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5-12-20 16:36:59 所属分类:高等教育 浏览量:
一、应用性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第二课堂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建设意义 虽然目前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第二课堂建设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有学者针对目前高校第二课堂发展的不足,提出了几点颇为中肯的问题:第二课堂的思想认识不到位,指导思想不明确,
一、应用性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第二课堂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建设意义
虽然目前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第二课堂建设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有学者针对目前高校第二课堂发展的不足,提出了几点颇为中肯的问题:第二课堂的思想认识不到位,指导思想不明确,课程的设计者总是把"课程"与"活动"截然分开;管理机制不健全,在监督体系、评估考核体系等方面不完备;缺乏稳定的专职师资队伍;缺乏必要的经费和硬件.[1](P59)以上问题是目前汉语言文学专业第二课堂建设的问题,有待于寻找突破口,使之得以完善.
作为第一课堂的延续和补充,第二课堂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重要培养阵地.第二课堂不仅有利于常规实践教学走出困境,也有利于师生在学术上的创新.第二课堂中的学术第二课堂是研究型高校的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也是应用性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提升各方面创新综合素质的重要平台.可以让他们产生对学术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追求,从而提高自身的综合创新素质.
深化建设汉语言文学专业第二课堂,能促进应用性本科高校自身的发展.其一,有益于完善保障机制和考核评价机制.其二,有利于提高师生的教学、科研、服务社会的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能促进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文体活动、创新创业实践项目、课外竞赛活动、科研活动等,取得一定的成果.通过合法途径,与社会合作,创造价值.其三,有益于提高学校的社会声誉.
深化建设汉语言文学专业第二课堂,也有利于学生的就业.第二课堂的学生若能在充分掌握第一课堂,学好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能力.它将适应社会的需要,进而提高学生的就业满足率.
二、应用性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第二课堂深化建设方案设想
应用性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第二课堂深化建设,主要涉及到三方面的内容,即保障机制、具体操作和考核评价机制.其中保障机制是具体操作、考核评价机制得以进行的重要基础,而考核评价机制是对具体操作效果的检测.
(一)保障机制---资源的整合和利用
教师、学生和学校是保障机制中的三个重要元素,为了促使应用性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第二课堂深化建设的顺利有效进行,首先要使得这三个元素发挥人力、物力、财力上的作用.教师在第二课堂深化建设中,发挥着主导作用.鉴于以往的不足,应当先对其进行严格的培训.由学校组织校内外专家,向教师传达第二课堂的性质、目的、重要性、方法等的解读,并通过分析具体案例,使之有总体把握.并对第二课堂的评价考核机制进行介绍,使教师心中有数.然后由培训的教师写一个心得体会,并做一份初步的计划书.之后,由所在的部门进行动员,检查实行效果.再统一向学校汇报情况.
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在第二课堂建设中,应当发挥积极主动性,以下几点尤其重要.其一,发挥老教师指导年轻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建立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关系,由年轻教师亲身向老教师取经学习.其二,第二课堂的老师可以借助多种途径,向校内外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家、同行咨询,以期获得指导.其三,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老师在第二课堂中,要不断地补缺补漏.其四,在第二课堂深化建设中,教师应该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使之协助自己.教师可选择若干个优秀的学生,作为教师助理,一方面有益于使教师助理得到训练,另一方面由教师助理帮助其他学生助理发展,建立"教师 - 教师助理 - 学生助理"的相互协助关系.
学生是第二课堂深化建设中的主体.以往进入汉语言文学专业第二课堂的学生良莠不齐,影响了实施效果.因此,在深化建设中,尤其要把严入口和出口.有研究者为了考察学生接受第二课堂教育的必要性,用"热情"作为指标来表征其参与第二课堂的主观愿望,将学生大致分为四类:
中心型、自转型、公转型、边缘型.其中,中心型是典型的精英类型,自转型是另类的精英类型,公转型是积极的后进类型,而边缘型则是消极的后进类型.边缘型是"在基本素质和能力上有明显不足,但又因性格自卑、自闭或自暴自弃等原因不能有意识地通过参与第二课堂活动加以弥补.他们本是最应该补充'素质营养'的一群人,却又偏偏对鲜美的'素质大餐'视若不见弃之不顾."[2](P80)边缘型的学生不仅缺少能力,而且又消极不学,因此不能让其通过第二课堂的检测,这样才能保证第二课堂的质量.
与之相对应,在选取学生进入汉语言文学专业第二课堂时,也要把好入口.因此,有必要对学生进行择优录取.可按照以下步骤进行选择:其一,考察学生的动机.除了为了获得学分和创新性学分等之外,考察他们是否对第二课堂感兴趣,今后的计划和目标为何.其二,重点考察他们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第一课堂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其三,考察他们的创新综合能力与社会实践能力等能力.三方面都通过考核者,可以进入第二课堂.
学校相关部门,包括团委、学工部、教务处、科研处,以及文学院(中文系)等部门,应该发挥引导作用.其一,以上各职能部门可以通过先考察后投入的策略,即:在汉语言文学第二课堂建设一段时间后,对建设的情况进行初步评估考核,根据效果确定是否有必要建立创新基地,是否有必要提供相应的硬件措施,以及确定建立多少创新基地和硬件措施的事宜.其二,可以采用先设定一定数量的创新创业等项目,规定完成时间和参与人数,由学生负责申请和老师帮助指导的方式.在完成之后,同样可以采用先进行初步评估考核,根据效果确定,设立多少个创新基金申报和立项项目的事宜.至于评价考核制度,见后面分析.
以上从三个方面谈及了保障机制,它们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第二课堂深化建设的重要条件,缺少任何一方,第二课堂深化建设将无法顺利有序进行.
(二)深化建设的专业化、定期化、层次化
汉语言文学专业第二课堂的深化建设,为了取得预期的效果,需要走专业化、定期化、层次化的路线.所谓专业化是指课堂活动内容跟汉语言文学专业紧密联系,师生也几乎是本专业的学生.他们在经过第一课堂的教学之后,有着较为坚实的教学经验、知识结构和创新能力,为了进一步提升自己,有必要进入第二课堂的教学.因此,教师应当对想要进入第二课堂的学生进行严格的专业考核.
定期化是指在相对固定的时间里,进行第二课堂活动.第二课堂需要常规化,确保建立起长期活动机制,但不可以牺牲第一课堂为代价.有些师生将大部分的时间精力用于第二课堂,而忽视第一课堂,这是不可取的.他们应当认识到第一课堂的第一性,第二课堂的第二性,在完成第一课堂活动要求的前提下,进行第二课堂活动,这样才可以确保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质量.
层次化是指第二课堂活动的内容、形式、目标等,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可以将汉语言文学专业大致分为语言类、文学类、其他类三大类.
以文学类为例,或许可将其内容大致分为三小类:文体活动类(基础型),大学生创新创业、职业技能类、课外科技竞赛活动类(扩展型),科研类(研究型) 三大类.再将文体活动类分为三大模块:古典文学、近现当代文学、近现当代文学文体及其赏析三大模块.将大学生创新创业、职业技能类、课外科技竞赛活动类分为三大模块:古典文学、近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文体朗诵与创作三大模块.将科研类分为三大模块:古代文学、近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研究三大模块.学生在选择这三大类的模块中,需要逐级选择,先选择文体活动类,最后选择科研类.而且在选择某一类时,必须遵循一定的连贯性.比如说,选择了古典诗歌及其赏析模块,接下来必须选择古典诗歌朗诵与创作模块,最后选择古典诗歌研究模块.经过这样的学习,学生对古典诗歌的文体特点、发展脉络、朗诵和创作、研究,有了一个系统的掌握.比起随意选取门类和模块来说,显然系统性更强,效果也会更好.
(三)完善评价考核机制
完善汉语言文学专业第二课堂的评价考核机制,是第二课堂深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主要涉及到对学生、老师、文学院或中文系的评价考核.对学生的评价和考核,可以采用学分制,包括常规学分制和创新学分制.一般高校规定,常规学分至少为 8 分,其中必修类为 2 分,选修类为 6 分.选修类又可分为:文体活动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职业技能类、课外科技竞赛活动类,科研类三大类,每类选择一个小模块,每个小模块 2分,且所选的小模块必须成一系统.而创新学分必须获得 2 分以上.可将汉语言文学专业文学类第二课堂能获得创新学分的活动分为:作品朗诵和创作、论文和着作发表、竞赛三大类.根据级别,规定院级为 1 分,校级为 2 分,省级为 3 分,国家级(包括中文核心期刊)为 4 分.
学校和教师根据常规学分和创新学分的获得情况,评出不及格、及格、良好、优秀等级别,并颁发相应的证书和给予相应的奖励,也可以作为奖学金评选的重要依据.其中不及格是指只要所取得的常规学分和创新学分中,其中有一项少于最低分数.及格是指常规学分和创新学分都达到最低分数.良好是指在达到最低要求的基础上,常规学分超出 2 分,而创新学分超出 1 分.优秀是指在良好的基础上,常规学分超出了 2 分及以上,而创新学分超出 1 分及以上.
对教师的评价和考核,可以采取与工作量和评聘评优等相挂钩的方式.将第二课堂的工作量作为教学工作量的一部分,可以减少教师在第一课堂中的工作负担.另外,根据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在第二课堂中的指导效果,由学生和学校对其定期评价和考核,就考核情况,作为评优、评职称、升迁,以及对外交流与学习的依据.教务处、文学院或中文系也可以根据一定的条件,设立评选"优秀第二课堂工作者"的活动.对教师所在的文学院或中文系进行的评价考核,学校也可以根据一定的条件,要求文学院或中文系每年完成多少工作量,也可以设立评选"优秀第二课堂工作单位"的活动,激发文学院或中文系的积极性和热情.需要指出的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第二课堂的深化建设应当遵循一定的原则,不能急功近利,而扭曲自身的学科专业性质,不可盲目冒进,不可盲目跟从.
参考文献:
[1]刘兵.完善高校第二课堂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2009(18).
[2]韩流.从"因材受教"到"因材施教"---第二课堂践行"以人为本"理念的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09(6).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zazhifabiao.com/lunwen/jyjx/gdjy/18601.html
上一篇:宏观经济学互动教学设计及会议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