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坚持党的教育方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时间:2015-12-20 14:15:52 所属分类:教育理论 浏览量:
论文关键词;党的教育方针 高职教育 教学质量 社会需求 论文摘要: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是教育的生命,关系着学校的生存和教育的发展。提升高职教育的教学质量,应该围绕企业需求这一中心,以突出高职教育特色为重点,在尊重学生智能特点的前提下,沿着党的
论文关键词;党的教育方针 高职教育 教学质量 社会需求
论文摘要: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是教育的生命,关系着学校的生存和教育的发展。提升高职教育的教学质量,应该围绕企业需求这一中心,以突出高职教育特色为重点,在尊重学生智能特点的前提下,沿着党的教育方针这条主线,从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加强课程建设等方面加以改进和提升。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是教育的生命,关系着学校的生存和教育的发展。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客观要求,也是推动我国的高职教育朝着持续、稳定、健康方向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再认识
高职教育的教育教学质量是高职教育发展的根本保障,只有高职教育的教育教学质量得到保证,才会有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高职教育是以“以服务为宗旨”,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一种教育类型,具有高等性、职业性和教育性的特征。因此,应从满足社会需求、实践理论并重、注重个性培养和人的全面发展理念等方面对高职教育的教育教学质量进行重新审视。
1.满足社会需求是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宗旨体现
满足服务对象需求和让服务对象满意,是衡量任何一种服务质量的根本标准。高职教育“以服务为宗旨”,肩负着为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使。因此,高职教育只有以贴近市场经济变化、适应社会发展、满足企业需求、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为价值取向,自觉按照企业需求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和能力,契合用人单位对人才的使用标准,缩短毕业生与企业需求员工之间的差距,其教学效果才能得到社会认可,教学质量才能会让社会满意。
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社会问题,从宏观经济结构调整,到微观求职者的择业动机,都会对就业产生影响。但是,如果我们教育工作者眼睛向内反观自己,做深刻的自我剖析,这其中也有教育不能适应日益变化的社会,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社会需要的劳动者的知识技能,学校没有教给学生;学生在校学习的知识技能,社会又不需要,即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结构与社会需求不对称。在结构性失业人群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大学毕业生。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要实现充分、合理就业,使劳动者在就业前就具有必备的职业资格和能力,大力发展社会需求的高职教育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而供需错位下培养出来的毕业生,肯定不被社会接受,不受企业欢迎,错位的教学也无质量而言。因此,满足社会需求是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宗旨体现。
2.实践与理论并重是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特色体现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适应,掌握了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良好人文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的应用型人才。这类人才的特点主要是依赖操作技能和服务技能完成任务。换言之,高职教育是以培养学生职业道德、丰富学生职业知识、提高学生职业技能为目的教育活动,为学生能够从事某种职业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服务。这种教育兼容了高等性、职业性和教育性,实践与理论偏颇了任何一方都不能称其为高职教育。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是高职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的显著标志;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专业理论功底,又是高职教育区别于中职教育和职业培训的标志。
社会的发展已显示出,一个人一辈子固定在一个行业或一个岗位上的时代己经消失,高职教育也随之从就业教育走向了创业教育。然而,就业教育与创业教育具有两种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也有两种不同的教育质量观,前者以填补现有的、显见的就业岗位为价值取向,后者以创造性就业和创造新的就业岗位为目的。为适应社会的发展,高职教育的教育目标已由单纯针对职业岗位扩展到着眼于整个职业生涯,能力培养已由单纯满足上岗要求走向适应社会发展。现在的能力标准不是仅指操作能力,而是指综合的、满足行业要求的综合职业能力,包括知识、技能、经验、态度为完成职业任务所需要的能力,既有理论,也有实践。因此,实践理论并重是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特色体现。
3.注重个性培养是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科学体现
在我国现有的招生体制下,进人高职院校学习的学生,绝大多数是其高考成绩低于普通高校的考生。依传统的观点,他们是学习较差的学生,是高中阶段学校的弱势群体,是高考的失败者。这些观点不仅在某些成人中存在,而且很多高职学生也存在自卑心理。然而,在高职院校中也常常见到这样一种现象,例如,学生李某在数控机床技能方面见长,在全市技能大赛上屡次获奖,以全市第一名的成绩代表天津市参加全国数控技能大赛并取得佳绩,多家企业愿意高薪聘用,但是李某的英语能力却较差,考试一直不及格,按学校规定不能毕业。像李某这样的学生在高职院校中大有人在。因此,面对高职院校中这样的学生群体,高职教育工作者必须引起足够的深思—究竟以怎样更加科学的评价方法,按照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考察学生;以怎样更加科学的教育方法,针对高职学生的个性特点,扬长避短地进行因材施教。
高职教育中之所以出现类似学生李某这种尴尬情况,最根本的原因是没有解决好高职教育的人才观问题。美国哈佛大学教育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一个个体同时存在相对独立的八种智能,智能间不同的组合,便构成了个体间智能的差异。高职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他们是具有其本身智能特点的群体,对于不同的教育类型、不同的培养目标、不同的受教育群体,必须有不同的人才观、教育观、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尊重高职学生的智能倾向,因材施教,充分挖掘与发挥他们的智能强项,将有利于增强学生成才的信心,有利于增强教师培养人才的决心,注重学生个性培养是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科学体现。
4.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是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本质体现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五条明确指出“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国各类教育的总的指导思想,也是党的教育方针的核心内容。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应该在达到教育总目标的前提下保持高职教育的独特性,按照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把党的教育方针融人课程建设的各个要素之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未来教育的四大支柱—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共处、学会生存,高职教育既要教会学生职业技能—学会做事,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发展职业技能,在将来的职业生涯中保持可持续发展—学会学习;不仅要使学生有能力从事某种职业,还要使他们有能力融人社会—学会共处;要使学生在开发自己潜能的基础上,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成为社会需要的劳动者-一学会生存。高职教育发展的趋势,要求符合党和国家对职业教育的发展策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四条规定“实施职业教育必须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传授职业知识,培养职业技能,进行职业指导,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这也是党的教育方针在新形势下的具体运用。
我们正处在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发展、产业结构的变化必然对人的全面发展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在这样的时代中,只掌握生产过程某一环节的专门技术,难以承担日益具有个性化和创意化产品的生产任务;另一方面,知识经济也使产业的升级换代周期大为缩短,今天的朝阳企业,明天就可能成为夕阳企业。产业结构的迅速变化,使劳动者的劳动岗位变换加速,为了适应变化着的劳动力市场需求,高职教育必须摒弃功利化的教育目标,不能仅仅由“企业需求”驱动,还应该由“发展需求”驱动,努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是高职教育发展的理智抉择。对人才综合素质的审视与把握,不仅是高职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一种觉醒,而且也是顺应市场经济需求的一种自然回归。高职教育不仅让学生习得一技之长,更要使其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因此,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是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本质体现。
二、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策略
I.提升企业参与度,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教育的社会功能决定了高职院校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进程中,首先应该考虑的是:什么样的高职毕业生最受企业欢迎?高职毕业生就业之后如何迅速融入企业?高职学生在哪些方面需要进一步提升?要解决这些问题,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之路,提升企业在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中的参与度,使企业深层次地参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
所谓深层次地参与,就是根据行业、企业对人才类型的需求设置专业,以行业人才素质标准为依据,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一种学校育人标准与行业用人标准对接、双向监控、持续改进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校企共同设计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共同实施技能训练、顶岗实习、学生评价等教学环节,共同承担教学的组织和管理。教学场所由学校延伸到企业生产车间,教学评价由学校为主变为校企共同评价,实现学生能力培养与行业技术水平、岗位要求相适应的教学目标,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专业整体教学质量。
特别是在实训基地建设方面,有企业的深度参与,可大大提高学校的实训教学效果。实训基地的设备可在企业专家的指导下购买和摆设,为学生营造出真实的生产环境;实训基地的师资可聘请企业的能工巧匠担任,他们不仅能教授学生实践技能,还能将他们的实践经验及爱岗敬业的精神传授给学生;实训基地的实训项目可由企业的真实生产提供。学生在这种真实的生产情境中,不仅能练就操作技能,更能培养出企业需要的职业素养。
2.突出高职教育特色,坚持理论实践并重的课程建设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就是课程。课程是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将宏观的教育理论与微观的教育实践联系起来的一座桥梁。无论什么样的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培养目标,最终都必须借助这座桥梁才能实现;教育层次、教育类型之分,也集中反映在课程内容与课程结构的区别上。高职院校必须基于高职教育具有高等性、职业性和教育性的特点,创建富有高职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发挥课程应有的教育价值,实现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的课程建设一定要以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体现高职教育的特色和高职教育的教育价值观,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以职业能力为基础,但又不等同于中等职业教育的“技能本位”的课程观。在课程目标上,应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核心,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21世纪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多元化、多层次态势,仅拘泥于“岗位能力”的课程设置显然不符合社会发展趋势,高职院校要为不同需要的学习者提供不同的适用课程,以满足高职生个体发展差异性的客观需求。在课程内容上,应采取知识、技能、态度等要素综合化组合的策略,注重与行业(职业)标准接轨,为学生提供与其未来可能从事职业活动有关的知识与技能,不过分强调学生的逻辑思维培养,而是注重学生多元智能的开发,使教学更适合拓展学生的智能强项。在充分考虑职业需要和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让学生学到终身受益的知识和技能,使课程内容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针对性。在课程结构上,要打破传统高等教育所追求的学科内容系统化和学科结构系统化的体系,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对知识点进行重新排序,这不是对传统教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增减,而是追求知识点在工作过程中的系统化。在课程类型上,既要有能够培养学生职业思维、职业技能的专业课程,也要有能够培养学生创新和创业思维、创造能力以及人文素质的综合类课程,为学生发展兴趣爱好、发挥自身潜能和全面塑造自我提供服务,使学生的文化品位不断提升,成为既有职业能力,又有人文素养的人才,在科学开设必修课的同时,尽量为学生多开设一些限选课和选修课,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条件。
3.以多元智能理论为依据,重构评价体系
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根据人的智能结构和智能类型,采取适合的培养方式,发现人的潜能、发挥人的价值、发展人的个性。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具有较强的导向性,在保障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高职教育要有效地培养能够适应时代要求、满足企业需求的人才,必须使评价标准与培养目标符合同一价值取向,必须改革传统的评价体系,改革教学导向系统,使评价发挥其应有的导向功能、诊断功能和激励功能,为评价对象指明改进的目标,为教育管理和教育决策提供有用的信息和依据,为教师引导教学行动。
高职院校传统的、终结性的评价体系脱离了高职学生的群体特点,限制甚至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直接影响了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有必要重构教育教学评价体系。坚持人性化、多元化、科学性和发展性的评价原则,将评价标准、评价内容、评价形式和评价结果与学生的长期发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为学生就业和成长提供支持服务的评价体系。在构建评价体系时应做到: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成绩多层次化、评价内容多面化。
首先,评价主体多元化就是要打破单一主体评价格局,在原有评价主体基础上引入企业评价、班主任(或辅导员)评价、学生自评和学生间的互评。使评价更加符合职业规范,有利于学生的自我完善,有助于学生制定切合实际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其次,评价成绩多层次化就是要在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在教学上注重因材施教,使学生扬长避短,充分调动和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让学生集中精力发展自己的专长。再次,评价内容的多面化就是要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导下,不仅要注重高职生操作能力的评价,更要侧重高职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道德等方面的评价,既要体现教育机构对学生知识素质培养的目标,又要体现企业对就业者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的需求,即评价要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的高等性、职业性和教育性,引导学生综合发展,真正成为受企业欢迎的人才。
4知识、能力、态度,“三位一体”协调发展
根据高职教育的特征与功能,现代高职教育的教育教学质量应该是“三位一体”—知识、能力、态度融为一体的质量。因为,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也是提高人的整体素质的基础;能力是知识的外在表现,是知识的升华;态度是对职业认可度有使命感而形成的内在品质,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作用,不可分割。使学生将掌握知识、提升能力、学会做人与做事协调一致、全面发展,是契合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必然选择。
能够得到“德才兼备”的人才是企业的理想选择,而做不到“两全其美”时,企业宁可放弃那些“有才”,但职业道德欠缺之人,因为职业道德的缺失会影响到企业的形象和信誉。因此,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在加强专业理论教学,为学生今后能适应终身教育打下基础;加强对学生进行相应的职业技能训练,使毕业生能够迅速上岗的同时,特别要加强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注重对学生进行职业理想、职业认知、职业态度和职业责任教育,因为这些是学生形成高尚职业道德的基础。学校要将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素质培养作为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
首先,正确的职业理想是从业者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是其保持职业热情的源泉,也是其高质量地完成职业任务的动力,学校要加强对学生进行职业理想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科学、务实的职业理想。其次,重视对学生进行职业认知教育,要使学生清晰地认识到自己必须具备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综合素质。再次,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态度,培养学生对所学专业及未来可能从事职业的兴趣,积极挖掘学生对专业的兴趣点,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本专业乐趣和成就。只有从内心对职业产生了较强烈的情感,才能自觉地追求它、从事它,“爱岗”是“敬业”的基础,“爱岗”能够更好地“敬业”。第四,加强对学生进行职业责任教育。员工只有认识到自己所担负的责任,并把它变成自己内心的道德情感和信念,才能自觉自愿地从事本职工作,并表现出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另外,短时间内可以培养学生的某种职业技能,却不能培养出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而且良好职业道德的培养也不是经过一两次教育活动,或由几个教师就能完成的教育任务,必须经过有效的培养和熏陶,而且还要从学生走进高职院校的那天起就要进行,坚持系统性、全程性和全员性。
总之,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应该紧紧围绕企业需求这一中心,以突出高职教育特色为重点,在尊重学生智能特点的前提下,沿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这条主线,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加强课程建设,重构评价体系,培育出真正受企业欢迎的、具有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将高职教育办成人民满意的教育。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zazhifabiao.com/lunwen/jyjx/jyll/118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