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5-12-20 14:09:18 所属分类:教育理论 浏览量:
小学自然教育自始以来就一直处于一个比较重要的地位,其核心目标就是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教会学生用积极的态度理性地、实事求是地对待生活,解决生活实际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面向21世纪的新颁《科学课程标准》更加具体
小学自然教育自始以来就一直处于一个比较重要的地位,其核心目标就是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教会学生用积极的态度理性地、实事求是地对待生活,解决生活实际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面向21世纪的新颁《科学课程标准》更加具体地提出:自然课要悉心呵护学生的好奇心,并以探究活动为主,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广泛运用,为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好的技术支持环境,方便创建更具开放性和活动性的教育空间,有利于激发、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这不仅是基础教育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同时也体现了现代科学发展对未来创新人才的需要。
一、创设情景,激发科学探究的兴趣
自然学科本身的知识面之广,涉及面之多,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只靠自然课本中那简短的篇章根本无法满足学生对自然认识和探索的需要。而现代教育技术能轻松实现图、文、声、像等媒体的再现功能,使得知识的呈现方式更为多样化,有利于知识的获取和保持,并使得学习更轻松、更有趣。课堂中我们可以利用它创设一种新颖别致的探究情境,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激起他们渴求答案的迫切心情和继续学习的动机,实现并达到自主学习的目标。
如教学风霜雨露、火山地震等自然现象的形成时,可以先放一段这些自然现象的视频资料,把学生的思维引入“实景”中,激起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然后再引导着学生思考:录像上表现的是什么自然现象?这些现象又是怎么形成的?其背后有着什么样的科学道理等。
又如教学《眼睛的科学》一课时,我将瞳孔随光线强弱变化的视频资料用课件的形式演示出来后,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就集中了过来,并从中发现和提出:瞳孔为什么会随光线强弱变化而变化?眼睛的结构究竟是怎样的等系列问题。由于探究情景创设得当,在随后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会保持着持续探究的兴趣,并在兴趣的驱使下,开始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探索者和小组合作下的独立学习者,进而成为学习的主人,真正做到了自主学习、高效学习。
二、学会运用,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
基于网络的学习资源能为学生提供图文音像并茂的、交互式人机界面,能提供海量的知识与信息,能使学生的学习不受时间、空间和地域以及微观、宏观的限制,是真正意义上的开放性的学习资源。与一些传统的学习资源相比,网络资源更具全面性、选择性和交互性,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在学习过程中,当学生面对着各种纷繁芜杂的信息时,往往会被大量无用的信息所湮没。只有对信息去芜存菁、做出正确地分析处理后,才能更好地用至于学习。因此,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例如在学习《保持水土》一课时,我们就尝试着采用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教师不是直接灌输给学生某些知识,而是给学生一个话题,或者让学生自由组合,拟订出各自的研究主题,如我国水土流失的现状、保持水土的有效措施、水土流失与环境恶化等,然后各小组通过查阅图书、收看电视、上网浏览等方式收集能反映各自主题的文字、图片、音像、实物等资料,最后小组交流,对所收集资料进行甄别、筛选、加工、重新组合,制成科技小报,张贴在教室周围,让同学们自由观看,进行小组间的横向交流。课后还可以组织一个保护环境知识交流会,各小组通过讲故事、表演节目等方式汇报交流学习成果。通过上述的学习方法,不但可以逐步培养他们处理信息的能力,使学生学会从一大堆信息中找到自己所需要的资料,开阔思路,利于创新,而且由于学习的内容和目标是学生自主选择和发现的,每个学生都亲身经历了参与探究、获得体验、进行反思以及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因此相对于简约化的课堂知识学习,这种学习方式能使学生产生更深刻的体验和感悟更多的道理。学生在探究活动中,通过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探究时的相似过程,学习了自然知识与技能,加深了对身边世界的理解,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最终获得感受、体验并内化为一种自觉的科学探索行为,最终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三、发挥优势,加深对所探究知识的理解
自然课要求学生观察的内容很多,但有些内容需要观察的时间很长,当堂根本无法完成。现代教育技术却有着丰富的表现能力,利用它可以将许多在教室里或在当时当地无法看到, 但又必须让学生观察的事物展示在学生面前,再现事物发展的全过程,有目地的把学生的视野、思维引向教学重点,有效地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使学生在很短时间内完成观察任务。
例如在教学《蚕》、《青蛙》等内容时, 虽然我们可以通过课本上的照片来解释,也可以用相关标本进行直观教学,但实际效果总是不尽如人意。利用多媒体,我们便可以将它的卵期、幼虫期、成虫期的发育过程直观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跨越了时空限制,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此外,在教学中涉及到的一些珍禽异兽、古代生物、宇宙洪荒等很难见到的自然事物、景观,都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在学生眼前,使学生如临其境,印象深刻,不仅在知识上得到满足,而且学习情感、态度上更是得到整体提高,其效果是传统学习方式所无法比拟的。
实验在小学自然教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它是科学探究的重要一环,有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但是有些实验难度较大,如果只让学生看图、看文字说明或听教师讲解、看教师示范,往往会因记忆不清造成步骤错乱,甚至操作失误等。如《呼吸器官》中比较呼出和吸进的气体中氧气、二氧化碳的含量、《沸腾》一课中使用酒精灯加热试管水等实验,操作复杂,步骤繁琐,注意事项很多,如果利用多媒体课件,把实验操作方法和过程制成卡通图片、简单动画等加以形象演示,学生则很快知道了要领,这样,既增强了实验效果,避免了时间上的浪费,又能教给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加深对科学知识的理解,有目的地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四、 积极评价,形成良好的探究习惯
良好的探究习惯是指学生科学地设计实验、正确地使用器材等。在教学中我们尝试着利用各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引导、矫正学生的探究习惯,评价学生的探究活动,促进学生良好探究习惯的形成。如观看科学家成名小故事,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展示学生的实验报告单,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撰写实验报告的习惯;利用多媒体良好的人机交互性,适时鼓励操作正确的实验组,让学生直观地判断探究习惯的优劣,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探究习惯等。
“二十一世纪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古人亦云:“ 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科学知识是无穷尽的,新的知识还在迅速增长,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我们教给学生的知识也是有限的。因此,教师要在教学实际中充分利用好现代教育技术,促使学生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让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指导学生通过科学探究的学习方法,自己去寻求所需的知识,建构自己的科学体系,最终达到叶圣陶先生所说的:“ 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
参考文献:
《关于网络教学模式与常规教学模式》──何克抗
《中国电化教育》──2002
《探究式教学模式与现代教育技术》──北京景山学校 郭善渡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zazhifabiao.com/lunwen/jyjx/jyll/11534.html
上一篇:发展我国民办职业教育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