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03-26 10:39:22 所属分类:经济学 浏览量:
科技报告是科研人员详细记录其科研过程的一种特定文献[1],它是国家科技创新的战略性资源之一,是驱动和支撑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科技报告工作备受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早在2012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
科技报告是科研人员详细记录其科研过程的一种特定文献[1],它是国家科技创新的战略性资源之一,是驱动和支撑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科技报告工作备受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早在2012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就指出,要加快建立统一的国家科技报告制度[2]。之后,相关部门和机构不断出台政策加强科技报告管理与服务工作的推进。2018年出台的《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也再次强调,非涉密的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的研究成果,应纳入国家科技报告系统[3]。同时,日益频繁的学术交流需求也促使我国科技报告的建设管理与服务工作不断地创新发展。
1 问题的提出
数智化时代,科技报告服务需要变革传统的服务理念,不断扩展发掘潜在用户以及激发用户需求,积极面向围绕科技创新活动、创新产业链等提供全面、系统的科技报告智能化服务。当下我国科技报告服务需求在总体上尚不够充分,用户对科技报告的认知尚处于较浅层面。探讨我国科技报告用户需求背后的驱动因素,日渐受到业界与学术界的持续关注。目前,国内关于科技报告的相关研究较多集中在国外科技报告管理实践经验梳理、科技报告制度体系建设、科技报告质量管理评价以及国内科技报告机构服务实践介绍等方面。如陈传夫等对国外科技报告服务版权管理实践进行缕析,并与国内相关管理实践进行比对分析[4];郑彦宁等对科技报告管理机制设计进行了探讨[5];裴雷等对国内科技报告质量评价体系构建进行研究[6];张艳秋等以广东省科技报告服务机构为例探索了国内科技报告开放获取情况[7]。然而,对于深入探讨科技报告用户需求驱动因素的相关研究却鲜少涉及。因此,本文基于“手段—目的链”理论,采用攀梯访谈法,构建科技报告用户需求分析框架,基于科技报告用户需求关键要素识别,对用户需求背后的驱动因素等开展详尽探索,以期能够更深层次地探究如何从科技报告用户视角出发,探寻科技报告服务深化推进的优化路径,进而从理论上拓展科技报告服务体系建设研究视角,并对于科技报告服务工作推进给予一定的实践参考价值。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方法本文综合采用“手段—目的链”理论、攀梯访谈法以及解释结构模型系统地对科技报告用户的需求驱动因素展开探索。 1)“手段—目的链”理论。“手段—目的链”理论被定义为产品属性、用户后果和个人价值之间的联系[8],该理论侧重于产品内在和/或外在属性(手段)、对用户的后续影响以及相关的个人价值(目的)之间的层次联系[9]。它最初是为了验证用户对产品或服务的知识与他们试图通过这些知识最终追求的价值之间的关系,这一理论最早应用于市场营销和用户研究,以更好地了解用户如何评价某些产品或服务。近些年图情领域学者将“手段—目的链”理论用于图书情报领域,探讨信息用户的认知特征及其行为决策等研究内容,如徐孝娟基于“手段— 目的链”理论探讨了用户从传统纸媒到数字媒介阅读转移行为[10]。本文从用户视角去探寻科技报告服务需求及其背后驱动价值因素,即系统地探讨用户在选择相关科技报告服务的决策过程中,哪些认知、情感以及潜在的价值观决定了他们的选择偏好。“手段—目的链”理论恰恰揭示了决策者认知选择结构的多层次本质[11],探索用户的决策过程与认知结构之间的关系以及其潜在的动机。因此,本文引入“手段—目的链”理论,对科技报告用户的需求特征及其背后的驱动要素进行深入探索,具有一定的适用性与可行性。
2)攀梯访谈法。使用阶梯式技术进行面对面的深入访谈来收集所需的数据,通常以层次值映射(HVM)的形式呈现,攀梯访谈法是与“手段—目的链”理论相联系的标准方法,旨在了解消费者如何将产品属性转化为与他们自身相关的有意义的关联[12]。即用于揭示用户的动机,从基于偏好的属性到最终的个人价值观所构建模型[13]。攀梯访谈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在第一阶段,受访者被要求说出他们做某一选择时所关注的主要属性,被揭示的关键属性是第二阶段的起点。第二阶段中,受访者被要求解释他们所感知到的相关后果与个人价值观的相关性。反复询问受访者这一选择为什么很重要,以此来推动它们增加抽象级别(从属性到结果,再从结果到价值),直到访谈不能再进一步,该过程产生一系列的概念。第三阶段的目标是为了构建涵义矩阵[14],其支持构建层次价值图(HVM),通过不同的抽象层次映射受访者的思考过程[13]。近些年有学者将“手段—目的链”与攀梯访谈法结合用于图书情报领域,探讨信息用户的认知特征及其行为决策等研究。如刘春年等学者采用“手段—目的链” 理论进行了应急情报需求的一系列相关研究,探索了应急情报需求的演化特征与规律[15]。综上所述,基于“手段—目的链”理论的攀梯访谈法对于本文研究具有一定的适用性。
3)解释结构模型。目前有关科技报告用户需求的相关研究尚不够充分,缺少一定的数据研究支持。本文对于科技报告用户需求的探讨属于探索性研究。解释结构模型已被众多学者用于探索性研究,如李文博认为解释结构模型在研究探索性问题时,相对具有一定的信度与效度,并且研究范式相对成熟、稳定[16]。解释结构模型(ISM)一般被用于探索社会经济系统中各影响因素及其因素之间的层次与联系[17],其系统地应用图论的相关概念、理论等来解释变量之间的相互联系,依据矩阵模型分解、梳理各要素之间无序、复杂的关系,形成多级递阶结构模型[18]。一般采用如下几个步骤展开研究探索:①依据专家咨询确定各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②建立邻接矩阵;③计算可达矩阵;④分解可达矩阵,使其层次化;⑤依据层次化的可达矩阵构建解释结构模型[19]。因此,本文基于解释结构模型对访谈素材抽取的相关内容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梳理,构建要素关系邻接矩阵,以此对所抽取要素进行层级结构划分。
2.2 数据收集 1)样本选择。科技报告服务的运行与推进涉及多元参与主体,为充分把握其主要的服务对象,本文着重选取了政府部门、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相关机构中与科技报告相关工作人员共 33 名作为访谈对象,对其进行面对面、电话等形式的深入访谈。具体的受访对象特征如表 1 所示。
2)访谈实施。本文开始正式访谈之前,利用半结构化访谈法对 3 位受访者进行预访谈,以此不断修正访谈问题。正式访谈时,首先以科技报告对提高科技创新的重要性等内容展开导入。其后,采用攀梯访谈法开展具体的访谈内容,主要从 3 个相对较为开放的问题来引导受访者对于科技报告服务需求感知的讨论: ①用户是否存有对科技报告服务的需求。②用户为什么会产生科技报告服务需求? ③为什么该项需求对用户来说很重要。最后,以此对相关访谈素材进行关键要素抽取,具体访谈内容的样例如表 2 所示。
3 数据分析
本文首先对访谈素材文本进行归纳、编码,识别出属性、结果与目标相对应的编码要素;其次,构建描绘所抽取要素间连接关系程度的关联矩阵(Implication Matrix);最后,绘制层级价值图(Hierarchical Value Map,HVM)。依据层级价值图可以获悉科技报告用户需求的属性、结果及目标之间的链接关系,以此来揭示受访者对科技报告服务需求的认知路径及其科技报告服务需求驱动。
3.1 要素关系抽取本文采用主题分析方法对所收集到的原始访谈素材进行编码分析。主题分析是一种在数据中识别、分析与报告数据主题的一种质性分析方法[20]。主题分析与内容分析以及扎根理论等质性分析方法有一定的共同目的,即通过将文本分解成相对较小的内容单元并对其进行描述性处理,从而对所收集到的访谈素材或者文本材料进行分析[21],但是主题分析又区别于上述两种质性分析方法。内容分析侧重于对编码的数据进行量化描述,扎根理论分析是基于编码构建可信与有用的现象理论,而主题分析则基于文本素材编码,纯粹地对数据进行详细与细致的描述[22],它是一种相对直接的定性分析方法[23]。主题分析的一般流程包括:① 转录数据,即将访谈素材转录成文本,反复阅读数据,记下最初的想法;②初始编码,对转录的文本进行编码,整理有相关联系的数据;③识别主题,对初始编码展开进一步总结与归纳,识别潜在主题;④定义主题,依据主题编码结果,为每个主题设置清晰的定义和名称[24]。
3.2 层级结构图生成本文依据解释结构模型分析方法,划分层级关系以构建科技报告用户需求要素的层级结构图,具体如表 4 所示。由表 4 可知,需求要素共划分为具体属性层、功能结果层、心理结果层以及价值层 4 个层级。其中,具体属性层包含科技报告统计信息、科研项目信息、科技成果信息、学科性信息以及技术分析信息 5 个元素。功能结果层包括科技报告管理、项目查新、论文撰写、市场调研、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申报、产品研发以及知识获取 8 个元素。心理结果层包括公共事务决策、领导满意、求知欲满足、商业利用、资源共享、社会监督以及职称评定 7 个元素。价值层包括功能性价值、机会性价值、尝新性价值以及社会性价值 4 个元素。由上述计算过程最终绘制科技报告用户需求的需求要素关系层级结构图,具体如图 1 所示。
4 研究结果
本文通过对访谈素材进行编码、抽取要素关系以及构建层级结构图,其以一种量化的形式展示了用户在面对科技报告服务选择中所关注的属性、结果以及目的价值彼此间的连接关系。同时采用层级结构图形象地呈现了用户需求背后驱动的链接路径,从而能够循序渐进地、逐层探索与发掘用户及其较难识别的潜意识目标价值。作为用户相关行动选择的潜在驱动力,目标价值同时是用户价值观的潜在呈现,它是科技报告用户需求偏向与选择的一种相对平稳的终极状态,不会轻易受外界因素的干扰而有所改变。因此,本文从属性维度与价值维度对数据分析结果进行讨论。
4.1 需求属性特征揭示本文从用户具体需求内容的视角对受访者进行提问,其研究结果显示,在需求属性层中,被受访者多次提及占据前三的属性“科研项目信息(A8)”“学科性信息(A14)”“技术分析信息(A20)”均被多次提及,即它们属于属性层的核心要素。从受访者素材分析结果来看,科技报告用户的类型虽然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但是其大多对这三种科技报告服务内容有不同程度上的需求。而“技术分析信息(A20)”则多为不同专业技术机构的工作人员对其工作领域技术趋势分析等内容有所需求,“成果转化信息(A12)”为部分企业的一些相关工作者所需求。由此可见,科技报告用户需求特征细化这一现象较为显著。
4.2 需求驱动价值因素分析图1中的第4层是科技报告用户需求的心理感知变化结果层,本文依据价值维度的共用结果要素对图1进行拆分,研究发现:科技报告用户需求背后的驱动价值中,功能性价值与机会性价值层面的“属性—结果”的路径几乎重叠,说明功能性价值维度大多源自于机会性价值维度衍生的价值。此外,社会性价值与尝新性价值层面的“属性—结果”的相同路径较多,这也在某种程度上体现出社会性价值与尝新性价值两者间具有一定的依附关系。因此,本文从机会性及功能性价值、社会性及尝新性价值这两个维度进行讨论。此外,依据影响各价值维度的心理结果要素的总数对价值维度进行排序,具体如图2、图3所示。
1)机会性及功能性价值维度。由图 2 可知,影响机会性价值维度的要素总数最高,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科技报告用户需求的机会性价值驱动占据较为重要的成分,差异化的需求结果潜在的驱动因素均与机会性价值具有较强的关联。机会性价值是指产品或服务在某种情况或一系列情况下所产生的可感知效用,产品或服务由于情境而达到这一价值。物理或社会偶发事件的存在增加了功能或社会价值,也就是说当满足一定的环境或者条件需求时,相关价值可以实现,当价值与产品或服务在特定上下文中的使用紧密相连时,即产生机会性价值。如对于科研工作者来说,科技报告服务有助于其更好地完成自身项目研究,从而对个人职称评定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机会性价值是科技报告用户潜意识里希望某种需求可以能够满足内心对于既定事件的期许,其对于有效获取科技报告服务潜在需求,扩充科技报告服务内容提供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即对不断扩宽科技报告服务的业务范围,优化科技报告服务深化内容有非常积极性的促进作用。
2)社会性及尝新性价值维度。社会性价值与尝新性价值维度共用了心理结果层的影响因素,虽然两者作为科技报告用户需求背后的驱动价值重叠的“属性 —结果”路径较多,但两者所反映的价值层面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社会性价值与自我认知价值认同与提升相关,其大多数基于心理结果层的元素所产生。如对于科研院所的工作者来说,科技报告服务能够帮助其更全面地了解科技报告写作,顺利地完成结项以及开展新课题研究,从而有利于提升个人职业发展。充分把握与科技报告用户社会性价值维度的需求感知价值,有利于推动科技报告服务深化的持续性推进。而尝新性价值指产品或服务激发了求知欲和提供新颖性而产生的感知效用,即科技报告服务或者科技报告服务产品是否能够在某种程度上激发相关用户对于知识获取,或者能够对其所从事的事项产生一定新的思路提示或激发。如对于初次使用科技报告服务的用户来说,科技报告对于他是陌生的新事物,但是出于好奇或者求知欲的影响,他愿意尝试使用科技报告。尝新性价值可以被看作是影响用户科技报告服务需求决策过程中所有阶段可能会涉及的特征,即可以获取解决事件或者问题的技能。尝新性价值能够激发用户对于科技报告服务的好奇以及兴趣,对于潜在科技报告用户开发与维护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继而有利于持续拓展科技报告服务深化内容与优化科技报告服务形式,创新科技报告服务模式。
5 结束语
本文基于“手段—目的链”理论建构了科技报告用户需求层级结构图,对其需求驱动因素开展了探索性的研究,为基于用户视角出发,探索科技报告服务深化路径提供了优化思路。研究发现,科技报告用户需求特征细化较多地受到机会性价值、功能性价值、社会性价值及尝新性价值的影响。其中,机会性价值驱动相对来说占比最大;社会性价值与尝新性价值驱动具有一定的依附关系,且其关注度高于功能性价值。针对机会性及功能性价值维度的分析结果所述,科技报告用户潜意识里希望某种需求能够满足内心对于既定事件的期许,以及用户对于科技报告使用的感知效用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用户需求,那么可以结合细化的用户需求,有针对性地精准推送,让用户更加了解、认识到科技报告的适配性,提高科技报告服务针对性,实现科技报告价值利用最大化。针对社会性价值与尝新性价值维度的分析结果所呈现出自我认知价值认同与提升、求知欲等对于科技报告用户需求具有一定的影响,应积极丰富科技报告的宣传与推广,并依据不同的需求层级,引入多种激励机制和模式,从而激发用户对于科技报告的求知欲,有效挖掘用户潜在需求。此外,这些都需要积极引进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新技术和系统,促进科技报告服务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协调共生,推动资源共享、有效协作、供需动态更新等服务一体化、有序化、协同化,从而实现科技报告服务深化的转型升级。
基于用户视角细分需求群体,探索科技报告用户需求背后潜在驱动因素,有助于科技报告服务机构在推进科技报告服务深化过程中能够有针对性地解决所遇到的用户需求问题,有利于引导科技报告服务被动供给向多样化以及个性化用户推荐方向发展,从而优化科技报告服务深化路径,促进科技报告资源利用最大化。但是本文也存有一定的局限性:在对访谈原始素材编码过程中,对于编码归类具有一定的主观性,有待对其进行验证性研究。后续研究期望能够尝试与科技报告服务机构相合作,在理论与实践层面对科技报告用户需求的具体内容进行更深层次的剖析与解构,以期在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修正与验证科技报告用户需求层级价值图中属性、结果以及目标价值之间的作用关系等。
参考文献
[1]化柏林,武夷山.科技情报的重要载体——科技报告[J].情报学报,2013,32(5): 1.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 [EB/OL].[2020-08-09].http://www.most.gov.cn/yw/201209/t20120924_96972.htm.
[3]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 [EB/OL].[2020-08-09].http : //www. gov.cn/zhengce/2018-07/03/content_5303251.htm.
[4]陈传夫,汤琪.中外科技报告服务版权管理实践比较研究——以 NSTRS,NTIS 等为例[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6,39(10):134-139.
[5]郑彦宁,许燕,杜薇薇.中央财政科技计划科技报告管理机制设计[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9,42(7):20-23.
《基于“手段—目的链”理论的科技报告用户需求驱动因素分析》来源:《情报理论与实践》,作者:剧晓红1,盛东方2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zazhifabiao.com/lunwen/jjgl/jjx/48042.html
上一篇:后疫情时代的国际形势与中国对策
下一篇:预算绩效管理中的结果应用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