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期刊

浅析社会结构变迁与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

时间:2015-12-20 14:36:38 所属分类:教育理论 浏览量:

论文关键词:社会结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论文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组织结构、阶级阶层结构和价值观念结构发生了深刻变迁,在此条件下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转变行政机构、党团组织以往注重管理控制的理念,强化对青年的引导、影响作用;分清思想政

论文关键词:社会结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论文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组织结构、阶级阶层结构和价值观念结构发生了深刻变迁,在此条件下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转变行政机构、党团组织以往注重管理控制的理念,强化对青年的引导、影响作用;分清思想政治教育的层次,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在寝室、社团、网络的实践性特征;创新组织形式,充分利用传统单位体制和现代社会新的组织形式各自的优势,改善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和渠道;放宽眼界,创新调整利益关系的各种制度和机制,使思想政治教育建立在通过制度保证的现实利益基础之上。


  胡锦涛总书记在同团中央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和团十六大部分代表座谈时指出: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在改革开放伟大进程中成长起来的当代中国青年是值得信赖的,是能担当重任的!n那么,当代中国发生了怎样的变革,这些变革对青年产生了怎样的消极影响,如何使得青年能够永远值得信赖,真正担当重任?本文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结构变迁及对青年产生的消极影响人手论述当前青年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结构的变迁

  我国社会结构变迁的根本性原因在于以市场化改革为基础的全方位的改革,主要表现在组织结构、阶级阶层结构和社会主体价值观念结构等方面。

  (一)组织结构的变迁
  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长期处于“以单位制为细胞的、以纵向组织为中介的、高度中央集权的体制之下”,单位是中国社会组织和调控的一种特殊的组织形式,在社会的长期发展过程中,单位构成了基本的调控单位和资源分配单位。单位制(农村主要是人民公社制)条件下社会组织结构的一个明显特征是单一的纵向垂直管理结构。各社会组织彼此分别属于条块分割、相对封闭的不同系统,并直接对上级主管部门负责,他们之间不存在也无法存在直接相互的联系。在这种形势下,社会各类事务的管理只有通过不同的行政条块按自上而下的途径实现。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转变职能,国有企业深化改革、转变经营机制,所有制结构改革,个体、私营、外资等非公有制经济形式大量涌现,政府与单位、个人的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政府对各企事业单位、个人的管理控制能力逐步削弱,越来越多的单位开始改变企业办社会、学校办社会、机关办社会的状况,弱化单位行为的非专业性目标,弱化职工对单位的过分依赖性。政府与单位、个人关系的变化导致了广大职工从“单位人”向“社会人”的转变,下级单位不再倾向于成为上级单位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也就意味着单位对职工,上级单位对下级单位的社会整合作用逐步弱化。从而使各组织问的互动模式出现了深刻的变化,单一的纵向垂直管理模式13渐被复杂的多元互动、纵横互动模式所取代。社会组织结构也相应地由原来单一的纵向垂直管理结构变成了多元的纵横互动结构。这种组织结构要求政府、企事业单位、民间组织和个人在平等的基础上共同参与、决定社会的建设和发展。

  (二)阶级阶层结构的变迁
  一是传统阶级阶层结构的变迁。首先,工人阶级的队伍明显壮大,结构与过去大不相同。产业职工的总数从改革初期的不到1亿人发展到目前的3亿多人,工人阶级的来源主要是知识分子、青年学生、工人子弟和农民工以及其他方面的社会成员。工人阶级队伍除了公有制单位职工外,还有越来越多的个体、私营和外资企业等非公有制企业的职工加入。其次,农民阶级大规模分化。农村改革后,农民突破了以前单独从事农业生产的界限,大批剩余劳动力离开土地,流动到城镇,走进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就业于社会各个生产、经营、服务和管理部门。再次,知识分子阶层的分化。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生产生活方式、所有制形式、分配方式、就业渠道的改变,传统的知识分子阶层也开始出现明显的分化。比如,改革以来,大量的知识分子下海经商,成为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主或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

  二是新社会阶层的初步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转变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分配制度转变为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经济领域的制度创新使传统阶级阶层分化的同时,也给我国新的社会阶层的产生提供了制度基础。社会劳动分工的日益精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又为新的社会阶层的出现创造了就业条件。这样,一些新的社会阶层如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应运而生。

  三是阶层结构开始出现定型化的趋势。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阶层结构定型化的趋势主要表现在阶层之间的界限、具有阶层特征的生活方式、文化模式开始形成;阶层内部的认同与再生产逐渐强化;阶层之间的流动开始减少。目前,我国阶层结构已经开始出现定型化的趋势,比如近些年来在城市中出现了不同档次的住宅小区,居住在不同档次小区的人的生活方式、消费能力、文化模式都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再比如城市中出现的高级会馆、俱乐部等社会组织,要进入这些组织需要交纳高昂的会费,这就将低收入者拒之门外,而在这些组织内部则有特定的行为方式和再生产机制。阶层结构开始出现定型化的趋势表明现代社会阶级阶层结构的雏形在我国已经初露端倪。
  (三)价值观念结构的变迁
  社会的发展,组织结构、阶级阶层结构的变迁,必然导致作为社会主体的“社会人”的文化价值观念结构的变迁。这种变迁表现为,一是价值取向由单一转向多元。改革以前,人们的价值观念比较单一,在处理集体与个人、公与私、义与利等重大关系时,往往是集体利益优先,公而忘私、重义轻利。但随着社会组织结构、阶级阶层结构的变迁,传统的一元化的价值观念结构逐渐分化,不同的阶级阶层、不同的利益群体都持有不同的价值观。同时,社会分化的加速还使社会异质性特征日益突出,这必然会在社会成员的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结构中有所反映,尤其是随着外来文化的传播和扩散,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结构将会不断趋于多元化,一些与主流意识形态不同甚至相反的价值观念也会大量涌现,致使各种观念发生相互碰撞与冲突。
  二是价值评价由被动顺从转向自主独立。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就业方式、分配方式、交往方式、思维方式的改变,人们的发展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自我权利保护意识和自我价值实现意识显著增强,人们习惯于自主认识、自主选择,而不是被动的接收外面世界的变化。
  二、社会结构变迁对青年产生的消极影响
  社会组织结构、阶级阶层结构和主体价值观念结构的变迁对青年产生了一些消极的影响。
  (一)学校的组织体系“松散”,青年对“组织”的依赖性弱化
  计划经济体制下,单位体制是社会普遍实行的一种组织制度。在这种组织制度下,几乎所有的社会成员都被组织到国家设立的各级各类单位组织之中,成为单位组织的成员,单位组织处在国家和个人之间,成为联结二者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改革以来社会组织结构的变迁使曾经对于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起着举足轻重作用的单位组织开始瓦解,政府对各企事业单位、个人的控制、整合功能大大弱化。在这种背景下,传统“单位”体制的逐渐瓦解使得社会对青年的控制整合功能有所弱化。
  青年对传统单位体制下“组织”的依赖性大大弱化的同时,“组织”在学生心自中的权威有所下降,传统意义上的控制与被控制、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发生了变化。学生越来越倾向于自主独立、自我选择,尤其是在课堂、教室等传统组织体系之外的诸如寝室、社团等自由生活空间,学生更是“我行我秀”,充分展示了现代年轻人个性突出、愿意表现、关注自我的性格特征。网络的出现更加剧了这种趋势,由于网络空间具有一定的虚拟性质,是一个无所不包的虚拟社会,来自西方的各种社会思潮、腐朽思想、色情暴力等网络垃圾也随着互联网的传播,浸染着当代的青年们,对他们的正常学习和生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真实社会”中的一些被恪守的道德准则在“网络社会”中就可能变得不那么具有约束力,有些青年在上网时就可能出现放纵自己言行、忘却社会责任,甚至丧失道德感的现象。
(二)青年群体出现了分层化的倾向,利益多元化、差异化的趋势日益明显
  改革开放以来阶级阶层结构的变迁使社会主体利益日渐多元化、差异化。传统意义上通过单位来表达利益诉求的机制瓦解,新的利益表达机制尚不健全的条件下,原来高度重合、相对简单的利益结构逐渐解体的同时,社会未能建构起公正合理的利益结构,致使整个社会利益结构日趋失衡,利益关系日渐紧张。利益结构日趋失衡,利益关系紧张主要通过各种社会问题明显的表现出来,最直接最突出的表现为贫富差距的扩大。
  贫富差距的逐渐扩大在青年中的反映也非常明显。例如有关统计资料显示,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约占在校生总数的15%一30%,其中经济特别困难学生的比例为8%一15%。贫富差距的逐渐扩大使得学生中间出现了贫富分层的趋势。利益关系的深刻变化,使得青年在观念和行为上更加重视现实的利益尤其是自身的现实利益,导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趋物质化、功利化。一些青年往往把人际交往建立在诸如经济、权势等物质利益的基础上,在选择交往对象时,总是有意无意地关注对方的家庭背景、经济条件及个人的可利用价值等;在交往方式上,为拉关系、结同盟、摆阔气,动辄请吃、请喝、请玩,比如生日、节日、获奖学金,甚至入党、当选干部、确定恋爱关系等都要吃喝一番,大家对此也是司空见惯,彼此之间互相迎合,你来我往,乐此不疲,把人际关系功利化。
  (二)青年的道德与信任关系受到冲击,传统的观念认同出现危机
  价值观念结构的变迁,使得青年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出现多样化的趋势。旧的社会规范几乎瓦解,而新的社会规范尚未确立起来,这必然出现新旧规范之间的冲突与脱节,从而导致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等被扭曲,有些青年的社会责任意识、社会荣誉感和职业伦理有所弱化,在群体与个体关系上,更重视个人;在义与利的关系上,更重视利益,在理想与现实的关系上,更重视现实。同时,社会价值观念的快速分化,使得一些青年的道德底线受到了冲击,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出现了信任危机。比如,现在高校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拖欠贷款,甚至有一部分学生毕业以后不知去向,贷款更无从追讨。
  道德的失范,信任危机的出现,使得青年的观念认同发生深刻变化。青年对传统条件下一元化的价值观念体系的认同逐渐弱化甚至丧失的同时,整个社会并没有重构起一套得到大多数学生广泛认同的价值观念体系,导致一些学生或者由于没有信仰而处于迷失与痛苦的境况中,或者由于自身利益的受损而产生对现实社会的不满甚至仇恨心理。信仰的缺失、价值观念的扭曲,使得一部分青年奉献意识淡化,学习动力不足,艰苦创业意识不够,畸型消费现象大量出现,金钱意识变浓,享乐思想滋生,人际关系出现物化现象,精神生活格调低下,崇尚西方生活方式,等等。
  三、社会结构变迁过程中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
  在社会结构变迁对青年产生深刻影响的背景下,要通过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的先进文化武装青年头脑,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文化的影响,必须适应我国社会结构变迁的趋势,既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内容和方式,又要放宽眼界,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的现实利益联系起来,创新调整利益关系的各种制度和机制,把思想政治教育建立在通过制度保证的现实利益基础之上。
  (一)转变行政机构、党团组织以往注重管理控制的理念,强化对学生的引导、影响作用
  青年是推动历史进步的一支重要力量。这支力量要发挥真正的作用,不仅要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在于人格的完善与升华。实现一个人人格完善与升华的关键在于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人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对于社会而言,坚持以人为本的意义在于尊重和利用青年成长的规律,加以有效的引导而不是各种人为的控制。在青年对组织的依赖性逐渐弱化的条件下,必须适时地转变传统单位体制下控制管理的观念,强化对青年的影响和引导作用。这就要求行政机构、党团组织挖掘各种组织资源优势,充分尊重和利用青年成长的规律,把其承担的育人目标和青年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有机结合,即要实现育人目标,又要体现满足青年自身需要的努力和坚持,这样才能赢得青年的认可和配合,教育目标才能真正实现。
  (三)分清思想政治教育的层次,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在寝室、社团、网络等新领域的实践性特征
  从其内容、功能、目标以及教育环境来看,思想政治教育是分层次的。比如,就其目标来说,可以分为个体目标和社会目标,个体目标和社会目标本身又分为不同层次的目标。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目标是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等诸方面的发展,把受教育者培养成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我国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目标概括起来说就是培育“四有”公民,它包含了不同层次的具体目标如思想素质目标、政治素质目标、道德素质目标和心理素质目标等;社会目标同样有不同的层次如经济目标、政治目标、文化目标等。

  思想政治教育在不同的环境里,具体的内容和要求也是不一样的。比如,在课堂上,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进行理论的宣传、讲解,使青年在认知层面理解、接受这些理论知识。而在课堂以外的诸如青年寝室、社团、网络等其他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应该体现在青年理论认知基础上的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更主要的应该体现在青年日常生活中的言行表现,就是要做到知行统一、言行一致。从这个意义上说,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主要是指青年在理论认知基础上的实际行动和表现。因此,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实效性,必须分清层次,在不同的环境里强调不同的内容、方式、过程和效果。对于寝室、社团、网络等的思想政治教育来说,更主要的应该在于青年的实际行动和具体表现。可以通过不同内容的主题活动,加深青年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认同,培养其各个方面的意识和能力,比如通过以寝室为单位的卫生评比活动来增强青年的团队精神和环境意识等等。
  (四)创新组织形式,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和新的组织形式的优势,改善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和渠道
  课堂是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学校自身的特殊功能和性质客观上都要求其尽量不要使自己成为一个行政机构或是行政机构的附属物,学校组织体系松散化的现实,为其弱化自身的行政权威提供了新的契机。在这种条件下,学校必须主动创新组织形式,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和新的组织形式的优势,让青年在自主管理、主动参与的过程中,意识到自身的存在和价值,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比如可以通过建立类似于志愿者形式的组织和运行机制,在继续加强和改善通过单位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更要充分利用寝室、社团组织这些渠道和载体,附之以一定的激励机制,让青年自己以志愿者的身份主动自愿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宣传工作;在继续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的同时,更要充分利用互联网这一新的传播渠道,通过主题明确的网络宣传、知识竞赛等活动,加强宣传和教育;在继续使用板报等传统的静态、垂直宣传和教育手段的同时,更要有效利用新技术条件下的动漫等动态互动的宣传和教育手段。这样可以形成多层次、立体化的宣传、教育的方式和渠道,更有利于青年的认同和接受。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zazhifabiao.com/lunwen/jyjx/jyll/128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