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期刊

中小学校教育信息化现状及发展规划(本科)

时间:2015-12-20 16:17:42 所属分类:教育技术 浏览量:

题目:中小学校教育信息化现状及发展规划 目 录 摘要(详见正文) 关键词 序论 一、 引言 二、教育信息化与信息化教育 (一)相关概念 1、教育信息化 2、信息化教育 (二) 二者的区别与联系 1、定义区别 2、功能与语义区别 3、评价指标体系与联系 三、中小

  题目:中小学校教育信息化现状及发展规划

  目 录

  摘要(详见正文)

  关键词

  序论

  一、 引言

  二、教育信息化与信息化教育

  (一)相关概念  1、教育信息化  2、信息化教育  (二) 二者的区别与联系  1、定义区别  2、功能与语义区别  3、评价指标体系与联系

  三、中小学校教育信息化现状调查分析

  (一) 调查研究背景  (二) 信息化建设现状  1、总体概况  2、计算机教室建设情况  3、信息化工程和校园网建设情况  (三) 信息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育信息化建设重视不够  2、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3、农村中小学计算机教室建设档次低、不规范、不统一  4、信息技术教育教师不足,素质偏低  5、重建设轻使用  6、教育资源建设乏力,缺乏整合

  四、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

  (一)加强计算机教室建设,努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  (二)加快“校校通”工程建设  (三)加强资源建设,整合教育资源,实现资源共享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五)加强投入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中  (六)提高各级领导教育信息化认识水平和管理水平  (七)加大管理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八)建立完善的督导评估系统

  五、教育信息化未来

  (一)教育信息化发展趋势分析  1、教育信息化将加速教育系统的体制变革  2、教育信息化的推进作为创新扩散将以扩展型  3、教育信息化将呈现出服务型业务特征

  六、结束语

  参考文献

  以下是正文

  摘 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和《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出台,是我国近年来首次发布政府规划文件明确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目标、方向、任务和措施。它标志着教育信息化越来越显示出其突出的地位和重要性,并对我国今后10年教育信息化建设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在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可以看出,教育信息化已被视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教育信息化是我国科教兴国战略实施的必要手段,信息化教育也是未来教育发展的大趋势,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信息化教育;信息技术

  序论

  近年来,随着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校校通、农远工程、教师网联等一系列重大工程的部署和实施,我国教育信息化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取得了显著成绩,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一是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有了较快发展,初步形成了“天地合一”的教育信息网络;二是数字教育资源体系初具规模,义务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类教育的数字资源开发和共享资源库建设都取得了很大进展;三是应用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各级各类学校开始积极采用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方式,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不断深化;四是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招生录取、就业认证、学籍管理等电子政务、电子校务系统都有了较大发展。

  一、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和《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出台,是我国近年来首次发布政府规划文件明确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目标、方向、任务和措施。它标志着教育信息化越来越显示出其突出的地位和重要性,并对我国今后10年教育信息化建设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在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1], 可以看出,教育信息化已被视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教育信息化是我国科教兴国战略实施的必要手段,信息化教育也是未来教育发展的大趋势,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举措。

  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教育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 中国教育信息化从基础设施、数字资源、人才培训、关键技术及标准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 已经进入一个较高的发展平台。应用能力建设与投资效益提高、缩小数字鸿沟、助力学习型社会建设等是教育信息化发展正面临的挑战。我国教育信息化正处于一个关键的发展期, 将呈现由点到面的发展趋势。

  二、教育信息化与信息化教育

  (一)相关概念

  1、教育信息化

  虽然这个概念在我国由来已久,但是一直以来它的定义确是众说纷纭,难以统一。目前我国学者提出的众多定义中,主要有以下:“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与教学领域的各个方面,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指导下,积极应用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培养适应信息社会要求的创新人才,加速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系统工程。”(李克东)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的过程,其结果必然是形成一种全新的教育形态——信息化教育。”(祝智庭) “所谓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中普遍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教育现代化的过程。”(南国农)

  上述定义均从不同角度或多或少地涉及到了教育信息化概念的主要内容,如:强调了教育信息化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的过程;界定了教育信息化的领域及范围;突出了教育信息化的原始动力和直接目的——现代信息技术的教育应用;体现了信息资源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的核心地位等[2]。

  2、信息化教育

  信息化教育,它是一种教育模式, 一种现代化的教育过程和教育形态, 是一种经现代教育理念和现代信息技术双重改造后的结果运用, 是一种过程和结果的统一。

  (二)、二者的区别与联系

  1、定义区别

  首先, 从概念界定上看, 教育信息化与信息化教育实质上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教育信息化是在对传统教育的变革与重建的基础上, 在教育领域开发并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 建立信息化的教育环境, 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的过程,其目的是推动教育向现代化发展, 其结果是形成一种全新的教育形态———信息化教育[3]。

  教育信息化建设范畴很广, 有信息技术设备、设施的硬件建设, 信息技术课程和教材的建设以及信息技术理论、方法的建设。信息化教育是以信息科学和教育科学、电子科学及哲学等为理论基础, 以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为核心, 以教育信息化和信息科学技术教育为基本任务, 以培养造就高素质人才为根本目的的教育教学过程和表现形态, 是研究应用信息科学技术进行教育的方法、过程和规律, 实现教育现代化、信息化、最优化的实践过程。它研究的范畴主要包括信息科学教育、信息技术教育、信息化人才教育、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和电化教育等。 其特点是教育观念现代化(全民化、终身化、个性化、多元化和全球化); 教育内容专业化;教育过程信息化(教育信息显示多媒体化、教育信息存储光盘化、教育信息传输网络化、教育信息管理智能化)。由此可见, 教育信息化与信息化教育是具有不同内涵和外延的两个概念。

  2、功能与语义区别

  从功能和语义上讲, 教育信息化与信息化教育是两个现象、两类活动、两种文化。作为社会现象, 它们具有不同的社会功能: 教育信息化的目标是促进社会信息化、国家信息化和教育现代化; 信息化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适应信息时代和国家信息化需要的高素质创新人才, 实现教育的现代化。作为人类活动, 它们具有不同的发展方式: “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在“化”, 是向着某种标准行进的一种复杂的动态过程。

  因此很多研究者都把研究的重心放在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上; “信息化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教育”, 因此, 它是一种教育模式, 一种现代化的教育过程和教育形态, 是一种经现代教育理念和现代信息技术双重改造后的结果运用, 是一种过程和结果的统一。

  “教育信息化”中的“教育”区别于“信息化教育”中的“教育”, 意指一种信息运用的领域范围特指教育领域, 即在教育领域( 包括学校信息技术教育领域、现代远程教育领域和教育管理、信息技术队伍培训领域) 内全面深刻地运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化信息技术, 促进教育的全面改革, 使之适应信息化社会对于教育发展的新要求的过程。

  从社会发展角度看, 信息化的本质是实现信息与知识的共享, 而作为人类文化, 它们具有不同的历史涵义, 教育信息化的出现和发展有着极强的时代烙印, 是和现代科技的发展紧密联系的。信息化教育是教育信息化和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 也是电化教育发展的高级阶段[4]。

  同时, 两种语境中“信息化”的含义不同, 教育信息化中隐含着一种技术和教育标准, 这种技术标准是指对教育过程和资源的设计、开发、管理、运用和评价中信息技术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水平程度, 这些大都可以对其进行量化测度; 相应的教育标准是信息资源的丰富性、开放性、非线性、共享性和易获 得性等和教育观念上的现代化、信息化、个性化、情感化、最优化与综合性、深入性、开放性、人文性以及教育和学习方法上的交互性和协作性程度, 这些则不容易被量化评估, 因此常被教育信息化工作者忽略。

  3、评价指标体系与联系

  从教育信息化的评价指标体系来看, 信息化教育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一个组成部分。教育信息化的目的是推动教育向现代化发展, 其结果是形成一种全新的教育形态———信息化教育; 用一句话串接教育信息化与信息化教育这两个词就是: 用信息化教育手段促进教育信息化。因此, 教育信息化与信息教育联系紧密, 两者相辅相承。信息化教育的实施离不开教育信息化的进展程度, 而信息化教育的发展又有力地推动着教育信息化的进程。

  三、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现状调查分析

  (一) 调查研究背景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不断进步。由于市区中小学多媒体教室建设加大了投入力度,加快了建设步伐,实现了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同时网站、资源和教师队伍建设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校校通”工程建设也得到了一定的进展。

  为了了解我市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和所存在的问题,充分了解全市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情况,通过调查和研究获取大量的数据和资料,为全市搞好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规划、搞好“校校通”工程建设、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实施远程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也可为学校的信息化教育发展决策提供重要的参考资料。

  (二) 信息化建设现状

  1、总体概况

  到2003年10月份全市有学校488所。高中13所,职专6所,中学69所,小学388所,其它教师进修学校等12所,全市中小学教学班4832个,有学生190060人,教师13811人,专职计算机教师408人,有计算机教室358个,拥有计算机13405台,上网计算机有3239台,具有校园网的学校19所,教育信息化资源合计7057.8G,电子阅览室12个,网站和培训中心各8个。全市在教育信息化建设投入上按不完全统计达到4696.53万元,其中政府投入1582万,乡镇政府投入267.84万,各级各类学校自筹资金2846.69万元.全市334所学校开设信息技术课,开课率为68.4%[5]。

  2、计算机教室建设情况

  2000年市政府高度重视市区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2001年市区普及了信息技术教育,市直高中、职专等学校是自筹资金或从银行贷款建设12个多媒体教室,基本满足了高中和职专的开设信息技术课的要求。

  县(市)区中小学主要以自筹资金为主、部分村里或乡镇投入、还有部分的与电脑公司或个人集资等形式,建设了计算机教室,采用向学生收取上机费用偿还等方法,农村中小学计算机教室建设是在政府投资较少的情况下,调动各方的积极性,举万民之力,打造农村中小学计算机教室建设,提早开设信息技术课,这种以点带面的星火燎原之势,奠定了我市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基础。情况。

  3、信息化工程和校园网建设情况

  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教育情况全市城乡中小学开课率为68.4%。全市城乡中学已经全部开课基本上每周一课时,城区的小学已经全部开课我市农村小学350所现有197所小学开课,开课率达到56.3%,还有153所没有开课。开课的学校基本上能按照省里的要求使用规定的教材。

  全市有488所学校,据调查统计能用计算机上网的学校有111所,占全市学校的22.7%,上网的计算机3239台。按照省里要求实现“校校通”工程,各县(市)区各级各类学校还要加快计算机上网工程建设。全省上网的学校占全省学校的10.7%。

  (三) 信息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育信息化建设重视不够

  一些地方政府对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重视不够,有的对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是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是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缺乏足够认识。有的不能认真贯彻落实文件政策要求,对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缺乏组织领导,由于教育信息化建设缺乏统一规划、统一管理、专人负责、专人领导。造成地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滞后。

  2、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教育信息化建设需要足够的资金作保证,通过调查发现有的地区多年来在学校教育信息化上没有投入,造成与先进地区相比差距较大。因此,辽阳市各地区差距大,这与领导不重视、不投入有直接的关系。由于不投入制约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造成地区落后。

  3、农村中小学计算机教室建设档次低、不规范、不统一

  一些农村中小学由于缺乏统一管理、统一规划和统一标准。自行建造计算机教室,使用一些低档次甚至淘汰的计算机产品充当。有一些计算机没有硬盘、无法满足现行教材要求,造成计算机教室无法使用。

  4、信息技术教育教师不足,素质偏低

  专职计算机教师,由于是计算机专业毕业的较少,一些从其他学科转行的计算机教师专业素质、业务能力达不到要求。所以,不能胜任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全市408名教师通过“校校通”工程网络培训的只有92人,能达到网络建设管理要求,其余多数达不到要求。有的学校由于缺乏专业教师不能开课。有的学校领导由于缺乏教育信息化专业知识不懂如何去建设学校教育信息化。因此,由于领导和教师缺乏专业知识也是制约全市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5、重建设轻使用

  重硬件轻软件我市的一些学校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中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把校园网、备课间、多媒体教室建设起来,但忽略了配套的软件管理平台。有资金只管硬件投入不管软件建设,造成网络不能使用,有备课间不让教师应用,有上网条件的计算机只放在少数人的办公室里,大多数教师得不到应用。大量的投资、大量的资源白白浪费掉,只能作展示品或用来迎接检查、充当门面,应用率极低。这是学校不懂教育信息化,不重视教育信息化应用的结果[6]。

  6、教育资源建设乏力,缺乏整合

  有一些学校由于缺乏资源不能应用在教学上,对学校需要的各种资源投入的很少或不投入,总体上对教育教学资源不重视。有的学校虽有一些资源素材,但缺乏网络支持,不能应用到教学中,有的只在上公开课时能应用一点。总体上各级政府在教育资源上投入是非常少的。因此,教育信息化资源中心的建设任重而道远。

  四、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

  (一)加强计算机教室建设,努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

  我市现有计算机教室358个,城市中小学、农村中学和小学中心校基本上都建 有计算机教室。农村小学351所,开课197所,还有153所学校没有开课,各级政府应加大投入力度帮助农村未开课的学校建设计算机多媒体教室,并加强配备师资力量,满足开课的需要。

  (二)加快“校校通”工程建设

  首先,加强教育信息网的建设,要求在现有教育信息网的基础上,根据县(市)区各类学校建设的基本情况,要总体规划、分步实施,依托现有因特网建成覆盖市县校的传输网络,建立三级管理服务体系和三级用户接入工程。实现全市内各级各类学校之间、学校与教育行政部门之间的网络互联和资源共享。

  第二,加强现代远程教育平台的建设,要建成现代远程教育管理系统,交互式网上教学资源和远程教育资源管理系统要覆盖市、县、校三级教育机构的大型教育网络平台。未来的现代远程教育要以教育信息网为基础,建成一个连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并进入千家万户,能为所有学校和社会公众提供教育服务的相对独立的开放性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体系,建立交互式网上教学平台,形成教育资源群,并逐步构成我市终身教育体系。

  第三,加强“校校通”工程建设,要建立以电信宽带为主要联接方式的上网工程。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要以市区中小学、农村中学、农村小学中心校以及农村小学逐步的实现“校校通”工程。加强“校校通”工程软件管理平台建设,要按期实现全市“校校通”工程。

  (三)加强资源建设,整合教育资源,实现资源共享

  要加快市教育资源中心的建设,实现资源共享并重,教学与应用相结合的原则,我市没有共享资源,要认真规划建立市级的资源库,成为全市的公有资源,实现全市的资源共享,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中要把资源建设放在重要的位置上。特别加强市资源中心建设迫在眉睫,教育资源中心是全市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关键。

  要合理配置资源,最大限度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加快信息技术与各类课程的整合,创造条件,逐步实现多媒体教学进入课堂,引进工具型、平台型、资料型和素材型的教育教学软件,充实丰富我市教育资源,组织广大教师软件技术人员研制开发适合我市中小学校必修课并具有特色的教育教学软件,我市要分学科、分年级、分地区、分学校进行组织开发。形成中小学教育教学资源。要整合教育资源把分布在全市各级各类学校的有用资源整合成为市公共资源部分。实现全市教育资源公享,在教育资源建设要安排一定比例的经费用于全市资源中心建设。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全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各级学校配备足够的合格的信息技术教育教师,保证全市所有中小学都有一名合格的教师满足开课要求,现在全市信息技术教育教师有408名,实际需要648名,全市还要补充信息技术教师240名。这些教师主要要通过社会招聘高校毕业生中选拔,还有在职教师经过培训合格转学科录用。另外,除授课教师以外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学校都应具有一名经过培训的计算机网络管理人员,负责本单位计算机网络的建设和维护。

  每一所学校至少要有了3-8名经过培训的信息化骨干教师带动其他教师提高信息化技术水平。今后3年内要完成对中小学教师的全员培训,以适应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要求,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人员和中小学校长进行计算机及网络等知识的培训,以提高其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水平和管理水平,提高教育信息的基本技能,适应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全市要建立专业教师技术人员和骨干教师考试合格特征上岗制度[7]。

  (五)加强投入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中

  要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性参与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加大力度,增加投入是搞好计算机室建设、“校校通”工程建设的物质保证。建立起财政拨款,银行贷款,市场运作,社会捐赠,单位自筹,政策性收费等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机制。一是要坚持政府投入为主,统筹安排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设备配置经费;二是要不断拓宽学费筹措渠道,吸引社会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三是要以市场运作方式推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提高自我发展能力,走良性发展道路;四是要认真落实《关于取消信息技术课上机费的通知》每年市县区政府要设立信息建设专项经费用于本地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

  (六)提高各级领导教育信息化认识水平和管理水平

  促进教育信息化的应用提高人们对教育信息化的高度认识,把教育信息化建设认识提高到是建设教育现代化的必然,现实教育信息化是缩小城乡教育差别,实现农村教育跨越式发展的有效途径,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育事业发展的成功和失败,关系到国家民族素质的高低,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存亡。要使各级领导和广大教育工作者从思想上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建设。

  (七)加大管理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加强各级领导对教育信息化的重视,认真学习落实中央国务院的指示精神,落实省关于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实现中小学“校校通”工程。加强各级学校信息化的建设和管理。根据上级要求制定各项措施积极推动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应用,制定严格的标准来统一规范教育信息化行为,要加大规范管理,检查评比的力度。

  (八)建立完善的督导评估系统

  要建立市县区督导评估小组,确定评估体系,实施督导。统一标准,规范管理,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程度和信息化发展水平作为重要指标纳入各级各类学校评估标准之中,以评促建。全市开展教育信息化建设示范县(市)区和示范校的评比工作,对为全市树立榜样的学校要树立典型积累经验。要宣传推广一批教育信息化的典型地区和学校,对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以促进全市教育信息化的全面发展。要积极落实省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制定的我省中小学多媒体网络教室和校园网建设标准,落实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实行教育软件准入制度,以规范我市教育信息化工作。 教育信息化是发展现代远程教育、构建终身学习体系的基础;是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基础和条件;是培养社会各行业信息化的前提;是发展信息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五、教育信息化未来

  (一)教育信息化发展趋势分析

  纵观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进程, 不论从个别化、引领性的个别单位的教育信息化探索, 还是区域性、示范性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活动, 我国教育信息化大多归于“点”形态。这种“点”的形态是教育信息化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由小变大的必经之路。在这一过程中, 我们探索并形成了适应中国国情的各种教育信息化建设方案, 也在不断的尝试中摸索出具有一定普遍使用性的教育信息化解决方案。自2003年国家启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以来, 我国教育信息化开始呈现整体推进的态势。宏观来看, 整体推进教育信息化将涉及到整体推进的战略目标、整体推进的内容; 整体推进的保障措施的三个方面, 中国教育信息化发展呈现三大特点[8]:

  1、教育信息化将加速教育系统的体制变革

  知识经济对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求建立学习型社会, 即全民习、终身学习和灵活学习的社会。相应地, 教育体系必须成为提供全民教育、终身教育和灵活教育的体系。我们的学校和教育系统亦步亦趋, 正处于被动适应外围环境变化而进行体制变革的巨大压力中。

  这些压力从观念层面上包括( 但不仅限于) 来自多元知识观的挑战、来自学习内涵和外延变化的挑战, 以及来自重新定位学校在知识社会中地位和作用的挑战。教育系统的变革有不同的层面( 级别构成) , 分别是教室层面的变革、学校层面的变革、学区层面的变革。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教育改革首先关注宏观层面的教育体制、教育法制, 而后又重点关注课堂教学及课程改革, 对于中观层面的学校组织变革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直到近来才逐渐受到重视。通过不断迁移工商管理领域的变革经验, 学校的变革才开始被认为是“一个独特的层面, 是对微观领域的统筹, 也是与更大的外界系统交互作用的界面, 是教育改革由外部向内部、由宏观向学校、由创造条件向改造实践转换的关键层面, 是教育改革走向升华和成熟的重要部分”。

  以教材多媒化、资源全球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活动合作化、管理自动化、环境虚拟化为特征的教育信息化让人们看到了他促成教育变革( 学校变革的潜力。因为在教育信息化环境下任何人,可以在任何时间和任何地点, 以任何方式进行学习。

  在信息化环境下“学习不需要, 甚至不应该被局限在一个特定的阶段( 入学时间) 和特定的地点( 学校) ,更不应该标准化运作和一以贯之”。1998年, 当时的教育部领导就提出了现代教育技术与整个教育改革的“制高点”和“突破口”的论断, 何克抗教授进一步将之论证为ME命题。如果说, 过去若干年的教育信息化发展只是在强化和维护已有的体制, 或仅只是少量的改进和重组。那么,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发展, 人们将愈来愈多的挖掘教育信息化对于体制变革的促进作用。

  教育信息化除了能重构教学过程从而支持教育系统的变革外, 信息化环境也能直接助力于优化学校内部的管理与沟通, 有助于学校开展知识管理并促进学校向学习型组织转变; 教育信息化也能有效地改善教育系统与外部环境的沟通与互动, 从而优化教育系统对于外部环境的适应能力。

  2、教育信息化的推进作为创新扩散将以扩展型

  扩散为主要形式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中, 我们已经取得了很多宝贵的、值得推广的经验与做法, 但多数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推广。这种现象不仅仅存在于中国。世界银行“信息促进发展”项目《知识地图: ICT在教育中的应用》报告指出,( 被调查的发展中国家) 在很多地区已经有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 但很少被广泛传播,没有以易于接受的方式呈现给决策者。这一问题已经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 并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9]。

  当前, 人们对于技术的认识正不断加深。对技术创新源头的理解, 由原来的“科技和发明”或“市场需求”等单因素观点, 逐步让位于“演进理论”“、国家创新体系理论”等多因素观点。由此引发的推进教育信息化的思路, 也正在由原来简单的“将最新技术引入教育”转变到以“关注教育系统特征, 充分考察教育系统需求、推广措施合理性、应用者特征、决策类型、关键人物以及时间特征等”为主要内容的技术扩散思路上。该思路所遵循的规律属于“创新扩散”理论研究范畴。 关于创新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理解:

  ⑴创新包括具体的事物, 特别是科技类产品或技术, 及抽象的思维和观念; ⑵创新是个体主观上的认定, 它是个体过去所未具有的认知经验和行为, 与时间无关; ⑶创新对个体应可产生认知、态度、价值取向与行为等方面的变化。

  创新扩散是指创新通过一段时间, 经由特定的渠道, 在某一社会团体的成员中传播的过程, 大致可以分为迁移扩散、扩展扩散两种, 而扩展扩散又可分为传染扩散、层级扩散和刺激性扩散三种类型。教育信息化发展所表现出的由点到面的整体推进的态势, 已经摆脱原来的局部地区试点后以个别、零星的“迁移型”扩散思路, 转变到有目的、针对性、分类别、分层次的扩展型扩散方式。 扩展型扩散不同于通常意义上的迁移型扩散, 具体表现形式既可以是类似病毒扩散机制的传染扩散( 类似学校之间的相互影响) , 也可以是层级扩散( 某种类型的学校或某种角色、地位的教育者对其他层次学校或教育者的影响) 以及自下而上的刺激性扩散( 一线教育工作者或学校受新文化影响而形成的创新, 并重新进入扩散进程)[10] 。

  3、教育信息化将呈现出服务型业务特征

  从终身教育的角度来看, 人的发展不可能仅仅依靠学校教育来完成, 这就要求必须构建起能够适应变化的社会和人的多元需求的教育体系。教育信息化本质是教育, 而不是技术。这种本质规定性要求教育信息化要以解决教育的实际问题作为出发点和最终目标。随着以提升应用能力为特征的教育信息化新阶段的到来, 教育信息化将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服务型特征。

  具体来看有两个方面: ⑴教育系统内部信息化服务特点的日益明显; ⑵面向社会的教育信息化服务初具规模, 并表现出强大的作用。传统的教学就其过程而言, 是一个人际互动的过程。媒体与技术的引进, 使得教育过程进行了重构, 原有已经形成的整体化的传统教育模式和教学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应对这一信息化所带来的各种变革对任何人来说无疑都是极具挑战的, 因此需要专门的组织与部门负责[11]。

  伴随着技术在教育中应用而产生并不断壮大的教育技术机构, 如各级各类学校中的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政府直属的教育信息化管理、培训和支持单位( 如电教馆、教师进修学校、师范学院等) , 正在这场教育信息化为教育带来的变革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其服务特征日趋明显, 由此而产生的各种专门服务, 如信息资源开发、教育信息管理与发布、网络教学支撑服务、网络通信系统等, 已经成为教育发展强有力的支撑部分[12]。此外, 由于借助信息技术、远程通信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构建起来的面向全社会更为广泛人群的远程教育系统, 已经成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教育信息化服务型特征的重要表现。

  目前, 所出现的各种类型的办学机构和模式使得教育服务的信息化特征日渐纷繁。各种类型面向基础教育的网校, 将名校、名师资源通过互联网络, 向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服务;面向企业员工的E- Learning系统, 将以提高员工绩效作目标, 将工作与学习有机整合, 从而构建起企业永葆持久竞争力的机制;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所构建的以卫星推送教育资源、以计算机教室作为辅助手段的做法开创了中国基于信息化手段大规模提供优质教育资源的办学模式; 高等学校现代远程教育开创了信息化提供全面教育服务的新局面, 从而打破了传统高校统治的高等教育市场。[13]这些都清晰地表明: 教育信息化已经不再是以往人们认为的传统教育的信息化, 而是新型信息化教育, 并在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六、结束语

  我国教育信息化在当代科技水平发展的推动下,会一步一步向着国际先进水平靠拢,它不但会有外国先进技术的支持,也会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融入,这是一种文化与科技相融合的前端学术,创新始终是这一门技术的前进内核。然而, 在教育信息化持续推进, 促成教育创新、体制变革的服务建构的过程中, 人仍然是最主要的因素。 教育信息化是一种需要引导方能正确使用的变革之力, 从教育管理和服务层面看, 另一个操纵信息化这一魔杖的则是学校和教育系统的管理者, 他们决定着如何利用信息化环境来改善学校及教育系统的内部管理与沟通, 以及改善 教育系统与外部环境沟通和互动。

  参考文献:

  [1] 杨宗凯.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8):3-12.  [2] 黄荣怀,江新,张进宝. 创新与变革: 当前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焦点[J].中国远程教育,2006,(4):52-58.  [3] 汪基德. 从教育信息化到信息化教育[J].电化教育研究,2011,(9):5-15.  [4] 钟绍春. 关于教育信息化一些关键问题的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2005,(10):3-10.  [5] 李姗枝.简谈教育信息化与信息化教育[J].咸宁学院学报,2008,(2):131-133.  [6] 张建伟.教育信息化的系统框架[J].电化教育研究,2003,(1):9-13.  [7] 刘万年,冯晓晴.教育信息化与信息化教育[J].电化教育研究,2003,(10):6-10.  [8] 李姗枝,易理清.教育信息化与信息化教育的相关性讨论[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8,(07):27-28.  [9] 李云林.论“信息化教育”[J].电化教育研究,2008,(1):5-10.  [10] 李祺.论信息化教育[J].电化教育研究,2003,(10):1-5.  [11]杨晓宏,梁丽.全面解读教育信息化[J].电化教育研究,2005,(1):27-33.  [12]李龙.信息化教育:教育技术发展的新阶段(下)[J].电化教育研究,2004,(5):32-36.  [13]李华,杨伟民.中美信息化教育之比较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7,(2):47-51.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zazhifabiao.com/lunwen/jyjx/jyjs/177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