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期刊

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城镇化建设现状与战略选择

时间:2015-12-20 13:32:17 所属分类:经济学 浏览量:

由于长期受到少数民族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等的影响,少数民族地区劳动者的思想相对保守,文化水平和技能水平比较低,造成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城镇化建设速度较慢,县域经济得不到快速发展,经济发展水平落后。 一、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城镇化 党的十六大提出

  由于长期受到少数民族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等的影响,少数民族地区劳动者的思想相对保守,文化水平和技能水平比较低,造成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城镇化建设速度较慢,县域经济得不到快速发展,经济发展水平落后。    一、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城镇化

  党的十六大提出“壮大县域经济”,“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发展目标后,少数民族地区的县域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第二、三产业蓬勃发展,加速了农村城镇化进程。

  1.农村城镇化

  农村城镇化是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各种生产要素不断在农村城镇中集聚,人口逐渐向城镇集中,城镇数量和规模不断增大,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方式不断改变,逐步进入城市化和现代化;产业结构和社会结构得到了转换,经济逐步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工业化社会转变的一个社会发展的进程。它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经之路。

  2.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城镇化建设的意义

  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城镇化建设,不仅提高了当地农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改善了农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同时,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城镇化的发展,加快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促进经济的发展。

  (1)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城镇化建设的发展,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县域经济的发展

  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城镇化建设是少数民族地区县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城镇化的发展,不仅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经济和城镇经济的发展,解决了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缓解了就业压力;还集中了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的劳动力,有效的利用了资源,实现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城镇化建设吸引了投资,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城镇化的发展,加快了农村城镇化建设,吸引了大量投资。农村城镇化建设,离不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带动了建筑业、通讯业、建材业等服务业的发展,吸引了外资,扩大了就业渠道,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县域经济的发展。

  (3)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城镇化建设,有利于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技术水平

  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城镇化建设,加快了少数民族地区科教文化事业的发展,通过教育和培训,少数民族地区的劳动者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得到了提高。同时,少数民族地区一部分农村劳动力从农村转移到城市,从事服务业,不仅缓解了农业的就业压力,还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调整了产业结构。

  二、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城镇化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

  在我国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推行新农村建设的前提下,少数民族地区的县域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农村基础设施、电网改造、电信网络、水电设施、教育文化等都得到了发展,农村城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城镇化建设现状

  少数民族地区大力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城镇基础设施得到新建,城镇人口增加,规模扩大,城乡差距逐渐减小,城镇化水平得到提高。

  1.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城镇化建设起步晚,发展水平较低,规模小,东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不平衡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城镇化建设是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应的。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发展较快,相应的东部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城镇化发展也较快,发展水平较高;而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主要集中在西部,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相应的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城镇化水平也较低,城镇规模较小,发展水平不高。

  2.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城镇化建设中,城镇数量少,城镇化规模小

  2006年的中国统计年鉴报告中,我国农村城镇化建设中,小城镇建设主要集中在少数民族地区。在全国八个少数民族省区内,小城镇建设规模达到了43.18%,比重较大,而大中城市建设的比重只达到40.75%。这说明,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城镇化建设中,城镇化规模小,主要以小城镇和小城市为主,发展水平较低。

  (二)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城镇化建设存在问题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城镇化建设得到了较快发展,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基础建设范围不断扩大,农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小城镇建设发展较快。但是,由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相对滞后,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城镇化建设仍然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1.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城镇化进程缓慢,发展水平较低

  少数民族地区由于经济发展落后,农村城镇化建设起步较晚,农村基础设施不健全,建设水平较低,城镇数量较少,城镇化规模较小,城乡差距较大。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农业比重较大,第二、三产业比重低,产业结构不平衡,影响了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制约了农村城镇化建设规模。

  2.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发展不平衡,产业基础薄弱

  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受到传统农业和传统思想、民族文化等的影响,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产业经济发展过程中,主要以传统农业为主,现代化工业和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产业结构不合理。随着科学技术的推广和普及,少数民族地区工业和服务业得到发展,但在发展中,缺乏支柱性产业和主导产业,产业支撑能力较弱,产业发展规模受限,阻碍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

  3.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城镇化建设中,城镇规模较小,城镇化规划与当地经济发展不相适宜,城镇化水平较低

  在“西部大开发”和“新农村建设”的推进下,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城镇化建设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在农村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着各级政府盲目建设、低水平建设等建设规划不合理现象,影响了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城镇化建设的规模,建设水平较低。

  4.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城镇化建设规划布局不合理,破坏了生态环境

  少数民族地区自然资源丰富,是主要的原材料产地。农村城镇化建设中,各地政府为了凸显各自的政绩,盲目进行城镇化建设,不断吸引外资,大量开辟生产线,严重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少数民族地区环境污染、耕地流失、资源枯竭,自然灾害不断,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5.少数民族地区科教文化事业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不完善,制约了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城镇化建设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落后,农村城镇化建设配套设施和配套制度不健全,导致农村城镇化建设水平低。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科教文化、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等制度不健全,人民生活水平得不到提高。加之,少数民族地区职业技术培训没有得到全面普及,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劳动者的技术水平较低,制约了当地工业和服务业发展,城镇化建设水平低。

  三、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城镇化建设战略选择

  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城镇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加快发展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城镇化建设,必须解决这些制约城镇化建设的问题,推进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城镇化建设。

  (一)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城镇化建设战略模式

  加快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城镇化建设,必须结合当地实际,选择适合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农村城镇化建设战略,提高农村城镇化水平。

  1.小城市(镇)建设战略

  小城镇是县域经济发展中的经济聚集体,是生产实践活动中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各环节的集中市场。小城市(镇)建设水平的高低,不仅反映了农村城镇化建设水平的高低,还决定了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少数民族地区大中城市人口较多,工业发展规模有限,无法容纳更多的剩余劳动力。大力发展农村小城市(镇)建设,改变农村现状,发展工业和服务业,不仅可以解决劳动力就业问题,还加快了农村城镇化建设的步伐。

  2.大城市主导推进战略

  由于小城镇建设过程中,工业发展规模较小,规模化经济无法发挥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无法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现代农业化和工业化的发展,不利于小城镇建设。由此,发展经济学界的学者提出了“大城市主导推进战略”。改战略认为,少数民族地区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大城市的现代工业比较发达,以大城市为主导,逐步向中小城镇推进,不仅可以缓解大城市的就业压力,还可以改善中小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步伐。

  3.集中发展中小城市(镇)建设战略

  少数民族地区大城市和小城市(镇)建设在整体农村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着一定的阻力。大城市建设规模中,城市人口众多,工业化发展空间不足,无法容纳更多的剩余劳动力;小城市(镇)建设中,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工业不发达,农业压力较大,也无法更好的完成城镇化建设。因此,新的建设战略:“集中发展中小城市(镇)建设战略”开始产生。该建设模式认为,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城市(镇)建设阻力较小,城市建设规模比较合理,布局规范,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规模效应,能够解决大城市和小城市(镇)的就业压力,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步伐。

  (二)加快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城镇化建设战略

  根据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和城镇化建设水平,适合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城镇化建设的战略应该选择“重点突破、多级滚动、协调发展”的“多级滚动发展”战略。

  “多级滚动发展”战略中,“重点突破”是指在充分发挥少数民族地区各类城市(镇)的集聚作用中,突出重点,大力发挥适合本地的城镇化类型,突破农村城镇化建设的“瓶颈”,全面推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城镇化建设。“多级滚动”是指充分发挥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级的作用,充分调动大、中、小城市和镇县的经济发展滚动作用,促进农村城镇化建设。“协调发展”则是指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城镇化建设中,要充分促进农业、工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协调发展,实现经济的集聚效应、规模效应和辐射效应,推进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城镇化建设。

  “多级滚动发展”战略不仅强调了经济的协调发展,还突出了少数民族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优势,利于县域经济的发展,促进农村城镇化建设。在此模式中,少数民族地区要依靠大、中、小城市(镇)的经济发展级,突出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和支柱产业,以优势产业的集聚效应和辐射效应,带动少数民族地区县域经济的发展,从而全面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城镇化建设,实现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整体发展。

  参考文献:  [1]廖乐焕.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  [2]李忠斌.民族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3]龙远蔚.中国少数民族经济研究导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4]查培轩.西部大开发与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M].沈阳: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5]胡顺延,等.中国城镇化发展战略[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  [6]杨清震.西部大开发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M].北京:民族出版社学,2004.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zazhifabiao.com/lunwen/jjgl/jjx/97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