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纺织业的产业转型经验对我国纺织业的启示
时间:2015-12-20 14:04:38 所属分类:信息产业经济 浏览量:
[摘 要] 本文以德国纺织业的发展历程为基础,通过对德国工业化进程的发展状况和德国纺织业现状的分析,阐述了现在德 国纺织业研究的主要进展情况。德国纺织业经过几十年的调整,靠技术创新走上增长道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 了自己的领先地位。德国的纺
[摘 要] 本文以德国纺织业的发展历程为基础,通过对德国工业化进程的发展状况和德国纺织业现状的分析,阐述了现在德 国纺织业研究的主要进展情况。德国纺织业经过几十年的调整,靠技术创新走上增长道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 了自己的领先地位。德国的纺织产业转型以及达到的效果给中国的纺织产业转型带来了很好的借鉴作用。中国纺织 业面临着落实科学发展观对粗放型发展的更大约束,汇率、利率、税率的调整以及纺织工业劳动力工资、节能减排、环 境保护、社会责任等成本压力增大,加上长期以来企业研发投入少,品牌发展基础薄弱,这些因素都成为中国纺织工 业的尖锐挑战,只有加快产业升级,才能实现纺织业又好又快发展。
[关键词] 德国纺织业;工业化中后期;产业转型
纺织业作为我国的传统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纺织品服装出口一直处于全国首位,其进出口贸易的巨额顺差成为我国外汇收入和资金积累的重要来源。但是“后配额时代”、“无配额时代”的到来,纺织业出口不断出现贸易摩擦和反倾销事件,纺织业在国际面临的竞争更加激烈,竞争焦点逐步提高到创新层面的先进生产力和跨国生产方式的新挑战;同时,在国内纺织业面临着落实科学发展观对粗放型发展的更大约束,汇率、利率、税率的调整以及纺织工业劳动力工资、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社会责任等成本压力增大,加上长期以来企业研发投入少,品牌发展基础薄弱,这些因素都成为中国纺织工业的尖锐挑战,只有加快产业升级才能在新的挑战前继续实现纺织业又好又快发展。
德国纺织业经过几十年的调整,靠技术创新走上增长道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了自己的领先地位。德国的纺织产业转型以及达到的效果给中国的纺织产业转型带来了很好的借鉴作用。
一、工业化过程和产业结构升级理论文献回顾
(一)工业化理论。工业化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进程,在此过程中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因此有必要将工业化过程划分为不同阶段,以区分生产力水平的差异性。
德国产业经济学家霍夫曼(Hoffmann)在:1931年的《工业化的阶段和类型》——书中,以制造业中消费资料工业净产值与资本资料工业净产值的比例获得的一般趋势为依据,把工业化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美国学者钱纳里(Chenery),按照人均收入水平将工业化划分为三个阶段。目前通行划分方法:将工业化过程划分为工业化初期、中期、后期三个阶段;
(1)工业化初期阶段:
①国民经济中工业产值比重逐渐超过农业产值比重(第一产业比重逐步下降,第二产业比重迅速上升,第三产业缓慢上升);②工业发展中以轻工业为主体,重工业发展初级化,属于轻工业结构阶段;③劳动力逐步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④居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
(2)工业化中期阶段:
①工业结构表现为发展原材料工业和一般加工工业为中心,高加工工业有一定发展,属于重化工业结构阶段;②国民收入和劳动力中第一产业比重日趋缩小,第二产业比重继续上升,第三产业比重逐渐加大;③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3)工业化后期阶段:
①工业结构中以高加工业为主,生产设备和技术水平很高,技术呈现集约化特征;②国民收入和社会劳动力中,第三产业比重迅速上升,超过第一、二产业的总和,第一、二产业比重均有下降;③社会生产力获得巨大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在质和量上都有显著提高。
(二)产业结构升级理论。所谓产业结构升级是指三次产业之间和每次产业内部从既有的均衡与协调出发通过技术进步、产业和产品创新形成从量到质的突破实现新的均衡与协调.是产业结构从技术层次低的结构形态转向技术层次高的结构形态,从生产率低的产业占主体转向生产率高的产业占主体的结构形态,从低技术水平、低附加值状态向高新技术、高附加值状态演变的趋势,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有其历史必然性和现实紧迫性。
产业结构升级理论和工业化理论有其内部紧密的联系。
中国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经济发展,我国一些地区已处于工业化的中后期阶段。根据美国经济学家钱纳里的研究(1986),优化产业结构是工业化中后期加快经济增长,提升区域竞争力的主要手段。因而,大力推进工业化进程,根据我国的发展阶段与国民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按照新型工业化的要求全方位、多层次地促进劳动力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工业的发展,并且随着我国技术人才不断增加,投入到技术密集型工业中资本的不断增多,研发能力不断增强,进一步提升技术密集型工业的比重,应是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与升级的重要内容。
二、德国纺织业转型历程
德国纺织业是在德国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发展起来的,然而这一时期的德国纺织业与英国等发达国家相比,仍显得落后。而且很快以纺织业为中心的轻工业迅速转向以铁路建设为重点的重工业。直到19世纪50-60年代,德国工业革命才大规模的展开,在这个时期,纺织工业作为德国最先开始工业革命的部门有了新的发展,现代的工厂制度已经占据了统治地位。到了19世纪90年代,德国就基本完成了工业化,由落后的农业国一跃成为世界先进的工业国。而那时德国就注意到应该着力加强培训、研发和技术纺织,使德国纺织工业向高技术转化,避开传统纺织的竞争。目前德国纺织工业以中小企业为主,特点是使用最少的劳动力实现最大的产值。
从整体上看。目前德国纺织企业共有1100家,拥有10万名员工,年营业额达到230亿欧元;服装企业500家,5万名员工。并且大多数德国纺织企业是中小企业。德国纺织业的主要产品为丝、棉、化纤和毛线及面料、工业用无纺布、家纺产品和最新发展的多功能纺织品等。德国产业用纺织占纺织品总量的比重已超过40%,已占领了产业用纺织品新技术的制高点。德国纺织业在环境和医疗纺织品领域也保持着领先地位。
从产品结构上看。2002年,技术纺织已经占到德国整个纺织业产值规模的32-40%,而上世纪80年代,这一比例是5-8%。2002年德国纺织品和服装工业销售额239亿欧元,生产额147亿欧元。尽管德国纺织业在诸如服装和家用纺织品等大规模生产商品领域难以重新赢得市场份额,但在高科技织物领域,德国企业拥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他们通过业务调整和加强研发,已经成为防火服材料、飞机和轮船制造业所需的材料、透气性良好的运动服材料以及防辐射材料等高科技纺织品领域的领头羊。对于科技投入占整个行业销售收入的比例,德国一些企业能达到5~7%,而且还有不断加大的趋势,中国企业这一数字只有不到0.5%。而且由于德国纺织业占领了空缺市场,因此它没有受到亚洲纺织品的冲击。相反,亚洲国家已经成为德国高科技纺织品的重要消费者。
德国纺织业是如何如此快速的发展并走上这条技术创新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这和德国的产业政策有着紧密的联系。
1.重视人才培养和就业培训,增强劳动力的适应能力。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德国的企业对人力资源的管理十分重视,尤其是对劳动者的素质。德国对劳动者组织就业培训;企业对人力资源的规划和培训相当的重视,因为他们认为对人才培养,培训的投资就是对公司未来发展的投资。人力资源是企业的宝贵财富。
2.信息化。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到来,德国比较重视企业的信息网络,以及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从而实现商业化,信息化。而且ERP软件成熟度高,包含完整的管理思想,功能齐全、标准化程度高、像SAP、ORACLE、INTENTIA等在世界上拥有较大的用户群。
3.品牌。品牌文化是树立企业形象、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核心问题之一。德国纺织业重视塑造良好的企业品牌,得到的回报不仅仅是市场份额与商业利润,更主要的还有顾客对品牌的忠诚以及社会心理的自然诉求。
4.扶持行业组织和企业组织。德国政府采用竞争与保护的双重政策。通过国际自由贸易,低廉的纺织商品从国外企业向国内转移;同时通过欧盟的纺织贸易协定对当地纺织工业进行保护,尤其注重保护高端纺织品及相关联的知识产权。德国政府为了维持当地企业的长期生存与发展,将财政税收政策渗透到企业发展的各个环节之中。如政府为了鼓励家族企业更多聘用专职董事替代家族式管理以提高企业决策的科学性,对他们高于公司经理的收入予以减免个人所得税的照顾。
5.前瞻性政策,准确的市场方向,鼓励技术创新。德国政府深知,要适应经济全球化,就必须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核心竞争力的强弱取决于科技水平与创新能力的高低。所以政府应当而且必须出于经济长期和谐发展的战略考虑,通过公共财政政策予以帮助,重视科技投入,通过税收、财政补贴、政府资助等引导性手段,不断提高科技研究与开发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德国尤其对生物技术、遗传工程、信息和环保技术等科技型企业予以政策支持。德国在联邦经济与技术部设立了国外项目促进处,以加强对国外市场和项目的竞争。德国还建立了很多的研发基地,不断提高创新能力。
6.构建循环经济框架。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型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模式,它强调要充分、重复、循环地利用资源,优化利用能源、注重可再生能源的开发。这种经济增长模式是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德国是欧洲国家中循环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德国纺织业也越来越重视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的保护以及资源的循环利用。
7.重视发展中小企业,促进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增强结构调整的灵活性。德国特别强调中小企业的发展,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一是中小企业是德国经济体系的支柱,对更好的促进就业和经济增长作用重大。从就业上看,以德国巴伐利亚州为例,1996—1998年间,9人以下的小企业提供了2万个就业岗位,而500人以上的大企业却减少了4144万个就业岗位;从经济上看,在德国,中小企业数量大致占私有企业总数的99%,企业总投资的1/2,GDP的53%,出口额的70%及近一半的经济效益。二是中小企业具有反应灵活、比大企业更了解市场需求,更注重新技术运用的特点。德国新产品的开发和革新,大部分来自中小企业,即使在先进技术、高技术领域内,也有不少是由小企业居领先地位。
三、对我国纺织业的启示
我国纺织业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有其历史必然性和现实紧迫性。产业结构升级从横向上是产业内部从既有的均衡与协调出发通过技术进步、产业和产品创新实现新的均衡与协调的合理化格局,从纵向上是三次产业之间产业结构本身所固有的从低级到高级演进的高度化趋势,包括从技术层次低的结构形态转向技术层次高的结构形态,从生产率低的产业占主体转向生产率高的产业占主体的结构形态,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知识密集型的产业升级,从低技术水平、低附加值状态向高新技术、高附加值状态演变的趋势。
由于价格和成本竞争优势,入世给纺织业带来了很大的发展空间,但是我国纺织业的劳动生产率毕竟低于德国,所以必须要在保持劳动力优势的同时,通过进一步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快技术和设备的更新与升级,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这样才能真正的从入世中受益。20世纪90年代以后,世界纺织产业结构随着纺织工业高新科技的导入,发生了很大变化,装饰和产业用纺织品的比重增加很快;机电一体化使这产业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资金密集型转化;纳米纺织品,微电子用纺织品,高性能纤维,各种复合材料,膜结构材料,防护用纺织品,纺织材料的回收和再生所要求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等等。而中国却还没有从低水平的数量扩张和“以量取胜”的增长方式中转变过来,并且没有更多的技术创新支持,这造成纺织业的劳动生产率相对低下。所以,要提高我国纺织业的国际竞争力,那么纺织业的结构升级和纺织科技的发展迫在眉睫。
对我国纺织业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我国纺织业与发达国家有很大的差距。而按照迈克尔.波特教授的竞争优势理论中关于特殊资源优势的论断:我国纺织业所拥有的劳动力和生产成本上的优势属于低层次的资源优势,是易被模仿和替代的。我国在高层次的资源如:高级专业人才、内部技术能力、科技研发能力、品牌信誉方面却存在着严重的不足。而这些是波特的竞争优势论中所强调的保持持续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所以,我国的纺织业有一定的比较优势但缺乏核心竞争优势。这也是纺织业转型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基于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具有后发优势,又是人口大国,纺织业要充分利用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在保持纺织业成本优势的同时,再将以信息技术、纳米技术、微电子技术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向传统的纺织业引入,从而大幅度提高纺织业的自动化、高速化和连续化水平。通过加强科技创新和品牌建设进行产业升级,并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提高纺织服装业产品的质量档次,丰富产品品种和产品种类,提高纺织服装业的劳动生产率和降低生产成本,从而使纺织品生产转向技术资金密集型方向,使纺织品贸易转向高档次、优质化、高附加值商品方向,使传统的低层次的价格竞争转向高层次的质量、技术和品牌的竞争。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着.李明轩,邱如美,译.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2]申俊喜,蒋伏心.工业化中后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路径选择——以我国苏南地区为例[J].江苏
社会科学,2006,(3).
[3]蒋永志.工业化先行地区产业升级路径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5,(5).
[4]邢来顺.德国第一次工业革命述略[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6).
[5]叶旭廷.从德国经济增长经验看中国现代化发展之路[J].经济论坛,2006,(22).
[6]邵明朝.经济转型、结构调整与政府经济政策:德国经验一瞥[J].中国经贸导刊,2003,(22).
[7]史途停,陈建勇.中国纺织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提升[J].纺织学报,2005,(3).
[8]王岳平,关于经济转型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对德国、匈牙利产业结构调整的考察报告[J].宏观经济研究,2000,(4).
[9]张相文.我国纺织业出口竞争力强弱几何[J].当代经济,2003,(2).
[10]郑海涛,任若恩.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比较研究——基于中国和德国的比较[J].中国软科学,2004,(10).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zazhifabiao.com/lunwen/jjgl/xxcyjj/112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