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期刊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应用及跨专业应用

时间:2015-12-20 16:42:10 所属分类:高等教育 浏览量:

随着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持续艰难,地方院校纷纷升格成为综合性大学而增设许多新专业,高校对各专业的考核愈益以就业率为刚性标准,汉语言文学等传统基础性老牌专业慢慢转向被社会看轻的冷门专业。因此,探究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的对接,研究汉语

  随着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持续艰难,地方院校纷纷升格成为综合性大学而增设许多新专业,高校对各专业的考核愈益以就业率为刚性标准,汉语言文学等传统基础性老牌专业慢慢转向被社会看轻的冷门专业。因此,探究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的对接,研究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便成为地方院校新增汉语言文学专业发展与成长的当务之急!

  一、汉语言文学的学科、专业性质

  (一)从学科与专业的区别看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

  《辞海》对学科的定义是“学术的分类。指一定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对专业的定义为“高等学校或中等专业学校根据社会专业分工的需要而设立的学业类别”。由此可见,划分学科与设置专业依据的原则不同。学科划分遵循知识体系自身的逻辑,学科及其分支是相对稳定的知识体系。专业是按照社会对不同领域和岗位的专门人才的需要来设置的,处于学科体系与社会职业需求的交叉点。从大学的角度看,专业是为学科承担人才培养职能而设置的;从社会的角度看,专业是为满足从事某种社会职业所必需接受的训练而设置的。不同领域的专门人才需要什么样的知识结构,专业就组织相关的学科来满足。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要求有着不同的专业设置及专业培养目标与之适应。专业以学科为依托。

  所以,学科发展的核心是知识的发现和创新。专业则以为社会培养各级各类专业人才为己任,适应社会对不同层次人才在质量、数量上的具体要求。专业的目标是出人才,所以专业自然要把目标定位在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上。

  专业是学科承担人才培养职能的基地,学科是专业发展的基础,任何一所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如何,取决于该高校的学科和专业水平。

  大学设置专业,既要考虑学科基础又要适应社会用人的需要,确定具有一定专业适应范围、一定层次与规格的专业培养要求。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设置与发展也不例外,既要考虑学科发展的因素,更要将专业人才的培养放在首要的地位。当然专业人才的培养,同样包含了学科发展人才的培养和社会语言文学类人才需求培养两个方面。只是,为学科发展培养的人才属于研究型人才,其职业要求需要在硕士、博士研究生教育层次得以深化、专业化后得以实现,所以,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将以社会职业的应用型人才为主。

  (二)从自由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发展态势看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

  语言和文学学科在美国《韦氏词典》中被定义在自由教育的领域:“liberal arts──学院或大学里诸如语言、哲学、数学、历史、文学或纯科学等学科,意在提供最为基础的通识性知识,并发展较为全面的智能。”Liberalarts即文科,又译为自由艺术,在教育学领域用来指与职业教育(vocational education)相对而言的自由教育。

  《韦氏词典》对职业教育的解释是:“vocational ──关注的是对一项技能或行业的选择或训练,以满足日后的职业追求。”《牛津英语辞典》也这样解释:“liberal──起初,这是对那些被认为赋予‘一个自由的人以价值’的‘人文’或‘科学’的别具一格的描述或形容;与卑屈臣服的或机械呆板的品性相对……它特别关注较为全面的智慧的增长和提升;而不是狭隘地局限于技能技巧或职业培训的要求”;“vocational──归属于或关于一种职业或行业。”

  因此在传统的学科界定上,文学和语言类学科不与技能技巧、职业培训之职业或行业直接挂钩,它更强调培养学生基础的心智和全面的智能。

  传统的汉语言文学学科与专业无疑属于自由教育的范畴,它重视人的综合素质的培养,注重文学史知识、作家作品知识、语言学知识、学知识与理论、文学欣赏与批评知识与理论的教授,重视读写能力、作品欣赏、分析、表达能力的训练,注重在作家作品的研究阅读中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高尚情操和美好人格。这与社会职业的技能性、应用性要求显然有较大的距离,所以探讨语言文学专业的职业、技能要求实为一个新生而又紧迫的问题。

  这已经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其他国家的教育专家也在进行着这方面的研究。美国哈佛大学前校长在《回归大学之道》中就提出了在文理专业中增开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课程来解决自由教育专业的应用性技能问题的办法。“在文理专业的课程中增加两三门商科方面的课程或其他实用技能的课程,不失为明智之举,这样不仅可以保留自由教育的核心价值,而且还可以为学生今后的职业生涯做准备。”

  (三)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职业性要求

  虽然无论从学科与专业的联系与区别来论,还是从自由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来谈,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发展都将以与社会需要相适应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为主要目标,但是与社会需要相适应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又必须以学科或专业本身的特性为基础。汉语言文学学科与专业本身的社会应用性体现在哪儿呢?

  汉语言文学学科与专业的主要领域是汉语言与文学,语言教学直接作用于人的阅读与表达以及对阅读与表达的研究上。表达与社会上的播音、主持、谈判、律师、教师、等职业相关,但相关的职业各自有其所属学科与专业的特性,非汉语言文学专业所独具,所以不能以这些相关职业的应用性来迁就说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

  文学教学直接作用于人的阅读、欣赏与批评,与社会需求的文学、文学研究等职业相关,这些不是应用型的职业,培养的人才也不是应用型的人才,而属于前文已述的其研究能力的习得与巩固有待高层次的研究生阶段的教学。因此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阶段的应用性体现为语言表达能力与文学阅读、鉴赏与批评能力的习得与锻炼。汉语言文学专业在语言与文学这两方面的应用性,不具有强烈的职业导向性和鲜明的职业对口性,但它在各行各业又都是必不可少甚至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可以说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职业通用性就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应用性。

  在大文学观的视角下,将“文学”不局限于“纯文学”,而是拓展为“人文学”,其教学中不仅仅注重对纯文学名着、纯文学名家、纯文学史的教学与研究,而且注重对社会、历史、哲学、艺术、宗教、政治甚至科学等领域的人类文化名着的教学与研究,其对于人的思想、思维、思力、语言表达能力的熏陶、培养与锻炼对社会职业需要将具有更为深广的适用性。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应用性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离不开对作品的研读。在作品中学习、领会语言的知识、语言运用的规律与效用;在作品研读中体味人生百态、了解社会世相、见识各种人性、品味文学美学与创作技巧。研读作品属于“知”的层面,从“知”的层面抬起头来,投身到生活与社会中加以应用,才到了“用”的层面。从“知”,我们掌握语言口头表达与书面的基本规律与方法;从“知”,我们经历许多丰富动荡、曲折离奇的社会、历史、人生图景,体会各种深细的人类情感,接触各种深刻的人的思想,并形成自我选择、判断、思考、表达的能力与习惯。这些能力与习惯回到自我的社会、生活、职业现实,便具体体现为批判性思维能力、道德推理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这些能力便是汉语言文学专业适用于其他各行各业的基础的应用性。

  (一)批判性思维能力

  批判性思维能力即是一种自主独立地科学务实的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不唯权势、不唯书本、不唯权威地坚持真理的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习惯与能力。各行各业都需要批判性思维,只有具备批判性思维,才能务实科学地具体分析和解决具体问题;只有具备批判性思维,才能真正做到继承精华摒弃糟粕;只有具备批判性思维,才能真正有创新、有变革,而变则通矣,变革才能真正有发展!

  所以,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世界许多顶尖大学为学生设计的首要培养目标。“一项全国范围的调查发现:超过90%的大学教师认为,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是本科教育最重要的目标。”“高等教育,无论是发生在哪个学科,都意味着个体交往能力及敏锐的批判意识(综合、分析和表达)的发展。”

  汉语言文学专业天然的教学资源——人类文学、文化及科学名着——本就是创新变革的产物和成就。文学创作是创新的事业,文学作品是创新智慧的投射与结晶;社会、哲学、宗教、政治、艺术等领域的名着本身就是批判性思想与批判性思维的宝库!汉语言文学专业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一方沃土!

  (二)道德推理能力

  各行各业在具体职业履行中都会碰到本行业的社会伦理道德问题,医有医德、师有师德、律师有律师的职业道德、公务员有公务员的职业要求、商人有商人的社会责任,每一个人会碰到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和公众利益相冲突而需要社会公德的时候。大学生在就业前就该具备这种道德的品质,进入社会具体职业中碰到具体道德问题时,即可运用大学里练就的道德推理能力成熟地做出道德判断和选择,而维护社会的更大公共利益!

  汉语言文学专业往往通过作品中的具体情节和情境让人感受各种人生际遇,体会人物的情感、道德与理性选择过程,做出自我的分析、评判与选择。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中,这些情境、感受和思索便成为他们进行实际道德推理和选择的有力参照。

  (三)与表达能力

  即使是操作性最强的职业也需要进行操作流程的口头介绍与书面表达,要进行问题的阐释、说明和解决办法的表达与交流,所以说社会上任何行业的任何职业都离不开语言的口语交流与书面表达。“精确而优美的书面表达能力……清晰而有说服力的口头表达能力……是学生在大学期间和毕业之后都会广泛运用的能力,也是作为公民和一切从业人员所应具备的能力。”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科基础即是语言与文学,教授与培训学生的口语表达与书面能力,是其最重要的培养目标之一。因此,汉语言文学专业定位的与表达能力正是其适用于各行各业的应用性的最强表现。

  (四)交往能力

  职业交往包括向内的上下级交往、同级交往,也包含向外的单位间交往、地区间交往甚至国际间的跨文化交往。这些交往可能是浅层的知会通达,但更多的是深层的谈判、交涉、协商或合作,其中所蕴含所需要的交往能力涉及口头表达、周密思考、理性批判、文化通晓、道德判断与选择等等。所有这些都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所侧重的内容及其学科本性确定的培养目标,这些也恰恰体现出汉语言文学专业适用于各行各业要求的基础应用性特点。

  上述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目标之各种能力虽然适用于社会上的各行各业,只要学生真正具备了上述各项能力,进入各行各业各职位,其能力便会在实际工作中立马发挥作用,表现出强有力的实际应用效果。但是,这种普遍的通用的应用性,却恰恰暗示了汉语言文学专业本身没有明确的针对性强的职业应用性,因此才产生了其职业应用性探索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跨专业应用性便成为这种探索的最好方向与途径。

  三、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跨专业应用性

  虽然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应用性,适用于社会上各行各业各职位,但是在探索其跨专业应用性时,我们还是必须把握这样几个尺度:一是其它专业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亲疏远近;二是其它专业本身的职业应用性强弱。因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应用性在于语言的应用性和文学的应用性,语言的应用性见于表达与的能力,文学的应用性见于文学鉴赏、批评、的素养,思想、文化的涵养,道德、判断的修养。相较而言,文学的应用性更为基础,语言的应用性则较有职业针对性。所以在找跨专业相关性时,便可着重从语言的应用性角度着手。

  比如律师需要口才、严密的逻辑思辨推理能力和司法文书能力,但是司法专业性太强,汉语言文学专业内部发展律师和法学的跨专业方向,自是非明智之举,所以许多司法和律师专业便在自己的课程体系中加入演讲与口才、应用、逻辑学等课程,即是从其专业本身的职业针对性强处考虑跨专业设计的。

  (一)新闻出版:新闻出版侧重采访、、编辑和排版,与汉语言文学专业与表达能力、交往能力、文学文化素养与道德推理能力的培养与训练交叉面大。在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中扩展采访、编辑、排版等技能性课程,其可能性与可行性都大大加强。既能增强汉语言文学专业本身的职业应用性,又能让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应用性在新闻出版专业中尽情发挥其长处与优势。

  (二)秘书:秘书职业除了需要较好的文稿能力和上传下达等向内的口头交往能力之外,还需要诸如会务安排、时间管理、人员接待与安排等操作性强的技能。但其文稿和对内对外的交流、协调及对事务的判断和处理方法的选择,更求其深厚的语言、文学的素养与思维、道德的涵养,所以在汉语言文学专业基础应用性课程体系中增加秘书专业的事务性课程,也是可行必要的跨专业设计。

  (三)语文教育:中小学语文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时期,两者不过是从幼儿到成人的两个不同的成长阶段而已,接受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的人其学习的内容与语文教育的内容是一个大筐与小筐的关系。所以在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中增加教育、语文教学法方面的技能性的课程,也是汉语言文学专业跨专业应用性的最具亲缘性的考虑。与此相近的对外汉语教学,也是较好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跨专业应用性的亲缘性设计。

  所以说,从学科与专业的不同的设置原则、目的来看,专业设置与社会的行业、职业分工需求相适应;从自由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目前发展境地和趋势来看,专业的设置必须考虑学生的就业求职问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设计与发展必须考虑其职业应用性。但是汉语言文学学科的本身属性决定了批判性能力、道德推理能力、口语与书面表达能力及交往能力等的培养是其通用于各行各业各职位的基础应用性能力。在汉语言文学专业中设置新闻出版专业、秘书、语文教育等专业的课程,则是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跨专业应用性设计。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zazhifabiao.com/lunwen/jyjx/gdjy/188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