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5-12-20 16:19:57 所属分类:高等教育 浏览量:
土壤学是农学学科很多专业的基础课程,在学生的知识构建中具重要作用。多年来关于土壤学方面的教改论文主要关注了森林土壤学、环境土壤学以及林学等方面的内容,而对风景园林学关注的较少。园林专业主要在农业院校和个别综合性高校里开设,多年前专业名称为园林
“土壤学”是农学学科很多专业的基础课程,在学生的知识构建中具重要作用。多年来关于“土壤学”方面的教改论文主要关注了森林土壤学、环境土壤学以及林学等方面的内容,而对风景园林学关注的较少。园林专业主要在农业院校和个别综合性高校里开设,多年前专业名称为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或者园林专业。但随着城市的发展和该专业培养方案的调整和完善以及社会对于园林专业人才的需求,目前多数高校已调整为风景园林专业。风景园林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它更侧重于园林规划设计和植物应用方面的知识学习,所以与环境艺术设计等艺术学科关系越来越紧密。多年来,“土壤学”一直是园林专业的基础理论课,但是从目前的学科发展和教学情况看,该课程内容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因此,必须对教材、课程结构和内容以及教学方法等进行一系列改革,以实现高等院校风景园林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满足市场的需求。
一、风景园林专业“土壤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材陈旧
目前各高校使用的土壤学教材主要是针对农业院校的园艺、农学、水土保持、森林保护、生态学等专业编写的。如2005年出版的由孙向阳主编的《土壤学》为现在最新教材,该教材内容广泛、深入,全书讲述了土壤的形成与发育、土壤的基本组成和性质、土壤营养与林木施肥以及土地资源与利用管理。因为各章节内容在整体和细节上都与农学学科的关系更为紧密,具有普遍性,所以该教材经多次修订目前已被国内许多本科农业院校作为教材广泛使用。此外还有陈怀满等编著的《环境土壤学》,主要涉及了土壤污染和治理方面的问题,反映了环境方面的发展水平和研究成果。但由于教材本身出版周期较长,所以各版本内容都显得有些陈旧。
(二)教师缺少园林学的专业知识
担任“土壤学”课程的教师一般都是各高校土化教研室专门从事土壤学方面的专家,有着较为系统的土壤学理论知识和多年的实践经验,但一般都不具备园林学方面的专业知识,因而很难将土壤学的知识与园林专业知识相结合。同时,在讲授过程中,面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所使用的教材相同、教案内容相近,不能很好地解决受众群体的差异性和专业性质不同的现实问题。
(三)课程内容与园林专业关联少
目前使用的《土壤学》教材对于园林专业而言缺少针对性、目的性与结合性,反映园林方面的土壤内容较少,缺少“园林土壤学”方面的内容。园林专业的学生普遍反映该课程与园林知识无关,与园林其他课程关联性较小,所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明显差于其他专业课程。此外该课程的基本结构体系中存在着一定问题。如图表内容以及相关研究数据较为陈旧;反映土壤学科发展前沿的内容少;与学术科研方面联系少;与目前城市发展中与土壤学相关的热点问题联系少。
二、风景园林专业“土壤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
(一)改革的整体思路
风景园林专业“土壤学”的教学改革应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等3个方面展开,见图1。
在教学内容上要做到4个结合,即与园林专业知识相结合、与生产实际相结合、与科研相结合、与社会需求相结合。重点突出风景园林学的专业性和“土壤学”课程的实用性,体现“土壤学”课程的学术性和发展的前沿性以及社会性;在教学方式上要体现多元性。在不同章节、不同内容的授课方式要有所不同,提倡启发式教学,从以教师为主体讲授逐渐转向以学生为主体自主学习,突出学生的参与性。在考核方式上应体现全面性,使考核能真正反映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二)课程内容的改革
目前“土壤学”的授课时间仅有32个课时,在如此短的时间里要完成教材所有内容的讲授是不现实的。所以教师需要根据专业特色、培养方案、教学目标、学生的专业基础以及生产实践和学术科研等情况调整其教学内容的侧重点、学习方式和时间分配等,从而根据其专业性质的不同确定教学内容的难点和重点。根据风景园林专业的性质和特点,结合笔者近年来的教学经验,对“土壤学”课程的设置进行了调整,见表1。
首先,“土壤学”的课程内容应与园林专业和生产实际相联系,这是园林专业“土壤学”课程讲授的特点。因而与园林专业有关联的章节可补充相关内容,重点讲述。例如:土壤水分、土壤空气、土壤肥料与施肥等内容,可直接将其定义在园林植物范围,强化园林土壤学的概念;如将教材中的“肥料与林木施肥”章节调整为“园林植物的施肥原则和方法”;再如讲述地形成因内容时,可将其明确为风景园林地形(如桂林山水、黄果树瀑布、长江三峡等)的成因,重点体现出园林专业性。对于这样的重点讲授学生普遍反映良好。反之,与园林无直接关联或关联性较少的章节内容可略讲,仅作为了解内容。像土壤生物和胶体构造以及土壤氧化还原反应等内容与园林专业相距较远,就可作为学生了解的内容,略讲即可。
其次,教师在讲授“土壤学”时应将新近发表的与课程紧密相关的论文数据、图表等运用到教学中,充实教学内容,增加教学案例。如在讲述土壤水分章节内容时,笔者选取了近3、年国内外土壤水分胁。迫在园林植物方面的相关论文的图表和结果;在介绍土壤重金属污染时,结合自己的实验,分析植物修复技术在土壤重金属污染方面的应用。这种方法丰富了课程内容的学术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较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另外,课程内容上还应不断补充新知识、新内容,充分体现知识的时代性和新颖性。例如土壤质量管理方面的研究进展、肥料种类的研究进展等都应补充到授课内容中。同时,教师的讲授还可补充与社会焦点问题相关的知识。如在土壤有机质的部分就可以结合有机农业和食品安全问题;土壤酸碱性部分可以结合酸雨的形成和危害等热点问题进行讲述,这样增加了课程内容的社会性,从而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三)教学方式的改革
理论教学过多会导致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不扎实,理解不透彻。因此,需要采用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学方式应根据各章节内容的难易程度和与社会关联的紧密度,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风景园林专业“土壤学”的教学可以采取讲述法、问答法和讨论法等方式。
第一,“土壤学”的第二章和第三章内容是基础知识,内容相对较为抽象,可以教师讲述为主。通过大量的照片和图片(尽可能选择园林植物方面)、科研实验以及研究结果阐述此类问题。同时可以结合问答法,让学生参与课程的部分内容,给学生留出思考问题的时间,引导他们根据相关数据、图表分析出相关结果,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体现了学生在基础理论知识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第二,“土壤学”第六章的内容“土壤质量管理”与当今社会环境问题联系紧密,学生有一定的关注度。所以可采用以小组(5~6人)的形式由学生自学,每组学习的内容重点不同,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和查阅文献,之后分别由各组同学代表汇报学习内容和知识点的归纳总结,教师和其他各组同学提出相关问题并交流和讨论。这种讨论结合问答的教学方式培养了学生收集、整理、分析资料、团队合作以及口语表达等方面的能力,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第三,笔者在PPT制作中关于核心概念都有英文注释,而某些重点内容的图片也采用全英文注释,如土壤水分有效性的图解、土壤酸碱性的分类表等,浅移默化中帮助学生储备了一定量的英语专业词汇,利于学生在进入硕士研究生阶段时对外文文献的查阅。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拓宽了学生的专业背景,完善了学生的知识结构并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为学生今后其他重要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考核方式的改革
课程成绩的评定方法是否客观和科学,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效果,所以笔者对风景园林专业“土壤学”课程的考核方式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首先在作业的设置上力求与园林专业相结合(见表2),确保学生是通过对该问题进行主动的、积极的思考后完成作业的,并从中完成对相关知识的积累,其完成结果可较好地体现教师布置作业的目的性。平时的作业成绩占总成绩的35%。其次,教师在课堂中要设置需要学生单独回答的相关问题或集体讨论的话题,课堂表现占总成绩的5%。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60%。此外,考试内容应侧重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重点考察学生是否可以应用土壤学方面的知识解释园林规划设计中的相关设计原则,对于纯记忆性的抽象概念不单独作为名词解释考查,考核的目的是让学生做到学以致用。
三、风景园林专业“土壤学”课程改革的初步成效
教师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考核等方面进行了改革,真正体现出“土壤学”课程在风景园林专业中的基础理论课的地位,加强了园林“土壤学”知识的传递与应用,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综合应用课程知识解决园林环境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宫渊波,罗承德,冯茂松,等.“森林土壤学”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与探索[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04(增刊):32-34. [2]阮心玲,杨玲,陈云增,等.“环境土壤学”教学改革初探[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4):543-545. [3]曾曙才,刘辉.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专业“土壤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林业教育,2008,26(2):62-64. [4]陈立新,朱永林,乔璐.林学专业“土壤学”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9,7(4):112-114. [5]秦华,姜培坤,徐秋芳,等.环境科学专业“环境土壤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2007(4):40-42.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zazhifabiao.com/lunwen/jyjx/gdjy/17804.html
下一篇:高等数学的改革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