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期刊

大学生就业难的微观经济学分析与对策

时间:2015-12-20 13:17:26 所属分类:经济学 浏览量:

我国高等教育在 1999 年实行扩招之后,规模不断的壮大,各个高校的录取人数也不断创建新高。高等教育也从之前的 精英教育慢慢转变为 大众化教育模式。而随着 1999 年扩招后的大学生的陆续毕业,我国大学生的就业率呈下滑趋势,之后我国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就开

  我国高等教育在 1999 年实行扩招之后,规模不断的壮大,各个高校的录取人数也不断创建新高。高等教育也从之前的 “精英教育”慢慢转变为 “大众化教育”模式。而随着 1999 年扩招后的大学生的陆续毕业,我国大学生的就业率呈下滑趋势,之后我国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就开始日渐严峻了。加上我国更加深入改革开放政策,市场经济取代了过去的计划经济,每年都有数以百万的大学生走入社会,通过人才市场和就业市场来配置和调节就业。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就日益凸显出来了,尤其是 1999 年高校开始扩招以来,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大学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和供需比呈下降趋势,就业问题成为当代许多大学生最关心,也最迷茫的问题。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

  就业是指一定年龄阶段内的人们所从事的为获取报酬或经营收入所进行的活动。随着近年来高等教育的不断扩招,各大院校的录取人数不断增加。高等教育的扩招使得更多的人获得受教育的机会,但同时也为大学生就业带来了更大的压力,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2014 年全国大学毕业生达727 万,2014 平均每家企业招聘683 位大学应届毕业生,比 2013 的增加了 12. 8%.2015 全国大学毕业生将比上年增加了 22 万人,高达到 749 万人,是近年来大学毕业生人数最多的一年,就业形势令人担忧,加上 14 年还未就业的大学生,今年大学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大学毕业生的数量在逐年增加,但就业率却持续下降。大学生就业问题不仅影响大学生自身,更是与我国经济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就业难的问题成为大学毕业生和学术界最关心的问题。

  造成就业形势严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以下是基于微观经济学,从需求、供给、成本 - 收益、信息不对称四个角度探讨了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并提出相应解决策略,从而有效促进大学生就业,促进我国经济健康和谐的发展。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微观经济学分析

  (一) 从供给的角度分析

  1. 供求关系

  根据经济学中的供求理论,在劳动力市场中,如果劳动力的供给量恰好等于劳动力的需求量,则供求均衡,如果供小于求,在市场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劳动力的需求者,如果供过于求,劳动力的供给者在市场中居于主体地位。

  一般情况下,在劳动力市场中,劳动力的供给者是指能够提供劳动力的人,在此是指大学毕业生,劳动力的需求者是指能够为大学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的用人单位。随着扩招的大学生陆续毕业,大学生总数越来越多,导致供给量大于需求量,用人单位在劳动力市场中起主导作用,供求失衡。因此,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越来越大,面临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

  2. 工资影响

  根据供求理论,当用人单位愿意购买劳动力的数量与大学毕业生所提供的劳动力数量恰好相等时,供求处于均衡状态,此时的价格则是均衡价格。在就业问题中,均衡价格即劳动力供需相等的价格-工资。高等教育扩招使得大学毕业生增多,从而能够提供的劳动力数量增多,工资下降。因此,目前大学生工资普遍偏低,使得许多大学生因无法达到自己的预期收益而选择暂时不工作。

  3. 偏好影响。

  偏好也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之一。大学毕业生在选择工作时,不仅考虑工资待遇,工作环境、工作性质等也是大学毕业生考虑的因素。大学生对某项工作的偏好也影响了其就业,大学生对工作环境好、薪酬高、社会福利好、社会地位高的工作的喜爱是非饱和的,而现在学历更高、能力更强的海归派等对这类工作的喜爱也是非饱和的,相比之下,海归派更具有就业竞争力,大学毕业生由于缺少相应的就业竞争力。所以大学生的偏好也是影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

  (二) 从需求角度分析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劳动力的需求者即用人单位对劳动力的需求数量与其所支付的工资成反比例关系。对于就业而言,工资是决定用人单位对劳动力需求量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我国的产业格局决定了用人单位对工资水平要求较高的大学生的需求不大。

  劳动的边际生产力决定了用人单位对劳动力的需求数量,如果劳动的边际生产力大于工资,用人单位就会增加对劳动力的需求量; 相反,如果劳动的边际生产力小于工资,用人单位就会减少对劳动的需求量。

  用人单位一般要求员工有工作经验,有一定处理问题的能力,而目前高校只注重理论教学而忽视了实践的重要性,使得大学生毕业生没有工作经验,往往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从而导致其劳动的边际生产力较低,因此用人单位对毕业大学生的需求不大。    (三) 从成本 - 收益角度分析

  不论是用人单位还是大学生,双方都会考虑成本与收益的问题。就成本而言,用人单位考虑的是用人成本,在其他方面均相同的情况下,面对高学历无经验的大学毕业生和低学历有经验的高中生时,企业往往会选择后者,这样可以减少他们的用人培训费和用人成本。大学生考虑的是上大学的成本,主要包括大学生上学所需支付的直接成本和大学生为了接受高等教育所放弃的其他机会的收益,即机会成本,根据目前的情况,普通大学生每年的成本约一万多,四年合计约四万多。机会成本并不是实际支付的成本,而是一种为上大学而失去的收益,如不再继续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每年工作的工资约三万元,四年工资约十二万元。

  因此,上大学的总成本约为十六万元。就收益而言,用人单位是理性的 “经济人”,考虑是利润最大化,他们希望员工能够为企业带来最大的利益,而大学毕业生由于缺乏相关工作经验,而无法即刻为企业带来最大利润,而家长对学生进行高等教育投入,是为了将来能够获得较高的收益,但考虑到高等教育收益的滞后性,加之刚毕业的大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工资不是很高,使得他们的成本在短期内无法得到回收。另一方面,从心理上来看,没接受大学教育的人与他们的工资相当也会使他们心理产生落差。大学毕业生的工资需求得不到满足,因此导致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

  (四) 从信息不对称角度分析    所谓信息不对称是指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市场交易中参与交易的双方在掌握信息上的不均匀、不对称的分布状态,由于各类人员对有关信息的了解是有差异的,参与市场交易的一方比另一方拥有更多的信息,处于信息优势地位。

  是否能够及时掌握就业市场的相关信息也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之一。但学生、学校、企业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大学毕业生生不能及时掌握就业信息,从而导致大学生就业困难。教育系统仍然带有计划经济的色彩,虽然现在有将市场机制引入高等教育体系中的趋势,但市场经济还未在教育中起到主导作用,从而导致高校学生与社会脱节并存在信息不对称,因此培养的学生与企业的需求不匹配。这也是提出将部分院校转型为应用型院校的原因之一。就业信息不对称,造成高校培养出的大学生不能被用人单位所用,再加之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观念不能转变,往往造成现实与理想有较大差距。

  三、大学生就业难的解决对策

  从上述对对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进行了的分析可以看出,就业难不是单方面原因造成的,下面将分别从政府、高校、大学生自身三个方面出发,就此问题提出解决对策。

  (一) 从政府方面来看

  一方面应鼓励大学生就业多区域化。许多大学毕业生择业时将工作地点定位在北上广等发达城市,大部分毕业生不愿去偏远地区工作。政府应注重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缩小城乡差距,这样才能调动大学生到基层工作的积极性。出台相应到基层工作保障制度,才能吸引更多大学生到中部和西部工作。

  另一方面,鼓励大学毕业生进行自主创业也是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大学生自主创业除了可以解决自身的就业问题,缓解就业压力,还能为其他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政府应加大对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支持力度并完善相应创业制度,同时加大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尤其是对就业困难的大学生。

  (二) 从高校方面来看

  要做好专业调整,与市场经济结构相统一。高校的扩招使得热门专业更热,而冷门专业却无人问津,高校只注重专业理论知识的培养而忽略了实践环节,大学毕业生缺乏相应工作经验,导致高校培养的人才与市场需求不匹配,不能为企业所用。因此,高校应加强对实践环节的关注。 高校还应及时关注就业方面信息,根据市场需要对专业进行相关调整,以适应就业的需要。除此之外,高校还可以设置就业创业指导课程。目前,大部分学校只是在大学生即将毕业时进行就业创业指导,更多的只是一种形式,并没有起到实质性的作用。高校对大学生的就业创业指导应该贯穿其整个大学生活,这样才能使多数学生对自己的就业目标有明确的认识,在学习期间把自己的兴趣与所学专业更好的结合。

  (三) 从大学生自身来看

  大学生应随着当前就业形势的变化更新自身的就业观念。就业观念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大学生应给自己找准定位,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大学生就业,比如有些学生毕业院校名气不是很大,自身能力也不是很强,又缺乏相应的工作经验,但却要求高薪,高待遇,这很难实现,必然会导致失业。在当前就业严峻的情况下,大学生应该转变就业观念,适当降低自己找工作的要求,找准自己的定位,转变非大城市不去、非高薪不干的就业思想。除此之外,大学生自身还需培养多方面能力,在掌握好专业知识及基本技能的同时,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大学生就业虽然严峻,但我们不必过于担心,因为社会不会淘汰真正有能力的人,自然界的优胜劣汰同样在社会中存在。面对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只有通过政府学校和学生自身的共同努力,才能有效帮助大学生扫清障碍,顺利就业,促进经济更好的发展。

  四、总结

  就我们大学而言,大学的学习与生活是为未来的就业做准备的,所以我们在规划我们的大学生活时就应该合理设想我们未来的就业。工资与劳动者的边际劳动替代率有关,而边际劳动替代率与劳动者的能力的大小及该能力的资源稀缺性有关。因此,我们应在自己专业偏好的前提条件下,充分分析某专业的资源稀缺性。资源稀缺性越高,对我们将来的就业就越有帮助。在大学里,我们要不断用知识来武装自己,全面发展自己的各方面的素质,这会让我们在就业压力巨大的就业市场面前倍显轻松。生命就如铁砧,越被敲打,越能发出火花,适当地给自己点压力让自己的大学生活更加充实吧!

  参考文献:  [1] 罗锐。 大学生就业危机及应对策略 [J]. 经济师,2005 (1) .  [2] 邵福利。 我国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J]. 经济师,2005 (12) .  [3] 阳奕。 解读当代大学生就业之困 [J]. 现代营销,2009 (5) .  [4] 保罗·萨缪尔森。 萧琛等译。 经济学 [M]. 北京: 华夏出版社,1999: 65 - 66.  [5] 张涛,张竞乾,邵宝健。 教育大众化形势下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 [J].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农林教育版) . 2007 (01)  [6] 李铮。 当代大学生失业根源及解决措施探究 [J]. 科技信息。2009 (02)  [7] 帅之鹰,周慧,黎军。 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弹性分析 [J]. 时代教育 (教育教学版) . 2009 (06)。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zazhifabiao.com/lunwen/jjgl/jjx/90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