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期刊

大学生思想道德素养评估和高校德育绩效测评

时间:2015-12-20 16:23:30 所属分类:高等教育 浏览量:

高校德育的绩效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思想素质和道德水平发展,建立客观的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测评体系和高校德育绩效测评体系,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效率,并为高校德育改革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持和理论依据。 一、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测评的内容和方法 大学

高校德育的绩效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思想素质和道德水平发展,建立客观的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测评体系和高校德育绩效测评体系,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效率,并为高校德育改革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持和理论依据。  一、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测评的内容和方法  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测评主要是针对学生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和道德素质三个方面的测评。虽然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中包含了大量的、不可直接测量的心理要素,但是,从心理学角度看,通过态度量表和行为量表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进行间接测量是完全可能的。由于人的自主行为选择和态度是受观念支配的,因此,考查人的行为选择方式和对待社会现象的态度即可间接地考查其价值观和思想道德水平。根据道德形成的规律,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测评应当从“知、情、意、行”四个方面进行测评。  其一是对“知”的测评。“知”即规范认知和认同。通过考核学生的法律知识、纪律知识和其他规范知识,可以对大学生的规范认知水平进行测量。为简便起见,可以将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认知考评标准分为 A、B、C 三个等级,“绝大多数正确”为A 级“,多数正确”为 B 级“;基本正确”为 C 级。  其二是对“情’的测评。道德情感通常也被称为“良心感”,当个体的行为符合社会的道德标准时,个体会产生满足感和自豪感;反之,当个体的行为违背社会的道德标准时,个体会因自我否定而产生羞耻感。由于人们能以情绪状态对特定行为是否具有正当性和合宜性作出相应的反应,因此,现实生活中无论合道德行为还是反道德行为都会引起人们的爱憎好恶等心里体验。道德情感能强化个人对道德义务的认同,激发人们遵守道德规范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不仅如此,道德情感还能通过表情、动作等向他人传递其道德行为价值的信息,形成一个道德环境———“社会场”。社会场能使身处其中的个体感受到遵守道德规范的动力或者压力,有效地规避某些违德从众行为,如集体作弊、集体闯红灯等情况的发生。  其三是对“意”的测评。“意”即道德意志,特指人们在履行道德义务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克服一切困难和私欲,自觉做出合规范选择的顽强毅力和坚持精神;道德意志是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到道德行为的中介环节,是道德意识向道德行为转化的最后阶段, 是实施道德行为的直接动力因素;道德意志的力量是惊人的,有时甚至可以创造奇迹。在 5·12 汶川大地震发生时,年轻的女教师用自己柔弱的身躯抵住即将倒塌的教室门保护学生突围,就是千钧一发之际道德意志迸发出的惊人力量。  大学生的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通常采用态度量表进行测量。态度量表是以被调查者对特定道德情境的反应或态度为变量进行定量测量的心理学工具。虽然个体的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无法直接被观察到,但可通过其行为倾向或者价值取向等间接地进行测量。心理学将这种人在特定条件下的行为倾向或者价值取向称为“态度”。态度可以通过利克特量表(总和量表)和格特曼量表(累积量表)等量表进行测量。如,利克特量表就是给出一套有关联的叙述句或项目,由学生对这些句子或项目作出反应,根据这些反应推断个人的态度。例如,从大学生对“迟到扣分是否属于小题大做”“闯黄灯是否应当罚 6 分”等问题所持的态度可以测量其对社会规范的认同程度;从大学生对“老人倒地扶与不扶”的心理体验可以测量其道德情感;从大学生对待“收到假币”后的态度可以测量其道德意志。  其四是对“行”的测量,“行”即道德行为,是指一切具有善恶价值并应承担道德责任的个人活动。如助人行为、遵纪守法行为等。道德行为是人们按照一定道德原则和规范,在处理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关系时,从本人的道德意志出发自主选择的行为。与道德行为相对立的是违德行为(含违法和违纪行为),如随地吐痰、乱扔垃圾、口出秽言、迟到早退等。高校可以通过建立“德育数据库”对学生的高尚情操或严重违德行为加以纪录,以增强考评的实效性。数据录入必须以科学规范的操作制度为前提。一般说来,有关学生高尚情操的记录可以放入学生档案以资鼓励;而违德记录可能会对学生的个人前途、信用评价等造成影响,一般不记入学生档案,其数据只用于学生在校期间的思想道德评价和思想政治工作。  二、高校德育绩效测评的项目和指标  高校德育绩效评价是指运用一定的评价方法、量化指标及评价标准,对高校德育课和思想政治工作在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方面所起的作用和绩效目标的实现程度所进行的综合性评价。  管理学中关于绩效评价的方法有很多种,比较简单易行的方法是指标法。如把高校开展某项教育活动的频率作为高校德育绩效评价的一个指标,可以反映高校德育在一定时间内的状况,其时间单位可以精确到年、月、周。  高校德育绩效评价的指标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1.高校德育目标实现程度方面的指标。高校德育目标是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方面所要达到的总体要求,亦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高校德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爱国主义精神、改革创新精神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信念的未来建设者。因此,高校德育是否达到既定目标,可以通过大学生思想道德发展水平指标来测量。(见表一)    2.为实现高校德育目标所作的制度安排    3.实现高校德育目标过程中的资源配置情况。这方面的指标主要有,高校是否配备了专兼职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辅导教师;是否能整合遭受德育资源,利用校报、校刊、网络、电话等方式,与受教育者建立了畅通的沟通渠道;是否积极开展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方面的研究;重要公共场所是否设有关于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公益广告、宣传栏、广播站、校园网、校报校刊等文化阵地;是否经常举办校咏、书画、读书演讲、科技小发明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帮助大学生淘冶情操;学生家长、社会团体、校外实习基地、用人单位是否参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评价和管理。  三、 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测评和高校德育绩效测评的原则  1.多元考评主体原则。由于考评主体的价值观和文化背景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测评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影响极大。采用德育考评主体多元化的原则,可以避免辅导员单纯凭借自己的主观印象给学生的德育打分所造成的不公平现象;在这方面,管理学领域的“360 度反馈评价法”为高校德育绩效考评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360 度反馈评价法采取多元主体从不同的角度对个人的绩效进行评价,被评估对象可以从多个角度———辅导员、同学、任课教师和社会实践单位等处了解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多元评价主体的参与有利于避免以往评价体系中存在的“首因效应”“光环效应”和以偏概全的问题。特别是大学生本人参与评价,有利于大学生在具体的德育情景中认识自己的道德修养水平, 促使学生把德育认知内化为德育情感和信念,并转化为德育行为。  2.全面、全过程测评原则。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包含了道德认知、道德认同、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等多个方面,不能仅凭某一方面的表现或者对知识点的考核就简单地下结论。因此,应当建立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成长纪录册,把学生日常各方面?的表现,如课堂纪律、寝室卫生、考试成绩、参加集体活动情况、心理健康情况等都列入德育考评的“观测点”。  3.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原则。定性定量分析主要是针对德育的性质和数量或程度进行分析。其中定性分析主要解决“是什么”的问题。如学生是否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是否有道德,守纪律,是否有助人行为等。定量分析主要解决“有多少”“程度高低”的问题。尽管思想观点是内在于人的不能直接观察的对象,但是,由于人的行为是人的意识的体现,因此我们还是可以通过行为的量化指标测量大学生某一方面的道德素质的高低。如:    这样,把定性与定量结合起来,既能反映学生在某个道德规范方面是否做了,而且也能反映其做得怎样,以事实说话,更容易让被考评者信服。  4.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相结合原则。高校德育测评方案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合理、客观、公正等方面,指标的设计还要兼顾可操作性,即从其生活环境和生活事件中选择出可量化测量的事件和行为进行测量。例如,测量学生的公德水平,可以从不随地吐痰,不乱扔纸屑,在食堂吃饭不插队,课堂上不讲话不做与上课无关的事等指标入手。  四、 校园文化建设指标及其在高校德育绩效测评中的应用(见表四)    根据以往的成功经验,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高校德育考评的单列指标能带来较高的德育绩效。这是因为,个体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与发展是环境、教育、心理三个方面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环境的因素是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立的黄金时期,思想活跃,可塑性强,容易受各种思潮的负面影响。校园文化可以引导道德认知,对大学生道德的发展起引领作用。  首先,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对于控制大学生的不良行为有较强的约束作用。校园文化环境可以使身临其境的人进行自我约束,如走进安静的图书馆,就有一种神圣庄严肃穆之感,自然就会小心翼翼、轻拿轻放,生怕发出声响影响他人。校园文化是一种无声的道德命令,有形无形地引导并规范着广大师生的思想和行为。  其次,校园文化对道德意志的形成有激励作用。大学之所以成其大因其拥有众多经得起再三阅读、品味的大学者、大师。他们具有渊博的学识,闪光的智慧,庄严无畏的独立思想,敏锐的时代精短期的、急躁的功利性行为,而是渗透性的、积累式的,但是这种影响一旦固化,便会在较长时间内发生作用,甚至引领大学生的一生,这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这对提升全国公民道德素质,建设文化强国,无疑起着根本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邓秀云,李志国.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测评的内容与方法[J].科教文汇,2009(11).  [2]周斌.试论道德意志在个人品德形成中的重要使命[J].伦理学研究,2010(1).  [3]常立飞.我国德育资源配置现状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04(4).  [4]周青利.多元主体:大学生考评机制的创新[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5). [5]周顺华.高校的校园文化环境与综合素质教育[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2008(6).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zazhifabiao.com/lunwen/jyjx/gdjy/179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