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5-12-20 12:34:28 所属分类:经济计划与管理 浏览量:
产业集群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发动机之一。1990 年代中期,美国 380 个产业集群雇佣了全国 57% 的劳动力,创造了 61% 的国民产出。正因如此,发展产业集群是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之一。国家十二五规划强调要发展一批专业特色鲜明、品牌形象突
产业集群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发动机之一。1990 年代中期,美国 380 个产业集群雇佣了全国 57% 的劳动力,创造了 61% 的国民产出。正因如此,发展产业集群是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之一。国家“十二五”规划强调要“发展一批专业特色鲜明、品牌形象突出、服务平台完备的现代产业集群”。关于我国资源型地区产业集群的发展战略,国家“十二五”规划中特别强调要“发挥资源优势,在资源富集地区布局一批资源开发及深加工项目,建设国家重要能源、战略资源接续地和产业集聚区”。
然而目前我国产业集群的发展却不容乐观。我国大部分产业集群还仅处于制造业扎堆、产业链条短、集群竞争力低的初级阶段。资源型地区的产业集群这种缺陷更为严重。资源型地区多数集群产业简单地以资源开采、洗选、冶炼、加工为纽带,处于产业链低端环节,集群规模小,竞争力较弱。如: 东北地区的辽宁,中部地区湖北、河南和西北地区的陕西等资源型地区,区域内集群发展还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销售收入超过 50 亿元的集群占比较小,分别只有 21%、7%、8%、21%,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 29%。
如何提高资源型地区产业集群竞争力? 哪些因素对资源型地区产业集群的竞争力有显著影响? 回答这些问题,不仅对资源型地区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提升具有理论指导作用,同时也有助于资源型地区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现有关于产业集群竞争力的研究多集中于“集群竞争力评价体系设计”和“产业集群竞争力理论模型研究”,对于产业集群竞争力影响因素的研究较少。特别地,关于资源型地区产业集群竞争力的专门研究很少,并且其中大都为定性研究。本文的创新点在于,借鉴资源观理论,从共享性资源的角度,实证分析共享性资源对资源型地区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影响。
1、 理论模型及研究假设
1. 1 理论基础
近年来,企业资源观理论(RBV) 得到了快速发展,为研究集群竞争力提供了新视角。其核心要义是: 由于各种原因,企业拥有的资源及资源获取能力的不同导致了企业之间的差异性,而正是这种差异性导致了企业之间竞争力差异。有学者已将 RBV 视角纳入到产业集群研究中,研究了集群内部资源与竞争力之间的关系,认为集群竞争力的形成也与集群所拥有的资源优势和整合这些资源的能力有关,但这些学者的研究大多仅停留于定性分析的层面。
本文顺承他们的观点,尝试以实证方法找到对资源型地区产业集群竞争力起关键作用的资源。
从资源观角度研究集群的学者,提出了一种共享性资源的概念。他们认为这是一种存在于产业集群内部而集群企业外部,为整体集群所特有而又不被群内任何单体企业所独占的资源。另外,除共享性资源外,集群企业所独占的资源也会影响集群竞争力。然而考虑这些企业层面上的资源,会有一定的特殊性,对于分析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可能缺乏普遍解释力,本文仅考虑集群内部共享性资源。
借鉴“钻石模型”、GEM 模型(以及其改进模型) 和“产业区”的相关观点,本文归纳出五类共享性资源———资源禀赋条件、产业内部协作、配套服务水平、交通区位条件、政府政策影响(表 1) 。
1. 2 假设提出
至此,本文在对各共享性资源的具体综述基础上,提出假设:
1. 2. 1 资源禀赋条件。本文研究的资源禀赋条件,包括自然资源条件和人力资源条件两个方面。自然资源条件对集群的重要性得到了许多学者的认同。
Eillison 等人认为自然禀赋可以解释 20% 左右的产业集聚现象。对于资源型地区而言,充足的资源供应使资源富集地区的集群生产规模得以扩大,进而可以促进专业化分工,促使集群效应发挥。关于人力资源条件的研究,最早起源于马歇尔(Mar-shall) 对共享性劳动力市场的研究,他认为专用性的劳动力市场共享在一地形成,是产业集群形成的条件。学者研究发现人力资源供给一直是促使产业集群发展的关键因子之一。因此,我们假设H1: 在资源型地区,集群共享性资源禀赋条件越好,产业集群的竞争力越强。
1. 2. 2 产业内部协作。在具体的研究中,学者将产业内部协作提炼为产业关联度、产业链长度、集群内交流合作和集群内专业化分工等概念,从不同的角度对集群内产业协作进行讨论。产业关联度: 学者认为集群内部产业关联度高的产业对相关行业带动作用强,这对集群整合各环节的合力,提升竞争力意义重大。产业链长度: 曹群发现围绕产业集群主导产品形成紧密联结的产业链,有助于集群效应发挥,对集群创新和提升实力有显著影响。对于资源型产业集群,邓宏兵等认为相对较短的产业链条更是成为了集群竞争力的限制因素。集群内交流合作: Bruno 等人通过案例分析,发现集群内部知识交流是集群内部学习的重要途径。这种知识交流产生的知识外溢效应,对提升集群竞争力作用明显。集群内专业化分工:
罗友花通过实证分析得出,集群内分工对集群企业竞争优势有显著正向影响。因此,我们假设H2: 在资源型地区,集群产业内部协作程度越高,产业集群的竞争力越强。
1. 2. 3 配套服务水平。配套服务水平影响着集群产品的地方联系,提升集群内部配套服务对于提升集群竞争力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王缉慈将配套机构分为知识机构和服务机构,前者是指为集群提供专业性知识的科研机构和大学、技术创新中心、咨询机构等,后者是指为集群提供服务的服务机构。
这些配套服务机构在促进集群整体创新和发展方面,发挥着一种重要的“黏合剂”的作用。Scott 和Martin发现大学和公共研究机构在产业集群内部已成为重要的知识来源和合作伙伴。匡旭娟等也指出大学、科研机构一旦与本地的产业群形成“产学研”的密切合作关系,就可以迅速将科技信息和知识转变为新产品,促使产业集群持续创新,在更大范围内获得竞争优势。因此,我们假设 H3: 在资源型地区,集群内部配套服务水平越高,产业集群的竞争力越强。
1. 2. 4 交通区位条件。交通区位条件对产业集群竞争力影响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体现: 第一层,本地地理区位。克鲁格曼(Krugman) 将地理区位称为“第一性”地理优势,这种优势可为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提供条件。Olivier 和 Dimitri通过对塞纳河口地区的研究,发现区内三大支柱产业的竞争力正是来源于其区位优势。第二层,本地的交通基础设施。资源型地区由于资源的开采地、加工地分布不均,地区内部产业布局较为分散,而资源型产业的原材料与成品往往具有有形、量大的特点,使得集群内部运输压力较大。因此,资源型地区的交通基础建设对于产业集群竞争力意义重大。第三层,对外运输网络。
Yoshiyuki 等通过案例研究,发现日本产业大都沿国道和新干线集聚,印证了交通网络对产业集群的重要性。因此,我们假设 H4: 在资源型地区,交通区位条件越佳,产业集群的竞争力越强。
1. 2. 5 政府政策影响。西方集群理论较少讨论政府的作用,如波特的“钻石模型”只是将政府作为一种附加因素。然而,相对于西方政府的“守夜人”、“小政府”角色,中国政府在提升产业集群竞争优势上发挥着巨大的推动作用。郭庭政研究发现“政府干预因子”(其中包括: 环境法规、产业优惠政策、产业限制政策和地方政府支持) 对集群竞争力的贡献率最高。蒋录全则指出政府对集群竞争力的作用是通过公共投入、管理协调、政策引导来实现的。关于政府引导集群发展的方式,刘筱等发现政府可以通过战略决策、促进投资、提供和完善各种服务、建设发展环境等方面促进高技术产业集群。
归纳起来,政府在促进产业集群发展时扮演着三个角色: 产业集群发展的战略规划者、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者、市场环境的监督维护者。因此,我们假设H5: 在资源型地区,政府政策影响对产业集群的竞争力有显著正向影响。
2、 实证分析
2. 1 数据来源
本调研总体是资源型地区的产业集群,由于山西省具有代表性,因此选择山西省产业集群作为研究对象。为防范合成谬误,本文采用以下标准来筛选问卷发放企业: ①通过政府部门收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名录,选择规模以上企业发放问卷;根据有关部门的推荐,从各集群中选择具有代表性的 350 家集群企业。问卷发放通过两种办法完成:利用“十二五”工业发展规划征求意见座谈会的机会,对参会的以上企业发放调查问卷; 对于没有参会的以上企业,我们通过邮件、传真或者电话等方式和企业联系,确保问卷发放到样本企业。2011 年初,共 发 放 350 份问卷,截至12 月底,共回收159 份。
从被试企业所属集群来看,装备制造业集群企业占 8. 8%,建材、材料集群企业占 16. 2%,高技术集群企业占 7. 5%,煤炭产业集群企业占 20. 3%,轻工业集群企业占 16. 9%,冶金化工集群企业占14. 9% ,其他为 14. 4% 。被试企业中资源型产业集群企业所占比重较大,符合资源型地区特征,同时也包括了各类非资源型集群企业,总体代表性较强。
2. 2 研究变量
针对因变量产业集群竞争力,本文采用总体竞争优势、市场竞争力(品牌优势和对市场的应变能力)来测量。本问卷体系是基于前期综述,对应各影响因素具体内容设计而成,本操作化的结果见表 2。本问卷采用 5 级李克特量表的赋值方法,由 1 至 5 分别表示“非常高”(“完全同意”、“十分便利”) 向“非常低”(“完全不同意”、“十分不便利”) 过渡,将定序变量转化成定距变量,进行有意义的定量处理。
2. 3 数据检验
本文应用 SPSSv19. 0 对问卷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问卷整体的 Cronbach’s α 系数为 0. 779,6 个维度的 Cronbach’s α 系数分别为 0. 575、0. 640、0. 766、0. 655、0. 675、0. 800,说明问卷的信度基本上是适宜的,各维度所抽取公因子的解释总方差均大于或接近于 60%,说明量表的效度是基本合适的。
2. 4 回归分析
运用 SPSS 19. 0 软件,进行多元回归分析,整个模型在 P <0. 000 水平上显著,说明选入的自变量对模型预测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模型解释系数(R2) 为 0. 423,说明本文设定的自变量对因变量具备解释力。从容限(TOL) 和膨胀因子(VIF) 看,按照 TOL 大于 0. 5,VIF 小于 2 的范围,本文可以排除多重共线性问题。
3、 结果讨论
“资源禀赋条件”对资源型地区产业集群竞争力无显著影响(beta = - 0. 028,sig. = 0. 669) ,假设H1 不成立。山西省是典型的资源型地区,地区资源禀赋较强,各集群在“资源禀赋”这一因素上鲜有差距,说明集群要提高竞争力,并不能简单地依靠本地共享性的资源禀赋条件,还需要充分发挥其他因素的作用。
“产业内部协作”对资源型地区产业集群的竞争力有显著正影响(beta = 0. 637,sig. = 0. 000) ,假设 H2 成立。产业集群是由于具有共性和互补性的企业联系在一起而形成,如果集群内部企业间缺乏联系和协作,集群效应难以发挥,集群竞争力无从谈起。当问卷问及“以下因素中,影响整个地区集群竞争力的关键瓶颈因素是”这一问题,选择“行业产业链不长”、“内部企业间行业关联度不高”和“产业链延伸方向与发展重点不太明确”三个刻画产业内部协作关系选项的企业占比分别为 26. 1%、19. 6%和 18. 5% (为占比最高 3 项,累计达到 64. 2%) ,印证了产业内部协作的瓶颈作用。
“配套服务水平”对资源型地区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影响不显著(beta = 0. 029,sig. = 0. 666) ,假设H3 不成立。分析原因可能在于: 本文样本选自山西省太原市,区内集群基本都处于配套服务行业的服务半径内,集群内部配套服务并无显著差异。
“交通区位条件”对资源型地区产业集群竞争力有显著负影响(beta = - 0. 163,sig. = 0. 014) ,推翻原假设 H4。该结果由目前本文掌握的数据,很难做出科学解释。但本文结果,也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随着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资源型地区所拥有的竞争优势相对减小这一现象的存在。
“政府政策影响”对资源型地区产业集群竞争力有显著正影响(beta = 0. 181,sig. = 0. 004) ,假设H5 成立。问卷中,当问及“哪些因素对贵企业所在集群发展产生积极影响”时,回答“政府科学规划引导”的企业样本百分比达到 33. 7%,当问及“哪些因素对贵企业所在集群发展产生消极影响”时,回答“政府缺乏公共支持和市场监管”的企业样本百分比达到 20. 1%,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政府进行科学规划引导和提供公共支持与市场监管对集群竞争力的重要性。
4、 政策建议
研究发现,在资源型地区,提升产业内部协作将极大地提升集群竞争力。从集群企业角度而言,集群内部企业应该充分利用地理集中优势,加强群内联系,促进信息在群内的共享,加强交流合作,发挥集群效应。从政府角度而言,一是在招商引资时应该注意目标企业与产业集群的关联,加强集群的产业关联度; 二是通过产业调整政策将集群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增强集群自主生产和服务能力; 三是建立技术创新中心、技术市场等中介机构,促进集群企业的交流互动; 四是建立专门市场和鼓励行业协会的发展,降低集群内部交易费用,促进集群内部专业化分工。
“政策政策影响”系数仅次于“产业内部协作”,政府对于资源型地区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影响可见一斑。为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本文参考问卷项“发展产业集群政府最应该做的事”的统计,建议地方政府应该“加快工业园区建设,促进特色产业和企业集聚发展”、“加强规划引导”、“规范不正当竞争,避免恶性价格竞争”、“明确产业链延伸方向和发展重点,加强配套”和“积极培育区域品牌(如集体品牌,原产地注册等) ”。
值得一提的是,本文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本文所采用的样本仅局限于山西地区,实证研究结论是否适合其它资源型地区还值得进一步研究。同时,由于样本都选自山西太原资源型地区产业集群,共享性资源中如“资源禀赋条件”和“配套服务水平”在小范围内无显著性差异,实证分析结果受到影响,为了明确探求这些因素在不同资源型地区的作用,还需采集其他地区样本做进一步研究。另外,本文问卷数据来源于集群内部企业,尽管本文也采取了一定方法尽可能避免合成谬误,但也难免存在一定局限性。
参考文献: [1] Zeng M,Williamson P J. The Hidden Dragons[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2003,81(10) : 92 - 99. [2] 李世杰,李凯 . 产业集群发展中的政府行为及政策启示———来自产业集群发达国家的经验[J].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2) : 77 - 84. [3] 《中国产业集群发展报告》课题组 . 中国产业集群发展报告[M],北京: 机械工程出版社,2009. [4] 蒋录全,吴瑞明,刘恒江,等 . 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分析及指标体系设计[J]. 经济地理 . 2006,26(1) : 37 -40. [5] 陈功焕,刘小珍 . 中国红色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体系研究[J]. 企业经济,2011(9) : 156 -158. [6] 季成,徐福缘,於军 . 基于 C - GEM 模型的服务外包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以无锡市为例[J]. 科技管理研究,2012(4) :147 - 150.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zazhifabiao.com/lunwen/jjgl/jjjhygl/7176.html
下一篇:国内外标准化战略分析及其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