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尊重与赏识教育
时间:2015-12-20 14:49:35 所属分类:教育理论 浏览量:
[摘要]尊重是教育的基础与前提,没有赏识教育就不完美;尊重与赏识教育应把握客观性、差异性、适度性、及时性原则;实施中应注意语言上、行动上、体态语言方面的艺术性;实施尊重、赏识教育要有耐心,要能持之以恒;要恰到好处,不能滥用、过度;需要学校、
[摘要]尊重是教育的基础与前提,没有赏识教育就不完美;尊重与赏识教育应把握客观性、差异性、适度性、及时性原则;实施中应注意语言上、行动上、体态语言方面的艺术性;实施尊重、赏识教育要有耐心,要能持之以恒;要恰到好处,不能滥用、过度;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关键词]尊重 赏识教育 孩子
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发展的迅猛突飞,教育的竞争空前激烈,然而面对这样的竞争激流,父母往往显得措手不及,却又不得不管好孩子,孩子的教育刻不容缓。在今天讲究人人平等的社会中,不打不成材”这样的教育方式已经显得苍白无力,有时往往适得其反。在这样的形式之下,就迫切要求我们去探索、研究一种符合社会发展,适合现代教育的教育方式——尊重与赏识。
一、尊重与赏识教育的含义
尊重,就是对孩子的兴趣、爱好不强加干涉,尊重孩子的选择,以平等、民主的态度对待孩子,对孩子的选择给予适当的帮助,要以孩子之间形成畅通无阻的沟通渠道。
赏识,是指意识到了人的才能或物的价值而加以重视或予以赞扬。赏识教育以鼓励表扬为手段,它是从孩子的需要出发,以尊重孩子价值为前提,唤醒孩子的主体意识及自身发展潜能,让每个孩子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尊重与赏识是相互贯通的,必须在尊重的基础上实施赏识教育,赏识教育离不开尊重,尊重在赏识教育中得以充分体现。
二、尊重与赏识教育的作用
通过尊重与赏识教育,可以维护孩子的自尊,保护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做错事或者学习成绩不好的孩子,往往心理压力较大,自卑、自责、不知所措。这时,他所需要的是帮助、安慰。而我们有的家长为了给孩子以教训,往往采取比较严厉的批评。这种教育方法会让孩子丧失信心,不再努力,甚至反叛。但是通过尊重与赏识教育,可以维护孩子的自尊,保护孩子的学习积极性。
尊重与赏识教育能挖掘孩子的潜能,使其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每个孩子的聪明才智和先天禀赋都基本相同,但他们最后的成就都会大相径庭。这说明我们老师、家长要懂得教育,懂得欣赏,对孩子的任何一个特长都要肯定,帮助发展,而不能打消孩子的积极性。
三、尊重与赏识教育把握的原则
1.客观性原则。尊重、赏识不是没有理由的乱表扬,而是根据正确的标准为指导,坚持实事求是的客观原则,才能尊重、赏识得当,才能使被尊重、赏识的孩子正确认识自己的长处,从而向更健康的方向发展。因此,尊重、赏识的选择要从孩子的实际出发,认真分析,做到合情合理。错误的尊重、赏识只会导致孩子的盲目自大,这就背离了尊重、赏识教育的初衷。
2.差异性原则。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自身的个性特点。就像教育要因材施教一样,赏识也要因人而赏。不同的特点决定赏识点的不同,要认真观察每个孩子的优点和进步的细微变化,给于不同的鼓励和表扬,让孩子感觉自己是与众不同的,从而能正确认识自己的长处和与别人的差距。
3.适度性原则。尊重、赏识孩子就要客观的分析和了解孩子的身心需要及心理状态,掌握好尊重、赏识的“度”。若尊重、赏识不够,对孩子不屑一顾或训斥责骂,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产生自卑心理,缺乏自信。
4.及时性原则。尊重、赏识教育要做到及时,迅速。当孩子做出选择时,要及时给予理解、支持;当发现孩子某一方面的优点或一点进步时,都要及时的给予表扬。错过尊重、赏识的最佳时机,再进行赏识其效果将大大减弱。
四、尊重与赏识的艺术
1.语言上要有艺术性。当我们的孩子取得成绩时,往往会把激动、喜悦的心情毫无保留地流露出来。这时常听到这样的教育方式:“虽然这次取得了进步,但离重高的目标还差得远呢。”这种教育方法事实上造成孩子很压抑。若改成:“祝贺你这次取得了好成绩,按这样的发展趋势,你的目标马上就能实现。”效果就不一样。这不仅能保持孩子生的积极性,还能起到更好的鼓励作用,也许就这么简单的一句话,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行动上要有艺术性。对孩子的尊重与赏识有时光在口头上是不够的,还可以通过行动来让孩子感受,更具有激励作用。在教学期间,有一名孩子作文写得非常棒,为了充分发挥她在这方面的特长,我经常与她讨论她的习作,指出特别棒的语句,问她是怎样想的。我还布置额外的习作给她,因为是她感兴趣的,且我与她一起讨论该如何写,她非常的乐意接受,习作写了来,我都感觉自己是写不出这样的语句的。就因为在这个过程中,让她真正感受到自己这方面能力的存在和这种能力被老师欣赏的自豪,才会有意想不到效果。
体态语言上要有艺术性。在某些特定的环境下,孩子与家长之间也许不适合用语言来交流,或者用语言达不到效果,这时你家长的一个动作或一个表情也许就能达到所需的作用。比如,当孩子完成一件事,他们总会用一种渴望的眼神想得到家长的评判。这时家长你投一个赞许的眼光,或一个满意的微笑,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另外当孩子遇到不开心的事或很痛苦时,家长用一些安抚的动作更胜过语言上的安慰,使孩子尽快走出困境。
五、尊重与赏识教育实施要注意的问题
尊重、赏识教育实施要有耐心,要能持之以恒。我们有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一开始总是热情较高,鼓励、帮助。但当付出一定劳动而得不到回报时,就开始失望、怀疑孩子的能力,甚至对孩子挖苦、讽刺,从而挫伤了孩子的自尊心,降低了孩子的自我评价,并对自信心的形成产生不良影响。所以作为我们家长、老师对孩子的教育要有耐心、信心,并要有作持久战的心理准备。
尊重、赏识要恰到好处,不能滥用、过度。在教育中,赏识要正确客观地分析,根据真实需要进行表扬、鼓励,而不能因为为达到某种目的而牵强地赏识。这不仅对孩子本人起不到真正作用,而且会让孩子感觉到赏识的一种虚伪性,同时失去对实施赏识教育工作者的信任度。同样尊重、赏识不能过度,这样会导致孩子对自己认识不足,会产生自满自傲的心态,稍遇不顺就会一蹶不振。尊重、赏识并不意味着迁就和放松要求。正如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所说的那样:“在我们的尊重里同时也表达出我们对个人的要求。”用信任的尊重传递出来的期望和要求,远比任何说教、批评更有效果,更持久,更能激发孩子的主观能动性。
尊重、赏识教育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教师和家长是教育的行为主体,所以教师和家长必须首先懂得尊重和赏识孩子。然而社会是教育的大环境,整个社会的氛围也应该是尊重、赏识的氛围。
综上所述,尊重、赏识教育追求人生的和谐、圆满、幸福。赏识你的孩子,让孩子在“我能行”的尊重心态中觉醒。“尊重”的活力在于能够满足孩子生命中最需要的“赏识”,让孩子感受到尊重感,注重孩子的优点和长处,逐步形成燎原之势,走向取得成功。
孩子是我们的未来,让我们用尊重和赏识点燃孩子自信之灯,唤醒孩子学习的热情,让孩子在爱的阳光中成长。
参考文献:
〔1〕马卡连柯.教育过程的组织方法.
〔2〕马卡连柯.马卡连柯全集.1982.
〔3〕威廉.詹姆斯.心理学原理.1889.
〔4〕爱默生.论爱.1841.
〔5〕罗森塔尔.皮格玛利翁效应.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zazhifabiao.com/lunwen/jyjx/jyll/134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