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期刊

浅谈黄山茶业滑坡原因及今后发展思路

时间:2015-12-20 13:12:13 所属分类:信息产业经济 浏览量:

黄山市现有茶园5.2万hm2,茶叶产量1.85万t,茶农70多万人。所辖三区四县乡乡产茶,茶叶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40%以上,高的达到80%,茶叶收入成了山区茶农的基本生活来源,也是地方财政的重要组成部分。茶业,作为主要支柱产业之一,在全市的经济发展中一直起着举足轻重

  黄山市现有茶园5.2万hm2,茶叶产量1.85万t,茶农70多万人。所辖三区四县乡乡产茶,茶叶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40%以上,高的达到80%,茶叶收入成了山区茶农的基本生活来源,也是地方财政的重要组成部分。茶业,作为主要支柱产业之一,在全市的经济发展中一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然而,近十年来,黄山茶业一直在滑坡,至今深沉谷底未见转机,严重危及着全市的经济发展。为此,笔者进行了专题调研,并以此文为引。目的在于抛砖引玉,共同剖析滑坡原因,查出症结所在,指点迷津,使黄山茶业能尽快走出长期滞销亏损的怪圈,再现昔日辉煌。

  1 茶业滑坡的原因

  1.1 产销观念落后,改革行动滞缓

  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中,黄山茶叶产销没有及时地转移到以市场为导向,以销售促生产,以质量求生存的轨道上来,仍然用老办法、老工艺、老产品面对迅速变化的市场,结果在茶类结构,名茶创新,新产品开发等方面一下子拉开了与其它县市的差距。例如,皖西茶区早在1983年就发现了流通的问题,大胆地在茶业税收上先行改革,1984 (75)文件下达后,皖西人又敏感地意识到外销市场红火局面不会维持太久,国内市场竞争将会愈加激烈。于是,他们在名优茶的开发和创新上大作文章,扩大内销茶生产,很快占领了市场并形成优势,得到实惠。而同期的黄山市却没能把握时代脉搏,仍持“酒香不怕巷弄深”观念,认为自己是传统出口茶生产区,所产茶质好价低,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在生产上仍是大宗红绿茶,营销上仍以外贸为主,即使后来出现百家茶厂大战,也只局限于内部竞争原料和瓜分现有的内销市场,并未真正实现“质”的变革。以致于在今天外销萎缩,扶持减少,成本上扬,入不敷出的新局面前,黄山人显得束手无策。

  1.2 体制转换脱节,宏观调控失灵

  茶叶产销全面进入市场后,原有计划体制下的一套行政管理办法基本上停止运转,而新的适应市场经济的管理机制尚未形成。在经济体制转换过程中出现了管理上的“真空”。黄山市在转轨前对茶业实行的是多头管理;农业部门管生产,供销部门管收购,外贸部门管进出口。转轨后,这些部门之间由于自身利益而互相制约,也就无法行使应有的管理,市里也没有一个统管全局的部门。这样,对全市的茶叶产销失去了宏观调控,茶类发展没有规划,名优茶开发缺乏引导,使一直习惯于计划经济的企业突然失去了主心骨,在外销无保障,内销无市场的情况下,各企业病急乱投医,红改绿,绿改红,盲目生产名优茶,一时间,整个乱了方寸。

  1.3 茶叶税赋过重,生产资金匮乏

  我国的茶税是比照烟酒等消费品征收的,税率过高。1994年实行新税制,农林特产税分茶农交7%,商业收购单位交16%;增值税分收购单位交13%,精制加工、批发、零售单位交17%;出口退税率由17%降至9%,与税收前比,虽然取消了产品税,但提高了农林特产税,同时对初、精制、收购三个环节开征了增值税,这里面还不含地方政府加收的其它税上税。现行税率是世界产茶国中最高的,也是建国以来最高的,与印度、斯里兰卡比要高出数十倍,与国内其它农副产品比仅农特税一项就高1~2倍。黄山市地方财政困难,财政收入的30%左右来自茶叶税。所以,每年都要采取一定的手段加大税收力度。结果,保护茶农利益的企业,产品价格下不来,客商望而却步;只顾自身生存的企业,把流通环节征收的农林特产税通过压价转嫁给茶农,严重挫伤茶农积极性。

  1994年后,金融企业也走向市场,资金投放向经济效益好的行业和企业倾斜,一些效益差的企业因此而贷不到款,即使好一点企业得到银行支持予以贷款,也因利率过高而犯愁。1996年银行贷款年利率计划内9%左右,计划外18%,茶厂资金周转期一般要200天以上,由于茶叶生产和收购未纳入开发银行的贷款范围,企业靠计划外贷款,靠企业自身资金发展是非常艰难的。黄山市仅五家国营茶厂,在1986~1997年间已累积亏损1.5亿元,多的达几千万元,仅银行本金加罚息就压得透不过气来,更何况严重的三角债困扰,使得企业无法运作,由于缺乏资金,不少厂家都处在停产或半停产状态,有的已转产或倒闭。

  1.4 生产成本剧涨,市场开拓无力

  近年来,茶叶生产成本大幅度急剧上涨,而茶叶的主体大宗茶价格提高甚微,远低于物价上涨指数。据调查,祁门县的尿素价格,1986年每百公斤为56.50元,1994年上涨到160元,涨幅达183%,采茶工资,1985年为每公斤0.40元,1996年上涨到0.90元,涨幅125%;同期烟煤上涨75.50%,运费上涨87.50%,而“祁红”价格,1986年为每百公斤555.90元,1993年为756元,仅提高36%。过重的税赋和生产成本的非常上升,已使茶园无收入可言,茶厂无效益可谈,企业生产越多,亏损越大,有的茶农干脆砍掉了茶树。

  现今,市场对一个行业的发展越加显得重要。企业可以运用市场对各种经济信息反映灵敏的优点,实现生产和需求的及时调节。黄山市虽说在全省仍至全国都是一个重点茶区,但由于过去一直没有重视国内市场的建立,黄山茶犹如深藏闺阁之秀女久久未被国人认识,就是在商贸云集的北京城,大多数百姓对黄山茶也是陌生的,笔者在京城长安街一茶庄见到“黄山毛峰”的产地标的是“杭州”;在马连道一家黄山茶叶店目睹营业员为推销黄山茶,苦口婆心向顾客游说;1997年北京市茶叶营业额突破9个亿。然而,排行榜上却没有黄山茶。究其原因,是北京人不识货?还是黄山茶质量差?都不是,是黄山人没有开拓或开拓不力这一中国第一市场。

  2 今后发展思路

  尽管黄山茶业的现状令人堪忧,但也并非山究水尽无路去,只要我们痛定思痛,认真总结经验,采取有力措施扭转滑坡局面,黄山茶业渡过难关、走出低谷、重振雄风是完全可能的。


2.1 加强政府宏观指导,政策资金给予支持黄山茶业之所以一滑再滑,甚至到了整个行业的产销都处于一种放任自流,无人管、无秩序的状态。政府的宏观指导与协调不力恐怕是主要原因之一。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后,政府应对整个行业有个明确的指导思想和发展思路,建议成立专门的茶业行业管理机构,负责具体事务的运作,从根本上解决政企不分问题,该机构统筹全局,协调管理茶叶产销,它自己不参与经营,只为企业服务,并且监督企业公平竞争,引导企业一致对外,避免自相残杀。定期研究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提出阶段性的政策指导意见,有时也可以行使一定的行政干预权力,真正起到政府的宏观指导与协调作用。

  黄山茶业要发展,离不开政策上的优惠,资金上的支持。从有利于茶叶生产和经营考虑,建议市政府降低茶叶税率以刺激生产,对茶叶生产资金贷款应大力支持,优惠贷款利率,实行低息贷款,帮助企业走出困境和低谷,对重点项目,特别是种苗,新技术推广,新产品开发等给予必要的资金扶持,同时,在茶叶收购上制定保护价,确保茶农利益。

  2.2 推进茶业产业化,实施名牌战略

  黄山市现有大小茶厂近百家,从性质上分属国有、集体、个体;从隶属上有供销系统的,有农业部门的,也有乡镇企业办的,改革前它们之间存着多头领导、多层管理,各自为阵,互不往来状况。这一模式必须淘汰,按照农业实现两个根本转变的要求,加快传统农业转变,推进茶业产业化,实施名牌战略,尽快走行业化管理和产业化发展道路。发展以经济为纽带,集团公司为龙头,基地为基础,加工企业为依托的经济联合体,建立跨行业、跨县市,多层次、多成份的企业集团,对茶叶生产进行新的布局,经营结构和经营规模进行优化组合,实行集约化经营。做到生产专业化、产品多样化、经营多元化、管理现代化、服务社会化,形成产供销、内外贸相结合的新格局。

  现今商品已进入品牌竞争时代。名牌以其特有的高附加值和强竞争力越来越被企业家们所认可,名牌优势也成了企业最大的财富。目前市场上销售的茶叶大多没有品牌,使不同厂家生产的不同质量,不同工艺的同名茶叶混杂其间,参与市场竞争,一些茶农自产自销,既无级别,又无标准的茶叶往往随行就市,还有假冒、伪劣及质价不符的茶叶也时有发现,这些都影响整个行业的发展。黄山市拥有传统名茶“黄山毛峰”“太平猴魁”、“休宁松萝”和新研制名茶“黄山翠兰”、“黄山松针”、“黄山绿牡丹”等,可以通过狠抓质量提高,扩大规模经营,搞好宣传促销等措施来树立这些名牌,并通过商标从法律上加以保护,从而达到提高市场占有率,增加经济效益之目的。

  2.3 改变营销观念,拓展内销市场

  黄山市目前急于解决的问题是摒弃旧的营销观念,树立“贸易的全球化,国内市场的竞争就是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之新观念。内销市场是一个极具潜力的市场,市场容量大,经济效益高。全国12亿人口,2万亿元的全国城乡存款余额,如按全球人均消费量每年500g计,我国一年的消费量就可达到60万t,相当于1997年全国茶叶产量,这是个非常可观的数字。而且内销茶价灵活,只要消费者接受就行,其效益明显高于外销。

  在促销手段上,可以从几个方面去做,首先,建立完善的销售网络,特别是在大中城市设立窗口,以点带面,通过直销、经销、代销、超市、连锁经营等多种形式参与流通,扩大销售。其次,多媒体,多渠道宣传,加深消费者对黄山茶的了解。比如,可以在新茶上市时举办各种各样的品尝会、斗茶会、也可借助“黄山国际旅游节”、“茶文化节”等大规模活动进行宣传,提高黄山茶的知名度,再者,建好茶叶批发市场,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吸引茶商茶贩上门,搞活流通,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政府还可以将茶市变化作为指导茶叶产销的重要参照,减少市场波动对企业,茶农利益侵害。

  2.4 开发多元化产品,提高市场竞争力

  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民众收入的提高,一种多元化的生活方式和健康饮食的消费观念正在形成。特别是现代的年轻人,他们是饮料消费的生力军。据调查,我国12亿人口当中饮茶人数只有20%,其中大多数是中老年人,且购买力不强,绝大多数年轻人追求新奇、刺激、方便的现代饮料(如咖啡、可可、矿泉水),因此要求企业根据市场消费需求变化,不断地更新和开发新产品(如果味茶、茶水饮料),以满足年轻人的需要;对传统的嗜茶者,开发既保留传统茶叶风味,又具有天然、保健作用的有机茶,保健茶新产品,更符合崇尚回归自然,注重健康的消费心理;有条件的企业还应更多地开发高附加值产品(如速溶茶、茶晶),朝深加工、精加工发展,这样,通过各种方式适合不同层次的消费,让更多的人喝上黄山茶。

  近几年,黄山市为复苏茶叶经济,在开发名优新特茶上进行了积极探索,但成效还不令人满意。江西“宁红”茶开发成功的经验告诉我们:黄山茶业要振兴、要发展,只有很好地、主动地适应市场的变化和发展,开发高新技术的产品,并配合强有力的宣传,树起品牌和企业的良好形象,才能在市场上大有作为。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zazhifabiao.com/lunwen/jjgl/xxcyjj/88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