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5-12-20 13:35:05 所属分类:经济学 浏览量:
中国是一个拥有 960 多万平方公里国土面积的国家,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中华民族世代生息繁衍。 由于自然条件、 历史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是一个古老的问题。 这一古老的问题在 20 世纪末及 21 世纪初中国改革开放新时期呈现出了新
中国是一个拥有 960 多万平方公里国土面积的国家,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中华民族世代生息繁衍。 由于自然条件、 历史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是一个古老的问题。
这一古老的问题在 20 世纪末及 21 世纪初中国改革开放新时期呈现出了新的特点。 在新形势下,如何统筹区域发展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中部地区崛起战略便是中共中央、 国务院做出的针对性很强的战略举措。
一、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提出的背景
1978 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 领导全国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点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的、以“让一部分人和地区先富起来, 然后先富者帮另一部分人和地区也富起来”为主要内涵的“两个大局”重要思想。
“两个大局”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之抓主要矛盾基本原理在中国的具体运用。 这一思想的提出是基于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经济落后、 发展经济是当时的首要任务、 而当时沿海地区综合条件较好的实际。 这一时期我国在区域发展方面实施了让沿海地区先发展起来的不均衡发展战略。 正是在“两个大局”方针指导下,我国的改革开放从沿海起步,东部沿海地区迅速发展起来,而沿海地区的发展又从整体上支撑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国家整体经济实力不断提升。 然而,经过改革开放,我国东西南北各个地区在取得经济社会发展不同程度成就的同时, 也出现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差距不断扩大的问题。 由于资源环境不同、经济基础及文化禀赋有异,加上改革开放以来基于“两个大局” 的战略思考而采取的对发展条件具有优势的地区尤其是向东部沿海地区倾斜, 区域发展严重不平衡的问题凸显, 一个重要的表现是中西部地区的发展远远落后于东部地区的发展。
区域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作为一定经济活动和一定地理位置复合而成的国民经济组织单元和社会经济综合体。 作为一个国家内的国民经济组织单元,区域是国民经济整体的有机构成部分,不同区域间的相互依存和联系构成国民经济的完整体系。 作为社会经济综合体,区域不但是一个经济系统,而且是包容政治、文化、社会管理诸多职能的统一体。 因此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对全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的基础性作用。 在自然差异、经济活动差异、人文环境和其他非经济因素差异的客观条件下以及国家宏观区域发展政策影响下, 不同区域相对独立的经济活动之结果有差异是必然的。 但如果这种差距过大,严重失衡,也必然会给政治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严重不良影响。
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对此是有清醒认识的。 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的“两个大局”战略思想内涵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追求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中共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报告均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问题多有着墨。 从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起, 我国进入了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初步形成并不断完善的新阶段。 中共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为指导 ,结合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所面临的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 提出了科学发展观, 统筹区域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之一。 为了逐步解决我国地区发展差距不断扩大的问题, 根据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思路,中共十六大以后,党中央和国务院制定了包括“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在内的一系列各有侧重的区域发展战略。
“中部地区崛起战略 ”中所讲的 “中部 ”,是指安徽、山西、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六个省份所在的区域。 该区域具有“承东启西、连南通北的交通枢纽 + 丰富矿产资源 + 国家能源基地和原材料基地 + 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 人才荟萃 + 国家重要的科研教育中心”之综合优势,这一综合优势的进一步发挥,对于 21 世纪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然而改革开放以来的相当长一个时期,由于国家的投资重点东移及其他原因,中部地区成为中国发展格局中的“塌陷洼地”,在投资方面似乎成了一个被人遗忘的角落, 而被人熟记的只是中部大量的可供输出的劳动力、 能源和农产品原材料及矿物原材料。 中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发展差距愈益加大, 甚至还出现了中部地区经济增幅落后于大开发战略驱动的西部地区经济增幅之现象。 如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启动前的 2005年,中部六省人口为全国人口总量的 28.1%,地区GDP 为 3.34 万亿元, 只占全国 GDP 的 18.8%;这年中部六省人均 GDP 为 1.04 万元,仅占全国平均GDP 的 67.1%, 稍多于东部地区 GDP 的 40%;人均财政支出人均 1339 元,仅仅是东部和东北地区人均财政支出的 50%多, 也只相当于西部地区该指标的 77%;城镇居民人均收入为 8817 元,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为 2958 元,均不及东部地区的 2/3;城镇化率 36.5%,低于全国平均城镇化水平 6.5 个百分点。
中部地区发展滞后、处于塌陷洼地、经济地位低等所带来的“木桶短板效应”,严重制约着全国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 在这种背景下,为了促进中部地区经济社会更快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了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决策。
二、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形成过程
2004 年 3 月, 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概念。 3 月 9日, 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参加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湖北代表团的审议时, 强调中部地区要发挥综合优势, 坚定不移地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大力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积极扩大开放,加快发展步伐。
这年 12 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提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提法,首次出现在次年经济工作的任务中。
2005 年 3 月,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抓紧研究制定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规划和措施,并明确国家要从政策、资金、重大建设布局等方面给予支持。 2005 年 8 月 14 日,温家宝总理在湖南召开的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座谈会上讲话指出了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一个时期要着力抓好 “加强农业特别是粮食主产区的重要地位,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 8 项重点工作。 10 月份,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提出:“中部地区要抓好粮食主产区建设, 发展有比较优势的能源和制造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立现代市场体系, 在发挥承东启西和产业发展优势中崛起。 ”
2006 年 2 月 15 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问题。 3 月中旬发布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提出,“中部地区要依托现有基础,提升产业层次,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在发挥承东启西和产业发展优势中崛起。 ”
3 月27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 研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工作。 2006 年 4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 《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中发[2006]10 号)。 随后,为落实《意见》,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 《关于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若干意见有关政策措施的通知》(国办函[2006]38 号)。
2007 年 10 月,中共十七大召开,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强调 “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 十七大报告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产业结构、 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 为实现中部崛起提供了新的战略机遇。
在中共十七大之后,2007 年 12 月, 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被国家确定为“两型社会”试验区 (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并被赋予先行先试的政策创新权。
2008 年下半年,国家发改委下发了《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征求意见稿)。 翌年 9 月 23 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讨论并原则通过《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 该规划明确了促进中部崛起战略要达到的 “经济发展水平显着提高,经济发展活力明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提升,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新进展”四大目标。 至此,中共中央、 国务院的中部地区崛起战略蓝图清晰完整地呈现在了国人面前。2010 年,国家先后发布了 《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实施意见》、《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城市群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数项具体政策。
为了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实施, 国务院于 2009 年 12 月正式批复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标志着以“世界性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统一、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经济示范区和中国低碳经济发展先行区”为目标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2010 年 1月, 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国内唯一以承接产业转移为主题的区域规划———《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 该规划是安徽省历史上首个进入国家层面的战略规划;2010 年 12 月 1 日, 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设立了我国第一个旨在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统筹城乡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全省域、全方位、系统性的国家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11 年 3 月公布的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重点推进中原经济区等区域发展。
中原经济区建设提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 2011 年9 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2012 年 11 月,中共十八大闭幕的第二天,国务院批复了《中原经济区规划》,这一规划明确了中原经济区的具体范围, 包括河南省全境,及周边河北省、山西省、安徽省、山东省所辖与河南毗连的 15 个市、县、区。 该区域面积28.9 万平方公里,2011 年末总人口 1.79 亿, 地区生产总值 4.2 万亿元,分别占全国的 3%、13.3%和9%。
到中原经济区设立止,中部六省各省域均有了一个有利于各省结合本省实际、 利用自身优势更好更快地发展自己的重要平台。
三、中部地区崛起战略之实施效果及未来展望
从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颁布实施的 2006 年起,中部地区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近些年, 中部各省牢牢把握住了中国经济由东向西梯度推进、 世界性产业转移由中国沿海向内地延伸的重要机遇, 正加速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至 2010 年,中部 6 省生产总值占到全国比重的 19.4%, 人均 GDP 达 2 万元,较2005 年翻了一番, 中部保持了持续快速的发展态势,增速居中国东部、中部、西部及东北 4 大经济板块之首。
2011 年,中部各省在加快承接产业转移步伐、实施产业振兴规划的基础上,整体经济延续了 “十一五” 以来平稳较快增长的良好态势,GDP 比上年增长 12.8%,增幅虽比上年回落 1.2 个百分点, 但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3.6 个百分点。
2011 年六省 GDP 总 量 突 破 十 万 亿 元 大 关 , 达104256 亿元,占全国的 22.1%,比上年提高 0.6 个百分点;人均 GDP 为 2.9 万元,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比率由 2005 年的 67.1%提高到 83.4%;人均财政支出提高到全国平均水平的 74%, 城镇居民人均收入提高到全国平均水平的 83%, 农村居民人均收入提高到全国平均水平的 95%。
根据已知数据,2012 年中部地区河南、山西、湖北、湖南、安徽 5 省 GDP 与上年相比增幅均超全国平均水平,人均城乡居民收入均分别是 2005 年中部六省该项平均指标数据的两倍以上。 如表 2 所示。【表1-2】
通过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 中部六省除了主要经济发展指标逐步达到或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外, 还实现或基本实现了国家提出的一些如把中部地区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 能源原材料基地、 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等关键性要求。2006 年以来,中部六省粮食连续稳步增产, 粮食生产基地地位逐步加强,能源基地建设稳步推进,电力生产输送能力显着增强,原材料产业快速发展,现代装备和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不断提升,交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实践表明, 作为统筹区域发展之举措的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实施, 积极地促进了区域协调发展, 初步遏制了中部和东部地区发展差距继续扩大的趋势。 该战略实施取得的成就, 凸显了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 还要看到中部崛起战略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如目前中部六省农业基础地位仍不够稳定, 产业结构还不够优化, 第二产业比重过高且重工业比例大, 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比重低, 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不很充分,交通基础设施瓶颈仍然突出, 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不仅远低于东部地区且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等等。
这些问题都有待于今后在实施中部崛起战略过程中继续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和扩大对外开放来解决。
中部地区六省要努力摆脱对资源输出和初级产品加工业的依赖,创新体制机制、推进自主创新,化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 要加速中部地区立体快捷交通网的构建,努力弥补不靠海不沿边的劣势,降低对外经贸的物流成本。 中部六省要加强合作, 促进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 山西资源型经济转型试验区、 中原经济区等经济社会发展平台的互动、 联动和互补, 避免区域内各平台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力求做到互利和共赢,进一步发挥各平台的优势效应,凝聚合力,以营造中部地区的整体板块优势效应。 在中共十八大强调“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利好形势下,中部地区只要用好用活中央政策,苦干加巧干,利用沿海产业加速转移之机遇,打破常规、进行“弯道超越”,一个时期以后, 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决策带来的一定会是中部地区真正崛起、小康社会全面建成、进一步发展基础扎实奠定的美好存在。
参考文献:
[1]范恒山.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若干重大问题的思考[J].宏观经济管理,2013,(1):13-16. [2]新华社.胡锦涛吴邦国贾庆林曾庆红黄菊吴官正李长春罗干分别参加审议讨论[N].人民日报,2004-03-10(1). [3]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1061-1085.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纲 要 [EB/OL]. 新 华 网 ,2006-03-16. [5] 梁 鹏 . 中 原 经 济 区 规 划 正 式 发 布 [N]. 河 南 日 报 ,2012-12-03(1). [6]严冰,陈雯婷.中部六省发展速度喜人[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10-22(4).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zazhifabiao.com/lunwen/jjgl/jjx/9901.html
上一篇:地方财政在市场经济中发挥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