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5-12-20 13:10:37 所属分类:会计审计 浏览量:
引言 由于合同是联结企业横向经济往来的纽带,是合同双方履行权利义务的重要依据。为了对企业正在发生的经济事项进行过程监督,许多内部审计机构都开展了合同签约前审计,旨在有效开展事前、事中审计。但在实践中遇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 合同签约前审
引言 由于合同是联结企业横向经济往来的纽带,是合同双方履行权利义务的重要依据。为了对企业正在发生的经济事项进行过程监督,许多内部审计机构都开展了合同签约前审计,旨在有效开展事前、事中审计。但在实践中遇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 合同签约前审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受到挑战 开展合同签约前审计,内审部门便拥有了“是否签订合同”、“是否给予结算”
的实际操作权,这无疑使审计部门承担了运营责任。而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明确要求,内部审计机构应保持独立性,不应承担企业运营责任。否则,不但其审计行为无效,工作成果不被外界认可和利用,也会直接危及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1.2 缺乏规范的审计操作流程和评价标准,审计质量难以提高 虽然合同签约前审计方案规定了审计方法和重点,但操作性不强。由于审计依据不充分,审计行为不规范,导致审计结果缺乏科学性和权威性,审计质量和效果良莠不齐。
1.3 对合同的最终裁判权具有较大的法律风险 由于内审开展合同签约前审计得到了公司管理层大力支持,并被授予充分权利,在合同的付款方式上注明“最终结算价款以审计部门的审定价为准”。这一条款究其实质是霸王条款,违背了合同签订公平、公正原则,具有较大的法律风险。
1.4 审计人员知识技能、胜任问题备受质疑 企业经济合同类别繁多、牵涉的经济事项千差万别,触及到公司生产经营的各个方面,专业性非常强。一般来说,能参与合同审批的部门基本是其业务主管部门。唯独审计部门对所有类别的合同进行全面审查审批,其胜任能力一直备受质疑。
2 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2.1 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在国内普遍不受关注是诱因 从内部审计出现和发展的背景看,独立性是内部审计的生命线,内部审计应始终强调“第三方”立场。但长期以来,我国大多数企业不重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其后果是审计职责不清,审计部门经常被看作一个职责“大而全”的业务部门,忽视了审计是管理的再管理、监督的再监督。审计工作经常受到管理层意志左右。
2.2 内审部门承担了企业运营职责是主因 在当前复杂多变的社会和经济环境下,企业管理层认为对经济事项多一道审查手续就多一份安全保障,授权内审部门对合同进行全面审查,并成为合同审批业务环节的重要一环。这无疑使内部审计承担了运营责任,也产生了较大的审计风险和法律风险。
2.3 审计观念和方式较为落后是重要因素 ①看重监督审查权。一些内部审计机构将监督审查权看做是地位的象征,不顾监督的方式方法和科学性,只想拥有对合同的生杀大权。实际上,这种对合同从头审到尾的做法是建立在不信任其他业务主管部门工作的基础之上的,会使其他部门“不作为”或“懒于作为”,实质是减轻业务主管部门责任,加重了自身监督责任。②忽视建立问责机制。在实践中,由于审计人员主要纠结合同价款,而本单位人员往往为了避嫌,经常把服务商或供应商推到审计人员面前接受质询和检查。这样一来,就使审计人员忽视了对本单位相关部门和人员的问责追究,未发挥出审计监督的长效作用,也不利于企业内部加强管理。③过分关注审计胜任能力。当今是智权时代,知识与信息更新非常快,人们的学习力永远滞后于创造力。如果不创新审计思维与方法,再多的知识都无法胜任错综复杂、变化多端的经济事项。因此,完全不必太纠结内审人员的胜任能力,创新观念与方法更重于简单的知识积累。
3 合同签约前审计的对策
3.1 正确理解独立性与运营责任的关系 3.1.1 注重内部审计的增值性,积极开展合同签约前审计 从国际内部审计的发展趋势看,内部审计从单纯强调独立向更加“注重价值”转变。虽然独立性是一个有用的属性,但如果独立妨碍了参与,马上就会有反效果。因此,如果对独立性的过分强调损害了内部审计价值的增加,应当优先考虑后者。
3.1.2 内审人员对合同进行审查,起到了协调、系统监督的作用 所谓运营责任,是指对经济事项有决策权或在经济事项的运行过程中是不可缺少的环节,能对运营结果有直接影响。实际上,开展合同签约前审计不具有这种效力。受诸多因素影响,各业务职能部门对合同审查各管一段,无法起到协调监督作用,而内部审计的相对独立性和审查合同的系统全面性,恰好弥补了这一缺憾,具有管理与监督双管齐下的作用。
3.2 利用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平台,对合同签约前审计实施关键环节抽样测试 目前,规范的企业管理基本是通过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实现,内部审计应充分利用这一平台,转变思路,对合同签约前审计开展抽样测试,即对经济事项的关键控制点进行符合性、实质性测试。这样就能有效解决合同审计量大的问题,而且能够根据误差率推算样本总体的执行情况,使审计结论建立在科学判断的基础上。同时,由于是抽样审计,而且是对业务链条的关键环节进行检查,就避免了运营责任,解决了审计行为有效性问题。
3.3 形式多样,规范实施经济合同签约前审计业务 ①建立集体审查制度。对于金额大、非经常性交易、某些重要合同实行会审制度,减少审计人员个人判断的失误。②加大现场审计力度。对于重要的商务谈判及招标要开展现场跟踪审计,吃透情况,掌握信息,及时发现合同签约前的内控失效。③注重延伸、后续审计,完善问责机制。要以合同履行的事中、事后审计促进签约前审计。加大验收、质检等重点环节的监督,对发现的问题追踪到合同签约前,加强源头治理,完善问责机制,避免事后损失。
3.4 重视监督文化体系建设 ①变审计监督为人人监督。构建全员全覆盖全过程的企业管理文化。文化的力量胜过一切。比任何人盯人、制度约束人都有效,也是节约成本的企业管理。因此,合同审计要融于企业文化建设,大力营造积极向上的企业监督文化,使人人有责任、有义务做好企业的监督员和纠弊员。②变“堵”为“疏”,实现他律与自律相结合。转变内部审计监督一切、怀疑一切的思维定式,正确认识内部审计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不要企图用“堵”的方式来塞住所有漏洞,而是要注意疏通经济事项操作者的思想障碍,疏通经济事项流转的程序和路径,发挥管理体系自我监督与纠错的能力,使他律和自律有机融为一体。
4 结束语
本文通过辩析合同审计中存在的独立性、运营责任、审计质量控制等问题,揭示出内部审计的本质是一种特殊的风险控制过程。开展合同签约前审计是内部审计对经济事项实施事前、事中风险控制的最佳方式。在具体实施中应转变观念,规范操作,大力开展关键控制点抽样测试。
参考文献:
[1]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编.内部审计理论与实务[M]. [2]于东洋.合同审计的实践探索[J].审计理论与实践,2003(02). [3]杨法文,张文娅.合同审计的重点及方法[J].中州审计,2001(10).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zazhifabiao.com/lunwen/jjgl/kjsj/87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