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发展合生态性思想探源
时间:2015-12-20 14:28:31 所属分类:教育理论 浏览量:
摘要:利益多元的主体观论文、差异发展的本质观、和谐共生的结构观、价值平等的伦理观是教育发展合生态性思想的四个方面的内容。教育发展合生态性思想的理论是建立在整体有机论基础之上的生态哲学,其逻辑依据是通过主动控制形成的教育生态系统智慧体的
摘要:利益多元的主体观论文、差异发展的本质观、和谐共生的结构观、价值平等的伦理观是教育发展合生态性思想的四个方面的内容。教育发展合生态性思想的理论是建立在整体有机论基础之上的生态哲学,其逻辑依据是通过主动控制形成的教育生态系统智慧体的特殊性,其理想的实现形式是形成合理有序的生态位模型。
关键词:教育发展;合生态性;教育生态
我国学者认为生态意识是一种社会意识,是根据社会生态系统运动规律,如何从最优角度反映和解决人与自然之间关系问题的认识。生态意识是生态活动的反映,是人对自己本质力量的自我意识的深层表现,反映了人对自己在社会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是以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科学认识和崭新哲学观念为基础的。
现代生态哲学作为当代人类生态意识的理性思考和提升的结晶,广泛影响教育思想的变革,催生了教育发展合生态性思想。教育发展的合生态性就是在生态哲学的指导下,利用教育生态系统的可控性、开放性等特殊社会属性,综合运用行政和市场等机制吸引多元化的生态主体进入教育生态系统,并引导系统中各生态主体利益的差异化,实现多元生态主体生态位的有效分离,达到多元生态主体的差异发展与和谐共生的动态平衡状态,以更好地满足人类现在和未来的教育需求,获得人的存在形式的提升。
这种教育发展的合生态性思想源于现代生态哲学的内在关联的世界观、整体有机的方法论和同一平等的价值观,依据教育生态系统的特殊性,体现在生态位理论之中。笔者将教育发展的合生态性思想概括为利益多元的主体观、差异发展的本质观、和谐共生的结构观、价值平等的伦理观等四个方面。实现教育的合生态性发展,就是要促进教育生态主体充分的差异的发展,实现“人”的存在方式的丰富与多样化。利益多元是人类需要的多元表现,差异发展则是人类的“类”的存在方式的最高追求,和谐共生是人类的“类”的存在方式的最高境界,价值平等是不同的“人”的存在方式的最佳平衡。
一、生态哲学是教育发展的合生态性思想的理论基础
生态哲学的世界观强调世界是一个具有内在关联的活的生态系统,它的科学方法建立在整体有机论基础之上,它的价值观倡导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同一性”。该世界观认为,世界是一个具有内在关联的活的生态系统,是由事物间动态的、非线性的、永无止境的相互作用组成的复杂关系网络,呈现为一个不可机械分割的有机整体。并且系统关系网络上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比各组成部分更为根本,这个关系网络整体就是处于其中的组成部分存在的环境。同时,生态哲学的基本方法,是强调事物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整体性,是整体决定部分而不是部分决定整体,即部分的性质是由整体的动力学性质决定的。由此,从
生态学以及生态方法中得到的启发是,在社会生态系统中,凡是有益于生态系统发展的要素都是生态主体,都是价值主体,因而都具有生存的权利,都是生存权利的主体,主体的生存权利来源于生态系统发展的需要。主体在整个生态系统中有自己的位置,只有当它有助于这个生态系统发展时,才会有自己的价值。
教育作为一个具有内在关联的活的生态系统,也是由教育生态因子相互作用形成的复杂关系网络。教育的各种要素都在这个活的生态系统中找到自身生存和发展的最佳的特殊利益,即利益多元化。同时从教育生态系统整体看,在这个有机整体中,教育的各种要素都是价值的主体,只要有利于教育生态系统的发展,它们的价值是平等的,并且依赖于教育生态系统而存在和发展,离开教育生态系统,各价值主体都是没有教育意义的,即价值平等化。因此,价值主体必须积极地为教育生态系统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从而获得自身的存在和发展。这种贡献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为教育生态系统发展直接做贡献,二是通过维护甚至推动其他价值主体利益发展从而获得有利于教育生态系统发展的间接贡献。任何特殊价值观(如教育中心主义)都会导致所有价值主体的利益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秩序的破坏。只有通过维护其他生态主体的利益才能获得自身的生存,达到与客体(包括其他生态因子和生态系统本身)的和谐共生。教育要充分尊重社会规律,社会资源是有限的,利用社会资源必须以资源的增殖为基础,否则,社会资源必然会日趋衰竭,教育也就失去生存的条件,人类也因此而失去发展机会。价值主体要实现“己欲立先立人”、“己欲达先达人”的目标,避免恶性竞争和共贫共衰,就需要在参与合理竞争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潜能,进行自主创新,开发出有特色的差异的资源空间和维度,最终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为系统作贡献的独特的主体结构和功能,这就是差异发展。
可见,教育发展的合生态性思想的“利益多元、价值平等、差异发展、和谐共生”基本观点就是生态哲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和价值观的具体化。教育发展的合生态性就是在尊重教育生态系统中各生态主体和系统整体发展利益的基础上,承认利益多元和价值平等,实现差异发展与和谐共生的平衡。利益多元意味着教育的每个生态主体在系统中的本体意义是不同的,有着各自的特殊利益追求。价值平等说明教育的每个生态主体对系统的存在与发展的意义是不可替代的,其存在是唯一的。差异发展就是各生态主体具有自身独特的发展道路,并通过促进其他生态主体的发展来获得自身的特殊利益。和谐共生即必须以理解的眼光和包容胸襟充分利用系统资源来发展自己并融入系统。这就是教育发展的合生态性思想的核心。利益多元和差异发展的实现形式就是各生态主体特殊生态位的形成,价值平等与和谐共生的结果就是各生态主体通过改变自身适应系统环境达到与其它生态主体的共荣共生。
二、教育生态系统的特殊性是教育发展的合生态性思想的逻辑依据
教育生态系统与生物生态系统不同,具有社会系统的可控性。教育生态系统是个智慧体,它的形成不是完全自然选择的结果,而是主动控制的产物。教育生态系统发展既有自身内在的逻辑,又有外部环境的影响。
从教育发展的内在逻辑看,教育的演化是一个自组织过程。自组织是指一种有序的教育结构自发形成、维持、演化的过程,即在没有特定外部干预的情况下由于教育系统内部组织相互作用而自行从无序到有序,从低序到高序,从一种有序到另一种有序的演化过程。自组织演化的动力来自内部要素之间复杂的非线性相互作用。相互作用是矛盾双方的吸引和排斥、竞争和协同。同时,教育的发展还是一个非线性过程。教育内部的各生态因子之间存在着复杂性的非线性的相互作用关系,既存在着相互促进的效应,即正反馈,也存在着教育发展的饱和效应,即负反馈。
从教育与外部环境的互动看,涨落、环境选择机制推动教育系统的进化。通过涨落,产生多种可供选择的可能,为教育系统的丰富多彩、种类多样、现象繁多等奠定了基础。第一,教育系统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结构,不是孤立的、封闭的,是处于一定的自然、社会环境之中,都要与外界环境进行一定的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第二,教育系统是一种处于“远离平衡态”的耗散结构。教育系统的耗散性主要表现在教育总是紧随外界自然条件、社会需求的变化,从外界汲取有益的养料不断地调适自身,追求更好地适应于外界变化,更有效地服务于社会。
教育发展的合生态性就是通过强化教育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提供适当的物质、信息和能量,来实现对教育演化的自组织过程的干预,从而消除或降低教育发展的饱和效应。由此,教育生态系统演化的自组织性与非线性是其发展合生态性的内在逻辑依据,进化的开放性和耗散性是其发展合生态性的外部控制依据。
三、生态位理论是教育发展的合生态性思想实现形式的客观概括
生态位是生态主体在系统中发展利益的具体表现。在生态学中,生态位是指生态系统中一个生态主体(包括个体、种群或物种)对资源的利用和对环境的适应性的总和,是其在时间和空间上所处的位置以及与其他相关生态主体间的功能关系。生态位理论揭示:每个生态主体在长期的生存竞争中都拥有一个最适合自身生存的时空位置——生态位。生态位的差异化是主体利益差异的表现,在教育生态系统内亦存在着生态位,如不同学校的特殊发展空间(包括层次和类型以及同类学校之间的特色化等),不同教师的职业空间,不同学生的学习空间(包括兴趣特长、学科优势、学习方式)等。教育生态位的水平反映教育主体利益的现实水平,教育生态位结构的合理性反映教育利益分配的合理性,也关系到教育生态系统发展的可持续性。
生态位结构是生态系统发展中资源利用效率高低的直观指标。如果两个生态主体共同占用同一资源位就会产生生态位的重叠现象。在资源环境无限丰富的情况下,生态主体生态位的重叠不会引起竞争,两者的生态位均呈扩充趋势。在资源环境有限的情况下,如果两者的生态位在某一维度上完全重叠,但在其它维度上的分割可能使竞争避免,形成共存的局面。如果在所有维度(包括资源维、时间维和空间维)上均重叠,竞争将不可避免。在实际中,由于资源的稀缺性,各生态主体都倾向于占据不同生态位,用相互补充来代替直接竞争。在竞争过程中通过生态位的分离来更有效地利用环境资源,以及通过资源的扩充来实现共同生存的目的。可见,在同一生态位上的生态主体之间存在竞争与排斥关系,不同生态位之间的生态主体则是相互依存关系。生态系统的平衡发展表现为由各生态主体的最合适生态位形成合理有序的生态位模型。教育发展的合生态性的实现形式就是形成合理有序的教育生态位结构。
因此,生态位理论给教育的启示是,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就要为每个教育主体创造机会,寻找特殊的生态位,形成既有竞争又有合作的合理的生态位结构,实现差异发展,从而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又保证教育效率。
参考文献:
〔1〕张光明,谢寿昌.生态位概念演变与展望〔J〕.生态学,1997(6).
〔2〕纪秋颖,林健.基于生态位原理的高等学校特色建设〔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3).
〔3〕孔凡茹,熊昌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下对数学教学的思考〔J〕.井冈山学院学报,2006(11).
〔4〕任金秋.生态价值学论纲〔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3(2).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zazhifabiao.com/lunwen/jyjx/jyll/124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