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资源:概念重建与有效开发
时间:2015-12-20 14:40:46 所属分类:教育理论 浏览量:
摘要:随着教育界对课程资源研究的逐步深入,课程资源的概念框架已基本形成,要对课程资源的概念进行重新建构,就必须立足于已有的框架,并能弥补已有研究的不足,以课程开发作为对课程资源进行概念重建的出发点。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是一项系统的工程,不能
摘要:随着教育界对课程资源研究的逐步深入,课程资源的概念框架已基本形成,要对课程资源的概念进行重新建构,就必须立足于已有的框架,并能弥补已有研究的不足,以课程开发作为对课程资源进行概念重建的出发点。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是一项系统的工程,不能随意而行,而要以一定的价值取向作为有效开发的指导,以一定的原则作为有效开发的标准,以完善的保障机制作为有效开发的保证。
关键字:课程资源课程开发有效开发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程资源的重要性日益显现出来,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意识到课程与课程资源之间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课程实施的范围和水平,一方面取决于课程资源的丰富程度,另一方面更取决于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水平。那么究竟什么是课程资源?我们应该如何从课程开发的角度来界定课程资源?如何才能进行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本文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一、课程资源的概念重建
(一)课程资源概念研究的回顾
我国从2001年正式开始进行有关课程资源及其开发与利用的研究,这几年随着人们对课程资源及其开发与利用的重要性的认识逐渐加强,对课程资源的研究也不断深入。在教育理论界,许多的学者和专家都从各自认同的角度出发对课程资源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基本形成以下几种不同的认识:
“课程资源通常指为保证教育正常进行而使用的人力、财力、物力的总和,教育的历史经验或有关教育的信息资料。”[1]
“课程资源指广泛蕴藏于学生生活、学校、社会、自然中的所有有利于课程实施,有利于达到课程标准和实现教育目标的教育资源。”[2]
“课程资源指的是形成课程的因素来源与必要而直接的实施条件。”[3]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课程资源应该是指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学校教育的一切素材。具体说,课程资源不仅包括校内外的硬件,还应包括校内外的无形部分──软件。”[4]
“我们可以把课程资源认为是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编制过程中可资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包括教材以及学校、家庭和社会中所有有助于提高学生素质的各种资源。课程资源既是知识、信息和经验的载体,也是课程实施的媒介。”[5]
“课程资源是指可能进入课程活动,直接成为课程活动内容或支持课程活动进行的物质和非物质的一切。”[6]
“所谓课程资源是指富有教育价值的、能够转化为学校课程或服务于学校课程的各种条件的总称。”[7]
“课程资源也称教学资源,就是课程与教学信息的来源,或者指一切对课程和教学有用的物质和人力。”[8]
“课程资源是教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程系统物质、能量和信息等结构元素的源泉,是课程实施中富含课程潜能的内容系统和活动支持系统,是课程实施得以高效开展的依托和保证。”[9]
“凡是有助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的活动所能开发和利用的物质的、精神的材料与素材,都是课程资源。如图书资料、音像资料、风俗习惯、文史掌故、名胜古迹、自然风光、与众不同的人和事(如独特的个性、卓越的创新、超常的表现)等等。”[10]
“新课程提出的课程资源广义上是指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包括课程的要素来源和课程的实施条件。”[11]
(二)课程资源概念研究的述评
通过对课程资源概念研究的回顾与梳理可见,当前已有的研究已基本形成了课程资源的概念框架即课程资源的概念都必须要包含两层含义:第一,课程资源必须能够保证课程的顺利实施;第二,课程资源必须具有教育性,能够促进教育目标的实现。这两层含义对于界定课程资源来说都是必备的要素,前者保证了课程资源价值的充分发挥,而后者则为课程资源的定位提供了一个上位概念作为它的属概念。但同时,我们也认为,目前已有的课程资源概念都主要是从课程编制、课程设计、课程来源、课程实施、教学活动等其中一个或几个角度出发来界定,都不能完全涵盖课程资源对课程产生影响的全部环节,缩小了课程资源发挥作用的范围,并且这些出发点都不能完全与课程改革的新理念保持一致。
所以我们要对课程资源的概念进行重新建构就必须既要包含已有研究的完善之处,又要弥补已有研究的不足之处,以课程开发作为对课程资源概念进行重构的出发点。我们认为:课程资源是教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有现实的和潜在的两种表现形态,它是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各级主体能够顺利进行课程开发与实施的依托和保证。首先,课程资源属于教育资源。课程资源是教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教育资源作为其属概念的,所以课程资源具有教育性并能够保证教育目标的实现。其次,课程资源有两种表现形态。现实的课程资源看得见摸得着,可以直接运用于各种教育活动中,相对易于开发和利用。而潜在的课程资源主要是以间接的和隐蔽的方式存在的,但却也能对教育活动施加各种积极的影响,这就需要我们努力去开发将其转变成为现实的课程资源。以此就能够为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奠定理论的基础。再次,引入课程开发与开发主体。课程开发的引入可以涵盖以往提出的课程设计、课程编制等出发点,能够正确的定位课程资源发挥作用的范围,使界定更具概括性,而主体的引入则增添了概念的主动性,旨在弥补已有研究的主体不明,分工不清的问题。课程开发与主体的引入适应了课程改革所提出的各项新理念的要求,能够与课程改革的发展保持一致。最后,有利于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课程开发与实施,恰当的确定了课程资源发挥作用的范围,保证了课程资源价值的充分发挥。从以上分析可见,我们从课程开发的角度对课程资源的概念进行重新建构是十分必要和可行的。
二、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
(一)课程资源开发的价值取向:有效开发的导向
我们要进行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就必须加深开发主体对课程资源开发价值的认识,以此作为对课程资源进行有效开发的导向,从而保证开发主体能够获得科学的、积极主动的开发课程资源的思想动力。
课程资源开发的价值取向首先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我们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目的在于逐渐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意识、能力与习惯。面对丰富的课程资源,学生将面临着如何选择资源,如何从众多资源中归纳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等问题,而学生能够利用这些资源解决自己所遇难题的过程也就是其独立探索、学习的意识与能力增强的过程。我们为学生提供课程资源不仅指为学生营造一个具有丰富课程资源的环境,同时也指学生可以方便的提取、使用这些资源,只有当学生在任何需要的时候都能够获取课程资源来解决自己学习中的问题时,课程资源的价值才能得到充分发挥。随着学生独立学习、探索的意识与能力的不断增强,他们最终应该成为这些课程资源的主人和开发的主体,应当逐渐学会主动的有创造性的开发和利用一切可用的课程资源,为自身的学习、探索、实践等活动服务。
课程资源开发的价值还在于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有丰富的课程资源作为支持,因此新课程扩展了课程资源的范围,这就为教师提供了更大的选择余地与更多的选择机会,这样的优势能够满足教学多样化的需求,但同时也是增加了选择的难度,对教师的发展来说是一个严峻的挑战。教师不能再仅仅把教材当作唯一的课程资源来使用,而要逐步转变自己的课程资源意识,并不断提升自己进行课程资源开发的专业素养和能力。只有思想转变了,能力具备了,教师积极主动的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才能成为现实,教师的专业成长也才能随着教师各项能力的提升而得到实现。
(二)课程资源开发的原则:有效开发的标准
实现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就是要依据课程开发的目标,探索和选择能够实现课程目标所需的材料。而开发的原则则是保证课程资源有效开发的标准。因此,课程资源开发的原则应依据课程开发的总体原则来确定,只是在不同的开发层面上,课程资源的开发原则是有所区别的。依据我国三级课程开发与管理的模式,我们认为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原则应分为宏观层面的原则与微观层面的原则。宏观层面指的是国家和地方课程开发与管理层面,微观层面指的是学校课程的开发与管理层面。(有关课程资源开发的原则,部分参考范兆雄主编的《课程资源概论》中关于课程资源筛选的原则)
1.宏观课程资源的开发原则
(1)适应社会发展的原则
教育属于国家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是受制于整个社会的发展的,而课程资源是教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教育性的。所以课程资源也是要受社会的道德标准、法律制度和发展趋势的限制而呈现出正反和优劣之分的。如果是与社会发展方向相一致的资源我们就要开发它作为正面的课程资源,反之,我们就要开发那些呈现反面特性的资源作为负面的课程资源。所以说,课程资源是受社会发展制约的,我们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要以适应社会发展为导向。
(2)促进人的发展的原则
教育的终极关怀是要促进人的发展。“一方面,社会只是人的一种存在方式,社会是人的社会,应以人的发展为最高准则,离开了人,社会是没有意义的;另一方面,个人的发展是任何社会发展的先决条件,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只有通过对个人发展的影响才能实现。”[12]所以,我们要进行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就应当全面关注人的发展的各个方面,从身体到心灵,从知识到智力,从行为到道德,从生活技能到审美需要,等等。
(3)代表先进文化发展的原则
教育包含着人类的智慧又是人类继续发展与进步的基础,也是个体成长融入社会所必不可少的。文化发展本身就是人类的发展,是充满人性的。课程资源的开发也要以促进人类文化的进步为己任。它要求我们开发与利用的课程资源是代表人类文化的优秀成果的,是代表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的,是能促进人类文化健康发展的,是具有极强的生命力的。
(4)高效能性的原则
课程资源开发的效能应包括投入与产出两部分。要达到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让课程资源的效能达到最大,就必须在投入方面保证在开发整个课程活动所需的各种课程资源时所使用的时间、空间、开支、人力等经济性花费最少;在产出方面要保证开发出的课程资源能在课程活动中发挥最大的教育功能,得到最大的教育收益。要实现效能性原则就要求我们对开发的课程资源在数量、价格、质量三个变量函数中求一个最佳的组合。
2. 微观课程资源的开发原则
(1)以学生为本的原则
学生的知识经验是所有课程资源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任何的课程开发都要以这一课程资源作为最终的落脚点。但是以往的课程开发错误的估计了学生的知识经验和能力水平,导致所设计的课程是以成人社会生活要求而非学生的角度为出发点。新课程改革力图纠正这一不足。它要求学校课程的实施不再是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作为基础,而是把它们看作是课程资源的一部分进行开发和利用,使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使学生成为课程活动的主人。
(2)教师自主开发的原则
国家、地方、学校都应对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负有重任,但教师却是课程的最终实施者,是课程实施中最关键的一环。课程资源的开发最终是要开发出以学生为本的课程资源,所以课程资源的开发也是最终要通过教师来实现的。因此教师应当享有充分的自主权,可以根据教学实践与学生发展的需要,有针对性的开发适当的课程资源,进行课程与教学的设计,并在课程与教学的实施进程中,不断的调适和加工各种课程资源,以期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3)因地制宜的原则
我国各地的课程资源状况有极大的差异性,城市与农村,经济发达地区与经济落后地区以及民族地区的课程资源都有其不同的特色,因此,我们进行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不能强求一律,而应在充分理解新课程标准的前提下,结合当地的具体情况,从实际出发,发挥地域优势,强化当地学校特色,区分学科特性,展示当地教师风格,发展学生个性,扬长避短,扬长补短,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地开发课程资源。
(4)开放与共享的原则
我们在信息时代进行新课程的改革,任何一个人、一个学校或一个地区所获得的信息,所开发的可资利用的课程资源都是十分有限的,开放与资源的共享是必然的趋势。因此,我们要以开放的心态对待人类创造出的一切文明成果,尽可能的开放与共享一切有益于课程与教学活动的课程资源,只有如此才能保证课程资源的价值得到最有效的实现。
(三)课程资源开发的保障:有效开发的保证
1. 政策支持
首先,国家必须将课程资源的开发纳入课程改革的政策中。课程与课程资源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任何课程的实施都离不开丰富的课程资源做支持,任何课程改革政策的推行都必须有丰富的课程资源做保障,因此我们必须以政策的形式规定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各个环节,以政策的形式规定责任主体的义务及其应享有的权利,从而调动各个主体开发课程资源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实现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其次,国家要切实赋予教师进行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权力。我们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最终目的是要为学生营造一个学习的环境,这个学习环境营造的好坏决定了我们的开发是否有效,而教师则是为学生营造这个学习环境的最直接因而也是最重要的创造者,因此教师应当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占据主导地位。对教师而言,要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就必须能够掌握课程资源,必须被赋予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的权力,使他们不但能够选择出最合适的材料,也能决定在什么时候,什么场所以及用什么样的方式让学生去利用这些资源。
2. 理论指导
要实现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保证课程资源价值得到充分的发挥,在理论上给予各个开发的主体以指导是必不可少的。首先,是课程与教学理论。即课程资源的开发要符合课程与教学的目标,要有利于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要有利于各项教学活动的开展,要与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保持一致。其次,是教育心理学。即课程资源的开发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并要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发展。最后是学习论。即课程资源要与学生内在的学习需要保持一致,要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要能够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发展需求。
3. 评价反馈
我们开发的课程资源质量如何,是否能够促进教师与学生的成长,开发的过程是否符合有效开发的标准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通过对课程资源以及开发的过程进行合理的评价才能够回答。适当的评价能够为我们提供关于上一轮课程资源开发的各种反馈信息,从中我们可判断出上一轮开发都取得了哪些成效,有哪些优点是值得继续保持的;同时我们也可以诊断出上一轮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缺陷,并为修订提供建议,以此就能为下一轮的课程资源开发提供全面的指导,进而形成良性的循环,在这反复的循环过程中,可使课程资源的开发尽可能的达到完善的程度,尽可能的实现课程资源的最有效开发。
参考文献:
[1] 顾明远主编:《教育大辞典》Ⅰ[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24页
[2] 李少元:《改革农村中小学课程结构,构建面向21世纪的课程体系》〔Z〕,全国农村初中教育改革研讨会,福建永安,1999年
[3] 吴刚平:《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J],全球教育展望,2001(8)
[4] 褚慧玲:《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J] ,中小学管理,2001(12)
[5] 徐继存,段兆兵,陈琼:《论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J] ,学科教育,2002(2)
[6] 范兆雄:《课程资源系统分析》 [J],西北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2(3)
[7] 范蔚:《实施综合实践活动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J] ,教育科学研究,2002(3)
[8] 张廷凯:《课程资源:观念重建与校本开发》 [J] ,教育科学研究,2003(5)
[9] 黄晓玲:《课程资源:界定 特点 状态 类型》 [J],中国教育学刊,2004(4)
[10] 肖川:《教师,与新课程共成长》 [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43页
[11] 刘瑞芳:《论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隐性功能》[J],当代教育科学,2005(14)
[12] 范兆雄:《课程资源概论》 [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第255页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zazhifabiao.com/lunwen/jyjx/jyll/130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