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期刊

浅析“和乐教育’’思想与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之研究

时间:2015-12-20 14:36:12 所属分类:教育理论 浏览量:

论文关键词:孔子 和乐教育 体育教育改革 健康第一 论文摘要:“和乐教育”思想是孔子教育思想的典型代表,文章在对“和”“乐”教育思想的阐释的基础上,结合新形势下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全面贯彻“健康第一”教育思想的现状,提出“和乐教育”思想融入高等体

论文关键词:孔子 和乐教育 体育教育改革 健康第一
  论文摘要:“和乐教育”思想是孔子教育思想的典型代表,文章在对“和”“乐”教育思想的阐释的基础上,结合新形势下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全面贯彻“健康第一”教育思想的现状,提出“和乐教育”思想融入高等体育课程改革是发展人才战略和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希望相关论述能对高等体育教育改革有些许借鉴。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通过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和坚持精神。”由此而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目前教育改革的主要任务,也是新世纪培养人才的重要举措。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就应该使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发挥最大潜力,接受科学的体育锻炼,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普通高校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已经束缚了体育教师的思维方式,使教师陷入规定的、条框式的教学模式之中,严重影响着高校体育的发展,造成学生喜爱体育而不喜欢上体育课的局面。
  孔子一生追求“和”“乐”,目的就是力图使当时的社会达到统一,虽然他的思想在当时是为统治阶级服务,但是结合现代社会发展观来看,他的这种“和”“乐”思想,不仅仅符合辩证唯物关于矛盾对立统一的法则,也符合我们现在所追求“和谐”社会这一目标,继承和借鉴孔子的这一思想,把“和”、“乐”的思想运用到现代体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改革中去,促进高等学校培养出更适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1“和乐教育”思想概述
  1.1“和乐教育”思想的内涵
  “和乐”一词据《词源》解释为“和睦安乐也”。所谓“和乐教育”思想,是指从我国现行教育方针和孔子教育思想出发,从整体性的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人手,努力创建和谐的育人环境,促进教师乐教、学生乐学;通过乐教乐学,尽最大可能发挥高校体育课程的教育功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
  创建和谐育人环境包括学校领导、教师与学生人际关系的和谐、教学与学的和谐、教学方法、情境与教学目标、内容的和谐、各科教学之间的和谐、课内与课外活动的和谐、教学与教育的和谐、学校、家庭、社会的和谐。乐教、乐学指领导采取种种措施,创造良好条件,促进教师热爱本职工作,忠诚教育事业,乐于从教;教师采取种种方法激发学生兴趣,教会学生学习,使学生会学、乐学,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包括知识与能力的和谐发展,生理和心理的和谐发展,德智体美劳的和谐发展,以及共性与个性的和谐发展。这就是“和乐教育”思想的基本内涵。
  1.2“和乐教育”与高等体育课程的关系
  孔子说:“礼之用,和为贵。”讲“礼”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和”。所以,孔子思想的核心不是‘礼’,不是‘仁’,也不是‘中庸’,而是‘和”’。高等院校的学生由于身心正处于发展的特殊阶段,所以,挖掘和借鉴孔子关于“和为贵”这一思想,结合高等院校体育课程改革,使课程设置、育人环境、教学任务、内容与形式与学生、教师和社会的需要达到“和谐”的境界,这无疑是培养现代社会所需要人才的必由之路。

  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提倡“乐”学,既是孔子重要的教育手段,也是孔子重要的教学原则。把“和乐教育”引入高等院校的体育课程改革中,就是要继承孔子关于“乐学”的思想,变被动为主动,变消极为积极,采取适合社会发展和学生需要的体育课程,培养学生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进取精神,在培养学生“乐学”体育的同时,提高教师的“乐教”体育的意识,使高校体育课程更好的促进高等教育培养出真正的“乐于”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
  2“和乐教育”融入高等院校体育课程改革的现实意义
  “和乐教育”以在和谐社会背景下,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人为目标,是从生理、心理、知识、社会、娱乐、健康、生活等多方面,并且每个方面相互连接,相互贯通,相互渗透,相互依赖。实施“和乐教育”就是要继承孔子的“乐学教育”思想为基本,结合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和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的基本情况,采用“和”与“乐”的方式,对我国高等院校的体育课程进行的改革,一方面,丰富课程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过去的“要我锻炼”为“我要锻炼”,另一方面,使课程改革“乐于”教师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趣味盎然,真正做到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
  2.1课程改革“和乐于”社会的发展要求
  所谓“和”,就是说任何一种社会制度中,高等体育课程改革都不可能超越特定的政治范畴,即“和”于当时的政治范畴,它体现时代、社会的政治发展要求,即“乐”于当时的政治需要,否则将被淘汰。
  恩格斯指出:“生产以及随生产而来的产品是一切社会制度的基础;……所以,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应当在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革中去寻找。”因此,生产力发展和经济水平是人类社会活动,包括教育活动(含体育课程)的最基本的原动力和决定性因素,我们高等院校体育课程设置的产生和发展同时是经济因素直接的或者是间接的影响结果。所以,高等院校体育课程的设置必须在一定程度上“和”于现今的经济社会对全面发展人才的要求.同时也必须“乐”于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
  2.2课程改革“和乐于”学生思想发展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对体育课程也有着独特的要求,所以我们在进行体育课程改革的同时,应该使体育课程的设置与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必须相和谐统一。学生作为教育的对象和主体,直接制约着课程发展,换而言之,课程设置的好坏,以及产生的效果,都必须通过学生才能体现出来,所以课程的编制和实施,必须“和”于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所谓“乐”,即是指在课程的设置的同时,我们还要注意学生的兴趣爱好,在一定的程度上“乐”于学生,使学生对体育课程产生兴趣和爱好,才能真正的起到体育教育培养的效果
  2.2.1“乐和教育”能充分的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
  “乐和教育”的本质就是承认学生的主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强调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激发调动学生的自由性和积极性,以达到培养能力、发展个性的目的。“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人们的社会历史始终只是他们个体发展的历史,而不管他们是否意识到这一点”。这些充分的反映出马克思重视个体人的价值、人的个性、人的主体地位。这些关于人的思想学说是“乐和教育”思想的哲学基础,也是我们在进行高等教育体育课程改革的思想基础。
2.2.2“和乐教育”思想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形成积极情感
  人的心理系统是由认知和情意两大系统构成的,在人进行各种活动中,人的心理两大系统时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大学生的学习也是由认识和情意两大系统共同参与的,大学生对体育知识技能的掌握,对体育知识技能到体育能力的转变都不是仅仅由认知系统实现的,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都有情意系统的参与,并借助内在的动力因素为媒介来时限的。只有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各种课程的独特的快乐感和喜悦感,体验到在学习中取得成功和进步的积极情感,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才能真正的提高课程的效果,也就是真正起到“乐于”学生情感的要求。如:适当的开展选修课、鼓励学生社团开设多种项目的体育协会等等,都能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学习、参与动机,培养其积极的情感,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当然在进行体育教学改革的同时,注意学生个体的差异性,能够真正的做到“乐”于学生的“因材施教”。
  2.2.3“和乐思想”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教育思想过分的强调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主体地位、主导作用,认为学生只是一个可教育培养的客体,只是被动的接受体育教师的培养,结果导致了学生主体地位的丧失、自觉积极性的泯灭。“和乐教育”思想特别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认为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有不同的个性,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课程只有在得到学生的认可支持后,才能发挥作用。另外学生从事学习的基础、学习目标与个性心理特征、生理特征、学习方式方法等各不相同。我们体育工作者应该尽最大可能调整我们高校现行的体育课程,使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在最大限度内发挥。
  2.3“和乐教育”思想“和乐于”课程改革的要求
  从我国高校目前开设的体育课程看来,已经有很多年没有根本性的变化,但是社会发展要求我们对课程的设置必须符合社会的要求,即“和”于学生与社会的发展。当然,仅仅“和”还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达到“乐”,即体育课程的设置既要“乐”于学生又要“乐”于社会发展的要求。总之,高校体育课程与学生之间、与社会之间、学生与社会之间是一个统一的、共同作用的过程,只有达到一个相互的和谐,才会共同更好的发展,而高校体育课程的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3“和乐教育”融入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途径
  3.1转变高校体育教育观
  高等体育课程的教学与中小学体育课程的教学有所不同,主要体现在其教育目标上,高校体育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观念的培养,在培养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体育教育观念,转变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念,要相信学生,让其了解教学过程,参与教学方案的设计、场地和器材的布置,使其在体育学习中学会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锻炼、自我评价的方法,从中体验到体育运动的真正乐趣,为树立终身体育观奠定基础,以更好地实现从“以物为本”向“以人为本”的转变;实现“生物体育观”向“人文体育观”的转变;实现“体育人文精神”与“体育科学精神”的有机整合;实现体育教育对主体性人格的培养,达到最优化的“和”“乐”教育理念。

  3.2加强高校体育教师对“乐和教育”思想的认识
  课程改革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突破口,面对我国高等体育院校现行的课程设置体系,关键是加强教师的“乐和”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新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学观,是教师真正做到“乐教”,并且在“乐教”的同时,把课程设置同学生的身心发展和社会发展要求相结合,培养出真正“和”社会的现代化人才。
  3.3体育课程改革要适应“和乐”教育思想的基本要求
  课程的发展是一个不断自我更新的、动态的、阶段的发展过程,高等院校体育课程的设置既要立足于创新,更要用历史的观点、发展的眼光,谨慎的审视课程的历史、现在与未来。既要立足于学生身心发展对体育的要求,又要立足于社会对全面发展人才的需求.即要站在学生角度上,又要站在课程的设置既要符合社会的要求的角度上,这就决定了课程的设置要使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
  3.4处理好社会需求人才与高校体育教育之间的关系
课程改革应克服过去脱离现实需求的弊病,面向社会,面对现实,注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其中体育是必不可少的一个方面。我们在进行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要根据体育对人体的特殊性,在加强对学生身体锻炼的同时,又要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并且要增加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动笔的机会,要满足当前正在建立的市场经济体制对人才多样化的要求,真正的做到既“乐”于学生、社会的发展,又“和”于学生、社会的要求。
  3.5处理好借鉴外国经验和着眼于中国国情的关系
  高等体育课程改革要注意各个对方面进行对比研究,全方面的考虑学生、教师和社会的要求,在借鉴外国高等体育教育先进经验和优秀研究成果的同时,我们要着眼于中国的国情,从实际出发,使我们高等院校的体育课程在“和乐”于当代大学生需要的同时,又要兼顾“和乐于”中国高等教育实际情况,更要“和乐于”中国社会经济改革现状对全面发展人才的要求。
  4结语
  高校体育课程是我国培养高科技人才必不可少的一门课程,在现今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体育课程在教育中的地位日显重要,但是现行的高校体育课程还不可避免的存在一定的问题,进行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势在必行。体育课程应该“和”于社会对全面发展人才的需要,也要“乐”于高校学生对体育的需求,及时地对高校体育课程进行一定的改革不仅仅有利于高校办学体制的完善,更有利于全面发展人才的培养。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zazhifabiao.com/lunwen/jyjx/jyll/128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