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期刊

中小学公开课存在教育价值危机分析

时间:2015-12-20 14:11:37 所属分类:教育管理 浏览量:

什么样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成功的教学?什么样的课才是一节好课?这样的问题问得简单,回答起来却非常难.每一个问题都涉及到最基本的教育观念,对每一个问题的回答方式都将一定程度地呈现出回答者对教育的价值判断和评估.教育有什么样的价值

  什么样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成功的教学?什么样的课才是一节好课?这样的问题问得简单,回答起来却非常难.每一个问题都涉及到最基本的教育观念,对每一个问题的回答方式都将一定程度地呈现出回答者对教育的价值判断和评估.教育有什么样的价值?教育如何实现其价值?中国教育价值面临着什么样的危机?针对这些问题自有多种论说,而通过一门或几门课去认识和理解这个问题尚不多见.我们以为,任何重大的教育教学观念都能够通过一些极为具体的事件得以展现.鉴于此,我们以"公开课"为思考基点,通过对"公开课"性质的澄清、对"公开课"变式的分析、对"公开课"功能的研究,以及对"公开课"实施问题的考察,来界定这样几个基本命题:"公开课"利弊孰大孰小,"公开课"变成"公演课"的教育代价,"公开课"上教师和学生的教学成长与损失,等等.当教师讲课的讲台变成师生表演的舞台,教师和学生似乎并不介意的时候,可以说这就意味着我们的教育出现了价值危机,这个危机恰恰是建立在这样一个事实基础之上,即教育教学主体对于好的教育、好的教学、好的课堂没有正确的理解和认识,或是认识上存在偏误.

  一、为什么要上"公开课"

  陈桂生先生说,到了学校能听到的大多是"公开课",想听"私密课"却是比较困难.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学校如此重视"公开课"的建设工作,这自然是有诸多原因.参考陈先生在"漫话'公开课'"中的精辟说法,"公开课"的火爆有两种原因,可以将这两种原因概括为外因和内因.外因即"公开课"被纳入到"学校形象设计工程","公开课"甚至成了各级学校竞争教学资源、招生评比的重要指标之一,所以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公开课"也算与学校之间的"形象"评比相呼应,"公开课"便成了学校评比好坏的一个重要砝码,基于此而使得"公开课"得到"重视"也不足为怪.内因是指"公开课"具有两种基本功能,一种是评价教学,另一种是观摩教学.因此,开展"公开课"活动既能帮助人们评估教师教学水平,又能激发听课人士的观摩热情,这自然合理也合情.关键在于如果这两种功能能统一于真实无妄的教学,那就更佳了[1].从"公开课"开设的价值,也就是其存在的内外功能看,开设有理.但问题是,我们因为这样的理由开设了"公开课",但很多时候却忽略了开设"公开课"以后的可持续关注,即"公开课"是否符合最初的开设理由,"公开课"是否发挥了其内在功能.从目前"公开课"现状看,不难发现这样一种现实:"公开课"固然开设了,学校形象固然得到了相应建设,但对于教育主体的评价功能,对于旁听者的观摩意义其实并没有发挥出来.也就是说,教师上了"公开课"实际的教育教学素质没有得到必要的提升,听课者们听了"公开课"也并没有真正了解到实际教师和学生的教学情况.在陈桂生先生看来,"公开课"的起码要求是不失"课"的本色,如果失去了"课"的本色,"公开课"纵然有众多派生功能也无济于事.为了"公开"而使得"课"不成课,这问题就大了,出这么大问题是教师之过?教学之过?教育之过?想必,都难逃斥责.问题是就算是有人站出来为"公开课"之过埋单,也弥补不了过失本身带来的影响.

  二、当"公开课"变成了"公演课"

  越来越多的"公开课"变成了"公演课".本来是可供教学的讲台,慢慢地成了师生表演的舞台."公开课"变成"公演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每个人(教师与学生)都在认认真真"演".针对已经上过多次的课,针对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知识点,老师和学生都像初次教学一样投入其中.有导语,有提问,有互动,有评价,外来者旁观惊叹"教师教学水平高超""、学生反应能力超群".教师和学生作为"公演"的主角们,彼此"欣赏"各自的演技.有相当多的学生积极配合,或是努力自我表现,或是为博得老师课堂青睐而备感骄傲.有的学生沉默,也有时是多数人沉默,不清楚的是,这种沉默是服从还是反抗.

  前者还好,如果是后者会怎样?那些"演技"好的孩子们往往会赢得老师的信赖,演技笨拙又不幸参与"演出"的人因为没有很好地表现自己的角色,还要担心被"导演"训责.当然,最不幸的是笨拙的"演员"碰上了笨拙的"观众".当"公开课"结束,旁观者问某生",你们第一次学这个内容吗,之前学过吗?"(看着如此认真提问的面孔,孩子的童心被唤起.)"之前学过","不,不是,之前没学过,这是第一次,之前一点没学过……"一次不经意的提问引起了孩子的恐慌.就这样,我们的学生,第一次,或许不止一次通过学校这种正规教育机构学会了和老师一起"撒谎",显然,很多学校也公然"默认"了这种"谎"的正当性.

  问题是,好好的"公开课"为什么要演呢?据说历史上也有很多着名人物的课堂教学是开放的,不是预演,更没有彩排,随时有人观摩,随时有人听课,尊重且禀行了真实的课堂教学,收获了自然的教学效果,教师的真与学生的真共同铸造了教学的真.只是可惜,曾经"轻而易举"的真实,而今成了"奢侈品",到底是谁动了教学纯真的"奶酪"?课堂教学不是复读活动,教育事业也绝不是简单重复,而是创造性的劳动.教师更不是复读机.既然如此,为什么我们的公开课要"演",甚至因为"演"而丧失了"课"的本色,也使得教师和学生从脑力劳动者变成了体力劳动者.究其缘由,演的理由之一或许在于人的"表现欲".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有一种受到外界关注的需求.如果自己的能力能在公众面前得到展示,这也算是教学中的一种自我实现了.

  但关键在于表现一次也就罢了,为什么一次次参与"公演"之中,是教师和学生乐此不疲,还是另有隐由?我以为,这种隐由可能是教师自身没有认识到的.那就是,很久以来,中国的教师在教学观方面存在认识误区.什么课是好课?对于这个问题的答案可能是多种多样,但"课堂上老师讲完,学生没有问题"这就是好课标准之一,这个标准已经是中国各级学校尤其是初等教育、中等教育机构教师评价好课的共识性标准之一.正因此,不止一位甚至是不止少数教师因为学生课堂上的"质疑"与"提问"而要么自觉教学失败愧对学生,要么觉得教师权威受到挑衅打击报复学生.而无论哪一种无不说明了一个问题,即对于课堂上教学完毕后学生的疑问甚至是质疑很多教师不能以平常心对待,很多教师将这种事情视为教育教学不成功的标志.时至今日,当各种价值观念冲击学校教育的价值取向,当多元文化开始对不同的教学个性给予更多自由空间的时候,我们不得不再次发出这样的疑问:"什么样的课是成功的课?""没有问题的课就是好课吗?""学生没有问题,教师没有被学生'难住'的课就一定是好课吗?"很久以来,各界人士,包括外国媒体,包括国内各门机构在评价中国学生的时候,常常用缺少实践能力、缺少创新思维来说明中国学生的"软肋",然而为什么缺少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就成了中国学生的"软肋"呢?我们就拿创新思维的形成来分析其成为中国学生"软肋"的原因吧.创新思维的形成有其适合的思维环境.如果我们的教育没有提供一种环境,在这种环境中学生能够发挥想象,提出各种问题,也能发现任何问题,而且这种对问题的发现不会得到老师的批评,反而是嘉奖和鼓励,那么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就很成问题.学生只有有了问题意识才有可能将这种意识发展成批判性思考的能力.中国的教育恰恰缺少这种"问题环境",所以,我们的学生思想上"因袭守旧"没有突破,当这批"因袭守旧"的学生成为老师的时候他们也就更加变本加厉,继续"因袭守旧"地培养他的学生.没有问题意识的人当了老师同样不能应对学生的问题,不但不会认可学生的提问做法,反而会把经常提问的孩子当做"问题儿童",甚至有所敌视.这是一种循环的悲剧,也是一种无奈的循环.因为害怕课堂出现问题,所以要将公开课变成"公演课".因为课堂没有问题上的教学互动,所以教学相长成了虚幻的教学理念,没有得到真正的实现.当教学相长失去了生成的土壤和空间,教师和学生也就失去了更好发展的氧气.最遗憾的莫过于我们失去"氧气"的地方不是其他,正是课堂.

  三、学生不介意"公演课",是真正的教育危机

  学生是否介意在"公开课"上的公开"表演"?陈桂生先生分析的结论是未必.这种未必介意的理由是,学生可以借着"公开课"表现自己,也会因为与老师的配合使得老师的课博得"观众"青睐而觉得自豪.但进一步分析,笔者以为对"公演"毫不介意或许符合那些主动地、积极地、非常踊跃参与其中的学生.而对于那些沉默的、低头不语的、从来不举手的学生来说,对于这种公演未必就是不介意.笔者所真正担心的不是学生们主动或被动参与"公演"的主观体验和态度如何,而是这种既成的态度是否会干扰到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当"造假"由私下发展到"公然",当"戏剧"从电视发展到三尺讲台,让人担忧.担忧那些介意公开课变成"公演课"的学生,担忧他们对教育教学失去信心,担忧他们失望于教师在各种优秀教育理念的包围下依然是一个普通的"教书匠",担忧他们不再信赖教育的真谛,担忧真实和自然因为不能在课堂上展示而使得它们放弃自己或是放弃学习.比较对介意"公演课"学生的担忧,更担忧那些不介意"公演课"的学生.介意至少来自内心既有的价值判断,对教育教学有了自己的理解和评估后,当外界与内心的理解不一致时发生了价值冲突,这种冲突后的结果可能更差,也可能更好.而对"公演课"毫不介意的学生显然省略了来自价值观形成的必要冲突,或者说他们能自然地接受"公演课",潜移默化地将"公演课"看作无关是非的事情.真的对"公演课"无所谓倒还好,怕就怕这种无所谓其实是一种内化,对"谎话"、"造假"、"虚假热闹"的一种默许、赞同、认可.

  一旦是这种结果,我们的教育很可能是将这样一些学生培养成一群"公演"精英,或者才华横溢,或者圆滑世故,或许拥有高超的技艺,或许拥有丰富的知识,却很可能没有端正的品格与真实的自我.至于我们的教师们,在成长的道路上,公开课对其的意义究竟是何种程度上的?这种促进或阻碍其成长的教学对其教育价值观念的影响究竟是什么?是好是坏?类似这样的问题就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而对这些问题的解答或许只有每个上过公开课,确切说是上过"公演课"的老师们内心自知了.即便如此,我依然相信,必定有这样一个教师群体,面对一次次"公演",他们是"疲劳"的,是"被动"的,或许也是"无奈"的.进步是每个人的内心所向,以何种方式去进步,众目睽睽之下的"展现"就是进步了?所以,在这里诚挚建议各级学校教育机构,在安排"公开课"的时候,务必考虑到安排的初衷,到底是为了教师的进步还是为了其他?如果为了其他利益,或许还需考量一件事,有什么利益比教师自身的教学发展更重要?如果"公开课"演变成"公演课"成为教师教学的一种负担,而不是一个积极的催化剂,那么"公开课",确切地说是"公演课"可休矣.学校的教育质量口碑不是"演"出来的,是一步一个脚印积淀出来的.我们的老师和学生都不是专业演员,时刻有演砸的时候,如果因为演砸而背负巨大心理压力,这种损失是巨大的.而我们的"客人"或是"观众",一旦发现他们所惊叹的精彩教学有着"背后十年功,台上一分钟"的表演练习,定会十分失望.对一节"公演课"失望是小,对整个教学、教育事业失望是大.

  参考文献

  [1] 陈桂生.漫话"公开课".教育参考,2000(6).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zazhifabiao.com/lunwen/jyjx/jygl/116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