今年前三季度,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同比下降4.6%。
(五)中西部经济加快发展,区域结构有所改善。近年来,中西部地区充分发挥资源丰富、市场潜力大的优势,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更加注重经济结构调整和自主创新,地区发展潜力得到不断释放,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不断增强。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在增强,东部地区在结构调整、转型升级中的引领作用更加明显,中西部地区在一系列区域发展战略的推动下,后发优势继续得到发挥。
(六)需求减弱导致的大宗商品价格走低有利于我国进口商品结构的优化。今年前三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名义增长16.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5.3%),增速比上半年回落1.2个百分点。我国投资的回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国际大宗商品的需求,导致价格持续下跌。
今年以来,全球部分大宗商品出现供过于求,价格持续下跌,今年前三季度我国进口的铁矿石、原油、铜、大豆等主要能源资源产品进口价格同比都呈现明显的下跌。今年前三季度,我国总体进口价格水平同比下跌了2.6%,月度进口价格已经连续31个月同比下跌。大宗商品平均进口价格的下跌,有利于改善我国的贸易条件,表明用同样的外汇可以购买更多的进口商品。
经济发展出现的这些变化,是今年以来经济运行中出现的几个突出亮点,也是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以后结构调整转型升级表现出来的一种新的发展趋势。从这个角度来讲,今年以来,虽然经济增长速度略有放缓,但与此同时,经济结构在持续改善,经济增长质量有所提高,经济内生新动力有所集聚,新经济的成份也在茁壮成长,因此,从总体上观察,整个宏观经济应该说是在继续向好的预期方向发展。今后一个时期,要呵护好、引导好这些新的趋势,进一步巩固加强经济稳中有进、稳中提质的好势头。
三、理性看待目前经济增长的挑战和压力
综上所述,今年前三季度,尽管经济运行仍处于合理区间,结构调整稳中有进,但国内外环境依然错综复杂,短期困难和长期问题相互交织,经济稳中向好的基础尚不牢固,经济仍存在下行压力。应该看到,未来我国经济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仍面临不少挑战,需要我们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客观认识经济增长的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
挑战之一:经济增长速度的放缓
1979~2013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为9.8%,其中1991~2013年年均增速为10.2%,2001~2013年为10%,2008年至2011年年均增长9.6%,2012年至2013年都是7.7%,今年前三季度为7.4%。统计数据表明,我国经济一方面已从“高速增长”阶段进入“中高速增长”阶段,尤其近3年进入了增速换挡期;另一方面,我国经济潜在增长水平出现回落,低于两位数的速度逐步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常态。
从国际比较分析,我国经济已由原来的两位数增长回落至当前7.5%左右的增速,但这一增速要好于包括美国、欧洲、日本在内的发达经济体潜在增长水平下滑的情况。以日本为例,1956~1973年,GDP年均增长率高达9.3%,而1974~1991年实际经济增长率下滑至4.3%,较高速增长阶段下降一半左右。从现实来看,我国经济增速明显高于美国、欧洲等发达经济体的增长水平,同时也高于与我国发展阶段相类似的金砖国家等新兴经济体。
从影响国内经济发展的多因素分析,经济增速出现放缓,是新常态下经济规律自我作用的结果,也是各种资源和环境约束所决定的。在人口红利减退,劳动力成本上升,资本投入边际效率递减,“入世”效应对经济的带动作用减弱,上一轮改革驱动力逐步消失等因素的共同影响下产生的效应。对此,我们要以平常心看待,只要就业、物价、收入等保持稳定,经济增速低一点没什么关系,也很正常。但同时也要认识到,保持合理的增长速度十分必要。如果经济增速滑出合理区间,市场预期就会受到影响,民生支出就难以保障,全面深化改革的回旋空间也会被压缩,保持社会稳定的经济基础也就会动摇。
挑战之二:产业结构的调整
近年来,我国进入了产业加快升级的新阶段,尽管目前仍然处于工业化发展阶段,但工业占GDP比重的峰值已经出现。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工业在GDP中的占比逐步提高,2006年达到42.2%的高峰。金融危机爆发后,在外部冲击与内部要素结构转变的双重作用下,工业比重持续下降,2013年以来第三产业比重超过第二产业,一方面意味着我国正在由工业主导型向服务业主导型转变;另一方面,表明传统产业的收缩有所加快,一些行业难免要经受结构调整的阵痛。当前,企业行业分化明显,一部分企业积极应对经济下行的压力,在调整升级中稳步发展,但更多企业正在经历去产能化、去库存化和结构调整的阵痛,特别是一些传统重化行业在市场压力下艰难调整,短期内有可能对市场需求、就业等产生不利影响,加大经济下行的压力。这些都是结构调整不得不付出的代价,也是为了持续健康发展值得付出的代价。
近年来,针对日益突出的产能过剩问题和环境污染问题,各地区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速度观,进一步加大了淘汰落后产能、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的力度。这些措施也不可避免地会造成部分地区、相关行业和产品增速回落明显。宁愿忍受短期阵痛,也要为绿色发展、生态发展、长远发展打下健康基础,这充分体现了各地区、各部门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下调结构、促转型的决心和勇气。
挑战之三:外部需求的减弱
2001~2013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8.2%,其中,出口增长18.3%,进口增长18.1%,但2012和2013年货物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速分别回落至6.2%和7.5%。2011~2013年,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GDP的贡献率分别为-4.2%、-2.1%和-4.4%。今年前三季度,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3.3%,其中,出口增长5.1%;进口增长1.3%。数据表明,外部需求大幅回落,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减弱。
近年来,我国外需减弱主要是受到来自国内外多种因素的制约,一是世界经济格局深度调整,拓展出口空间的难度加大。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格局正在深度调整,主要经济体复苏态势不平衡,我国发展面临的国际环境依然十分复杂,出口面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双重挤压。金融危机后,美国等发达国家推行“再工业化”,加剧了我国出口产品在高端市场的竞争压力,限制我国出口增长;二是我国劳动力成本优势持续弱化,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订单转移到东南亚等发展中国家,部分劳动密集型产品被别的国家的同类产品替代。此外,随着我国外贸总量规模的扩大,针对我国的贸易保护愈演愈烈,国际市场竞争更加激烈。
应该看到,我国经济体量大,外汇储备多,财富积累较充足。改革开放以来,经过若干年的发展,目前,我国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二位,成为世界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二大吸收外资国、第三大对外投资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如海洋中的航空母舰,其经济实力与体量的“规模效应”足可以抵御国际经济领域中的风浪。今年以来,世界经济增长逐步改善,温和复苏有望延续;美国就业和房地产回暖驱动下有望加速复苏;欧洲货币政策支持力度加大,欧元区将延续复苏势头。新兴经济体在经历年初美联储退出量化宽松政策引发的金融动荡后,经济形势趋于稳定。我国出口环境有所改善,国家出台支持外贸稳定增长的政策措施也将减轻贸易企业负担,外贸出口有望保持回升走势。
挑战之四:资源环境的约束
多年来,我们依靠大量地消费能源,推动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但也使中国经济增长越来越接近了资源和环境条件的约束边界。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增强,资源消耗巨大,不少资源性产品如原油、铁矿石等对外依存度超过50%;污染问题日益突出,环境保护压力增大。
这些变化使得我国经济潜在增长率趋于下降,经济增长由高速向中高速“换挡”。可以说,中国工业发展所受到的资源和环境约束比世界上其他国家更为显著,中国也不具有特别的资源丰度优势,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相对不足是一个基本国情。对这一问题,一方面要正确认识,加以应对,下力力气治理;另一方面,从国际经验看,这符合经济发展阶段演进的一般规律,一般追赶型经济体在经历一段时期高速发展后,经济增速均会出现回落。
下一步,要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缓解资源环境压力,主要着力点要放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改进技术结构、产品结构、企业组织结构、生产布局结构等上来,以此来平衡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与资源环境约束压力加大之间的关系。
四、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保持经济平稳运行
第一,继续简政放权,真正使市场起决定性作用。一是要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积极建立第三方评估长效机制,把那些含金量高的、管用的审批事项彻底放给市场和企业;二是要强化政府服务管理职能,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不断创新监管和服务方式,逐步转变服务管理方式、提高服务管理效能;三是要基本完成省市县政府机构改革,推进机构编制结构优化;四是要继续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逐步建立政府购买服务机制,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实现社会化、市场化。
第二,推动创新驱动经济。新常态经济是创新驱动型的经济,我们必须将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应用转化能力放在促进形成新常态经济的核心位置。
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积极培育壮大新产品、新业态。要深化科技和教育体制改革,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国家创新体系;要完善知识创新体系,强化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技术研究,提高研究水平和成果转化能力;要积极化解各种经济运行风险,走创新驱动和内生增长之路,努力形成“人人创新”的新局面。
第三,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调控政策在落实过程中,要保持中性,既注重稳定经济增长的短期政策,又要释放长期发展的经济潜力,二者兼顾,标本兼治。要抓住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依靠改革的办法,运用市场的力量,依靠创新推动经济增长。
在投资方面,不盲目上马项目,以棚户区改造、铁路、城市基础建设、重大水利工程等为主;在消费方面,重点加强信息消费建设,促进养老、健康、文化、旅游消费发展;在实体经济方面,加快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和“三农”政策落实;在简政放权方面,取消不必要审批,完善事中事后监管,营造良好环境,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等。
第四,要大力激发市场活力。其一,在以往的行政领域中引入市场机制。例如建立地方债公开市场化发行机制。其二,在以往半市场化,具有垄断性质的行业、领域中引入市场力量。例如在运输、能源等国企开展混合所有制改革,加强对企业的市场约束。其三,减轻现有市场主体负担的同时,积极培育新的市场主体,整体性扩大市场容量。例如,不断推出各种税费减免,简化行政注册审批流程,引导更多的人选择创业,激发小微企业活力。
第五,大力推进结构性改革。一是要推进需求结构改革,尤其要积极寻求新的消费热点和增长点;二是推进城乡结构改革,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构建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三是推进区域结构改革,稳住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经济规模,避免经济出现“失速”;四是推进产业结构改革,构建创新驱动产业升级机制。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zazhifabiao.com/lunwen/jjgl/jjjhygl/6979.html
下一篇:大气污染问题和我国能源发展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