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自主发展的途径和策略
时间:2015-12-20 14:35:17 所属分类:教育理论 浏览量:
随着我国加入WTO,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将更加深入地发展和完善,社会生活将发生更大程度、更多层面、更深层次和更广范围的剧烈变革,多元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多种经济形式的并存与竞争,多彩生活方式的展示与诱惑,要求在社会中求生
随着我国加入WTO,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将更加深入地发展和完善,社会生活将发生更大程度、更多层面、更深层次和更广范围的剧烈变革,多元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多种经济形式的并存与竞争,多彩生活方式的展示与诱惑,要求在社会中求生存、求发展的个体和群体必须学会自主选择,成为自由自在、自主自觉的社会主体和个人主体。学校教育必须把握时代脉搏,倾听社会对主体人格的这种强烈呼唤,在培育适应时代要求的社会主体和个人主体上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而教师的主体人格是由教师自身自觉能动的教育教学实践凝铸而成的,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持续不断地与社会环境、教育情境进行交互作用的产物。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地与教育对象、其他教师及教育情境中其他在场或不在场的教育实践者进行彼此对话、共同磋商,从而能动生成自身的主体人格;教师的主体人格是教师在持续不断地反思自身教育教学经验的过程中逐步确认的。教师能动性的教育教学实践既激活了作为外部世界的教育对象、教师他人及各种教育资源,同时更激活了自身的各种潜能,使自身主体人格发展的各个方面由发展的可能转化成为发展的现实。因此,教师的主体人格无论是自我意识、创造性品质及是非判断能力、批判精神和意志品质的形成,都是教师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自主建构的。
一、与世界的交流和共享中建构教师主体人格
在教师个体与其赖以生存的社会共同体之间始终存在着一种相互关系,这种相互关系是“作为自我的两个方面的‘主我’与‘客我’”的相互作用,“客我”体现共同体中他人的态度,是自我对他人对自我的期望的内在化,他代表自我的被动性、社会性的一面,而“主我”则代表自我主动性的、生物性的一面。教师在教育实践的参与中,主动接纳共同体中他人的态度,采用共同体普遍认可的行为方式,从而在承认他人中承认自身,维护自我的存在,使自己成为共同体中的一员,这是“客我”的一面;而同时教师个体又“以属于一个共同体这样一种合作过程中表现他自己,成为他自己”。教师个体一方面采取教师共同体及学生他者所期望的态度和方式行动,同时又从自身的特点出发,在具体的教育环境中携带富有个人特点的教育教学方式作用于教师共同体和学生。教师的主体人格就是在这样一种交流与共享的实践过程中逐步建构和完善的。教育实践的主体际性必然使得教师的本身价值在教育对象——学生主体人格的建构中日渐凸现,教育实践造就了受教育者主体,亦促进了教育自身的主体人格的建构。
为此,教师将自身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社会实践和教育教学实践之中,采取一种开放的姿态,与教育世界之外的他者,与教育世界之内的教育对象、其他教师及其他在场或不在场的教育实践者进行当下的或历时的主体际交往,就会在体察他人的思想、观念、情感的过程中学会体察自身,在理解和关怀他人的过程中学会理解和关怀自己。这样一来,每个教师就能在与不同教育情境的交往对象的交流和共享中不断地发现自我、他人和社会,自觉地调整自我发展的方向,优化自身教育实践的策略,学会对自己的行为反应施加恰当的控制,从而建构起与时代要求相契合的教师主体人格。
教师成长的现实告诉我们,一个教师在开始从教时,对于做什么样的教师、想怎样实现自己,可能怀有明确的想法。每个教师或许想以自己曾十分钦佩的某个教师为榜样加以模仿,或许通过避免所有教过我的老师的缺陷来建构自己。也许一个教师确实热爱自己心目中的教师这一角色,想以独特方式与学生打交道,极力想把课上得生动活泼,甚至可能认为学生会特别喜欢上自己的课。这类自我建构,开始时可能起点作用,但是久而久之都会化为灰烬。这个现实警示我们,一个教师认为自己愿意当什么样的教师与教学中面临的实际情况之间,存在着深刻的不协调,并给教师提出了特殊挑战,即一个教师能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教育者,并不取决于教师本人及其自我理解,而必须在自己与当下面对的事物之间的关系中求得,这就意味着教师必须走出自我中心,关爱世界、关爱他人、关达自己的学生,不是事先决定好怎样让他们成为自己所希望的样子,而是以这样的方式接受他们——接受教师自身与教育中他者之间彼此的局限性,而不只是想象中的可能性。如此,我们才能与教育中之他者达到经验共享,师生之间相互引导,臻于成熟,贡献各自的才干。
二、在自我审视和反思中确认教师的主体人格
教师主体人格的形成意味着其人格尊严的获得和职业生命力的生成,意味着其独特的、有别于他者的社会形象和地位的确立。这就要求教师成为一个自身实践的研究者,通过对自身教育实践的研究,提高教师对自身实践的自觉意识,促进教师对自身行动的理解,从而提高教师教育教学的理性程度,既改进了教育教学实践,亦促进了教师自身教育观念的转变、教育行为的不断改善。通过教育教学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对自我实践的经验进行自我审视和反思,就能不断加深对教育教学规律的认识,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的能力和水平,以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着的社会和教育对象对教育的要求。反思就是对自身教学实践的各环节进行再分析和再评价,是教师对自身存在的教育观念和实践行为的能动反省和剖析;反思是从教师个体实际教学活动出发的自我解剖,更是教师群体的合作探讨、协作提升。通过不断反思可以克服我们头脑中陈旧落后的教育观念,形成科学的教育理念;通过不断反思可以革除我们习惯性的、无效的教育教学方式,形成更为快捷高效的教育教学策略和行为。
而教师反思的起点则是教师自我实践中的“问题”,因为“反思作为自我认识和实践,只有以自我实践中所暴露的问题为基础和前提,才是有力量和有效果的”。这种教师自我实践中的“问题”整合了教师内在的深层的意识结构中对教育教学的习惯性观念和与之相应的外在行为方式,只有通过教师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在实践中,教师的教育观念和相应的行为习惯经受有意的挑战,在遭遇挫折和碰壁之后,才会引发教师的理论迷惘和实践困惑,从而进一步激发教师对自我实践的审视和反思。这种反思既不是对教师某些不合时宜的教育教学行为的就事论事的改进,也不是对教师某些过时的教育观念的流于空泛形式的改造和更新,而是以对“教师自我实践中的问题”为载体的观念与行为相统一的关联整体的反省和剖析。具体地说,教师对教育教学的实践反思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广泛收集资料,筛选反思对象。教师须在日常工作中有意识地积累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并从习以为常的教育现象、教育事件中筛选出问题性经验作为批判性分析的对象。教师可以通过课后备课收集教学中的反馈信息加以修改和完善教案,明确课堂改进的方向和措施;也可以通过写日记的方式记录自己每天的教学工作中存在的经验和教训、问题和缺点;还可以在上课和作业批改后主动征求和了解学生意见,并详尽记录教学背景、效果、上课的具体感觉以及存在的问题,这一环节可以帮助教师逐步形成“挑剔问题”的意识,使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充分显示出来,为有针对性地制订改进计划创造良好条件。
二是围绕“问题”搜集相关信息,形成对问题情境的明确分析框架。针对从教学实践中“挑剔”出来的问题,教师一方面在自己已有的知识中搜集与之相关的信息,另一方面须通过查阅专业书籍来获取相应信息,还可以通过请教其他教师或相关的专业人员来获取信息。通过对与问题相关的各类信息的分析与综合,形成对问题情境的明确分析框架,建立起各种假设来剖析以往教学实践中的现象,对相应问题作出解释,从而使存在的问题得以解决,使成功的经验得以提炼和升华。
三是把握反思程序和内容,改进和提升教学的观念和行为方式。教师可以通过课后备课对自己课前预定的教学目标和要求的实现程度进行自我解读和反省,发现成功经验,找出存在问题。在此基础上探寻与成功体验和存在问题相对应的教学情境、师生行为、情感体验,并对行为背后所隐含的师生双方的信念、价值观(教师的教育观、学生的学习观)等进行深刻的剖析,归结出成功的原因,使成功经验得以提升;解析出问题的症结所在,从而明确教育教学的改进方向和策略。教师还可以通过相互间的观摩与分析,交流各自从不同视角所观察到的教学情境的描述,在集思广益中、在共商共享中、在你、我的平等互惠的对话中进行协作反思,既促进教师个体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更新,为教师个体寻找解决问题的新思想、新策略提供丰富的素材,同时又为教师共同体的发展增添了鲜活生动的范例。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zazhifabiao.com/lunwen/jyjx/jyll/127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