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细读与外国文学教学改革
时间:2015-12-20 14:34:39 所属分类:教育理论 浏览量:
摘要:文本细读是论文一种阅读方法。传统的外国文学教学重理论与史料而轻文本,致使很多大学生对文本的解读能力非常低。因此,外国文学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关键词:外国文学教学;文本;细读 一、文本细读的涵义 文本细读来自于20世纪英美新批评文论
摘要:文本细读是论文一种阅读方法。传统的外国文学教学重理论与史料而轻文本,致使很多大学生对文本的解读能力非常低。因此,外国文学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关键词:外国文学教学;文本;细读
一、文本细读的涵义
文本细读来自于20世纪英美新批评文论。其定义为:“美国‘新批评’派的文学主张之一。细读(close reading)指细密地研究作品的上下文及其言外之意,它要求批评家注解每一个词的含义,发现词句之间的精微联系,包括词语的选择和搭配、隐呈程度不等的意象的组织等等。……只有经过这样细致的分析,才能见出一部作品的总体,从而确定其艺术价值。”〔1〕孙绍振教授也曾指出,我国文学评论长期以来长于宏观的概括,缺乏微观的分析,重视演绎而轻视归纳,粗心大意的感想和印象式概括流行,真知灼见的艺术分析少见,这与新批评式的针对作品局部的细读,以及结构主义的针对作品整体的分析的缺乏不无关系。〔2〕
文学,它首先是一门艺术。只有将它的艺术特性细细地品味出来,感受出来,才能给作品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进而才能确认它在文学历史长河中的地位与价值。文学以语言为载体,而文字又是语言的重要表征,因此,由文字符号构成的文学文本就成了文学艺术的重要呈现方式。作家的思想、对社会的记录与表现等等都大多需要通过文本而获得一个物化的存在方式。美国当代有名的文艺学家MH艾布拉姆斯在其著作《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中提出,文学作为一种活动,总是由作品、作家、读者和世界等四个要素构成,〔3〕因此研究文学的时候必然得兼顾四者才可能获取一个比较正确的结论。读者只有在与文本有了足够的亲密接触的基础上,才能真正理解文学的艺术魅力并进而进行研究和解说。比如钱理群先生主编的《文学名著导读》等著作,孙绍振教授的文本细读论坛,以及陈思和先生关注细读的研究论文和课程〔5〕,对我们的文学文本细读起了良好的示范、引导作用。人为地为学生制造一个进行文学文本阅读的氛围、环境,使其可以更快、更好地融入文学作品中去,从而接触经典、感受魅力。
二、对外国文学教学改革的建议
在当今高校中文系主干课程外国文学(随着形势的发展,大多数高校的外国文学课程已变更为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教学中,现在大体的情形是:台上,老师声情并茂、神情飞扬;台下,学生对老师的提问和暗示要么心领神会,尽显默契,要么一脸茫然。学生通过跟老师的交流,大多数情形下是所谓的“一介绍作家生平,二复述故事情节或剧情及主旨,三特色”的程序,学生依然习惯于模仿教师非常喜欢运用的“作者通过以XX表达XX”这一通用的公式。这种现象延续的情形就是:中文专业的学生习惯于听老师讲——这与文学史课时限制、本身性质等方面因素有关——文学史更关注总体和阶段性的文学现象,对具体文学作品的解读则相对比较少。这也使一批学生满足于跳过作品阅读,直接记忆别人的关于该作品的各种观点和结论。此情形出现的原因,不外乎我们的教育方式存在问题、教师自身在对文学作品进行理解时所选择的立足点错误及学生自身生活阅历的不足。前面两点不用多加解释,重要的在于分析学生。由于年龄、社会经验等方面的限制,大多数学生的阅历相对而言不是很丰富,这阻挡了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深入理解。我们必须看到,学生并不是真的不愿意或不想阅读文学作品,问题的关键在于他们真的不知道如何去进行阅读,如何去感受作品。目前大部分高校外国文学教学方面也一样,文学思潮和史料知识占据了相关课程的主要内容,各种考核也以文学史知识为主,课堂上的文本分析则越来越走向简单化和程式化。因为教师(研究者)不重视对文本的研究,很难有对作品分析的独立见解,就只能以教材上的结论作为“定论”来规范,从而严重制约了学生自由思考的空间和学习兴趣。受其影响,学生在论文选题时往往会选择那些“更具综合性”和“宏大意义”的题目进行研究,因为他们的老师早就告诫他们说,具体作家作品的研究“格局太小”、“价值不大”。可以说,文本细读似乎正在远离文学研究和教学的“大雅之堂”。这其实是一个很大的误区。因为,虽然由于社会科层化的深入、文化网络的完善,文化环境对文学发展的影响意义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在文学研究中拓展文化的视角很有必要,也是具有必然性的事情,但文学的根本毕竟是作品,文学的魅力、影响和意义也主要来自于作品。离开了作品,就不存在什么文学史,文学思潮、文学环境也失去了依附的基础。作为文学研究来说,最基本的无疑是对作品的研究;只有深入地阅读、分析和发掘出文学作品的意义、魅力,才能真正体会出文学的真义,才能生发出对各种文学思潮与文化思潮的研究。那么,就目前的情形而言,何种方式的训练才能使学生学会欣赏文学作品、了解文学阅读的基本知识呢?我认为,在外国文学教学中,应该鼓励采取文本细读方式与其他常规模式相结合的
方法。外国文学教学的主旨就在于使学生应能系统地掌握外国文学的发展史,并能结合所学哲学、文学理论等知识对外国文学史上的各类文学现象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实事求是的分析。特别要掌握外国文学的发展规律,文学作品的基本内容与艺术特点,文学人物的性格特征等,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诚如学者王卫平所说:“文学课教学的目的不仅仅在于教给学生文学知识,更在于使学生获得文学审美能力、文学想像能力以及能力。大学中文系学生的培养目标应该是使学生具有深厚的人文知识、深刻的人文思想、敏锐的审美感悟能力、丰富的想像能力和较强的能力。”〔4〕
参考文献:
〔1〕鲍昌主编.文学艺术新术语词典〔K〕,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7:316.
〔2〕孙绍振.西方的文论引进和我国文学经典的解读〔J〕,文学评论,1999(5).
〔3〕〔美〕MH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M〕.郦稚牛,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5-6.
〔4〕王卫平.师范大学文学课教学的困惑、问题与出路〔J〕.北京大学学报,2003(5).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zazhifabiao.com/lunwen/jyjx/jyll/127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