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期刊

校园“弱势群体”分析及教育对策

时间:2015-12-20 14:52:31 所属分类:教育理论 浏览量:

[关键词] 校园“弱势群体”;心理辅导;家校合作 我们所处的这个社会是丰富多彩的,同时又是纷繁复杂的。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除了要关注经济发展、物质文明、GDP增长等,还应该特别关注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因为不解决好这个问题,就没有真

[关键词] 校园“弱势群体”;心理辅导;家校合作
  
  我们所处的这个社会是丰富多彩的,同时又是纷繁复杂的。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除了要关注经济发展、物质文明、GDP增长等,还应该特别关注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因为不解决好这个问题,就没有真正的和谐社会。社会上存在着“弱势群体”,在学校里,也同样存在着校园“弱势群体”。校园“弱势群体” 主要是指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在学业、生活、生理、心理等方面长期处于困难或不良状况的那部分学生。
  随着我国社会的迅猛发展和急剧转型,校园里的“弱势群体”正越来越成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中不可回避、必须着力解决的重要问题。特别是在强调公平教育、大众教育、素质教育的今天,如果不解决好校园“弱势群体”问题,就不会有真正的公平教育、大众教育、素质教育!就不会有真正的和谐校园! 因此,分析校园“弱势群体”,解决校园“弱势群体”问题,十分必要,意义重大。
  
  一、 校园 “弱势群体”构成及其成因
  
  (一)来自城乡贫困家庭的学生
  当前,我国社会中“弱势群体”主要就是社会的贫困阶层。这一部分人由于自身原因,如自身素质低下或突发疾病;或自然的原因,如突发自然灾害;或社会的原因,如企业改制导致下岗、失业,走向贫困,最终沦为社会的“弱势群体”。而来自这一阶层家庭的学生,自然也成为了校园里的“弱势群体”。从数量上看,这一部分学生绝不是少数,数量惊人。笔者所带的一个高中班级里(地级市重点中学),57名学生中,家庭贫困的就有36人,特别贫困有15人。这些学生在城里的学校读书,巨大的经济开支使他们的家庭负担十分沉重。为了完成学业,他们往往过着十分简朴的生活。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里,在充满攀比风气的校园里,他们自然是不折不扣的“弱势群体”。
  (二)学习困难的学生
  学习困难的学生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差生、学困生。他们或者因为无心向学而成绩欠佳;或者由于学习不得法而无法取得好成绩;或者是原来基础没打好而制约了后续的学习……总之,学习对于他们是非常困难的事情。据调查,现在由于社会上各种诱惑太多,加上“读书无用论”又在一定程度上泛滥,使得厌学、弃学的学生不少。因此,在中学校园里,学习困难的学生,数量是相当可观的。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尽管要求学校、老师评价学生的标准多元、客观。但是事实上,在很多时候,在很多学校,学习的好坏,即成绩的优劣,依然是评价学生优劣的不二标准。因此,学习困难、成绩欠佳的学生,往往被老师同学冷眼看待,至少在校园里是不得势的一群,自然也属于“弱势群体”了。
  (三)性格内向的学生
  生活在开放的社会,现在的学生一般都比较开朗大方,敢于大胆表现自我,个性张扬。这些人无论走到那里,都是众人瞩目的焦点,因此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喜爱和欢迎。但校园里也有一些学生,性格内向,不善言辞,不敢表现自我,远离群体,自我封闭。久而久之,他们就会被大家所遗忘、所忽略,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于是只能“孤芳自赏”,最后成为“弱势群体”。
  (四)单亲家庭的学生
  有研究表明,来自单亲家庭的学生,性格发展往往总有缺陷,尤其是那些父母离异的单亲家庭的孩子,表现得特别明显。他们由于缺乏父母某一方或双方爱的呵护,情绪低落,于是对学习失去信心;同时,由于他们一般都不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家里的事情,怕被别人看不起,于是有意无意疏远同学,将自己封闭起来,使自己变得越来越孤独。那些由于突遭家庭变故,失去双亲或双亲中的一个的学生,幼小的心灵承受着同龄人无法承受的痛苦,困顿的生活无情地夺去他们幸福的童年,缺少亲人的关爱与呵护使他们饱尝人间冷眼!于是,逃避成为了他们的习惯。来自这部分家庭的学生,在校园里是特别的一群。
  (五)农村中的“留守儿童”
  农村中“留守儿童”问题,现在已经引起了各级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转型时期的中国,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为了生计,别妻离儿的涌入城市,将儿女留在家中,“留守儿童”问题随之出现。
  据调查,在我国中西部一些落后地区的学校里,过半的学生属于“留守儿童”!这些孩子从小就离开自己的父母,或者与爷爷奶奶相依为命,或者自己过早独立。由于缺少家庭的管教和必要的情感交流,或者隔代管教存在的严重“代沟”,造成他们心理闭塞,人格发育不良。他们外表往往表现得很坚强、成熟、自立,但内心又往往很脆弱、孤独、觉得孤立无援。因此,他们也是校园里的“弱势群体”。
  
  二、解决校园“弱势群体”问题的对策
  
  校园“弱势群体” 现象的出现, 给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科教兴国”,是我国新时期的根本发展战略。因此,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是我国当前及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的重要工作。而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校园“弱势群体”问题是不可回避的问题。如何解决校园“弱势群体”问题,如何帮助校园“弱势群体”走出“弱势”的境地,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义不容辞的职责,是学校教育重要的一环,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
  (一)校园“弱势群体”问题是一个政治和经济的问题,需要党和政府从政治的高度关注
  2002年3月,当时的朱镕基总理在九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使用了“弱势群体”这个词,从而使得“弱势群体”成为一个非常流行的概念,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社会“弱势群体”问题也由此成为了我国各级政府所关注的重中之重的民生问题。校园“弱势群体”作为社会“弱势群体”的一部分,同样也应该是党和政府关注的大问题。因此,解决校园“弱势群体”问题,政府首先要加大对教育投入,保证学校有足够教育经费。
  当前,尽管我国《教育法》对教育投入有明确的规定,但有调查发现,各级政府真正按照《教育法》足额投入的很少,这无疑影响和制约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对解决校园“弱势群体” 问题也十分不利。因此,政府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十分关键。其次,认真贯彻实施《义务教育法》以及落实国家有关助学帮困的政策。当前《义务教育法》在一些地方实施不力,国家有关助学帮困政策过分集中于高校,也不利于中学校园“弱势群体”问题的解决。第三,整治教育乱收费问题,减少城乡居民教育负担。这是解决校园“ 弱势群体”问题的一个很重要措施。第四,规范教育秩序,坚决取缔各种不公平的教育制度、措施。第五,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可喜的是,现在,我国从政府到社会各界,都已经认识到了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并在切实采取各种措施,着力解决这个问题。
  (二)校园“弱势群体”问题是一个教育问题,学校应该发挥积极的作用
  校园“弱势群体”就存在于学校里,学校又是教书育人的地方,因此,学校在解决这个问题上,应该发挥积极的作用。
  1.关爱、同情、扶助校园“弱势群体”
  在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 广大教育工作者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把时间、精力、情感更多投入到优秀的学生身上,主要是那些成绩好的学生,使他们更多地享受着来自教师的关爱。而那些更需要情感滋润的校园“弱势群体” 却备受冷落。这是非常错误的,也是极不公平的。常言道“师者父母心”,面对校园中“弱势群体”,我们应该在学习、生活的各方面,给予他们较优秀学生更多的同情、关爱和扶助,使他们不受歧视和冷落,随时随处感受到来自外界的温暖,健康成长。

2.加强对校园“弱势群体”心理辅导
  校园“弱势群体” 通常都有一定的心理问题,学校应该通过一定的形式,加强对他们的心理辅导。比如可以通过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联系,对“弱势”学生发挥教师、同学对他们的传、帮、带作用,矫正和消除他们的自卑、孤僻、自闭心理;也可以通过班主任、任课教师以及团委会、班委会、心理咨询室的相关人员、学生干部的帮困结对,给他们送温暖、解心结,携手走出“弱势”之境。总之,“心病”需要精神医,心理辅导是十分重要、行之有效的手段。
  3.通过开展活动,积极引导,促进校园“弱势群体”健康成长
  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除了必要的心理辅导外,很多时候,我们还可以通过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帮助校园“弱势群体”走出困境。通过积极引导他们参加这些活动,使他们融入集体中,在集体活动中培养起积极的情绪、良好的性格、健康的人生态度。 例如:适当利用主题班会,用平凡人的励志故事激励他们; 让全体同学为班中“弱势”的同学举办 “班级同学生日主题班会”;对于一些家庭经济特别贫困的学生,可以由班级众人资助,让其一起参与春游、秋游等远足活动等,使他们在集体活动中感受到来自师生的温情与呵护,转化抑郁情绪,拉近与同学之间的距离。在活动中,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长处,及时肯定并加以积极引导。对于他们的进步,要适时加以鼓励,让他们也能体验到成功带来的喜悦。同时,也要引导他们在活动中发现、认识自己的不足,并给予改进意见,帮助他们克服自身的问题。
  (三)校园“弱势群体”问题也是一个家庭问题,需要家庭的大力支持和配合
  教育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的大力支持和配合,特别是家庭的配合和支持。学校教育离不开家庭的支持和配合,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再好的学校教育也难以取得预期效果。因此,加强对“弱势”学生群体的教育,妥善解决校园“弱势群体”问题,家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教育,责无旁贷,责任重大。所以,家长应该积极主动联系学校、老师,配合学校共同教育自己的子女,共同解决校园“弱势群体”问题;作为教师,我们也必须把指导学生家长树立科学的育儿观念和方法,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
  学校通过多形式、多渠道沟通家校联系,帮助家长正确认识自己的孩子,了解他们身心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自觉纠正或防止导致孩子出现不良心理的家庭诱因,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帮助子女走出心灵的灰色困境。嘱咐家长给孩子适当的关爱,经常跟孩子交流沟通,当子女遭受困扰时应及时配合学校帮助他们解除困扰。提醒家长尊重和相信自己的孩子,对孩子的要求要切合实际,避免过分批评。对于经济困难的家庭,学校、老师也可以指导家长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寻求社会的各种救助,解决自身实际困难,帮助孩子摆脱困境。
  总之,校园“弱势群体”问题的解决,需要社会各方的大力配合。我们相信,有政府的高度重视,有家长的积极配合,有学校的大力协助,有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问题会迎刃而解的。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zazhifabiao.com/lunwen/jyjx/jyll/135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