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期刊

论述邓小平经济发展的7大理论

时间:2015-12-20 13:37:56 所属分类:经济学 浏览量:

邓小平经济发展理论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继承和重大发展,它指导着中国人民不断取得日益辉煌的成就。 1、经济发展本质论 把握事物的本质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关键。在经济发展问题上,邓小平同志始终保持清醒的政

  邓小平经济发展理论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继承和重大发展,它指导着中国人民不断取得日益辉煌的成就。

  1、经济发展本质论

  把握事物的本质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关键。在经济发展问题上,邓小平同志始终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牢牢把住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和本质。  首先,邓小平通过回顾、总结历史,得出中国不能走资本主义,只能走社会主义。他说:“如果中国不搞社会主义,而走资本主义道路,中国人民是不是也能站起来,中国是不是也能翻身?让我们看看历史吧。国民党搞了二十几年,中国还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证明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是不能成功的。”“历史告诉我们,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不行,中国除了走社会主义道路没有别的道路可走。一旦中国抛弃社会主义,就要回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要说实现-小康.,就连温饱也没有保证。”  其次,邓小平分析了现实中国落后的真正原因。“社会主义的中国在经济、技术、文化等方面现在还不如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这是事实。但是这不是社会主义制度造成的,从根本上说,是解放以前的历史造成的,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造成的。社会主义革命已经使我国大大缩短了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发展方面的差距。”  再次,邓小平从理论上阐明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优越。“社会主义的经济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而不是为了剥削。由于社会主义制度的这些特点,我国人民能有共同的政治经济社会理想,共同的道德标准。以上这些,资本主义社会永远不可能有。资本主义无论如何不能摆脱百万富翁的超级利润,不能摆脱剥削和掠夺,不能摆脱经济危机,不能形成共同的理想和道德,不能避免各种极端严重的犯罪、堕落、绝望。资本主义已经有了几百年历史,各国人民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所发展的科学和技术,所积累的各种有益的知识和经验,都是我们必须继承和学习的。”  由此,邓小平得出深刻的结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2、经济发展战略论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着双重任务,既要完成传统的工业化,又要同时迎头赶上世界新的技术和产业革命。要实现这个任务,必须经过一定时期,这个时期又需要分步骤分阶段逐步实施。邓小平同志总结国际经验和我国的历史经验,设计了我国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步骤:“第一步在八十年代翻一番。以一九八o年为基数,当时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只有二百五十美元,翻一番,达到五百美元。第二步是在本世纪末,再翻一番,人均达到一千美元。实现这个目标意味着我们进入小康社会,把贫困的中国变成小康的中国。那时国民生产总值超过一万亿美元,虽然人均数还很低,但是国家的力量有很大增加。我们制定的目标更重要的还是第三步,在下世纪用三十年到五十年再翻两番,大体上达到人均四千美元。做到这一步,中国就达到中等发达的水平。”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  “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既不是一个过急的不现实的目标,又表明中国人民决心用1””年左右时间艰苦奋斗,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路途,体现出中国人民的雄心壮志。  为了更好地实现“三步走”的战略,邓小平同志提出了以重点带动全局的设想。1982年,他提出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有三个:“一是农业,二是能源和交通,三是教育和科学。”

  3、经济发展动力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与此同时也作出了改革经济体制的重大决策。早在邓小平第三次复出不久的1978年,他就提出了改革的口号,他认为传统计划经济存在种种弊端,迫切需要改革。他说:“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又说:“坚持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  改革是第二次革命。我们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就其引起社会变革的广度和深度来说,是开始了一场新的革命。早在1978年1”月,邓小平就指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场根本改变我国经济和技术落后面貌,进一步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伟大革命。这场革命既要大幅度地改变目前落后的生产力,就必须多方面地改变生产关系,改变上层建筑,改变工农业企业的管理方式和国家对工农业企业的管理方式,使之适应于现代化大经济的需要。”198《年3月,邓小平同志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说改革是第二次革命,是相对于我国夺取政权并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基础那次革命而言的。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和发展。我们的改革不是原有经济体制的修补,而是根本性变革。但是,这次变革和革命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那种意义上的革命,不是也不允许否定和抛弃我们建立起来的社会基本制度,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的实质和目标,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旧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以实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4、经济发展体制论

  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大问题。  我们党和邓小平对这一问题进行了长期艰苦地探索。党的十四大根据邓小平同志的思想,确定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从原则上指明了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这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在实践上和理论上的重大突破。  早在改革刚刚起步的1979年,邓小平就认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他指出:“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  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邓小平高度评价这个决定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政治经济学。”  1987年十三大召开前,邓小平说:“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嘛。只要对发展生产力有好处,就可以利用。它为社会主义服务,就是社会主义的;为资本主义服务,就是资本主义的。”“我们以前学前苏联的,搞计划经济。后来又讲计划经济为主,现在不要讲这个了。”党的十三大报告明确了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强调计划与市场的作用都是覆盖全社会的,不再提计划经济为主。  1992年初南方谈话中,邓小平明确提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这就对社会主义可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长期争论不休、阻碍我们前进的问题,作了一个清楚、透彻、精辟的总回答,从根本上解决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是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

  5、经济发展地位论

  邓小平和我党通过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对我国社会主义矛盾进行科学分析后深刻认识到要集中力量发展经济、发展生产力。  他认为,多年来我们吃了一个大亏,就是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了,还是“以阶级斗争为纲”,忽视发展经济,忽视发展生产力。“文化大革命”更走到了极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才能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不久,邓小平就指出:“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这就是我们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个主要矛盾就是我们的中心任务。”在他主持起草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定》中进一步指出:“在社会主义改选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党和国家工作重点必须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大大发展社会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  邓小平说:“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又说:“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  维护世界和平,反对霸权主义,要靠发展;振兴中华,使中国岿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要靠发展;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说服那些不相信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人们,要靠发展;坚持“一国两制”方针,和平统一祖国,同样要靠发展。说到底,“发展才是硬道理”。

  6、经济发展目的论

  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邓小平说:经济的发展,“要最终体现到人民生活水平上。”他主张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他设计的经济发展战略,每一步都把发展经济和改善人民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他指出:“我们奋斗了几十年,就是为了消灭贫困。第一步,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就是不穷不富,日子比较好过的水平。第二步,再用三五十年的时间,在经济上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使人民生活比较富裕,这是大局。”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目的和目标是实现人民群众共同富裕。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如果产生了什么新的资产阶级,那我们就真是走了邪路了。”实现共同富裕的途径是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逐步达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决不是搞平均主义。  经济发展要注意防止和克服两极分化。邓小平说:“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如果搞两极分化,情况就不同了,民族矛盾、区域间矛盾、阶级矛盾都会发展,相应地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也会发展,也可能出乱子。”“如果富的愈来愈富,穷的愈来愈穷,两极分化就会产生,而社会主义制度就应该而且能够避免两极分化。解决的办法之一,就是先富起来的地区多交点利税,支持贫困地区的发展。”  对在收入分配上出现的部分社会成员之间差距悬殊的现象,必须重视并加以解决。要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所得,调节过高收入,保障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

  7、经济发展关键论

  邓小平认为,科学、教育和人才是经济发展的关键。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邓小平一贯重视科学技术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1978年3月,他说:“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  没有现代科学技术,就不可能建设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没有科学技术的高速度发展,也就不可能有国民经济的高速度的发展。”“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有这样大幅度的提高,靠的是什么?  最主要的是靠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1988年,邓小平第一次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重大科学命题。他指出:“马克思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事实证明这话讲得很对。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又进一步强调:“我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近一二十年来,世界科学技术发展得多快呀!高科技领域的一个突破,带动一批产业的发展。我们自己这几年,离开科学技术能增长得这么快吗?要提倡科学,靠科学才有希望。”  要促进经济发展与科技教育的紧密结合。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把经济建设真正转到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在方针问题、认识问题解决之后,还要解决体制问题。”也就是要克服科技、教育和经济脱节的弊端,促进其结合。“经济体制,科技体制,这两方面的改革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新的经济体制,应该是有利于技术进步的体制。新的科技体制,应该是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体制。双管齐下,长期存在的科技与经济脱节的问题,有可能得到比较好的解决。”

  【参考文献】:  《邓小平文选》第二、三卷。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zazhifabiao.com/lunwen/jjgl/jjx/100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