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教研工作“三部曲”
时间:2015-12-20 14:41:22 所属分类:教育理论 浏览量:
[摘要] 为更好地推动新一轮课程改革,加强教研工作的实效性,重庆市渝中区教师进修学院对传统的教研工作方式进行了改革。他们在集体视导之前,首先根据学校教学中的困惑和疑难问题确定视导主题;然后紧紧围绕主题,开设公开课进行研讨,将研讨内容梳理、概括
[摘要] 为更好地推动新一轮课程改革,加强教研工作的实效性,重庆市渝中区教师进修学院对传统的教研工作方式进行了改革。他们在集体视导之前,首先根据学校教学中的困惑和疑难问题确定视导主题;然后紧紧围绕主题,开设公开课进行研讨,将研讨内容梳理、概括为优化的教学策略;最后拓展主题,将视导中发现的具有创新性的“课堂问题”转化为新课题进行深入研究。这样的教研方式具有针对性,集中精力解决主要问题,对促进教学改革,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有很强的实效性。
[关键词] 新课程;教研工作改革;视导主题;研训合一
教研工作一端连结着教育教学理论,另一端根植于教育教学实践,其根本任务就是在理论和实践之间架桥,帮助教师将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转化为有效的教育教学行为,以达到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然而,传统的教研工作注重“自上而下”开展教研活动,教研员往往扮演的是“检查者”角色。新课程实施后,广大一线教师提出了种种自己难以解决的问题,渴望得到教研员的帮助。他们迫切希望,教学研究要立足于身边的课堂实践,有针对意义;学术活动要达到一定的交流深度,有启迪功能;理论阐述要紧密联系具体的案例,有支撑力度;课题研究指导要便于操作,有实质内容。重庆市渝中区地处中心城区,中小学校布点较为集中,为了适应教研工作的这些新要求,笔者所在的教师研训机构在“成就教师,发展自我”的办学思想指导下,写下了“下校蹲点,集体视导,区级教研”的教研工作“三部曲”,使教研工作从以解读文本为主的“静态教研”向以研究课堂为主的“动态教研”转变。
一、下校蹲点,上门服务
所谓“蹲点”,是指每一位教研员每周分别到中小学校按该校的作息时间工作一天,其主要任务如下:
一是开展调查研究,回归教学基点。学生学习需要什么?教师进步需要什么?学校发展需要什么?这是开展教研工作的基本原则。只有从他们的需要出发,教研工作才有价值。因此,通过蹲点,教研员与学校领导和一线教师“零距离”接触,采取访谈、问卷、座谈、听汇报、看现场、个案跟踪、网络咨询等形式,针对当下教育教学的一些难点、热点问题,进行专题调研,为开展“自下而上”的教研工作做准备。比如小学数学学科的“解读自己的课堂:从无效到有效”教研专题的确定就是通过课堂观察、测试和问卷调查,再与学校领导、教师反复座谈、讨论,取得共识后才形成的。二是参与校本教研,贴近学校需求。不同的学校、教师,遇到的管理与教学问题往往不同,需求也不同,统一的教研活动往往不能满足学校个性化的需要。在实践中,教研员利用蹲点时间,开展应需式服务。所谓“应需”是应学校之需,应教师之需。有的学校采取预约的方式,在每学期开学初,与教研员提早联系,提出具体的帮助要求。比如邀请教研员举办专题讲座,上研究课,指导课题研究等;有的学校则临时挂钩。比如邀请教研员参加学校某个专题的校本教研,担当学校学科竞赛评委,指导教师参加竞赛等等。对这些来自基层学校的要求,教研员都乐于接受,并努力争取做好,使学校满意,教师满意。
二、集体视导,突出主题
传统的集体视导,往往以观教师的随堂课为主,虽然从中可以发现一些需要研究的问题,但也存在“随遇而导”,效率较低的现象。为避免出现视导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我们创新了“主题式集体视导”。其程序如下:
首先是确定主题。在集体视导之前,教研部门和被视导学校一起,共同确定视导的主题。主题要体现两性:一是问题性,应是教师的困惑或疑难,是教学中遇到的新问题或者难以处理的问题;二是典型性,每次活动只研讨一个主题,而这个主题是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能启发大家思考,能激发集体智慧。
二是研讨主题。紧紧围绕主题,从教研机构和学校两个层面异步推进。在学校层面,按照“学习教育理论—实施教学策略—转化教学行为”路径,引导教师开展学习、反思和实践活动。在集体视导层面,则按照“分析教学行为—概括教学策略—提升教学风格”的思路,通过课堂观察,分析教师在引课、提问、对话、交流等环节中的教学行为,经梳理后,概括成教学策略,然后在译课中交流讨论,上升为教学风格。
三是拓展主题。中小学教师往往缺少高深的理论,但却有着鲜活的案例。因此,在“主题式集体视导”的第三个阶段,还需要拓展主题,把具有创新性和应用价值的“课堂问题”转化成课题进行深入研究,通过教研报告、教例评析、对话实录及教学论文等途径,把研究成果表达出来,促进问题的彻底解决。
下面以一次高中物理集体视导为例:
我院物理教研员在蹲点观课时发现,高中物理的习题教学普遍存在打“题海战”的问题。在训练内容上表现出盲目、过量、单调,在训练目标上表现出一步到位,强行跨跃,把解决物理问题这一水平较高的心智行为变成水平较低的技能,把处于较高认知水平的“运用”降低为较低认知水平的“记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得不到培养。 因此,教研员与学校物理教研组协商后把“优化习题教学探讨——用问题引领思维”确定为视导主题。
在研究主题时,教研员首先提出“问题建构式”习题教学策略的基本构想:以精选优化典型的、符合学生学习起点的物理情景为载体,以核心知识展开和基本思想方法渗透为贯穿的逻辑主线,构建环环相扣、发人深省的“问题链”,逐步拓展延伸,用问题引领学生不断深思与顿悟,通过问题的解决达到理解知识,感悟方法,养成习惯,从而提高学生思维品质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然后指导学校物理教研组尝试着围绕该“构想”学习相关理论、实践教学策略,初步体验教学效果。最后,在集体视导中,教研员根据课堂观察到的实例结合学习心理理论,梳理出习题课的有效设疑策略——递进式设疑、发散式设疑、比较式设疑、虚拟式设疑和草根式设疑;习题课的有效解答策略—— 一般内容可选讲,重要问题宜先讲,同类问题可串讲,典型问题发散讲;习题课的有效反馈——设计反馈性练习题,通过将已解决的问题的关键性已知条件作一定变换,带来物理过程发生本质的变化,再要求学生分析并解答,这样既可了解学生对该类问题的掌握情况,又可有效防止学生的思维定势。
通过对以上主题的深入研究,基本解决了“习题教学的有效性问题”,但教师在教学中又遇到“新授课”“复习课”的有效性问题,于是教研员又组织全区高中物理教师开展《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性问题建构策略与方式研究》,从什么是有效性问题,有效性问题的教学功能,有效性问题的建构方式与策略等方面拓展研究主题,从而基本解决了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
三、区级教研,研训结合
为避免工学矛盾,在区研训机构的协调下,全区中小学分学科每周统一安排半天时间,由教研员组织开展区级教研活动,在该时间内,相应学科教师一律不排课,以保证活动时间。
皮亚杰认为,在人类的认识活动中,认知结构是通过主体与客体间的相互作用而逐步建构起来的,活动是主客体间的联系点。因此,区级教研活动往往通过以研究课展示、观课议课、专题研讨、教材分析、案例教学、问题沙龙、赛课评比等教研活动形式,为一线教师搭建交流展示的平台和锤炼工夫的舞台,让老师们在听中学、例中学、议中学、看中学、做中学,深度交流与研讨,真正实现由过去的文本教研走向课程教研。
这里以一次与专家网上远程交流对话活动为例:
反思。我区于2002年秋进入课程改革实验,其中,初中生物学科经过两轮实验后,老师们在总结经验的同时也在不断反思,认为在实验过程中,还有一些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希望能得到生物新课程设计者的亲自指导。后经多方联系,我们邀请人民教育出版社生物室主任赵占良先生做客我院的网站论坛,与一线教师直接进行网上对话。
准备。为了保证网上交流的顺利进行,生物教研员从两个方面做了准备:一方面,要求各校专门组织一次校本研究活动,在与专家进行交流活动时,具体提出什么问题、有什么建议,广泛收集老师们的意见和看法,重点整理出主要问题,做到提问有中心、有重点、有共同点。另一方面,在活动前加强同专家的联系沟通,商定交流活动的主题,协调好网上交流的时间。
对话。2007年4月27日上午8:30分,全区中学生物教师分别在各自学校的电子阅览室陆续登陆中学生物论坛,人民教育出版社的赵占良先生、李红、包春莹、谭永平、王真真等专家也在北京早早进了交流论坛。9:00,与专家对话交流正式开始。老师们的问题如大海波涛,一浪盖过一浪,汹涌而来……一共发帖200多个,浏览人次达到2000多人次。归纳起来,老师们提出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课程理念的认识问题;二是课程目标的实施问题;三是教学方式的改变问题;四是学习方式的转变问题;五是教材难点的处理问题;六是修改教材的意见和建议;七是高中课改的问题,等等。
面对老师们或大或小,或理性层面或操作层面的几十个提问,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五位专家轮番发帖,一一解答。对老师们提出的修改教材的意见和建议,几位专家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均表示会在修订教材时认真加以考虑。而对许多关于教材中的知识点的分析与教学建议,几位专家则给予了详细的解答。特别是对高中教材中的一些难点,在平时的教学中老师们就比较难把握,专家们解释了教材的编写意图,提出教学建议,使老师们豁然开朗,受益匪浅。
尾声。在热烈的交流中,时间悄悄流逝。原定一个半小时的交流,两个半小时才结束,大家还感觉意犹未尽。活动快结束时,专家们表示非常感谢有这样的机会同一线老师交流,同样老师们也表示非常荣幸能通过网络平台直接得到专家的指点。大家共同认为,这是一次成功的网络教研活动。
教研活动的开展,为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但由于受时空条件的影响,这种方式缺乏系统性,理论性不够强。为了弥补其不足,我们通过对师生在教与学中发生的疑难问题和当前教学中的热点问题进行梳理,形成系列的研训专题,采取专家讲座与互动交流等研训结合的方式,站在一定的理论高度去透析教育教学中的现象和问题,帮助教师更准确、更深刻理解教育问题,促进其专业发展。
在新课程背景下,通过教研工作“三部曲”,使教研重心下移,一方面提高了教研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效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另一方面,新课程实施时,教研员和一线教师处于同一起跑线上,教研员要适应新形势下的教研工作,就必须不断学习,不断反思,苦练内功,洗脑充电,开阔视野。因此教研工作“三部曲”也促进了教研员自身的发展,使教研员在成就教师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zazhifabiao.com/lunwen/jyjx/jyll/130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