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期刊

以童谣进行幼儿园语言教育的实践策略

时间:2019-05-06 10:20:08 所属分类:教育管理 浏览量:

摘 要:文章结合当前优秀的童谣作品,在阐释童谣与幼儿园语言教育的内在联系的基础上,尝试利用童谣这一语言教学素材与手段,采用绕口令、语言情境教学等方式,对童谣在幼儿园语言教育的实践策略进行探究,从而培养幼儿的语音、语调、语感、肢体语言等语言能

  摘 要:文章结合当前优秀的童谣作品,在阐释童谣与幼儿园语言教育的内在联系的基础上,尝试利用童谣这一语言教学素材与手段,采用“绕口令”、语言情境教学等方式,对童谣在幼儿园语言教育的实践策略进行探究,从而培养幼儿的语音、语调、语感、肢体语言等语言能力,丰富语言教育环境,实现将童谣渗透于幼儿语言教学的价值。

  关键词: 童谣;幼儿园;语言教育;指导策略

  语言是人类沟通交流的重要工具,若能充分把握幼儿语言学习的关键时期,对幼儿进行正确的语言教育,幼儿的语言能力将会迅速提高。幼儿园语言教学教师们承担着重要的语言教育责任,他们需要根据幼儿身心与思维发展规律,利用有效教学手段提升语言教育成效。童谣的语言生动形象,句式结构简单,读起来朗朗上口,又具有独特的游戏趣味性,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也是幼儿与教师喜闻乐见的文学艺术作品。本文基于童谣与幼儿园语言教育的内在联系,探索以童谣进行幼儿园语言教育的实践策略,对提升幼儿语言能力及语言素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将童谣融入幼儿园语言教育的价值

  就我国幼儿园语言教育现状来看,童谣逐渐成为幼儿园语言教学的主体内容,是幼儿园课堂教学与语言教育的桥梁,对于幼儿园教师开展语言教育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1. 幼儿语言教学内容的新资源。童谣是幼儿接触的主要文学作品,伴随着幼儿成长,因此可将童谣作为幼儿语言教学内容的新资源。幼儿教师应抓住幼儿发展的黄金时期,结合童谣开展幼儿园语言教育。童谣作为一种语言游戏,是启迪幼儿语言思维的优质资源与载体,可以让幼儿从中受到良好的语言教育。比如,童谣《谁的什么比腿长》:“虾的胡子比腿长,鹅的脖子比腿长,大象的鼻子比腿长,老鼠的尾巴比腿长……”在朗诵童谣的过程中,幼儿会在大脑中不断思考各动物的外形特征,锻炼了幼儿的语言思维能力,促进了幼儿对语言的学习与掌握。又如,童谣《咏鹅》是一首古代诗歌,富有韵律,“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其中“鹅,鹅,鹅”的重复展现了动物叫声的韵味美,“白”“绿”“红”“青”展现了“鹅”外形结构上的色彩线条之美,“歌”“浮”“拨”体现了鹅活动时大摇大摆的形态之美。

  2. 幼儿语言教学方法的新资源。童谣作为幼儿语言教学的新资源,不仅表现在语言教学的内容上,还体现在语言教学的方法上。将幼儿语言教学渗透在童谣中,童谣与语言教学方法相互融合,成了促使幼儿积极主动学习语言的新路径。幼儿教师可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征,利用童谣创新幼儿语言教学方法,使童谣与语言学习无缝对接,形成新的幼儿语言教学方法,以童谣提升幼儿的语言发音技巧,使幼儿从童谣中体验语言学习的乐趣。例如,在学习童谣《躲猫猫》时,从“躲猫猫,躲猫猫,你藏好,我来找,马上就要找到了,找到我们一起玩”中不难看出,当中发音最多的元音音素为“ao”,比較押韵。这不仅活跃了课堂的学习氛围,激发了幼儿的学习语言的兴趣,还让幼儿在灵活学习发音技巧的同时,通过童谣的趣味性熟练地掌握了语言语音音素。

  3. 幼儿地方语言教育与课堂教学的桥梁。在幼儿时期利用童谣学习地方语言,能使幼儿语言教育更灵活且充满趣味。童谣是幼儿地方语言教育与课堂教学的桥梁,借助于童谣能有效提升幼儿的地方语言理解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丰富幼儿的语言思维情感,从而为幼儿未来学习语言奠定坚实的基础。如温州地区童谣《吃馄饨》:“妹妹你显能,阿妈教你吃馄饨,馄饨汤,喝眼光,馄饨肉,配白粥,馄饨皮,配番薯,馄饨碗,吃爻倒端转。”这首童谣简洁生动,贴近民间生活,展现了当地民族的传统饮食文化,可以让幼儿从小熟知当地饮食特色。幼儿教师可利用地方方言以及当地与馄饨相关的民间故事,让幼儿了解馄饨是当地具有深厚底蕴的传统小吃;也可借助馄饨的图片及当地人民吃馄饨、制作馄饨的视频,在刺激幼儿听觉与食欲的同时,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教师还需向幼儿解释方言中“显能”“吃爻倒端转”的意思,使幼儿快速地掌握童谣中地方语言所体现的情感。

  二、以童谣进行幼儿园语言教育的实践策略

  童谣作为我国儿童文学艺术的“瑰宝”,也是幼儿园语言教育的重要教学内容与手段,为了进一步加强童谣的传承与对幼儿文化语言的培养,笔者结合经典的童谣,提出以下四点利用童谣进行幼儿园语言教育的实践策略。

  1. 结合童谣“绕口令”,训练幼儿的语音语调。在幼儿语言教育中,口语发音为第一步,要想正确地发音,可结合童谣“绕口令”训练语音语调。因为“绕口令”将小令式文字、声母、韵母及容易混淆的字词组成重叠绕口的句子,将童谣中的“绕口令”作为训练幼儿语音语调的素材,可很好地锻炼幼儿的语言能力,让幼儿在发音时语音语调清晰。幼儿在学习童谣时,教师可结合童谣“绕口令”带动幼儿正确使用唇、舌、齿、腭、口等主要发音部位,让幼儿在训练过程中锻炼发音,并且帮助幼儿掌握正确的发音技巧与方法,使幼儿在不断训练中保持正确发音,矫正错误发音。经过反复训练,幼儿的发音日趋熟练,在语言心理上形成诱发固化作用,幼儿的大脑也对语言信息的感知越来越深,思维更趋敏捷,语音语调发音更准确。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指导幼儿朗诵童谣时,必须保证自己的语音语调准确无误。

  2. 利用童谣朗朗上口的节奏,培养幼儿的语感。童谣依据不同的文学语言内容与艺术形式可分为多种类型,如摇篮曲、游戏歌、数数歌、绕口令等,由于语言简洁生动、押韵、节奏感强且富有趣味性,便于幼儿朗诵与歌唱,成了幼儿深受喜爱的一种文学语言艺术。童谣与我国古代七言诗歌有异曲同工之妙,具有较强的音乐艺术性与文学“朗朗上口”之韵,幼儿园语言教师可借助童谣朗朗上口的节奏,培养幼儿的语感。比如,童谣《编花篮》的歌词:“马兰花开二十一,二五六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九八九九一百一”,该段词读起来朗朗上口,教师可组织多个幼儿合作围成圆形花篮,再用单脚蹦跳,谁的脚先落下即出局,直至产生最终胜利者。童谣游戏与朗朗上口的地方语言的融合更显趣味性,深受幼儿喜爱。如童谣《做彩灯,闹元宵》中“好姥姥,手儿巧,做彩灯,闹元宵……八戒灯,给宝宝,悟空灯,给姣姣,宝宝乐,姣姣笑,一同敬礼谢姥姥。”这首童谣读起来朗朗上口,三字句式语句节奏整齐,节奏感较强,说唱铿锵有力,幼儿可伴随教师边拍边唱,尤其可使“口吃”与胆小内向的幼儿在言语表达上更加连贯,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幼儿的语感,对幼儿的语言教学也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推荐阅读:幼儿园开展民间传统游戏的意义与方法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zazhifabiao.com/lunwen/jyjx/jygl/450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