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5-12-20 13:40:06 所属分类:信息产业经济 浏览量:
提要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在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重要。本文着重分析工业制成品现状,从中找出工业制成品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建议。 关键词:工业制成品;出口;现状 一、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贸易结构分析 1、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总体规模。改革开放以来
提要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在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重要。本文着重分析工业制成品现状,从中找出工业制成品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建议。
关键词:工业制成品;出口;现状
一、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贸易结构分析
1、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总体规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制成品的总体规模发生了十分巨大的变化。从工业制成品自身来看,工业制成品出口总量从1980年的90.05亿美元上涨到2008年的13,527.36亿美元,上涨了150倍。其中,2002~2007年的6年期间,出口工业制成品的增长率都在25%以上。从出口总量上看,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总量占总出口量的比重由1980年的49.70%上升到2008年的94.55%。除了1985年工业制成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率是下降的,其余都处于上升的趋势。2006年、2007年、2008年三年基本是处于一种均衡的状态。
2、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的产品结构。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总共分为五类,包括化学品及有关产品;轻纺产品、橡胶制品、矿业产品及其制品;机械及运输设备;杂项制品;未分类的其他商品。我们分别把这五类制成品编号为STIC5、STIC6、STIC7、STIC8、STIC9,分别分析各类别占工业制成品出口总量的比重。STIC5占出口工业制成品总量的比重增长幅度并不大,基本维持在10%。STIC6分类变化比较大,由1980年的44.41%下降到2008年的19.4%,其中1980~1998年的下降幅度最大,不过在1999~2008年一直维持在19%的比率。STIC7是这五类产品中涨幅最大的一个,从最开始占的9.36%比率上升到2008年49.78%的比率。其中,1985~2005年一直是处于飞速增长的阶段,这也说明了我国机械制造业的飞速发展。STIC8的发展阶段比较不一样,1980~1984年是平稳发展阶段,1985~1987年三年期间比率有所下降,但1988~1993年则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比率由23.94%上升到51.65%。1994~2008年处于下降阶段,比率由高峰的51.65%下降到2008年的24.84%。STIC9占的比率起伏很大,1980~1986年所占比率由2.3%上升到30.55%,1987年由28.19%下降到1992年的0%,1992~2008年所占比率一直维持在0.03%之内。
3、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的地域分布。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造成了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在地域分布上的差异。分析2009年的出口总量数据,我们可以看出,上海、江苏、浙江、广东四省(市)所占出口总量的比重最大,分别是11.80%、16.58%、11.07%、29.87%,而一些西部省份,如内蒙古、甘肃、青海、宁夏、西藏、陕西等省份所占出口比例很小,基本在0.3%以下。2009年我国东部地区工业制成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91.78%,我国中部地区所占份额为4.78%,西部地区所占份额为3.44%。可以看出,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地域分布十分不合理,东部地区占据主要力量,中西部地区的出口量很少。
二、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中存在的问题
1、工业制成品出口地域分布极不平衡。目前,我国的工业制成品出口企业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省份。各地区差异极大,虽然受到地理、历史等因素的影响,我国东部地区的比较优势在制成品产业,西部地区的比较优势在初级产品产业,而中部地区大致介于两者之间。但是,在规模经济特征方面,制成品生产远比初级产品生产要强,制成品出口所带来的技术外溢效应远远强于初级产品出口。如果不充分重视这种极不平衡的发展态势,必将导致地区间生产技术水平差异的扩大,进而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平衡发展。而劳动者收入的高低取决于劳动生产率的高低,生产率的差异扩大也将导致收入差距的加剧,从而可能引发相关社会问题。
2、工业制成品出口市场过于集中。目前,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技术标准和市场体系较完善的国家和地区,如美国、日本、欧盟等。这些国家和地区都是新型贸易壁垒的倡导者和积极实践者,过度依赖这些出口市场国家不仅使我国工业制成品容易成为各种贸易壁垒制裁的对象,而且会削弱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在国际市场变化和抵御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
3、工业制成品出口结构层次较低。受制于国内制造业的总体发展水平,我国出口的工业制成品档次不高,产品质量和性能仍与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品存在一定的差距。虽然目前我国出口的工业制成品逐步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转变,但是在附加值较高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方面发展明显不足。不论从国际市场占有率,还是从贸易竞争力指数来看,技术密集型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都处于弱势地位,而且此类产品出口对外商投资企业的依赖性很大。
三、对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的若干建议
1、加快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提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国内制造业整体发展水平。加工贸易的发展对于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与一般贸易相比,在加工贸易中,国内企业的收益、净创汇、生产过程的技术含量、出口商品与国内其他行业的关联度等都较低。因此,应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全面提升我国制造业整体竞争力。具体来说,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的升级做起。首先,产业链升级。我国加工贸易必须走“简单组装——复杂组装——零部件内地转移并逐步实现区域间合理分工和多元化,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东部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的加工贸易向中西部地区的转移;二是东部加工贸易向高附加值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化;再次,主体升级。由外商投资企业为主导逐步向国有企业、私营企业广泛参与的多极化方向发展,最终实现国内企业主导。在参与全球价值链的劳动密集型环节后,国内企业可以沿着“一般供应商——主要供应商——合同制造商——品牌领导者”的路径不断攀升,最终实现产业链的“蜕变”,成为加工贸易的主体;最后,培养产业集群。产业集群是加工贸易的最高层次,可以通过一些步骤有意识地培养产业集群,如营造一种产业发展所必需的空间环境、增强当地配套生产能力、建立供应链体系、完善科研和物流设施、制定加工贸易产业发展政策等。
2、继续推进技术创新,提高工业制成品出口质量档次。要提高工业制成品出口质量、档次关键在于技术创新。一方面要加大基础科学的研发投入和科技人才培养,完善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另一方面鼓励企业和科研机构参与应用技术和开发,特别是现有生产条件的产品创新和工艺改造,提高出口产品的质量水平。出口企业要有名牌意识,通过实施名牌战略,提高中国出口商品的档次,创建良性的出口格局。同时,我国也应加快统一的、与国际接轨的国家技术标准体系的建设,积极参与涉及行业技术标准制定和修改的各种形式的国际合作,积累经验,为争取技术标准制定的主动权创造条件。
3、合理调整区域结构,提高中西部地区出口比重。在东部省市工业制成品出口快速发展的同时,应该继续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首先,加快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充分利用中西部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为迎接东部沿海地区和跨国公司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做好准备;其次,注意引导高新科技产业向具备条件的西部中心城市转移。一些西部中心城市,比如重庆、成都、西安,依托当地众多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形成了生物制药、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等知识密集型产业,可以因势利导借助于高新技术产业链中技术密集型生产环节跨国转移的机遇,积极吸收机制灵活、对市场反应迅速的外商直接投资,带动当地技术密集型产业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积极推进工业制成品出口的发展;再次,因为制成品生产是东部地区的优势项目,国家出口导向政策实施的结果是东部地区外贸出口及其得利比例上升,中西部地区外贸出口及其得利比例下降,所以今后国家在制定优惠条件方面应该更加合理、慎重,注意调整区域结构。
主要参考文献:
[1]雷京赖,明勇.中国工业制成品出口对经济增长作用实证研究及若干思考.统计研究,2000.5.
[2]林琳.中国制成品进出口产业内贸易的实证研究.世界经济研究,2005.2.
[3]赖明勇,王建华,吴献金.技术创新对中国工业制成品国际竞争力作用的实证研究.统计研究,1999.6.
[4]饶文富,王道俊.中国与东盟国家工业制成品出口结构的实证分析.上海经济研究,2004.1.
[5]商务部科技司.2005年我国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分析,2006.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zazhifabiao.com/lunwen/jjgl/xxcyjj/101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