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期刊

当前农村社会资本的现状与问题及其提升路径

时间:2015-12-20 12:46:49 所属分类:农业经济 浏览量: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 自十六届五中全会以来,关于如何建设新农村,目前主要有三种代表性意见:一是以林毅夫为代表的拉动内需说,即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民问题,必须鼓励农村劳动力转移进入城市。二是以温铁军为代表的农民合作说,即认为新农村建设的重点是在小农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

  自十六届五中全会以来,关于如何建设新农村,目前主要有三种代表性意见:一是以林毅夫为代表的“拉动内需”说,即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民问题,必须鼓励农村劳动力转移进入城市。二是以温铁军为代表的“农民合作”说,即认为新农村建设的重点是在小农经济基础上的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三是政策部门的观点。如陈锡文(2005)认为,新农村建设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要坚持发展农村生产力;要加快完善农村经济社会管理体制;要通过城乡统筹解决农民最无奈、最无法解决的问题;要建设一个好的农村环境。

  纵观以上研究,在新农村建设中其着眼点是硬件建设,而对诸如信任、参与网络、互惠规范、合作组织、公共精神涉及农民主体性意识、信念、农民观念的改变等软件方面疏予关注。哈佛大学普特南教授认为,“社会资本…指的是社会组织的特征,例如信任、规范以及网络,它们能够通过促进合作行为来提高社会的效率。”(1993)这一定义强调集体行为或组织行为的重要性,强调信任、规范和网络的重要性。可见,社会资本作为一种为促进共同利益而采取的集体行动的正式和非正式规范和网络,它对于个人、组织之间的生产和合作,乃至整个社会的进步和繁荣的积极意义。

  在社会转型期,中国农村社会资本出现了普遍的下降趋势和负面影响,且妨碍了农民利益的表达、利益平衡、政治参与和政治沟通的有效实现,降低了社会的整合能力,对政府治理与农村社会的发展都产生了极大的制约(牛喜霞、谢树芳,2006)。为此,深入分析和探讨当前农村社会资本的结构与现状,针对农村社会普遍存在的相互不信任、规范缺失、公民参与网络不发达以及社会监督缺位等状态提出重构与提升农村社会资本的路径与对策,应该成为促进当下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题中之义和重要视角。

  二、当前农村社会资本的现状与问题

  通过对山东、陕西、甘肃和宁夏四个省32 个自然村,2201个样本数据的实证研究,我们发现农村社会资本表现出以下的状况和问题:

  1、农村社会资本表现出男高女低的性别差异和东高西低的地区差异

  根据我们的调查分析,男性的社会资本平均为17,女性的社会资本为15,差距很小,但男性社会资本的标准差要高于女性。虽说,现代女性已经冲破传统家庭的束缚走向社会,社会交往也不再局限在家庭和亲属中,但男性的社会网络依然要大于女性的网络规模,其异质性也要比女性的高。

  就东西部地区比较而言,东部农户个体社会资本大约为21,西部地区农户个体社会资本大约为10,东西差距近两倍。根据边燕杰等学者的研究,资金的投入对于个体社会资本的发展和维持有着重要的作用。东西部地区在经济发展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市场开放程度也不尽相同。因此,这种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影响了农村居民社会交往、开放程度、网络顶端、交往花费,进而影响了农村居民个体社会资本的发展和维护。

  2、农村社会资本的获取途径较为单一    根据我们的调查,农村居民的社会交往活动或是以帮工形式实现的,其社会网络也多限于帮工网。在社区参与中,农村居民对于“为村级事务献计献策”并不感冒,无法深入到村委的中心,也难以与乡村精英产生更多的联系,从而减少了农民获得较高质量的社会资本的可能性。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农村的文化活动很少,类似于戏曲表演、秧歌舞等活动在部分村庄中几乎不存在。有的农村社区也仅在春节时期请人到村中表演,类型于文化兴趣活动小组并不多见。

  由于,便切断了村民通过兴趣活动而扩大社会参与网络的道路,也降低了社会资本的存量。

  3、农村社会资本的同质性较高,群内选择严重    从职业地位阶层来看,农村居民社会资本多来源于农民阶层、工人阶层和小雇主阶层,但仍以农民阶层核心,并以此减少。这三个阶层处于职业地位金字塔的底端,群内选择效应依然存在。另外,行政管理阶层在调查中被提到的次数最少,这不仅反映了农村居民在获得高地位社会资本的难度,也反映出农村社会资本的单一化,各阶层之间的交流、互惠和跨越依然困难。这种群内选择的效应使得农户个体支持网的网顶和网差整体分布较低,在网顶效应和网差效应的影响下,即使农户个体网络规模有所扩大也不能充分发挥扩大农户社会资本的作用。

  4、农村社会的普遍信任和制度信任较差

  普遍信任同指对于陌生人和社会上大多数人的普遍化信任,制度信任是指农村居民对于领导、政府、媒体、警察、法院和法官和医生的信任 (赵延东,2006)。在社会学中,信任被认为是一种依赖关系,是人们彼此联系、互动的内在纽带。信任的缺失必然导致居民参与网络的不发达和社会资本的匮乏。根据我们的调查,普遍信任和制度信任远远低于熟人信任。由于政府信息公开力度较弱,导致了农村居民对政府等部门存在误解,这样,就很容易滋生偏听偏信和极端行为的产生。农村居民对村委等制度信任的匮乏,使得村规民约难以在社区生活中得到贯彻。目前,我国的社会流动较高,较低的普遍信任使得村民对于社区外来人员难以形成认同,有损于整个社区的整合。对于熟人的过分信任导致了社区中血缘关系和家族势力的膨胀,难以形成平等、合作、互惠等现代社区发展意识。

  5、农村社区参与能力偏低

  根据行动主体不同的价值取向,我们将社区参与分为一般社区参与和特殊社区参与。一般社区参与即是指行动主体以集体利益为取向,将会更多地将自己置于社区人的层面从他者的角度参与社区活动。我们认为特殊社区参与是行动主体以个体利益为取向,更多地从个体利益角度参与社区活动,以期获得社区人的合法资源的一种参与形式。无论是参加村干部选举还是免费为村级事务出工出力,或者为村级事务献计献策,农村居民对于各种社区参与的兴致不高,多数表现出“无所谓”的态度。这样一来,农村居民就很难对自己村子内的事务承担责任并发挥才能,并且也很难从中获取个人生存所需要的资源。由于农村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热情较低,很难在社区中形成有效的规范,利益表达的渠道得不到完善,进而影响社区整体的归属感和信任感。

  三、提升农村社会资本的路径

  针对当前农村社会资本的现状,我们从经济发展、政治善治、文化教育和社会管理四大方面提出了提升农村社会资本的路径。

  1.经济发展是农村社区社会资本增加的基础

  第一、发展新型农村经济。树立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战略思想。十八大报告曾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我们必须破除“小富即安”的思想,转变农业发展方向和理念,大踏步朝向现代化发展。流通金融,增强村民贷款的便利性。现代农民在经济理性和信任度较低双重作用下,往往很难以从亲戚朋友或者邻居那里借到资金来支撑生产或者是子女结婚、上学、医疗等重要问题。另一方面,从现有银行贷款的利息较高,程序较为繁琐,直接影响了村民的发展。因此成立类似小额联保等惠民的金融组织或者制定低利息、简程序的贷款制度,向农民发放贷款,来帮助解决他们生产上和生活中的困难。

  第二、促进相关制度的改革。推动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在如今发展形势下,现行承包责任田规模较小,土地划分比较零碎,农业机械化和规模化发展受到制约。加之城镇化的发展,“合村并居”所产生的土地发展和是否愿意继续从事传统农业种植的意愿等问题都对现有的家庭承包责任制提出了挑战。改变土地流转制度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一大改革领域,也是推动农业机械化发展和实现规模化效应的制度保证。

  建立公平正义的共享制度。近年来,我国的基尼系数迅速攀升,贫富差距愈来愈大。相较发展成果的不同,更让百姓不能接受的分配制度的不公正。收入分配的改革是实现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的一大基础,程序和制度的公认性建设又是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的重中之重。阿瑟?奥肯在《平等与效率》一书中提出:“那些允许经济不平等的社会决策,必须是公正的,是促进经济效率的。”

  2.政府善治是农村社区社会资本提升的突破口

  第一、充分尊重居民“自治”。增强村民代表会议的实质效果。以地理位置组建村小组负责制,搭建村民参与管理的平台,创造参与的机会。通过村小组组长组建起来的村民代表会议能够较为全面的反应村民意见,与此同时通过问卷询问全面调查的方式来提高村民集体行动的热情也是一种可行的方式。保证农民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加强村委会的建设,提高农民参与集体事务的意识和能力,为社会资本总量的增长提供组织平台。只有将村干部选举落实到实处,才能形成公共权威和公共秩序,才能实现家族、民间宗族组织等传统社会资本的转型,并在此基础上创造出现代社会资本。

  第二、提升基层“善治”管理水平。提高信息透明度和行政反应速度。这些政府信息的公开是公民能够有效参与决策的前提,增进了政府与公民之间的了解,同时也是对政府进行有效监督的基础。行政反应速度要求政府和公职人员定期、主动的向村民了解情况、解决问题。“网格化”管理或者“村民代办点”管理方案,要求村两委成员定期走访、将村民问题解决于基层、帮助村民去上级政府办理事务,提高行政办事效率。

  激发村庄集体行动。集体意识的发展需要集体行动的产生,而集体行动又依赖于共同利益的形成。这种共同利益不仅仅指经济利益,还涉及到社区生活的其他方面,例如村容的整洁、公共设施的完善和维护、自来水的安装、路面的硬化等等。在这些集体活动中,我们完全可以采用政府投资,村民决策和参与施工的方法,改进村干部单方面决策和获利的现状,调动村民的积极性,将村民作为社会的合作伙伴而非只是社会成员。

  3.文化教育是提升农村社区社会资本的关键点

  第一、提升农村教育培训质量。增加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社会资本具有代际传递性,一般来说,父辈的社会资本与后代的社会资本存在着正相关关系。目前,农村教育存在教育设施匮乏和师资力量单薄两方面问题,这些农村子女成家立业之后带给后代的依然是稀少的社会资本。反过来,农村孩子不能通过教育爬上较高的社会地位亦不能给家庭带来高质量的丰富的社会资本。加强农村基础教育,改革教育资源分配制度是提高农村社会资本的基本措施。创新农科培训的内容。“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当前农村居民的致富情绪比较高涨,但他们大多缺乏科学知识和市场信息,难以适应市场的发展。随着我们科教兴国战略的不断发展,对于农村居民的科教培训必须根据农村现有发展特点并传授前沿信息和市场走向信息。

  第二、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加强农村居民的普遍教育。

  一是要加强青少年的德育建设,使青少年理解信任、合作、互惠、博爱等理念,并将其运用到生活中,改善农村社会社区已有的社会资本。二是要加强对农村居民的教育,培养现代意识,以村民之间的认同感,来弘扬资源共享和互助互爱的传统美德,弘扬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价值观念,批判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思想,为农村的和谐发展奠定文化和伦理基础。

  丰富农村居民休闲文化生活。农村社区文化不只是文化设施的修建,同时还包含着民情风俗、乡土人情等,这是一种利益向导,发挥着使农村居民超越个体思维和行动形成集体意识和归属感的功能。在这种文化休闲生活的氛围中,人们能够摈弃利益的冲突和博弈,而通过兴趣爱好和团队成员的感情联系起来。丰富的休闲文化生活在增加农户生活乐趣的同时,也规范了农户的行为,减少了越轨行为的发生,为村庄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秩序和行为规范。

  4.创新社会管理是提升农村社区社会资本的土壤

  第一、推动第三部门的良性发展。第三部门的发展要结合村民生活特点和农村社会发现现状。一是以农村社会公共事务参与为切入点,鼓励和引导农村居民建立各类技术协会、红白理事会等,培养互助合作意识和诚信意识。二是以丰富农村居民业余文化生活为切入点,鼓励引导农村居民组织业余爱好小组、兴趣协会,调动农村居民的社会参与,拓展社会网络。三是以社会公益和社会慈善为切入点,大力推动农村居民社会公益组织,如“志愿者协会”,“互助组织”等。从而促进村民形成社会整合,缓解社会冲突,实现和谐发展,形成新的社会资本。给予“第三部门”发展的政策支持。政府及村委会发挥好带头作用,重视农村经济合作,为村民之间或村民与其他组织的合作提供必要的条件和手段。当发现有适合的经济项目,及时通知村民知道,促进村民之间以及村民与其他组织之间的合作,以实现共同发展、共同富裕的目标。

  第二、培育社会管理的良好环境。推动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一是,提高社会保障的最低水平,兜底工程的建设是农村社会保障的建设的重要方面,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之前实行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合理性不断减弱,挑战着社会公平的底线。因此,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是让农村居民体现生活的保证之一。二是,实现不同省市地区之间的统筹,由于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医疗水平也因之而异,农村居民医疗保障的实施理应保障农村居民不因报销不同步而失去医疗的权利。

  推动良好的邻里关系和家庭关系。我们说关系能够产生信任和合作,进而形成社会资本。在农村,妇女在维持家庭关系和发展邻里关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基于此,重视对妇女群体的教育和关怀就显得十分重要,除了注意维护妇女群体的合法权益之外,向其宣传家庭教育知识和推动妇女群体休闲活动的发展,对于建立良好的邻里关系和家庭关系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孔晓娟,邹静琴.农村社会资本现状、成因及对策[J].南方农村,2012,(1).  [2]谢萌,辛瑞萍.社区主导型发展与农村社会资本的培育[J].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  [3]赖晓飞,胡荣.论社会资本与农村社区文化建设——基于 CGSS2005 调查数据的分析和思考[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8,(6).  [4]李聪.论新农村建设中的社会资本构建[J].泰山学院学报,2008,(1).  [5]阿瑟·奥肯着.平等与效率——重大抉择[M].王奔洲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6]俞可平.治理与善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7]周红云.社会资本与中国农村治理改革[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zazhifabiao.com/lunwen/jjgl/nyjj/76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