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5-12-20 14:12:40 所属分类:教育管理 浏览量:
1 灾害教育缘起、现状 可持续发展是一个世界性课题,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历来是经济社会发展关注的热点.灾害( disaster) 极具破坏力,是经济、社会、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制约因素,防灾减灾是研究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大课题[1].1999 年 12月联合国
1 灾害教育缘起、现状
可持续发展是一个世界性课题,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历来是经济社会发展关注的热点.灾害( disaster) 极具破坏力,是经济、社会、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制约因素,防灾减灾是研究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大课题[1].1999 年 12月联合国大会通过了国际减灾战略,2002 年减灾被确认为世界首脑会议《约翰内斯堡执行计划》中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组成部分.灾害与环境是人地关系的两个重要组成方面,防灾减灾与环境保护同等重要,理应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
1. 1 灾害教育缘起
"国 际 防 灾 十 年 "( IDNDR,InternationalDecade for Nature Disaster Reduction) 提出"教育是减轻灾害的中心,知识是减轻灾害成败的关键",呼吁国际社会采取一致行动以减少自然灾害带来的影响,期使各国增进减灾能力,利用现有的科技知识提升防灾救灾技术水准,借由技术协助、技术转移、教育训练及效果评价等措施,发展更有效的自然灾害评估、预测预防及减灾的方法[1].从1991 年以来的减灾日主题看,减轻自然灾害一直非常重视教育,特别是 2000 年、2006 年和 2007 年的主题都与学校和教育有关,强调学校及社会教育在减轻自然灾害中所起的作用.在各种减灾措施中,教育和培训是不可分割的关键措施之一.灾害可以预防和减轻; 灾害教育可以让人们获得防灾减灾所必需的知识、技能以及态度.
灾害教育始于学校,学校是开展灾害教育的最佳场所.灾害教育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防灾素养和灾害意识,对灾害形成原因以及分布有深入的了解,掌握一些防灾减灾、应急避险的知识和技能,能不同程度地改变学生们的观念和行为,形成积极的态度,正确对待灾害,同时还能向家庭与社会扩散,带动提升全民防灾素养.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专家能在防灾管理、防灾科技等诸多方面发挥社会作用,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社会防灾减灾.
汶川大地震后,中央提出要将防灾减灾知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不少专家学者也呼吁把灾害教育研究纳入可持续发展战略体系; "十二五国家防灾减灾发展规划"也凸显其重视程度[2].但灾害教育实施现状却不尽如人意.因此,开展灾害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安全安心校园建设意义重大且迫在眉睫.灾害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既符合国家需要,又能促进学科发展,提高公民灾害意识与防灾素养,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
灾害教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公民灾害意识、防灾素养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换言之,灾害教育是可以救命的.在政策法律、法规保障之外,在防灾减灾科技支撑之外,在灾害救援救助之外,灾害教育是至关重要的,是完备的防灾减灾体系的组成部分.
减灾教育或防灾教育不能涵盖这一教育的全部内涵,灾害教育的称谓更加合适.灾害教育是以培养公民具有灾害意识、防灾素养为核心的教育.其目的是使受教育者掌握一定的关于灾害本身及防灾、减灾、救灾的知识,树立正确的灾害观,正确地进行相应防灾、减灾、救灾、备灾活动.灾害教育应该是由学校、社会、家庭构成的"三位一体"的灾害教育体系,学校教育与公众教育"双核互动"[3].
1. 2 灾害教育现状
灾害教育的相关研究在我国属于学术前沿.国外一些国家的灾害教育体系较为成熟,而我国的灾害教育研究基本处于起步阶段,研究大多为经验介绍式、呼吁式,具体的细化研究很少且不成系统,研究方向局限,难以指导灾害教育实践的开展.研究者认为没有理论支撑的灾害教育宣传与教学实践是没有根基的,灾害教育实践效果也难以得到保障.
境外一些国家和地区较早进行了防灾素养、减灾意识、风险认知等方面的调查研究,值得我们借鉴.澳大利亚于 2000 年针对小学生进行的防灾素养调查内容主要是学生的风险感知与对灾害的准备; 新西兰在 2004 年发表的此类报告中,调查了学生参与防灾教育的程度; 我国台湾学者用美国、日本与澳洲 4 ~ 6 年级和 7 ~ 9 年级学生防灾素养调查与台湾地区相对比.日本是灾害教育进行得最好的国家之一,日本的学校都很注重灾前准备、减灾措施等活动,使学生体会到灾害学习的重要性.2004 年,日本开展了 5 个郡县的调查,调查高一年级学生的地震经验和对地震的认识.结果表明,地震经验并不是影响学生感知的最主要因素,最主要的因素是教育.2007 年,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 6 所学校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实践教育可以有效的帮助学生了解实际减灾措施.不仅对尼泊尔如此,对其他发展中国家而言亦是如此[4].
对比发达国家、灾害多发的发展中国家不难发现,我国的灾害教育研究与实践尚处于初级阶段,重要原因就是没有理论支撑.包括教学资源欠缺,课程内容陈旧,作用效果流于表面,简单的讨论灾害概念和内涵,几乎没有创新性,等等.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在于: 缺乏足够的理论支撑、缺乏政策支持和缺少相关经费.所以,灾害教育课程目标的构建、内容的选取以及课程编制方法亟需开展专门的深入研究.
教育问题的症结不仅仅在教育内部,还有社会因素.由于我国传统文化对"病""灾"的忌讳,人们较少愿意主动学习防灾知识,避免谈及相关问题,灾害教育开展也较晚.但是 2008 年汶川大地震之后,人们对灾害风险的认识趋于理性化,更加关注灾害议题,学习了解防灾减灾知识的主动性增强.日本 3. 11 大地震之后,国民的冷静应对与良好的社会秩序让世界为之赞叹,这无疑来源于平时的教育与防灾演练.同时,日本防灾理念是"自助、共助、公助",防灾减灾首先靠自己,然后靠大家,最后才靠政府.所以说,公民防灾素养的高低可以作为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
2 教育管理者灾害教育理念分析
学校管理者在学校教育工作中具有一定的主导权,对开展灾害教育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教育管理者的教育理念及对新事物的认可程度影响着学校教育的开展和执行效果.在大力倡导灾害教育的今天,很有必要弄清他们对灾害教育的理解.笔者通过对所选取的全国部分省市中学管理者进行书面访谈,获取了一手资料,在此基础上,掌握我国学校灾害教育实施的真实状况,对存在问题原因进行分析,从学校管理角度提出相应对策与建议.
2. 1 学校灾害教育存在的问题
访谈中,学校管理者对灾害教育都有不同程度的思考.其中,73% 的管理者明确回答进行过灾害教育,"很少进行"的占 3%,"想到过,未实施"的占 3%,"未回答"占 11%.
从"学校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始终被纳入宣传教育中( 消防、交通、防震减灾等内容) ,并经常进行防震避灾演习,增强学生的防震减灾,自救互救意识.""随着全社会对学校安全工作的日益重视,学校每学期( 年) 均组织防灾防震等教育.""学校德育管理中已纳入灾害教育,学科领域未系统思考过.""每学期都通过电视广播形式向学生进行灾害教育,也通过救灾比赛提高师生的救灾认识.""学校有完整的防灾预案、每学期进行防灾演习,平时经常进行安全教育."由此可见,学校管理者大多认为防灾演练、广播电视宣传是灾害教育的主要方式与途径,主要从德育入手,大多尚未从学科教育角度尝试.实施状况有三:
( 1) 有演练有计划.大部分学校比较重视此项工作,既有演练,又有计划实施.但没有专门的防灾计划,防灾计划大多归属安全工作或者德育计划.演练形式多样,主要以消防演练、逃生与防震演练,还有运动会上的救灾比赛等.
( 2) 有演练无计划.值得注意的是: 如果没有科学的计划,防灾演练效果难以得到保证.
( 3) 无演练无计划.约占 15% 的学校,至今尚未举行过任何形式的演练,也无防灾安全计划,值得深思.防灾计划大多归属安全工作或者德育计划.尚未出现"有计划无演练"的情况,只要学校管理者重视,最终都会落实.
学校管理者认为目前灾害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流于形式,欠缺长效机制; 缺乏重视,急需课程,师资不足; 教育理念及教学方法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等问题.
2. 2 对灾害教育的认识
几乎所有被调查的学校管理者认为: 防灾、减灾、救灾是全民性教育,人人有责.从理解灾害教育定义来看: 大部分人认为灾害教育包括人为灾害和自然灾害教育.从理解灾害教育内涵来看:
"灾害教育"包括灾害类型及成因、发生发展规律、灾害史、防灾减灾措施等方面.研究者提出,只有灾害教育才能包含此类教育的全部内涵,培养学生防灾减灾知识、能力和态度,并使学生掌握灾害发生发展规律.实现"关于灾害本身的教育、从灾害中吸取教训的教育、为了环境减灾的教育"的理念.旨在提高全民防灾素养,培育安全文化,构建安全安心社会.
灾害教育、安全教育与生命教育有着一定的区别与联系.前两者是以后者为理论基础的,但灾害教育还需要有关防灾减灾的专业知识、技能与态度,灾害教育包括针对自然灾害与人为灾害的教育,内涵与安全教育几近相同,但灾害教育强调的是侧重"预防、减轻灾害",安全教育是为了达到"安全"的结果.安全教育侧重政策管理维度,灾害教育侧重学科教学实施维度.
2. 3 对学校教育和地理教育作用的认识
调研中,学校管理者认为,可以通过学校开展的灾害教育学习灾害知识,增强预防灾害的意识,提高避险、自救护救能力; 学校教育能为促进学生素养的提高奠定基础; 学校教育可使学生形成"避防"灾害的理念,使学生面对灾害时真正形成内在心理反应机制.同时,学生学到一定防灾减灾知识后可由学校教育扩展到家庭,提高家长的意识,乃至扩散到社区.
81% 的管理者认为地理教育可以承担起重任; 16%认为地理教育只是途径之一,需要与其他学科合作; 3% 的否定理由是: 灾害教育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综上,大多数管理者认为地理教学能担当此重任.地理教学可以普及渗透科学知识的传授,掌握灾害的成因及预防知识,提高灾害意识的防灾素养.但救灾、减灾的操作能力,还需要通过集中教育.因为该学科具有内容上的优势,可结合具体教材进行教育.
2. 4 对灾害教育的途径与评价的认识
从途径来看: 一是结合学校管理与办学理念开展灾害教育.不仅在课堂上渗透灾害知识,而且要通过专题活动,如讲座、观看影片、模拟演习等,让学生懂得相关知识,知晓相关做法; 将渗透知识制度化、常态化.二是纳入课程教学体系,结合教材与实际进行灾害教育.如主题宣传、演习、社会体验等.
评价的方式有书面考察、操作考察、宣传展示等.在实施中不仅仅是为了进行灾害教育而教育,而是与学校工作有机整合.学校精心计划开展相应的宣传教育,同时开展相应的演练,有些课程要纳入常规课程评估体系中.目前学校规划实施灾害教育,已将灾害教育纳入常规工作中,纳入学科课程教育计划中实施和评价,组织相关的演习,但尚未建立起评价体系.评价的重点是学生防灾的知识和能力的测评.
3 结论
综上可知,学校管理者已经认识到灾害教育实施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并积极尝试提出一些解决的策略与方法,笔者结合调研分析,提出以下观点:
( 1) 学校管理者已具有一定开展灾害教育的意识,但实施效果不佳.普遍认为灾害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是重视程度不够,不能长期开展,笔者认为这不仅仅是无政策保障的问题,在对教师的调查中也可以发现其"知行脱节".既然存在一定的客观限制条件,管理者和教师是否能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呢? 鉴于灾害教育的重要意义与开展的迫切性,管理者完全有能力做好这项工作,至少可以尝试开展.如通过构建校本课程等来保障灾害教育的实施效果,而不是等待"自上而下"的国家课程与相关法规.
( 2) 学校管理者对灾害教育价值和内涵认识不清.对灾害教育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对灾害教育与安全教育的概念、内涵界定不清.
( 3) 学校管理人员对学校教育、地理教育在提高学生防灾素养上的作用和价值认识不清.尽管认同学校教育所处的特殊地位与作用,但对地理教育是否可以实现灾害教育的全部功能却存在分歧.需要指出的是: 地理教育在灾害教育上存在先天优势,已存在的地理必修及"自然灾害与防治"选修课有着丰富的灾害教育内容,地理教师应深入挖掘这些教育因素,这也是扩大地理教育价值的契机.
( 4) 灾害教育缺乏长效机制、政策保障、课程师资等.综上可知,灾害教育研究与实践不应停留在"重要性"呼吁阶段,大多数学校管理者已认识到其重要意义.针对现在及将来如何推进灾害教育,提出如下建议:
( 1) 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形成长效机制; 设计评价体系,保障实施效果.开展培训基地建设,应以领导干部、教师培训为先导,促进防灾素养提高,使其具备系统的灾害教育知识、能力与态度,鼓励教师成为行动研究主体,不断推进灾害教育研究与实践.培训内容应包括灾害学基础、应急管理、教育学等内容,设计培训课程应既有本土情怀又有国际观瞻、理论联系实践.
( 2) 以全国范围内的防灾素养检测评价推进灾害教育,保障实施效果.鉴于灾害教育的重大意义及学校管理者的重要作用,有必要针对这部分人进行素养检测,作为考核领导干部的标准之一.教师防灾素养、中学生防灾素养检测已有一定研究,初步分析结论是,师生素养不高,有待进一步提高.
( 3) 建议制定灾害教育指导纲要,细化灾害教育内容与教学要求,以便操作实施.要不断鼓励加大"自然灾害与防治"科目的选修力度,积极建设地方课程、开设校本课程,构建系统、合理的灾害教育课程体系.
( 4) 构建全民灾害教育体系,确立主导单位,各部门联动,开展学校、社会、家庭灾害教育,提高全民防灾素养,培育防灾安全文化.
参考文献
[1] 张英,王民. 灾害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的初步思考[J]. 灾害学,2011,26( 1) : 109 -117.
[2] 张英,王民. 我国灾害教育的展望[J]. 城市与减灾,2010( 5) : 10 -13.
[3] 张英,陈红,谭秀华. 可持续发展教育框架下的中学灾害教育及实施建议[J]. 环境教育,2008( 1) : 71 -72.
[4] 张英. 中学师生防灾素养调查及课程与教学策略研究[D].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2012.
[5] 张英,王民,蔚东英. 灾害教育类场所解说现状研究[J]. 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11,13( 4) : 89 -93.·102·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zazhifabiao.com/lunwen/jyjx/jygl/116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