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我国外贸企业发展研究
时间:2015-12-20 13:18:11 所属分类:信息产业经济 浏览量:
内容提要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已波及到世界每一个经济体,中国也毫不例外地受到冲击。对一个外贸依存度高达70%左右的国家。我国外贸业正经历着一次全所未有的严峻考验。本文从金融海啸给我国外贸企业带来的冲击和现状出发,揭示源自美国的金融
内容提要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已波及到世界每一个经济体,中国也毫不例外地受到冲击。对一个外贸依存度高达70%左右的国家。我国外贸业正经历着一次全所未有的严峻考验。本文从金融海啸给我国外贸企业带来的冲击和现状出发,揭示源自美国的金融危机与我国外贸企业的深层次的内在联系,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应对本次金融海啸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 金融海啸 外贸企业 冲击
自2007年4月以来,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从浮出水面向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演变已经历了两年时间,至今危机浪潮仍未平息。特别是2008年9月以来,随着全球顶级金融公司的倒闭或者被兼并、美国三大股指以及其他主要指数的剧降,从多重角度显示出这次金融危机巨大而深远的威力。伴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也日益加重,特别是对我国外贸企业造成了严重影响。
一、金融危机对我国外贸企业的冲击
(一)贸易壁垒不断提高且日益复杂化
随着全球金融风暴的不断扩散和蔓延,其对全球经济的影响也越来越大,特别是对金融危机起源地美国,其经济金融业的损失已接近20世纪初的大危机时期。由此导致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以及中国的主要出口目的国均出现模式复杂的贸易保护主义:如美国政府的采购国货政策,以及限制对部分中国高端产品的购买,认为其存在侵害美国国家安全的可能;印度也强化了对中国产品进口的管理,对中国的玩具和医药等进口加以限制,以保护本国日渐衰落的同类产业;国外一些大型企业在服务外包过程中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外包目的国的环境、用人制度等进行一系列的不合理规定等等。种种贸易壁垒复杂化的表现均源自金融危机给全球经济带来的巨大冲击。
(二)出口增速放缓
我国外贸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到了主力军的推动作用。据世贸财经网统计,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外贸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一直保持在20%以上;并且我国外贸从业人员逐年增长,每年拉动我国就业率将近一个百分点。人世后我国外贸更是急速增长,特别是出口增长尤为迅速。出口月度同比增长率除2008年2月外其余均保持在20%以上。但是随着全球金融风暴的蔓延,我国出口出现了大幅度萎缩,特别是对美出口的急剧下滑使得我国外贸企业遭遇到了严重的生存危机。2008年中国出口增速比去年同期放缓7.9%,其中制造业出口仅增长了16.8%。农业同比下降0.8%,表现出一种全面下滑的趋势。这种下滑的趋势在2009年表现得更为明显。
(三)大量中小企业倒闭
基于出口市场的畏缩、出口成本的不断提高、资金链的断裂以及危机爆发前对经济形势估计的不足而采取了错误的宏观政策等原因,我国外贸企业利润不断下滑,部分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压力加大。据初步统计,2008年,全国有超过10万家规模以上中小企业亏损或倒闭,其中大多为外贸企业或者与外贸企业相关。江浙、广东等沿海外贸龙头地区均出现外贸企业倒闭潮。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代表的纺织行业中小企业倒闭超过1万多家,有2/3的纺织企业面临重整。大量工人失业,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
(四)融资缺口拉大
与此同时,中小企业面临的融资瓶颈尤为突出。据银监会统计,2008年各大商业银行贷款额超过10万亿元,其中只有约1.1万亿元贷款落实到中小企业,占全部商业贷款的11%,大大低于去年同期水平,中小企业融资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尽管2008年末,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包括加大投资和出口退税力度等,但对中小外贸企业的关注还远远不够,在金融海啸的持续肆虐下,很多中小外贸企业仍然无法经营。
(五)出口收款困难
由于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逐步向制造业和消费品行业扩散,众多中国出口企业逐步感受到国外进口商潜在的付款危机,我国出口信用险索赔案件数量大增。据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不完全统计,次贷危机爆发以来,中国出口企业的收款等待时间明显增加。由于当地银行纷纷收紧银根,一些国外进口商资金链面临断裂危险,他们通过拖欠方式,向中国企业转嫁风险。2008年中国信保共接到出口信用险索赔案件超过2000宗,金额超过5亿美元,同比增长119%。其中美国报损案件452宗,同比增长37.1%,报损金额2.19亿美元,同比增长242.8%。
综上所述,本次危机对我国外贸的发展以及外贸企业本身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由于这次金融危机具有与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历次金融危机不同的特点,特别是发源于世界最大的经济体美国;且由于与美国经济的高度相关性,中国在这次危机中无法像以往一样独善其身。因此,本文将探讨我国外贸与美国金融危机的关联效应。
二、中国外贸与美国金融风暴相关性分析
(一)定量分析
这里选取了2004年一季度至2009年一季度美国实际GDP增长额数据和中国同一时期季度出口额数据进行分析,探讨我国对外出口与美国GDP增长的计量关系,进而更深入理解危机对我国外贸以及外贸企业的影响。为了消除数据可能存在的异方差性,将中国出口数据与进口数据分别取对数(LOG),用普通最小二乘法分析得出我国出口与美国GDP之间的回归关系为:
LOG(CK)=-89.25198354+7.35369698×LOG(GDP)
对上述回归的残差进行ADF检验,取滞后阶数为1。得到残差的ADF统计量为-3.524162,P值为0.0002,说明其结果显著。其临界值分别为-2.987891(1%level)、-1.858476(5%level)、-1.541873(10%level)。残差的ADF统计量均显著的小于各显著性水平下的临界值。这说明该回归是稳定有效的。
以上分析无论从显著性还是从稳定性和解释度以及统计值上来看都非常完美。从所得系数(7.35369698)来看,美国GDP每变动一个百分点,我国出口将会同向变动超过七个百分点。与德意志银行副董事长Caio Koch-Weser在主题为“中国未来三十年的改革”分论坛中的发言一致。
(二)定性分析
我国对美出口与总出口的趋势基本一致,两者相关性极大(其相关系数为0.9085874)。2007年4月到2009年1月对美出口占总出口的比例虽然随着次贷危机的蔓延有所降低,但一直没有降到0.174以下。也就是说,美国自始至终是我国出口的主要目的地,美国的市场状况决定着我国对外出口的总体动向和成效。这种关联的内在机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通货膨胀的联动与通货紧缩的压力。
美国次贷危机首先引发的是流动性的急剧收缩,部分地产和房贷企业资金链出现断裂迹象。政府出于救市目的,开始向市场大量注入流动性资金;随着奥巴马政府新年通过的7870亿美元救济方案的出台,全球又掀起了第二次注资潮。由于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如此大量的流动性资金并没有像他们期望的那样流向流动性短缺的地产和金融部门,而是充斥到了其他市场。这使得其他市场特别是基础性和资源性市场的美元过多,进而导致以美元计价的此类产品价格急剧上扬,这就是危机爆发之后的全球通货膨胀势头。全球通货膨胀的蔓延和传导很快影响到日益开放的中国。特别是资源性产品和初级产品价格的急剧上涨给我国出口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成本压力,很多低利润的加工出口企业出现危机。全球流动性注入越多,通货膨胀就越剧烈。但是,随着全球经济的低迷,失业率不断提高,主要国家很快从通胀进入通缩的状况,这种忽冷忽热的变化对外贸企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第二,人民币兑美元被迫升值与亚洲货币的新颓势。
人民币汇改以来,对美元汇率就一直小幅攀升。危机爆发初期,人民币面临巨大的升值压力,进入急速升值区间。人民币的快速升值对我国外贸的影响是最致命的,它直接表现为我国出口产品相对价格的提高。对于劳动密集型为主的出口,我国产品失去了一直以来的价格优势。同时,人民币出现了对外升值和对内贬值(国内出现急剧的结构性通货膨胀)并存的现象,再次提高了我国出口企业的成本。处于对人民币的升值预期,大量国际游资不断冲击我国国内市场,成为我国流动性的主要来源和结构通胀的主要动因。为了对国内通货膨胀进行引导而推行的吸收流动性的紧缩银根政策,切断了企业的主要融资渠道。特别是对风雨交加的外贸企业,资金链的断裂随时可能发生。这种内外交困的压力是我国外贸企业倒闭潮的主要原因。2009年2月以来,随着金融危机第二波潮的来袭,亚洲经济遭受了更大更明显的冲击,巴基斯坦和韩国经济相继告急,亚洲货币进入波动贬值态势,给人民币带来了进一步的压力,从而使中国经济特别是外贸陷入进退两难的困境。
第三,世界市场的萎缩。
本轮危机虽源于美国,但却快速蔓延到世界各主要经济体;虽发端于房产和金融,却不断波及到各实体经济领域,使得国际市场的需求出现减速、萎缩甚至停滞的状况。特别是占我国出口60%122上的美日欧三大主体市场需求的减速给我国外贸出口造成了极大的损失。危机爆发后,我国出口同比增长率从接近30%甚至更高急速降到25%以下,2009年出现了不可想象的负增长。其次,在部分进口单位延期支付货款的同时,为了转嫁危机,各国贸易保护措施开始增多,贸易摩擦加剧。这不仅给我国外贸企业带来加税和限制出口的风险,更可能导致货物的滞留和库存时间的延迟,进而导致资金的占用,加大资金链的断裂风险。
由于我国外贸依存度长期在高位运行,本次危机带来的我国外贸出口减少已经传导到经济的其他方面,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显著可见,我国经济的增长速度明显放缓。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2008年GDP增长9.0%,同比下降了2.9个百分点。
三、我国政府和外贸企业的应对策略
由于世界各国在联合协调机制和应对措施上相对及时,对缓解危机有着极大的帮助。因此世界经济形势虽然在短期内会有所恶化,但是随着J曲线效应的发挥,局面将很快会扭转。就我国的外贸行业而言,需要在政府和企业两个层面采取扩大投资、产业振兴以及出口推动和加强国际对话等有效措施。
(一)宏观政策的制定
第一,拉动内需及产业振兴,以增强外贸发展的基础保障。
贸易的缓慢发展源自于经济的不景气,所以,从根本上推动经济的全面发展才是外贸企业的最有效救济措施。国家最近连续推出的投资刺激经济政策、拉动内需措施以及十大产业振兴规划等就是从源头上推动了外贸的发展。要充分扩大国内需求,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减少对外部市场的过渡依赖,开发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拓展外贸企业的生存空间;要保证国家四万亿投资及其他相关投资用到实处,避免重复建设和外贸企业的自相厮杀。市场发展和产业振兴才是我国外贸企业的根本保障和出路。
第二,加强内外经贸政策的灵活协调,推动产业合理转移与有效承接。
综合考虑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充分考虑出口产业和企业的承受能力。货币政策在全局调控和间接调控方面要灵活化处理,在稳定物价、防止危机传导、引导流动性等方面发挥积极主动作用。同时发挥财政政策的局部调控优势,对外贸受损严重的行业及时进行调节。把对内和对外经济刺激政策有效结合起来,迎接金融危机带来的产业转移潮,把承接国外产业转移与国内东中西部的产业转移有效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东部发达地区的辐射效应和中西部地区的人力和资源优势。外贸的发展不一定要局限于东部沿海,有条件的中西部地区同样可以发展具有自身特色的外贸体系,如重庆的长江航运和保税港区建设等。
第三,加强国际沟通,遏制危机传导,化解贸易摩擦。
充分利用现代国际市场各种调节机制和机构,加强经济政策的国际协调,构建应对金融危机的国际合作机制。在对美国经济波动保持高度关注的同时,加强与欧盟、日本经济政策的协作,防止危机进一步扩大或恶化;敦促各经济大国肩负起稳定世界经济和双边经贸关系的责任;同时要稳定人民币汇率,防止汇率大幅波动,减弱人民币升值预期,割裂美国转嫁危机的汇率传导机制。保持近段时间人民币对美元的微小波幅贬值态势,以便我国外贸发展实现“软着陆”——外贸发展速度、贸易方向和贸易结构在同一时段的调整和优化。充分利用WTO的多变贸易解决和磋商机制,有效规避和抵制不公平待遇,防止美国新一轮贸易保护抬头对其他国家形成多米诺骨牌效应,有预见性地做好应对措施,将贸易纠纷化解于未然中。
第四,建立风险应对专项基金,加强信贷融资政策上的支持。
当前,国家已论证提出构建证券市场的平稳基金,但给予外贸出口企业的专项信贷基金尚未设立。而针对外贸企业的风险基金的设立,将增加外贸企业应对风险的灵活性和发展的可持续性。特别是要针对中小型外贸企业,推出多种避险型金融工具,如银行承兑汇票、银行保函、信贷证明、贷款意向书、出口押汇、出口退税账户托管贷款等,提高中小企业在危机中的生存率。
第五,加强外贸企业整治力度。
我国目前的外贸企业多、杂、散,缺乏统一有效的引导和监管,服务外包水平总体上离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同时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和传播渠道缺乏,导致危机来临时我国外贸企业的不知所措。因此,要进一步提高我国外贸行业协会的统筹度和国际化水平,创新外贸监管、协管机构的管理方式,使信息能够在行业内部有效流通。整合外贸企业资源,提高专业分工程度,依据外贸企业实力强度划分产品的多元化分工,避免各自为战的现象。
(二)外贸企业应对措施
第一,及时调整出口产品结构,坚持市场多元化战略。
受各类产品需求程度的影响,中高收入水平的生活必需品受金融危机影响不大,真正影响的是中低收入阶层的生活必需品以及中低档奢侈品的需求。外贸企业要及时把握产品的需求动态,调整出口产品结构,实现产品销售和服务的延伸。实施产品差异化战略,不同外贸企业根据经济实力大小实现梯度产品生产和出口,加快新产品、新品种、新款式的外贸产品的发掘,避免恶性降价和受制于人。针对国际市场,在保持出口产品主要面向美日欧等发达国家的同时,要大力开拓新兴市场,重点是东南亚、中东、俄罗斯、南部非洲、南美洲等市场潜力巨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根据国内需求适时调整产品品种,在面向国际市场的同时积极开拓国内市场,做到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的优势互补,利用杠杆平衡原理减轻市场变化对企业的显著性影响。
第二,全力降低企业的成本。
在金融危机中,外贸企业利润普遍下降,企业生存举步维艰。但少数企业通过各种措施,有效降低了企业成本,成为这次金融海啸中的佼佼者。它们的经验具有普遍的借鉴意义,主要包括:一是充分利用电子信息平台等网络优势,实行网上撮合交易,降低国外采购商成本。提高订单的通过率;二是利用中西部地区更为廉价的人力成本和资源成本优势,实施产业和订单的转移,甚至部分有条件的外贸出口企业把订单向一些关税政策优惠的国家转移,实施内部化战略;三是创新外贸环节的管理机制,积极完善财务和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提高外贸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利用人才优势增加企业效益;四是转变经营模式,积极推行外贸代理制,构建境外外贸代理网络,成为国外大批发商的国内贸易伙伴,扩宽销售渠道。
第三,加速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
我国外贸企业在这次金融危机中受损的本质在于外贸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不强,品牌优势和核心技术优势不突出,产品以中低档产品和贴牌制品为主,受国际市场的制约性较大。我们目前还处于低端“世界工厂”阶段,离全球技术中心和研发中心还有很大距离。外贸企业应充分利用这次金融危机,一是要加强技术研发、引进和改造,提高核心技术的自有率,强化高端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稳定高端产品市场;二是要延伸产业链条,通过收购、兼并、联合、参股等多种方式,延长产品的生命周期;三是要逐步提高品牌意识,打造自有国际品牌或利用危机兼并和购买国际知名品牌,实现企业品牌的“增值”。只有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才能改变外贸企业的“结构性”阵痛,降低经济周期波动对外贸企业的影响度。
四、结语
本次金融危机涉及面广、影响大,我们既要清醒认识到它的严重性,又要进行理性的分析,积极采取对策。我国外贸依存度数据的高位并不影响经济的安全有序运行,而是带动国民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之一。只要我们的政府和企业及时调整策略,采取有效措施,我国外贸的“冬天”将不会持久,外贸企业的经营战略和经营方式将在这次金融海啸的洗礼下优化组合和改进。危机是挑战,也是机遇,只要我们从中找出问题的本质,迎面直前,经历风雨的外贸企业将步入一个新的春天。
参考文献:
王颖:“次贷危机”对中国外贸出口企业的影响及对策,《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08年第5期。
胡玫:国有外贸企业面临的挑战与发展对策,《理论探索》,2005年第6期。
罗嚣:我国外贸企业面临的机遇、挑战及应对措施,《益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刘晓伟:我国中小型外贸企业的经营策略分析,《商场现代化》,2008年第1期。
王芬:外贸企业如何应对银根紧缩,《宁波经济》,2008年第7期。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zazhifabiao.com/lunwen/jjgl/xxcyjj/91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