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期刊

培育仁爱品质 开拓“90后”大学生德育新视野

时间:2015-12-20 14:34:17 所属分类:教育理论 浏览量:

摘要:具有华夏文明特色的仁爱,是从人与人之间相亲相爱的道德情感所导出的道德规范,它既是儒家的核心思想和首要价值,也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基本价值观。90后大学生是中国未来的主人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通过以情育情,注重提升高校教

摘要:具有华夏文明特色的仁爱,是从人与人之间相亲相爱的道德情感所导出的道德规范,它既是儒家的核心思想和首要价值,也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基本价值观。90后大学生是中国未来的主人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通过以情育情,注重提升高校教育者的仁爱素养;培育仁爱文化,营造校园仁爱氛围;以校园网站为依托,占领仁爱网络教育阵地;以志愿形式的社会实践为平台,引导90后大学生体会仁爱品质,从而使他们以一种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的仁爱精神保持与他人之间的和谐关系,自觉承担起对社会、对祖国、对世界的责任,不断开拓90后大学生德育的新视野。
  关键词:仁爱;90后;培育;品质
  
  此文为浙江农林大学2009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一般项目《传统仁爱观对90后大学生道德教育的价值及其实现研究》的结题报告
  具有华夏文明特色的仁爱思想,作为一个古老而又永恒的话题,体现着一种道德要求,意味着奉献和或多或少的自我牺牲,“仁者爱人”是古往今来多少仁人志士追求的道德理想。90后大学生是知识与科技的领路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力军,他们的思想道德如何,直接关系着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在新的历史时期,通过不断整理、挖掘仁爱思想,努力实现中国传统仁爱思想的现代转换,代之以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内容,完全可以为90后大学生德育开辟一片崭新的天地,增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一、仁爱的历史内蕴
  仁爱,是从人与人之间相亲相爱的道德情感所导出的道德规范,它既是儒家的核心思想和首要价值,也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基本价值观,其内涵丰富,有着多方面的规定与要求。
  孔子首先提出了系统的仁爱学说。《论语·颜渊》中:“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这是孔子将其仁学的基本思想视为爱人的佐证。此后,“亚圣”孟子提出“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他主张通过“推恩”倡导人们之间互施“恻隐之心”。“习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的墨子提出“兼相爱,交相利”(《墨子·天志上》),主张人人相爱,关爱民众,反对以强凌弱。北宋的张载提出“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张载集·西铭篇》),他认为人与天地万物息息相关,是密不可分的统一整体,人与人之间不但要真诚相爱,亲如手足,还应把这种亲情推广到天地万物。近代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强调爱民众,天下为公,将仁爱升华为新的境界:“仁之定义,如唐韩愈所云:‘博爱之谓仁’,敢云适当。博爱云者,为公爱,而非私爱”;“能博爱者,即可谓之仁”(《军人精神教育》)。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爱社会主义成为中华儿女弘扬传统仁爱精神的新内涵。新时期,在国内、国际领域内的各种灾害面前,中华儿女向世人展现出的大爱无疆,无疑是新时代“生命诚可贵,仁爱价更高”的充分彰显。
  通过以上对仁爱历史内蕴的梳理,我们可以看出,具有华夏特色的仁爱将“仁”作为普遍的伦理原则,从最基本的伦常情怀出发,以“爱人”释“仁”,把对父母兄弟的爱作为圆心,由亲及疏,由近及远,层层外推,逐渐扩充到对宗族、国家和社会的爱,体现了一种多层次的道德要求。
  二、培育仁爱品质是90后大学生德育的现实需要
  仁爱所蕴含的是一种爱亲、爱他,由已及人、由人及物的思想,强调个人在人际关系中的道德义务,注重关怀、同情、尊重、体贴、帮助他人,体现无私的利他精神,反映处理人际关系的和谐意识。“仁爱即是人们对自己提出的要求,同时也帮助别人提高,所以能培养出理想的人格。”可以说,一个人只有怀着爱人之情才是有道德的人,而理想的人格正是在不断地引导、教育中得以实现的。
  回顾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可以说是一部中华儿女的爱国奋斗史,其中饱含着仁人志士为了国家甘愿舍生取义的伟大之爱。从这一意义而言,仁爱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月几易,仁爱精神已渗透于中华民族的血脉,形成了中华民族克己为人、见义勇为、当仁不让的独特个性,“仁者爱人”“亲仁善邻”“四海之内皆兄弟”更是伟大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
  90后大学生知识面广,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强,他们的自我意识较强,追求独立,张扬个性,创新能力较强。他们成长的家庭环境相对优越,社会环境相对复杂,这使得他们能够获得更为开阔的视野,但同时也面临更多的机会和诱惑。90后大学生是中国未来的主人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培育90后大学生的仁爱之心,引导他们爱亲人、爱他人、爱祖国、爱社会、爱世界,在自爱与爱他中以一种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的精神保持与他人之间的和谐关系,自觉承担起对社会、对祖国、对世界的责任,必将具有重要而深远的现实意义。
  三、运用多种形式培育90后大学生仁爱品质
  90后大学生仁爱品质的培养,只有在遵循他们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运用多种形式,才能不断提升90后大学生的仁爱品质。
  (一)以情育情,注重提升高校教育者的仁爱素养
  在培育90后大学生仁爱品质的过程中,高校教育者要充分发挥以身作则的作用。90后大学生是被教育的对象,从他们自身生理心理特点以及仁爱的特性出发,过于强调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角色,不利于仁爱教育的开展。正如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所说:“如果有人问我:我怎样能够以简单的公式概括我的教育经验的本质时,我就回答说,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培育90后大学生的仁爱品质,就要注重提升教师队伍的仁爱素养。在实际当中,高校教育者要注意淡化自身作为教育者的痕迹,努力走进90后大学生的心灵深处,以一颗关怀的心去解读他们的疑问,呵护他们的身心,在提升自身学术水平的同时,注重提升自身的仁爱素养,成为90后大学生心目中践行仁爱的楷模。
(二)培育仁爱文化,营造校园仁爱氛围
  什么样的校园环境就会营造什么样的教育氛围,对于仁爱教育来说,要努力培育校园仁爱文化,营造一个培育爱心、激发爱心的仁爱氛围。首先,学校在外部环境和管理制度上要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和人道主义的精神,增强对师生的人文关怀,努力建立一种健康、合作、积极向上、充满和谐的人际关系。其次,整合仁爱典型,进行系列讲座、典型范例讨论。从古到今,彰显仁爱精神的仁人志士层出不穷,一个个仁爱典型向人们生动地诉说着“仁者爱人”的故事,其中体现和昭示的仁爱精神与90后大学生仁爱教育的内在特质相契合,能够对他们产生强烈的感染力和感召力。再次,要利用校园社团活动,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仁爱精神,开展多种形式的仁爱践行活动。通过与贫困学生“一帮一”等活动,形成相互关心、相互爱护的仁爱风尚,让90后大学生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激发90后大学生的无限爱心,掀起仁爱教育的高潮。
  (三)以校园网站为依托,占领仁爱网络教育阵地
  不可置疑,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互联网已经成为90后大学生开拓视野,获取知识的重要窗口,更是高校德育的重要阵地。胡锦涛总书记早在共青团十四届四中全会上就强调“团组织要认真研究互联网对青年思想带来的影响,努力建设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阵地,打好网上宣传教育的主动仗”。高校德育只有紧密联系实际,抓住社会重大事件,不断更新校园网站的宣传内容,才能建设好这一新阵地。因此,校园网站要在净化网络环境,采取“堵”的同时,还要加大网络相关仁爱教育的宣传力度,在二者的结合下,更好地发挥网络阵地的教育作用。
  (四)以志愿形式的社会实践为平台,引导90后大学生体认仁爱品质
  仁,是由外向内的反省,自觉而生发的对人、对己的要求;爱人,是自反自觉的结果,是仁的外在显现。仁爱被视为个体美德,注重关切人的善良本性,倡导仁爱情感、智慧与行为的统一。仁爱他人、关心社会、奉献祖国是培育90后大学生仁爱品质的根本目的,也是培育90后大学生仁爱品质的出发点和归宿。90后大学生能够在志愿实践的体验中认同仁爱这种美好的品质,又在认同中得以深切地体验。因此,高校应将仁爱教育与社会志愿实践相结合,精心组织各种社会志愿实践活动,引导90后大学生将内心深处的仁爱之情内化为自身的良好品质,外化为仁爱行为。灾难面前能够彰显仁爱品质,催生内存于90后大学生的仁爱之心。在2008年的冰雪灾害、5·12汶川大地震、2010年的玉树地震等大灾大难面前,无数人用鲜血和生命浇铸了永恒的仁爱,生动地诉说着一个个仁者爱人的故事,向世人展示了中华儿女在大灾面前的大爱无疆。要以这些重大事件为契机,有针对性地创设志愿实践平台,鼓励90后大学生凭借自身的优势,踊跃投身各种灾后重建的志愿工作当中,使其在深入社会、接触实际中体验仁爱的价值,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将伟大的仁爱精神升华为自己内心的精神支柱。
  参考文献:
  [1]张岱年.孔子与中国文化[C].中华孔子研究所:孔子研究论文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7,(1):11.
  [2]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Z].人民出版社,2007,(33).
  [3]马卡连柯.论共产主义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270.
  4]胡锦涛.在共青团十四届四中全会上的讲话(节选)[EB/OL],(2004-05-14).http://www.sina.com.cn
  [5]秦树理.强化爱心培育,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精神[J].郑州大学学报,2007,(2).
  [6]姚轶琳.90后青少年仁爱教育研究[D].郑州大学,2010.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zazhifabiao.com/lunwen/jyjx/jyll/127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