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期刊

经济结构的一般理论、特点及合理转变

时间:2015-12-20 13:31:49 所属分类:经济学 浏览量:

经济结构调整的问题自十七大报告后在十八大报告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相继被提出。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1]2012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通过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来促进经济自主协调发展。2013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

  经济结构调整的问题自十七大报告后在十八大报告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相继被提出。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1]2012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通过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来促进经济自主协调发展。2013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抓住机遇保持国内生产总值合理增长,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努力实现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得到提高又不会带来后遗症的速度。[2]“十二五”期间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的经济发展需要经济结构的合理性调整作为其推动力,科学发展观的主线也需要经济结构的合理性调整来完成。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的经济联系逐渐紧密,经济结构的合理性因素在经济发展中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经济发展不仅要求总量的增加,更加要求结构的合理性调整,经济结构的合理性状态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和内容。资源利用率由经济结构水平和经济结构状态两个因素决定,合理有序的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无序滞后的经济结构调整阻碍经济社会的发展。

  一、经济结构的一般理论研究

  ( 一) 经济结构的内涵    经济结构的含义十分丰富,国内外经济学家对此有着各种不同的认识和表述。一般来讲,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形成的所有经济关系的总和称为经济结构,进一步而言,经济结构是指一种内在联系以及由其表现出来的系统性和整体性,这种内在联系是指通过社会经济活动的各个部分之间和社会经济运行的各个环节之间所具有的所有的内在联系。虽然对于经济结构的诠释有很多视角,但是要准确全面地理解经济结构,必须以社会生产过程中的两重关系作为切入点,也就是指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处在相同社会生产过程中的这两重关系是互为前提、密不可分和缺一不可的。所以,经济结构可以用社会生产过程中的两重关系来解释,既包括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也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单一地用“生产力结构”来表述是远远不够的,显然更不能把它简单地归结为“生产关系结构”。

  对经济结构进行研究应该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一方面,国民经济是由哪些要素构成的。由于在人类历史的不同发展阶段中,构成国民经济的要素是不同的,存在着质的区别。因此,研究国民经济的构成要素要就一定“时点”( 即人类历史的一定发展阶段) 上而言。而在一定“时点”上特别是在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上,国民经济的构成要素相对稳定。这就要求对经济结构的研究主要放在第二方面内容上,即构成国民经济的基本要素之间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构成方式。这方面内容之所以成为经济结构研究的重点,不仅因为它在更大程度上决定着经济发展的性质和经济发展的水平和效益,而且其变化决定了国民经济的变化。所以,对这方面要进行静态和动态相结合的研究。另一方面是不同国家和地区对于国民经济结构构成的要素供给。由于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存在差异,一种经济结构在某个国家或地区是合理的,而在其他国家或地区就可能是不合理的,所以研究国民经济结构要就一定的“地点”( 特定的国家和地区) 而言。由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源禀赋是不可以改变的,所以对这方面要进行横向和纵向相比较的研究。

  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自主协调发展。[3]这里经济结构指的是构成国民经济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和方式。经济结构的内涵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讲: 第一,国民经济组成要素的内容、性质和特点。即经济结构首先表明由哪些要素构成国民经济以及这些要素的特点和性质。第二,国民经济的各个构成要素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即各要素之间存在着互为前提与相互依存的关系。第三,国民经济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作用方式是变化的。即经济结构不仅反映构成国民经济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和作用方式的静态,更要反映国民经济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和作用方式的动态。

  ( 二) 经济结构合理性转变的内涵

  经济结构合理性指的是符合科学发展观这一约束条件的经济结构调整的合理性程度,引入科学发展观这一约束条件,就是在考察经济结构合理性转变时,要联系经济结构合理转变对科学发展观的影响,在计量经济结构合理转变时,要将经济结构合理转变对科学发展观的影响内化到经济结构合理转变中。如果经济结构调整对科学发展观带来积极的影响,并促进了科学发展观的实现,就将这种积极的影响进行量化并计入经济结构的合理性调整中,因而经济结构调整的合理性值将上升; 反之,如果经济结构调整对科学发展观带来消极的影响,并阻碍了科学发展观的实现,计量出来的经济结构转变合理性值减少。

  经济结构合理性转变要求经济结构应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某种社会背景下的经济结构对其经济发展的适应性越强,该经济结构就越合理,就越能促进经济社会的合理有序发展。经济结构的合理性转变不是一个绝对的概念,因为它是以一定的时间、地点与条件为参照,所以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加快经济结构合理性转变是我国发展全局战略抉择的要求,而在不同的时间、地点与条件下经济结构也不同。所以,衡量经济结构合理性的标准并不是唯一的。经济结构的合理性转变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经济结构适应性要强,它不仅要适应于社会生产目的和经济发展的特定阶段,而且要适用于社会经济制度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第二,组成经济结构的各个要素不是孤立存在,而是互相协调,任何单个要素的发展水平都不能说明经济结构的整体发展水平; 第三,经济结构在效益方面具有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就是在推动经济整体运行时必须具有两种效益,两者缺一不可。

  二、经济结构的特点

  对于经济结构的特征,国内外经济学者有着非常相似的认识。综合国内外学者当前的研究,经济结构的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经济结构的整体性。经济结构是经济系统内部的基本组织框架,即各类经济关系的逻辑联系,因此具有整体性。经济结构的整体性具体表现在构成整体的个别要素之间具有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的关系,也就是说国民经济作为一个整体,各构成要素只是它整体的某个方面或者某个部分。就单个要素而言,它们不是简单地孤立存在,而是既存在相互对立的关系也存在相互依存的关系,从表面上看是以独特的形态而各自存在,但它们之间都是互为前提的。在经济结构的构成要素中,其中的个别要素完全受整体的控制,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从属关系,也就是说任何个别要素都不等于经济结构。所以,构成经济结构的各个因素的简单加总不等于经济结构,而这些因素的内在联系与相互作用才是经济结构。正是因为各个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使经济结构具有了不同于其组成要素的性质和特点。

  第二,经济结构的变换性。经济结构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结构,虽然从短期看经济结构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是在长期中经济结构具有动态性和变化性。经济结构的变换性表现在它总是处于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变换过程中。经济结构的变换是由其构成要素的变化特别是构成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的变化决定的,而构成要素及其相互之间关系的变化则是由特定的社会经济规律决定的。因此在经济规律的作用下,经济结构总是在不断地变换。

  第三,经济结构的自身调整性。经济结构自身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把多个分散存在的个别经济活动整合为统一的社会经济活动。经济结构的自我调整,说明了经济结构自身具有能动性,是一个有机的结构。经济结构的自身调节机制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只能是市场机制,但是将市场机制作为经济结构的自我调节机制并不排除政府有意识的宏观调控。要注意的是宏观调控只能建立在市场机制的基础上,最终通过市场机制来实现经济结构的自身调整。

  第四,经济结构的内部矛盾性。经济结构的整体性、变换性以及自我调整性都取决于结构内部的矛盾性。在经济社会中,所有的经济要素和经济过程都不是单一存在的,而是和它们的对应物共同存在,经济结构整体性的基础是这些经济要素和经济过程与它们的对应物之间的有机联系,结构的矛盾性是转换性和自我调整性的动力。

  三、影响经济结构合理性转变的因素

  经济结构的合理性转变要靠一些外在因素,而这些外在因素就是影响经济结构合理性转变的因素,它们推动着经济结构的合理性变化。影响经济结构的因素很多,主要有下面几个方面:

  第一,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的方式是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包含调整优化经济结构。[4]可以看出,经济发展方式的科学性转变必然要求以经济结构的合理性为基础,而经济发展方式水平的提高必然会引起经济结构的合理性转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经济发展方式水平的整体提高必然会引起人均国民收入的提高,而人均国民收入的提高必然会带动消费结构的变化,消费结构的变化必然引起产品结构的相对调整,产品结构的调整又必然引起产业结构的调整,而经济结构的重心是产业结构,因此产业结构的变化最终导致经济结构的变化; 另一方面,经济发展方式水平的整体提高必然会引起生产方式的转变,使其由以劳动密集型的粗放式向以资本技术为主的集约型转变,要素供给随之发生转变,最终生产结构的转变必然引起经济结构向更合理的方向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水平决定了经济结构转换的快慢。科学的经济发展方式必然带动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需求结构与生产结构随之所面临的环境供给也随之加快。与此同时,储蓄也会随着人均收入的增加而增加,科研投资和科技创新在规模上逐渐上升,而这些又促进了新产业的不断出现和老产业的逐渐淘汰。这一系列变化必然促进经济结构更快地向更合理的方向转换,不同的经济发展方式具有不同的经济结构。

  第二,经济制度。发展经济学家们很重视制度对提高经济效益的作用,他们认为传统的生产函数只揭示了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即产出是资本、劳动和技术的函数,却忽视了一个十分重要的前提,即只有在一定的产权制度下才能规避劳动者的道德风险,而在其他产权制度下劳动者可能会偷懒和缺乏责任感。因此,只有能使个人利益得到保护和适度满足的经济制度才可能促进经济发展,加快经济结构的合理性转变。任何忽视了这一点的经济制度,都会对经济发展与经济结构的合理性转变有所影响。

  第三,宏观经济政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为了经济社会的健康稳定发展,政府通常在合适的时机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国民经济进行干预。宏观经济政策对经济结构的合理性转变具有重大影响,其中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首先,政府运用宏观经济政策对一些新兴产业进行了一定的扶持,给予这些产业一些税收优惠、财政补贴与一些信贷优惠等; 其次,政府利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老产业和产能过剩的产业进行淘汰,主要是运用高税率和限制其信贷等经济政策来加速这些产业的萎缩和淘汰。总之,政府利用宏观经济政策对国民经济进行干预和引导,促进了经济结构的合理性转变。第四,科技水平。大多数学者认同经济结构与高等教育发展具有紧密的联系,尤其在信息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的发展在深层次上与经济结构、经济模式的变化产生了更大的互动。

  [5]可以看出,科技水平在经济结构的合理性转变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首先,科学技术发展使社会分工向更科学的方向发展,而科学的社会分工必然促进经济结构向更合理的方向转变,因为社会分工是经济结构合理性转变的基础与自然前提; 其次,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与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而经济结构的合理性转变正是在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得到发展的; 再者,科学技术的进步提高了生产力各个要素的水平,改进了生产力的配置,而经济结构合理性转变的物质基础是生产力的配置; 最后,进步的科学技术可以通过改善教育条件提高劳动力的整体素质,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优质劳动力,促进了经济结构向合理性方向转变。

  第五,自然条件和社会因素。比较经济学家指出,世界上各个国家关于经济结构具体形式上的差异没办法完全被“经济人”的假设诠释,经济结构的合理性程度与各自的自然条件和社会因素密切相关。

  如地理位置、气候、国土面积、资源禀赋、文化习俗以及社会结构等,这些因素对各个地区经济发展方式的科学性转变与经济结构的转变具有巨大的影响。虽然在目前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大环境下,从原则上来讲资源可以自由流动,但资源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从实际上来讲并不能完全自由流动。从总体上来看,资源禀赋对经济结构的合理性转变的影响程度确实下降了,但资源富有的国家则具有高度独立与合理的经济结构。与此同时,一个国家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对经济结构的合理性转变也具有深远的影响,这种思想对上层建筑的各个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并影响经济结构的合理性转变。

  四、经济结构合理性转变的评价对象

  基于以上理论分析,经济结构合理性转变评价的对象包括以下六方面:

  第一,经济增长与效益。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它主要包括经济增长与经济效益两个部分,而经济结构必然会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逐渐合理化,所以说经济增长与效益也是经济结构合理性转变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经济增长是指经济增长速度的度量,经济效益是指经济增长率。通常说的经济效益好是指用少的成本得到多的成果。提高经济效益对经济结构合理性转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二,产业结构优化。资产结构、投资结构以及企业组织结构等经济结构所有组成部分的走势和未来状况都由产业结构优化直接来决定。因此,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可以加速经济结构的合理性转变。产业结构优化是指通过产业调整,使各产业实现协调发展,并满足在社会不断增长的需求过程中使得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是推进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发展的过程。

  第三,对外经济关系。这里的对外经济关系是指国家之间和地区之间经济联系的总称,在如今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一个国家不可能孤立发展,各国之间的经济发展是相互联系的,对外经济关系的发展水平又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重大影响,而经济发展对经济结构的合理性转变具有深远的影响。

  第四,社会稳定与进步。经济结构的合理性转变应当使社会处于稳定与进步状态,只有社会的稳定与进步,经济社会的发展才会是健康持续的发展,因此社会稳定与进步是经济结构合理性转变的重要影响因素。

  第五,人民生活质量。人民生活质量指的是人民的生存质量或生命质量,它强调的是精神文化等高级需求满足程度和环境状况的评价,而不仅仅是满足物质的需要,主要是指人民的福利状况。经济结构的合理性转变必然要求人民的生活质量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得不到保证,就谈不上经济结构的合理性转变。

  第六,所有制结构合理性和二元经济结构缓解。当前,我国的所有制结构与二元经济结构存在着一定的矛盾,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经济结构的合理性转变,只有我国的所有制结构和二元经济的状况在不断改善,经济结构才能够合理性转变。所有制结构指的是不同的所有制形式在一定社会形态中的地位、作用及其相互关系,这里指的是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所有制结构所反映的是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外部关系。这里的二元经济结构指的是我国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我国实现经济现代化的前提就是二元经济结构的缓解。根据刘易斯等人的学说,二元经济结构的缓解主要靠工业与农业两个部门关系的缓解,也就是互相参透与互相推动。目前二元经济结构的矛盾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    五、经济结构合理性转变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与评价标准

  基于对经济结构合理性转变内涵的认识,特别是经济结构合理性转变的定量评价,它是许多学科的综合,涉及到的领域比较多,因此,建立经济结构合理性转变的评价指标体系除了要遵循建立指标体系的一般基本原则外,如适应性原则、效益性原则、结构性原则、全面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原则、可比性和可靠性原则等,最重要的就是要遵循可持续性发展原则,也就是说经济结构合理性转变能使人类社会健康持续发展,而不是只看眼前利益,只满足现代人的需求,不顾后代人的需求。黄泰岩指出,在目前的知识经济背景下,要使经济结构得到合理性转变,必须遵循可持续性发展的原则,也只有这样,经济发展方式才能向建设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的合理性方向转变。可持续性发展原则要求经济结构的合理性转变要符合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我国目前是靠高污染和高消耗来发展经济的,有限的自然资源早晚会被用完,因此,经济结构的合理性转变必须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从根本上讲,评价是主体对客体的评价,也就是主体对客体的认知,而实现经济结构合理性转变的目标是保证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使各地区的经济水平、经济结构水平以及人民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提高。所以说评价标准必须从这一根本目标出发,经济结构合理性转变的评价标准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 社会的稳定和进步; 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对外经济联系的不断加强; 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 人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 经济与社会、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

  六、构建经济结构合理性转变指标体系的总体思路

  基于以上理论分析,在文献调研和多次与有关部门及专家座谈的基础上,从六个层面对经济结构合理性进行评价,主要包括经济增长与效益、产业结构优化、对外经济关系、社会稳定与进步、人民生活质量以及所有制结构合理性和二元经济结构缓解,为了确定这六个层面下的二级指标,接着进行了隶属度、相关性以及鉴别力三种分析,最后获得评价经济结构合理化的 24 个指标。其中: 经济增长与效益层面的二级指标包括 GDP 增长率,人均 GDP 增长率,全社会劳动生产率,固定资产投资效果系数; 产业结构优化层面的二级指标包括第一、二、三、产业占 GDP 比重,第三产业增长率; 对外经济关系层面的二级指标包括进、出口依存度,出口贸易中高附加值产品所占比重,进口贸易中燃料和低附加值产品所占比重,外商直接投资; 社会稳定与进步层面的二级指标包括失业率,普通高校在校学生人数,人口的城镇化水平; 人民生活质量层面的二级指标包括农村人均纯收入水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恩格尔系数,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所有制结构合理性和二元经济结构缓解指标层面的二级指标包括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占 GDP 比例,城乡人均收入差距,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数量。从指标体系的结构和层次上看,以经济结构合理性转变中的社会发展指数为纲,统驭其中的经济、环境和系统指数,其中系统安全指数应该根据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的特点而设定。

  综上所述,经济结构的合理性程度,对发达国家和落后国家都尤为重要。首先,在发达国家中,合理的经济结构是其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和在世界政治经济中的领先地位的保障; 而在一些经济落后的国家,合理的经济结构是其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经济跳跃式发展以及在较短时间内赶超发达国家的保障。经济结构合理性转变是许多学科的综合,涉及的领域比较广,除了经济结构本身的复杂性外,还受到人类对自身缺陷认识的不足和各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制约,因此,经济结构合理性转变评价体系需要各个学科的学者专家共同的努力才能取得满意的成果。另外,就经济结构合理性转变的定量评价问题,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比如定量评价的模型就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重要问题。

  [参 考 文 献]    [1] 胡锦涛作中共十八大报告( 全文)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EB/OL]. 塔城环保网,2012 -11 -08.  [2]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 提出 2014 年经济工作六大任务[EB/OL]. 新华网,2013 -12 -14.  [3] 2012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文 [EB/OL].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2011 -12 -14.  [4] 简新华. 论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 [J]. 当代财经,2011,( 11) : 5.  [5] 吴迪 . 经济结构与高等教育规模关系的实证研究[J]. 教育与职业,2012,( 20) : 164.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zazhifabiao.com/lunwen/jjgl/jjx/97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