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期刊

论新型产业组织形态

时间:2015-12-20 14:01:05 所属分类:信息产业经济 浏览量:

摘要:虚拟企业、战略联盟、企业集群和社会网络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新型产业组织形态,其特点是介于企业市场之间起到配置资源的作用,是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双重作用机制。借助于新型产业组织形态,企业可以整合外部资源,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增强竞争优势

摘要:虚拟企业、战略联盟、企业集群和社会网络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新型产业组织形态,其特点是介于企业市场之间起到配置资源的作用,是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双重作用机制。借助于新型产业组织形态,企业可以整合外部资源,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增强竞争优势。
  关键词:虚拟企业 战略联盟 企业集群 社会网络 竞争优势
  
  企业提高竞争力的途径主要有两种:一是对内不断挖掘新的资源要素和提高内部资源配置效率;二是不断整合企业外部资源,利用外部资源弥补企业内部资源之不足。近年来,整合外部资源的形式越来越多,形成了许多介于企业和市场之间的新型产业组织形态,主要包括虚拟企业理论、战略联盟理论、企业集群理论和社会网络理论。
  
  (一)虚拟企业
  随着全球经济信息化、一体化和网络化过程的不断推进,市场变化加快,全球性竞争日益激烈,顾客的需求趋于多样化和个性化,单个企业仅仅依靠自身内部资源的整合已难以满足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问题,传统的大规模、大批量、单功能的刚性生产方式已不能满足这种市场需要。
  虚拟企业产生的动因,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论述。虚拟企业理论认为虚拟企业的产生动因是企业适应灵捷竞争的需要。在灵捷竞争中,虚拟企业是一种实用的组织工具。与大量生产不同,处于灵捷竞争中的组织的变化是迅速的,组织设计是以机会为基础的,在变化和不确定的环境中,对于这种暂时的、变化的、稍纵即逝的机会,运用战略思维的竞争者采取虚拟企业的组织形式是一个很好的选择。肯特(Kanter,1994)从传统企业的弊端出发,探讨了虚拟组织的成因。他认为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虚拟组织,作为一种由独立的供应商、制造商及顾客以各自相对独立的优势为结点而组成的网络,可以解决传统企业为了开展经营活动,而拥有从原材料供应到运输、后勤、服务等一系列完整的功能,结果使得企业规模过大,反应迟钝等问题。
  
  (二)战略联盟
  战略联盟是指两个或多个企业为了实现资源共享、开拓新市场等特定战略目标,通过提供相互获利的技术、产品、信息等的交易而加强参与企业的竞争优势的组织形式。联盟可以采取多种形式,不仅包括强强对等企业的合作,而且包括强弱、弱弱企业之间的合作;不仅包括非参股企业之间的合作,也包括以股权方式参与的紧密合作。战略联盟社会网络就是参与联盟的各个企业社会网络的系统加总。
  在当今空前激烈的竞争环境下,仅仅依靠某一类资源并不足于使一个企业建立起可持续的竞争优势。这一切都构成了基于资源基础论的企业战略联盟的资源互补融合的基础。战略联盟能够发挥乘数效应,通过对联盟内资源的有效组织,实现资源要素的共享,从而保证资源配置全过程的节约。正如Das和Teng(2000)指出的,企业建立战略联盟有两个明显而基本的动机:一是获取其他资源;一是通过联盟维持、发展自身资源。企业组建联盟正是当资源不能有效通过市场交易或并购获得,战略联盟可用来与其他企业共享或交换有价值的资源,达成企业的战略目标。
  战略联盟使企业资源运筹的范围从企业内部扩展到企业外部,在更大的范围内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带来资源的节约并提高其使用效率。基于资源观的企业战略联盟将使市场机会与企业战略资源及能力相互匹配,从而实现外部环境和内部资源的有效结合以及战略资源的共享和互补,扩大企业利用外部资源的边界,进而形成战略联盟能力,为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提供保证。
  资源尤其是战略资源才是战略联盟竞争优势的关键。因为资源具有异质性,而每个企业的资源禀赋各不相同,也不可能拥有战略需要的所有资源。企业通常面临资源短缺的问题,他们希望通过各种途径来获得资源。战略联盟作为企业间网络化组织,其最大着眼点就是在经营活动中能积极利用外部资源、实现战略目标。
  企业可以应用价值链法、历史分析法等分析其内部战略环境,包括企业的战略资源、管理水平和财务状况等,而关键是要识别战略资源,分析资源是否符合4个特征(Barney,1991):一是这种资源对于企业利用机会减少外部环境的威胁是有价值的;二是这种资源在目前和潜在的竞争对手中是稀缺的;三是这种资源不能被完全模仿;第四,这种资源在战略价值上的不可替代性。
  
  (三)产业集群
  产业集聚是指在某个领域内大量产业关系密切的企业与相关机构在空间上集聚的现象(波特,2002)。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信息通信技术的提的高,企业竞争不再固于一隅之地而日趋国际化。企业在争夺市场、获取竞争优势的过程中经历了整合企业一供应链管理一集群竞争的过程。竞争不再单单只发生在单个企业及其供应链之间,而是扩大到产业集群(lndustrial Clusters)之间。现实中也确实涌现出了一批比较成功的产业集聚,如美国的“硅谷”电子产业、意大利北部的服装和时装产业、瑞典的伐木业及丹麦的家具产业等等。这些产业集聚的成功有力地证明了产业集聚作为一个整体的强大的活力与创新力能够带动区域经济乃至国内整个相关产业的迅速发展,因此研究产业集聚的竞争优势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产业集群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研究。从资源基础论的角度研究产业集群,资源的独特性决定了集群的竞争优势,而集群的资源能否具备4个条件关键要看集群中企业的累积性资源的独特性。从本质上说,集群的竞争优势来自于企业的竞争优势,这种优势使得企业在竞争中比起集群外的企业相对有利,而且通常得益于大量企业在空间上的集聚。这种集中给企业带来的竞争优势表现为有效、廉价的资源获取机制所带来的成本优势。
  从长期来看,企业内部的存量资源是企业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因此,企业要善于获取和吸收外部资源,并将之转化为支持企业竞争力的存量资源。资源获取的廉价性,即企业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所需的各种有形和无形资源,如人员、资金、信息、技术、设备和公共设施等可以廉价地获取。在分散情况下,企业要获得这一系列资源及其整合的方法往往要付出极大的代价,并且有较大的风险。由于缺乏选取对象,优化则更为困难。

  企业集群具有如下效果:
  1、资源(资产)共享以及能力互补优势。由于技术系统的复杂性使得它们难以被单个企业完全控制,通过创新网络的建立,技术和市场的信息能够在集群内企业间便捷传播。网络环境为企业提供了一个信息交流的平台,让集群内企业以较低成本获得大量有价值的专业信息。企业集群中单个企业的资金、人才和技术等创新资源有限,难于取得技术突破,即使取得技术突破也往往在开拓市场方面受到自身能力和资源的限制。但从整体来看,各个企业拥有的创新资源具有一定的互补性,通过创新网络形成专业化分工,类似于把其他企业的技术专长嫁接到了自己的核心能力上,集中精力于自己的核心专长,最终企业集群内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都得到增强。
  2、知识溢出效应。创新过程所需的大部分知识本质是隐性的,大部分的创新依赖于个体在组织中“于中学”所获得的这种隐性知识。由于隐性知识很难传递,个体需要在面对面的接触中来学习彼此的经验,这就要求企业建立在竞争者和供应商附近以便于交流,而企业集群作为地方根植性网络,内部企业由于地理接近以及类同文化因素,加上员工频繁流动,更容易实现隐性知识的传播,获得知识溢出效应。
  3、集体学习机制。创新要以既有知识为基础,创造出新的知识,因此可以认为创新是一个复杂的学习过程。创新网络的根本优势就是集体学习机制——一种互动、开放式的学习过程。在创新网络中,企业不仅能够利用知识外溢效应得到个体难以获得的知识,而且可以通过交互地沟通从而建立互利的思维方式和交易规则,增加彼此信任和默契。这种信任使得企业集群内企业能够分享创新所带来的未来收益,而不是简单的要求创新的现期回报,这是创新网络优势的一个重要特征。
  4、创新的累积效应。创新是个累进的过程,在今天技术领先的企业,在未来拥有技术优势的可能性更大,因为创新过程高度依赖于过去和同时(代)的研究水平和知识基础。对于企业集群中企业来说,完全有可能利用其内部网络广泛的技术基础(既存核心能力)迅速开展技术创新活动,发挥灵活应变优势。
  5、降低创新的风险。由于技术创新过程存在着诸多不确定性,在技术研究和商业化之间会存在着很长的时间差,尤其是一些领域的技术改变非常迅速,产品生命周期很短,因此企业进行创新需要承担较大的风险。但个体创新过程这种不确定性带入网络环境下,由网络承担了创新的组织功能,通过企业间分工协作,减少了创新的不确定性,降低了企业参与创新过程的风险。
  
  (四)社会网络
  主流经济学回避对社会网络的研究,而社会经济学认为,任何一个组织所在的环境的主要特征是组织和外界联系的社会网络。所谓社会网络是指,由一系列社会关系连接在一起的结点(个体或组织)的总和,市场中的交易关系只是社会网络关系的一个子集。社会网络中的个体和组织的经济行为,不仅受所处的总体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制约,也受其在社会网络中所处的位置的影响。社会网络理论背后的基本假设是:任何经济行为都受到其所“根植(embedded)”的社会背景的巨大影响,并且这些行为的结果与行为人在社会网络中所处的地位密不可分。
  社会网络在知识传播方面所具有市场无法比拟的优越性。从新创企业来看,创业者的知识和技能不是可以在市场上很方便地买卖的商品。知识的交换和转移很大程度上不在市场上发生,大多数通过非市场化的交流完成。往往是知识越密集的活动,越依赖于非市场化的交流,市场不再是知识交流的中心,各种关系在知识交流中的作用开始凸显。从社会网络的作用看,大量的资源和信息有可能通过企业家网络进行交换或流动,这在一定情况下会有助于降低交易成本并保证资源获得,甚至有助于更有效地配置资源。
  美国硅谷的知识传播机制很好地证明了社会网络在传播创业知识方面的作用。斯坦福大学是硅谷创业知识传播的核心,是硅谷人才的吸纳地。全世界众多的顶尖人才来到硅谷,首先在斯坦福大学接受技术教育,而后在硅谷创办自己的企业。斯坦福大学的研究所在硅谷所形成的技术网络中担负了核心网结的作用。这些网结没有形成技术障碍,而是汇聚技术信息,促进技术信息加工、流动和应用。该大学有几十个研究所。这些研究所都是企业与学校共建。斯坦福大学对这些研究所的管理非常松散。研究所的经费自筹,发展规划自我制定,其管理人员往往是在高校和企业之间保持流动的人员。进行共建的企业可以充分利用这里的研究资源,可以在此对其雇员进行培训,可以优先使用这里的研究成果,但是他们不能够对这些研究所进行垄断性控制。另外,大量的政府科研基金再次被用于解决高科技工业中的现实问题,其研究成果也被企业所分享。这样,这些研究所一方面保持了自己的独立性,另一方面还充分利用了政府和社会资源。它们成为学校、政府、企业、国外研究机构和国外企业之间进行沟通合作的纽带和高校与企业进行技术开发的共同平台。这个技术平台还有另一层意义:在企业进行的技术研究由于企业特有的封闭性质,使得企业在保护自己的专有技术秘密之时也对一些非专有的技术进行封闭。或者没有进一步开发或传播;而在学校进行的科学研究可以综合各家的技术优势和技术信息,使得非专有技术能够得到充分的共享,避免由于过度的产权保护而造成技术封闭,成为具有丰富内容的技术开放资源,并进行高层次的公共合作生产。这使得技术开发的公共平台不断升高,从而促使技术不断地升级换代。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zazhifabiao.com/lunwen/jjgl/xxcyjj/111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