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期刊

论创新教育对教师教育科学研究素质的要求

时间:2015-12-20 14:25:51 所属分类:教育理论 浏览量:

摘 要:教育科学研究素质是现代教师素质结构的重要内容,研究教师教育科学研究素质的结构,掌握教育科学研究素质形式的基本规律与途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教师;教育科学研究;素质结构 良好的教育科学研究素质,是广大教师进行教育科学研究,探

摘 要:教育科学研究素质是现代教师素质结构的重要内容,研究教师教育科学研究素质的结构,掌握教育科学研究素质形式的基本规律与途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教师;教育科学研究;素质结构

良好的教育科学研究素质,是广大教师进行教育科学研究,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指导教育教学实践,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因此,研究教师教育科学研究素质的结构、形成规律与途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教育科学研究素质是现代教师素质结构的重要内容

教育的科学研究素质是一个综合概念。它是教育者进行教育科学研究所必备的各种素质的质的要求,是教师在教育科学研究方面各种素质的集合体,它的作用是各种素质有机结合在一起的综合反映。教师的教育科学研究素质是一个时代性很强的课题。因为不同时代、不同社会、不同国家,对于教师的素质要求不尽一致。从世界范围看,人们对于教师科学研究素质的关注不过只有几十年的历史。在我国,人们倡导由“经验型教师”向“科研型教师”的转变,也是改革开放以来才有的事。应当说,重视教师科学研究素质的培养是近几年来世界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从传统上看,人们对教师素质的论述几乎都不涉及教师的科学研究素质,也就是说,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具有教育科学研究素质并不是一个好教师的必要条件。进入现代社会以来,随着各国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竞争的加剧,各国对人才规格的要求也显得越来越高,传统的、单一型的教师素质结构远远不能适应现代多元化社会的需求,不能培养出适合现代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于是,国际社会纷纷提出了许多教育改革的方案。在这些方案中,一些新概念渐渐为人们所接受,如“完整型教师”、“创造型教师”、“专家型教师”、“科研型教师”等,并成为现代师资队伍建设中的新焦点。这些改革方案的核心就是倡导加强对教师教育科学研究素质的研究与提高,以使教师素质实现完整化与科学化。

教育是一项极其复杂并具有高度创造性的实践活动。教育活动的水平及实践的质量,直接取决于其实施主体的素质。一般地讲,教师的道德修养、知识结构、教育能力等素质,规定着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做什么和怎么做。教师具备了上述素质,可以保证他们在一定水平从事教育实践,并取得相应的效果。但要使教师的教育活动更具有创造性,不断超越现有的水平,向更高层次发展,真正做到“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仅靠教师的上述素质是难以达到的。特别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知识更新的不断加速,对教育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使教育科学研究素质成为现代教师必备的素质。

二、教师教育科学研究素质的内涵

对于教师具备怎样的教育科学研究素质,目前尚没有一个统一界定。我们认为,教师的教育科学研究素质应当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教育科学研究的理论素质

1.基础理论。教育科学研究的基础理论是教师从事教育科学研究基础条件知识,主要有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科学方面的知识。它对教育科学研究最具有普遍指导意义。教育改革实践证明,如果教师没有教育基础理论方面的素养作前提,教育改革很难获得真正的发展,也很难把教育科学研究推向深入,后劲不足的问题不可避免。

2.专门理论。教育科学研究作为一项具体的科学实践,有其特定的研究对象、研究过程、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因而必然有其特定的研究规范和要求,形成为一门较为独立的学科。教师掌握教育科学研究的专门知识是保证教育科学研究规范性、有效性和科学性的前提和基础,教育科学研究理论涉及内容比较多,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关于教育科学研究原理与方法方面的知识。

教育科学研究原理与方法,是以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原理、规律和具体策略方法为研究对象的一门专门学科。它可以告诉广大教师如何进行教育科学研究以及有哪些规律必须遵循。如果说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是教师从事教育科学研究的基础性知识,那么教育科学研究原理与方法方面的知识则是教师从事教育科学研究的核心知识,离开了这一知识素质保证,任何一项教育研究都不能保证其科学性和有效性。

3.相关理论。教育的复杂性决定了教育科学研究的复杂性,要求教师除了必须掌握教育科学研究基本理论,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方面的知识以外,还须掌握与教育科学研究相关的其它学科理论。如政治学、哲学、伦理学、社会学、文化学、美学、科学学等。

(二)教育科学研究能力

教育科学研究能力指把教育科学研究的知识运用于教育科学研究情境,解决相应问题的实际操作能力。它是保证教育科学研究项目进行的必要条件,教师的教育科学研究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发现问题,恰当选题的能力

教育科学研究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能否选择对教学有重要意义和价值的问题进行研究,是教育科学研究必须首先面临的一个问题,它关系到教育科学研究的进程和结果。这就要求教师应当具有良好的选题能力。

教育科学研究选题的能力要求教师具有发现问题的敏锐性。不仅要能发现问题,而且还应能发现有重要价值的问题,亦即能选择有现实意义的、有预见、有创造性的、有可行性的问题。

2.查阅文献,进行设计的能力

查阅文献是贯穿教育科学研究工作始终的一项活动。教师能否有效地获取必要的信息和资料,是影响教育科学研究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师应当具备良好的查阅文献的能力。查阅文献的能力主要涉及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查找能力,即能够迅速准确地找到所需要的资料。二是阅读能力。查找的目的是为了阅读,但由于时间和精力所限,教师不可能阅读所有资料,必须能够有目的、有重点、有选择地进行阅读。

教师选定研究课题之后,必须对研究的过程进行设计,如以哪些学生为被试,用什么方法进行研究,研究结果以什么形式表现等。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更顺利地进行教育科学研究。因此,教育科学研究设计能力是教师进行科学研究必不可少的能力。

3.搜集资料,整理分析的能力

教育科学研究离不开资料的支持。资料的丰富与否直接影响教育科学研究的质量。在教育科学过程中,教师认识事实主要是通过搜集事实资料而实现的。资料的搜集通常可采用观察、调查、实验、文献等方法。在搜集资料时,教师应当尽量避免主观意向、态度倾向性影响,力求注重搜集资料的客观性;另外教师在资料收集时还应注意资料的全面性,不能仅仅收集对自己有利的资料,而不收集不利于证实自己假设的事实。

一般来讲,借助于查阅、观察、调查、实验等方法搜集到的资料是零乱无序的,而教育科学研究的根本任务就在于透过这些资料,去发现和研究现象中不断重复的、稳定巩固的、同一的东西,找到事物之间的内在的必然联系,也是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而要完成这一任务,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整理分析能力。整理分析能力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整理能力,即对所获得的资料进行分类、核查、筛选和汇总统计;二是指分析能力,即教师对整理后资料进行逻辑和统计分析的能力,通过定性与定量分析,提示所研究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4.文字表达能力

研究成果是研究过程的缩影,是研究过程结论的文字记载。研究工作进入撰写研究成果的阶段,也就是进入了研究工作的总结阶段。研究成果写得如何,关系到该项研究的理论价值与实用价值。教师在研究过程中要想把自己潜心研究得出的新认识、新思想、新办法等诉诸文字,通过教育科学研究报告或教育科学研究论文、著作等形式表达出来,从而更好地发挥教育研究成果的作用,若没有良好的书面表达能力是不行的。

(三)教育科学研究的道德素质

教师教育科学研究的道德素质是教师职业道德素质的重要内容,它主要是对教师从事教育科学研究活动的特殊道德要求和应具有的行为规范。其主要内容是:


1.坚持真理,勇于探索

教育科学研究过程是一个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探索教育规律的过程,也是一个追求真理的过程,教育科学研究过程十分艰苦,教师必须花费巨大的精力和心血,经常要突破空间与时间的界限进行工作,而且这种劳动和这种劳动所取得的报偿是难以相等的。只有不怕辛苦、不计得失、热爱真理、坚持真理,具有为真理而献身的精神,才能投身于教育科学研究的过程之中。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发现真理,找到教育发展规律,完成教育科学研究的任务。

2.实事求是,严谨治学

科学研究是严肃的事情,来不得半点虚假,进行教育科学研究,就应当坚持科学的治学态度,一丝不苟,严肃认真。无论是课题的选择、论证,还是课题的实施、检查,教师都当实事求是,科学对待,如实反映教育现象的本质和规律。在分析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数据的准确性、论据的充分性、逻辑的严密性、结论的科学性、解释的合理性等。

3.发扬民主,通力协作

发扬学术民主,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教育科学研究道德的重要内容。科学上有不同的学派,学术上有不同的观点,实践上有不同的做法,这一切都是科学研究过程中的正常现象。因此,在教育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应当坚持民主、科学的态度,正确对待各种不同的教育教学思想和方法体系。要学习和借鉴他人之长,补己之短,促进自身科学研究素质的提高和研究的深入。

教育科学研究过程往往需要教师之间的彼此支持与协作,这既是现代教育科学研究发展的要求,也是教师科学研究素质本身的要求。教育科学研究,特别是学校群众性的教育科学研究,对教师之间彼此相互协作的要求比较高。只有通力协作,互相配合,优势互补,才能保证研究的成功。

4.虚心好学,勇于创新

科学研究是一种创造性的认识活动。科学研究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创新是一切科学研究的本质特征。所谓创新,就是运用已知信息生产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这种“产品”可以是一种新思想,新观念,新方法,也可以是一项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等思维成果的物化状态。对于教育科学研究来说,就是探索教育领域中的未知,发现新的规律,得出新的结论,同时创造出新的更科学的研究方法,为培养未来社会所需要的创新人才服务。要培养创新人才,教师必须首先具备创新精神。那种按部就班、墨守成规、安于现状的传统教育运作方式,绝对不会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新人。从这层意义上讲,教师的创新精神,不仅是教育科学研究的需要,也是一名普通教师所具备的基本素质。科学需要创新,科学贵在创新,教育科学研究也是如此。

三、增强科学研究意识,端正科学研究态度,探索提高科学研究素质

教育科研意识即对教育科学研究意义、地位的正确认识和从事教育科学研究的需要和动机。教育科研意识是推动教育科学研究行为的内在动力。科研意识清晰且强烈,就能产生从事教育科研的决心和行动。要改变长期以来教师只重视日常教育教学工作,忽视科研的倾向,注意将教育与科研结合起来。首先要从教育事业的发展与教育科研的相互关系上提高认识。教育质量的高低,影响着学生素质的发展和公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影响着社会的发展。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为他们的全面发展打好基础,就需要教师认真研究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更新教育观念,大胆进行教育实验。其次,要从教师成长与科研的关系上提高认识。教师的成长不仅体现在对教材内容的熟练驾驭、教学方法的熟练运用,教学经验的积累和心理素质的成熟上,而且体现对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与规律及教育教学规律的把握上。这就需要教师进行教育科学研究,研究教材、教学方法、提炼教学经验,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研究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教学工作的关系等。进行教育科研工作,其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因此,它需要教师端正科研态度,树立严谨的作风,需要教师付出巨大的努力和心血。还需要教师革新陈旧的教育模式,大胆探索先进的教育模式。

(一)努力学习科学理论,认真借鉴众家之长

进行教育科学研究必须以科学理论为指导。科学理论包括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教育科学的基本理论及相关学科理论。通过学习理论,教师可以确立科学的价值观和掌握科学的方法论,同时也可以提高对教育现象的洞察力。教师学习教育科学理论,主要涉及两个层次的知识学习。一是中心层次知识的学习,即教育科学研究原理与方法知识的学习;二是外围周边层次知识的学习,即教育科学的相关知识学习。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应分清轻重缓急,先“中心”,后“外围”,以教育科研的专门知识为学习根本,在此基础上,进行“外围”学习。当然,教师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灵活地制定自己的进修方案。虚心学习与借鉴成功的教育教学改革经验,是提高科研素质的又一重要途径。一个人的直接经验毕竟有限,通过学习与借鉴间接经验不但可以丰富自己的知识经验体系,而且还可以避免走一些不必要的弯路,教师科研素质的修养与提高,同样需要广泛涉猎,博采众长,只有这样,教师的科研素质才能不断提高。

(二)参加科研实践,养成科研习惯

教育实践是教师提高自身研究素质的重要途径。教师应注意把科研与日常教育教学实践结合起来,实现科研、实践的一体化。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科研素质,必须积极投身到教育科研的实践中去。为此,①勇于实践。要解放思想,大胆创新,消除教育科研的神秘感,打破教师不能搞教育科研的思想束缚,敢于选择教育教学与班级管理中的问题,进行有计划有重点的研究;②勤于实践。要革除消极懒惰、坐等课题的思想,积极地寻找具有现实意义,特别是对教育教学实践具有直接指导作用的课题,使自己的教育科研紧贴教育教学实际变化的脉搏;③善于实践。要尽快学会和掌握教育科研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增强教育科研实践的有效性。

教师要养成科研的习惯,在繁忙的教学工作之余,抽时间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选择课题进行研究。从简单的、小的课题研究入手,在教育科研实践中提高自己的科研素质。

教师教育科学研究素质形成和提高,是一个逐步积累,潜移默化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学习教育科学理论的过程中,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只有日积月累,才能真正实现科研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施良方,崔允淳.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陈伯璋.教育研究方法的新取向:质的研究方法[M].台北:台北南宏图书公司,1990.

[3]王坦,张胜勇.现代教育科研[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3.

[4]秦文孝,肖自明.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基础[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zazhifabiao.com/lunwen/jyjx/jyll/122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