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期刊

浅谈素质教育中教师该怎样做

时间:2015-12-20 14:54:04 所属分类:教育理论 浏览量:

[摘要]教师应在正确认识素质教育的意义下尊重学生、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认识教育的长效性,积极和家长常沟通,认真领会工作上的技巧几方面下功夫。 [关键词]素质教育 教师 学生 一、正确认识素质教育 身为教师,对于自己执行的教育要求一头雾水的话,能否发

  [摘要]教师应在正确认识素质教育的意义下尊重学生、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认识教育的长效性,积极和家长常沟通,认真领会工作上的技巧几方面下功夫。
  [关键词]素质教育 教师 学生
  
  一、正确认识素质教育
  
  身为教师,对于自己执行的教育要求一头雾水的话,能否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都很难保障,更甭说创造性的开展工作。这次的全省所有学校统一行动,统一给学生减负,停止加班加点的号召,虽说强调的很严厉,大会小会的领学,可结果怎样?家长不乐意,校长表面同意,部分学生不领情,一片口诛笔伐,更有甚者顶风而上继续加班加点。幸亏省里决心很大,连续处理了部分学校和校长,这才制止住这股歪风,警醒了持观望状态的大多数学校,避免了素质教育的再流产。究其根本原因,并不是校长加班有瘾、家长不喜欢学生在家、学生不愿休息,而在于没有正确认识素质教育。据说先期的某些同志坚决抵制这种号召,甚至喊出为了学生,为了对学生负责甘愿受处分等,我们不难看出这些同志确实有责任心、的确是为了学生好。说实在的,我们普通教师一开始也有点抵触情绪,你想,教学内容不变、教学任务得完成(即使没有人强调,教师的职业道德决定他们会自觉要求)、学风不甚浓(社会不分配、打工赚钱快、学校在农村等环境制约)等,我们担心一放不可收。可是培训老师掷地有声的一句话扭转乾坤:“你们为了学生好,难道党、政府是为了学生孬?党和政府还不如你能?”是呀,我们也瞧着近视眼在增多,厌学情绪在涨,高分低能等不和谐现象,我们也盼望素质教育的春天,可我们是怎么了?我们怎成改革的阻力了?这就是说为了学生的一切,我们应及时认真学习,领会上级指示精神,只有领悟透了我们才能积极主动的去做工作,否则事倍功半,好心办坏事,这是方向的问题马虎不得。
  
  二、尊重学生、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
  
  为了教育好学生,使自己的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顺利完成,必须要了解学生。在了解学生的过程中,教师的态度要真诚,能够让学生明显感受到老师的信任感。学会从细微处关爱学生,体贴学生,深入学生中去,了解学生思想动态,研究学生心理,不要责骂学生,少讲空话。要想较详细和真实的了解学生,应从各方面的情况,如学生家庭经济情况,父母的职业,家庭成员情况,特别是学生的性格特征,是内向、外向,调皮、踏实,还是活泼、呆板,甚至学生的爱好、特长等等。对学生家庭情况的了解,可通过家访的方式获得,对学生自身性格、爱好的了解,可以通过对学生的观察来获得。当然,充分了解学生不是三天两天的事,有的甚至需要进行较长时间的调查,仔细揣摸,才能总结出一个学生的性格特征。中学生的情绪和感情不够稳定,处于过渡时期。许多学生不善于控制、调节自己的情绪,常会因为一些小事而大发脾气,或某次考试不理想而沮丧,或与同学发生口角而不开心,甚至老师的批评和父母的抱怨都会成为学生情绪恶劣的主要原因。学生往往会被悲观、忧郁、孤独、紧张等不良情绪所困扰,导致学习没兴趣,精力不集中,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作为老师,应针对导致学生不良学习情绪的主要因素,引导学生学会对情绪进行自我调控,营造良好心境,取得更好的成绩。教师只有真正掌握了学生在想些什么,做些什么,才能因势利导,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教育,以达“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之目的。
  
  三、教育的长效性
  
  知识的获得,不是在学校教育、学生时代一次就能完成的,现代社会是终身教育的社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习—内在的财富》报告中提出:“终生学习是21世纪的通行证”的观点,“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掌握高效的学习方法远远胜过掌握知识本身。许多教育专家认为,将来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一些没有学会如何获取知识,不会自己钻研问题,没有预见力的人。这正是素质教育中的把能力还给学生的主要原因。教育不是告诉!学习不是记住!教师不是知识的搬运工!学校不是生产计算器和光盘的车间!教育是关注学生发展,帮助学生成功!教育过程是帮助学生制定目标和实现目标的过程!教师是帮助学生成功的人,是领着学生玩、学习的孩子王!学校是帮助学生准时到达目标的成功快车!因此教师要善于指导,中小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不够强,情绪不够稳定,方法还很欠缺,这就需要中小学教师及时有效的指导;重视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过程的设计要以有利于激发兴趣、有利于发展思维、有利于培养创造能力为原则。我国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就说过:“教是为了不教”。要让学生不仅学会,而且“会学”。“会学”就是要学生掌握读书、解题、思考、分析等具体的学法,从而用手中的钥匙去开启智慧的大门。在课堂教学中,要摆正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地位的双边合作。根据学科特点,尽量让学生多动手动脚,动口动脑,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找出方法,养成愿学、会学、乐学的习惯。让学生了解学习程序,学习方法,学习重点、难点,如何讨论,怎样讨论,如何根据学科特点有的放矢去理解、掌握。小组间如何活动,怎样记录,怎样汇报展示等这是一系列需要培训和训练的技能,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老师因地制宜强化练习,让学生形成习惯。我们要让学生在平时制定一些切实可行的目标,让他们在跳摘中达到目的,从而奠定了他们的信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有了学习兴趣,那么课堂教学就成功了一半。可让他们在课堂上及时总结学会了什么,掌握了什么,理解了什么等,让他们感受自己的收获,自己的心得,以使他们再接再厉,这种看的见摸的着,真真实实自己的东西他们会认为值得珍惜和进取的。

  
  四、和家长沟通
  
  每一个家长都爱自己的孩子,每一位老师又何尝不爱自己的每一位学生?良好的沟通,共识的达成,无疑可以使得家校之间更好的配合,教育孩子,使其得以良好发展。这是家访给我留下的第一感受。走进孩子的家庭,了解孩子的学习、生活背景,有利于区别的对待孩子,真正做到“因材施教”。通过对孩子的家访,你会发现,每一个孩子都能做得最棒!也许不是学习,是体育;也许不是体育,是画画;也许不是画画,是想象……每一个孩子都是每一个家庭的宝贝,更是每一个家庭的希望,走近他们,你会发现他们全部都是可爱的,走近他们,你会发现他们全部都是纯真的,他们都渴望拥有快乐,他们的脑袋都在渴望更多的认知,需要家长、学校、老师的帮助!对于孩子的教育,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对于一个人的一生所起的作用,远大过于学习成绩本身。而这,需要家校双方良好的引导与配合……
  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吉诺特博士说过如下一段话:在学校当了若干年的教师之后,我得到了一个令人惶恐的结论—教学的成功与失败,“我”是决定性因素。身为教师,我具有极大的力量,能够让孩子们活得愉快或悲惨;我可以是制造痛苦的工具,也可能是启发灵感的媒介;我能让学生丢脸,也能让他们开心,能伤人也能救人。吉诺特的这番话,对身为教师的我们而言,是一种心灵的震撼,我们应尽心去做。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zazhifabiao.com/lunwen/jyjx/jyll/136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