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期刊

西畴肉牛业发展情况与发展思路

时间:2015-12-20 12:49:34 所属分类:农业经济 浏览量:

肉牛产业是西畴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县发展农村经济,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产业, 是依托本地资源优势实现持续发展的特色产业,是落实三农大规划的具体体现。 发展肉牛产业已成为优化农村产业结构、 转变生产方式的重大战略和增加群众经济收入

  肉牛产业是西畴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县发展农村经济,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产业, 是依托本地资源优势实现持续发展的特色产业,是落实“三农”大规划的具体体现。 发展肉牛产业已成为优化农村产业结构、 转变生产方式的重大战略和增加群众经济收入的又一重要产业。

  本文就西畴肉牛业发展的现状, 提出个人发展思路,仅供参考。

  1 西畴县基本情况

  西 畴 县 位 于 云 南 省 东 南 部 ,隶属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 介于北纬23°05′ ~23° 37′ , 东 经 104° 22′ ~104°58′,北 回归线横贯县境。 境内最高海拔1 962.9 m,最低海拔667.9 m,山高谷深、重峦叠嶂。 全县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光照充足,气候属亚热带低纬高原山地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5.9℃。 全县总国土面积1 506 km2,喀斯特地貌面积1 135 km2,占全县总国土面积的75.4%。 全县草原资源丰富,草原总面积47.59万亩,其中:热性灌草丛类38.66万亩,热性草丛类8.93万亩;可利用草原面积37.12万亩,多年生人工草地面积2.52万亩。

  2 肉牛产业发展的现状

  肉牛产业是西畴县发展农村经济的传统产业和优势产业, 也是云南省六大名牛———文山牛的一个主要产区。 经过多年的扶持发展和市场拉动得到较快发展,呈现出肉牛存栏、出栏量不断增大,个体产肉率稳步提高,发展步伐明显加快的良好态势, 成为全县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 西畴县承接东部产业资本向西部梯度转移的优势产业以及推进“三农”大规划建设的重点建设项目。 2013年,全县肉牛存栏8.011万头,出栏肉牛3.98万头,比2012年分别增长6.9%和16%。 其中:黄牛存栏5.13头,水牛2.88头,分别占存栏总数的64%和36%;实现牛产值72 530万元,外销昆明、华南沿海等市场的肉牛24 005头,占出栏数的57.1%。 农户养牛纯收入8 570万元,户均养牛纯收入0.2万元。

  3 全县肉牛发展的优势

  3.1 气 候条件优势 , 西畴县属亚热带低纬高原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 ,无 霜期 长,光 照充足,冬 无严寒,夏无酷热,年平均气温15.9℃,年日照时数1 500~1 600 h,年降雨量1 100~1 600 mm,相对湿度82%,年 平均有霜期仅9.7 d, 优越的气候条件有利于动植物的生长发育, 是动物繁育生长的最佳区域。

  3.2 生态环境优势,西畴县自然资源丰富、气候多样、生态良好、空气清新、水源清洁,现代工矿企业数量极少,全县土壤、空气、水质均达到国家良好标准之上,是无公害、绿色、有机畜产品的较好生产基地。 随着人们对食品健康、 绿色、 营养和安全需求的不断升级, 西畴县良好的生态环境将成为生产高档牛肉重要区域。

  3.3 丰富的饲料资源。 一是天然草场面积大,鲜草产量高,全县有可利用草原面积22.23万亩, 年可产鲜草12万t;二是农作物秸秆产量多,据初步测算,全县年可产各类农作物秸秆157.72万t, 其中稻草秸秆16.22万t、 包谷秸秆28.61万t、 其他农作物秸秆112.89万t;三是甘蔗蔗梢产量多,从2012年开始,县委、 政府决定在全县大力发展甘蔗生产,全县目前已发展甘蔗面积4.8万亩,可产蔗稍4.8万t,预计至2015年,全县甘蔗种植达10万亩, 蔗稍产量可达10万t;四是人工种草面积大 ,牧 草产量高,近年来,通过引进优质牧草试验示范推广、项目建设示范带动,群众种植牧草的积极性高涨,截止目前,全县累计种植多年生牧草2.8万亩,保留2.3万亩, 一年生牧草3年内平均年种植0.2万亩,年产鲜草47万t。 全县天然牧草产量、种植牧草产量、各类农作物产量合计达226.72万t。 这些饲草饲料和农作物秸秆大部分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利用, 通过开发加工后将为大规模发展肉牛养殖提供充足的优质饲料。

  3.4 县委政府高度重视。 近年以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牛产业的发展,于年初组成了由政协副主席任组长的牛产业调研组对全县牛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调研, 充分掌握全县牛产业的实际。并多次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带队组成党政考察组外出至山东、广州、昆明、曲靖等省内外肉牛养殖先进地区和企业考察学习,不断借鉴牛产业发展和养殖的先进经验和技术, 以助推西畴县牛产业的发展。 同时, 积极与省内外科研院所合作, 对全县牛产业的发展进行了科学规划。

  3.5 有较强的技术力量作保证。 西畴县畜牧兽医科技推广服务网络健全,全县共有畜牧兽医技术人员80人。 其中:具有高级职称8人,中级职称的28人。 有一批思想稳定、作风扎实、具有相应基础知识的职工队伍, 这些科技人员和职工在多年的工作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知识和工作经验, 为发展肉牛生产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同时,与省、州技术推广部门、高等院校以及部分实力较强的畜牧企业建立了良好的技术合作关系。

  3.6 动物疫病防控好, 养殖风险低。

  在动物防疫工作上,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通过加强领导、加大投入、明确责任、依法防治、提高服务等一系列措施,全面落实“五强制、两强化”措施,保障草食畜牧业健康发展。一是加强大牲畜两防免疫。 每年春秋两防免疫抗体合格率要求达到70%以上,牛疫病死亡率控制在1.5%以内。 二是切实加大动物疫病监测。 每年开展牛口蹄疫免疫效果监测, 及时掌控动物疫病的最新情况, 提高了对突发重大动物疫病应急处置能力。

  3.7 肉牛品种资源优势。 文山牛(高峰黄牛)是云南省的六大名牛之一,具有耐高温高湿、耐粗饲、抗蜱力强、繁殖性能好、皮薄骨细、大理石花纹好、牛肉风味纯正独特等优点, 在国内享有一定知名度,广受赞誉,可以作为一个高档肉牛品种进行产业化开发,是具有民族特色的优势畜牧业资源,是新形势下推动畜牧业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增长点。

  4 全县肉牛发展存在问题

  4.1 肉牛发展方式仍然较为落后  全县肉牛产业生产方式的“小农”特征还较明显, 小规模低水平的散养方式仍占相当大的比重。目前,全县养牛3~9头养牛户达3 587户, 存栏10头以上的只有33户;存栏3~9头占养牛总户数的98.5%,存栏牛39 375头,占全县存栏总数的94%。 小户散养方式所固有的粗放生产方式, 影响了肉牛产业,有资源特色,无生产规模;有产品优势,无市场竞争力等问题较突出,没有形成具有区域性核心优势产业。 近年来,随着劳动力转移步伐加快、城镇化进程加速、 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机械化程度提高, 农村许多群众退出了种养业,造成大量的耕地被放荒,天然草场闲置、 农作物秸秆被大量焚烧等现象,而且能繁母牛存栏下降明显,影响了肉牛产业的持续发展的后劲。

  4.2 科技转化应用能力滞后  近年来, 西畴县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步伐明显加快, 生产结构逐步调整优化, 科学养畜技术不断推广应用,畜牧科技贡献率逐年提高。

  但与现代产业发展升级要求相比仍较滞后, 尤其是市场发展前景好的肉牛产业科技转化应用能力滞后于产业升级的需求更为突出, 迫切需要围绕肉牛品种改良、 养殖过程中饲料资源产业化开发与安全高效利用、 健康养殖过程控制、 养殖废弃物减排与资源化利用、质量安全控制、疫病防控、养殖设施设备推广和应用等关键环节,加大引进优良品种和技术示范、 推广应用力度, 为现代肉牛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4.3 物流发展滞后制约产业发展  近年来, 西畴县在肉牛产业发展中,建设了西洒镇、兴街镇、蚌谷乡、董马乡、 鸡街乡5个乡镇牲畜交易市场,初步建立以农村牲畜交易市场为基础, 外地客商到场收购的物流体系雏形,对生产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但现有的基础条件、 流通方式等方面与产业发展要求相比严重滞后。 以牲畜集贸市场为肉牛商流与物流主要载体的初步市场流通体系, 不仅大多数物流主体组织规模较小、实力弱,从事小规模、孤立的物流活动,对生产的影响作用弱, 而且没有形成产品市场的供求信息、价格信息发布等基本功能,产品市场价格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制约现代肉牛产业发展。

  4.4 龙头企业发展滞后制约 产业质量的提升  西畴县发展肉牛产业虽然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丰富的资源优势、良好的群众基础, 但长期以来由于政策引导不力,扶持不够,以致龙头企业发展严重滞后, 全县至今仍缺乏具有较强的内联农户、外联市场,能引导生产、带动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 致使全县肉牛产业的规模化养殖、组织化生产、产业化经营仍处在较低水平, 与养殖生产相配套的产前、 产后环节十分薄弱, 使千家万户分散的养殖户进入大市场缺乏稳定的支撑载体, 制约产业素质提升。

  5 对策措施

  5.1 发展思路  突出发展重点,促进产业升级。一是加强肉牛品种改良。 二是打造地方品牌。 依托龙头企业,联合科研机构,通过西门塔尔牛、 云岭牛精液与本地黄牛杂交, 形成有西畴特色的肉牛品牌。 改变饲养方法,采取扶持公司+养牛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农户养犊牛至10个月左右由公司收回, 实行直线育肥后出售或进行深加工。 三是培育龙头企业。四是完善市场流通网络。

  五是建设养殖基地。 六是强化生产监管。 七是加快秸秆、蔗梢开发利用。 以推广秸秆、 蔗梢青贮、 氨化技术为重点,大力推广秸秆养牛新技术,平均每年修建永久性青贮氨化窖20万立方米,新增青贮氨化秸秆14万t,确保秸秆利用率达到90 %以上;扩大饲草来源,种植桂牧一号和饲用玉米13万亩。到 2020 年,建成优质牧草种植基地5万亩, 建成永久性青贮氨化窖143万m3,青贮氨化秸秆100万t。

  5.2 加大政府科技投入  围绕现代肉牛产业发展, 在公益性服务领域, 建立政府主导的公益性畜牧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应用体系。 在准公益性服务领域, 政府采取补贴补助等方式,以积极扶持,鼓励畜牧业科技中介、 农民合作组织等与大专中院校、科研院所合作,依托龙头企业开展教学基地、科研基地、实习基地和创业基地建设,加快科技研发、引进、集成、示范和推广,增强科技支撑能力,构建以畜牧技术推广机构为主导, 畜牧科研、教育等单位和相关企业广泛参与、分工协作、服务到位、充满活力的多元化畜牧业技术推广体系。

  5.3 创新肉牛产业发展方式  以科技引领肉牛产业, 以要素集聚发展肉牛产业, 以信息化融合提升肉牛产业, 以产业链促进现代肉牛产业发展。

  5.4 提升产品质量  坚持“优化结构、提高产量、改善品质、增加效益”的发展原则,通过提升品质和提高精深加工程度, 增强拓展国内外高端消费市场的能力, 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市场价格和利润水平。

  5.5 强化科技服务  围绕现代肉牛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的需要,以龙头企业为平台,加强与省内外科研院所建立良好的人才培养合作关系, 尤其是应加入云南省草地动物科学研究院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通过开展教学基地、科研基地、实习基地和创业基地建设, 完善产学研密切结合的产业技术支撑体系, 加大先进实用技术的孵化集成和组装配套示范推广工作, 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加快形成农科教、产学研紧密结合的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体系。 加强全县畜牧业技术推广服务机构队伍建设, 适当增加畜牧业技术推广服务机构的人员编制,大力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等方式,强化科技人员的质素培训,以提升技术推广、兽医防疫、产品安全监管等工作质量水平,确保畜牧生产安全,产品质量卫生安全。

  完善龙头企业人才引进政策, 对龙头企业培养、 引进的畜牧业科技和管理人才, 及获得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带头人、 后备人才或云南省技术创新人才称号的,给予适当奖励。加大规模养殖、 加工企业、 合作社的人才培训力度,将其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培训纳入能力素质提升培训范畴。 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到规模养殖企业、合作社就业,政府给予适当补贴。

  以 “科技推广培训、 实用技术培训、职业教育培训”为抓手,以现代肉牛产业先进适用技术培训和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为主要任务, 深入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民科技培训,实施职业学校培训设备设施建设工程、 肉牛产业人才知识更新培训工程、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就业工程、 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工程, 培养一批从事肉牛产业生产经营的能手,提高农民技术水平,提高农民学科学、用科学的自觉性,增强农民吸收、应用、转化科技成果的能力,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与能力,促进肉牛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zazhifabiao.com/lunwen/jjgl/nyjj/78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