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期刊

试论“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激励机制

时间:2015-12-20 14:55:01 所属分类:教育理论 浏览量:

摘要:学生是教育管理的主体,也是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而激励是教育管理的重要内容。激励这个概念用于教育管理,是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也就是说用各种有效的方法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努力完成学习任务,实现教育培养人的目标。如何运用好激

摘要:学生是教育管理的主体,也是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而激励是教育管理的重要内容。激励这个概念用于教育管理,是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也就是说用各种有效的方法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努力完成学习任务,实现教育培养人的目标。如何运用好激励机制也就成为各个教育管理部门面临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关键词:激励教育管理校园文化
  
  人才竞争归根到底是人力资源开发理念和机制的竞争,如何培养出真正有用的人才,并使他们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这是教育管理战略的重心。教育培养的目标,其实质在于开发人的潜能,关键在于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给学生以压力和动力,由此产生活力,最终激发学生的潜能。
  
  一、激励概述
  
  (一)激励的含义
  “激励”一般是指一个有机体在追求某些既定目标时的愿意程度。它含有激发动机、激励行为、形成动力的意义。激励的前提是人都具有一定的潜能,即经过实践的积累、学习或训练后,具备的某种可能发挥而尚未发挥出来的潜在的能力。激励的实质就是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开发学生的能力,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感到才有所用,力有所展,劳有所得,功有所赏,从而自觉地努力学习。
  
  (二)激励的特征
  激励是对学生的潜在能力进行开发,它不同于对物质资源的开发,无法通过精确的计算来进行预测、计划和控制。因而具有其自身的特点:
  1.激励是以学生的心理作为出发点,激励的过程是心理活动过程,而学生的心理活动不可能凭直觉观感知,只能通过在其作用下的行为表现出来。
  2.激励产生的动机行为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受多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合,其表现必然不同。因此,必须以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观点去认识和观察这一问题。
  3.激励的对象是有差异的,从而决定了不同的学生对激励的满足程度和心理承受力也各不相同。这就要求对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激励手段。
  4.激励的目的是使人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但学生的潜能不是无限的,它受生理因素的制约,也受其自身条件的限制。所以,激励不能超过他们的生理(年龄、疲劳程度)和能力(胜任的能力)的限度,而应该是适度的。
  
  (三)激励的类型
  1.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
  按内容可分为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两者的最终目的是一致的,但作用的对象不同。前者作用于人们的生理方面,是对人们物质需要的满足,后者作用于人们的心理方面,是对人们精神需要的满足。
  2.正激励和负激励
  从性质划分,可分为正激励和负激励。所谓正激励,就是当一个人行为表现为符合社会需要或组织目标时,通过表彰和奖励来保持和巩固这种行为,已达到调动积极性的目的。所谓负激励,即使当一个人行为不符合社会需要或组织目标时,通过批评的惩罚,是指减弱或消退来抑制这种行为。
  3.内激励和外激励
  从形式上划分,有内激励和外激励。所谓内激励是通过启发诱导的方式,激发人的主动精神,使他们的学习热情建立在高度自觉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出内在的潜能。所谓外激励就是运用环境条件来制约人们的动机,以此来强化或消弱某种行为,进而提高学习意愿。内激励带有自觉性的特征,外激励则表现出某种程度的强迫性。
  
  (四)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是激励活动的各项要素在运行过程中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及其在激励效果之间内在联系的综合机能。能否正确运用激励机制,对激励的成败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激励机制主要包括激励时机、激励频率和激励程度。
  1.激励时机:激励时机是指为取得最佳的激励效果而进行激励的时间。激励时机适当,才能有效的发挥激励的作用。超前的激励,可能导致学生对激励的漠视心理,影响激励的功效。过迟的激励,则会消弱激励的强化作用,是激励失去意义。
  2.激励频率:激励频率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内进行激励的次数。这里的“一定时间”一般是以工作任务的周期为单位的,在这个周期里,激励次数多说明激励频率高,激励次数少说明激励频率低。激励频率对激励效果有着非常显著的影响,但并不是激励频率越高就越好,有时激励频率过高,反而会起不到激励的应有作用,影响激励效果。必须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与之相应的激励频率,才能有效的达到激励的目的。
  3.激励程度:激励程度是指激励量的大小,质和量的统一谓之度。没有一定的数量基础,事物就难以保持其本身的质,同时,数量超过了一定的限度,也就会影响事物的质量。要有效地发挥激励的作用,就必须正确运用激励量。激励量过小,难起作用,激励量过大,又会事与愿违,适得其反。
  
  二、激励的起点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是教育管理的中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是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努力学习的行为。激励学生的行为,首先必须从他们的需要出发。
  1 学生的需要是客观的。需要是指人们在一定的条件下对某种事物或目标的渴求。学生的需要是客观存在的,它不仅是人的生理本能,而且也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必然。所以,作为教育管理者应该承认学生的需要,而且必须尽量去满足学生的需要。
  2 学生的需要是发展的。学生的需要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和客观环境的影响。学生的需要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随着环境的改变而改变。一位学生在入学时的需要是能尽快适应学校的环境,但进了学校以后,则希望能施展自己的才华,并得到老师的认可,这是一种正常的需要变化。所以,教育管理者应该正确对待学生的需要变化,并加以正确引导。
  3 学生的需要是有层次的。学生的需要尽管是多种多样的,但又是分为一定层次的,并以阶梯式逐级上升。比如物质生活尚未得到保证,甚至连温饱都不能得到解决的时候,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等也许就十分微弱或根本没有。所以,作为教育管理者,关键是要分析学生的需要,掌握不同类型学生的主导需要。
  
  三、激励的基本措施
  
  满足了学生的需要,并不是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要达此目的,还必须根据学生的行为特点,采取科学的激励措施,强化学生的行为。日本著名企业家稻山嘉宽在回答“学习的报酬是什么”时指出“学习的报酬就是学习本身”,可见学习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此,学校必须根据自己的实际,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以最大限度的调动广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符合“四化”要求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物质激励机制
  物质需要是人的基本需要,也是个人价值的一种重要体现,物质激励设计与管理是否合理,既直接关系到 能否吸引学生,又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必须给予充分的重视。为了使物质起到应有的作用,物质激励的设计与管理必须坚持以下准则:
  1.竞争性。竞争性就是指在社会上和同类学校中,本校的物质激励政策要有吸引力。学校物质激励政策的吸引力,一方面来自物质标准,即物质的绝对值,如奖学金的多少;另一方面来自物质结构及分配方法,如奖学金的发放标准。所以学校的物质激励的设计与管理,必须重视调查,必须根据社会上的消费水平及同类学校的激励水平,合理确定本校的物质激励标准和分配方法,以增强激励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2.激励性。激励性就是学校的激励政策要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责任心和进取心,要有利于学生刻苦学习,不断提高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所以,学校的物质激励政策,必须实施重点倾斜的差异化管理。对此,学校可采取的策略主要有,一是实行不同的物质激励制度,如对高年级,物质激励标准可相对高一些。而对低年级,则可相对低一些。二是学校的物质激励政策必须体现按效率、效益分配的原则,以成果多少和贡献大小来决定学生的物质奖励。如省级奥赛是多少,国家级是多少,都要有明确的规定。
  3.公平性。公平性,即学校物质激励政策的客观性和合理性。学生在工作取得优异成绩并得到奖励以后,他不仅关心物质的绝对量,而且关心报酬的相对量,其公平感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
  本人物质所得/本人付出=他人物质所得/他人付出
  为此,学校物质激励制度的设计和管理中必须注意:一是物质激励政策要有明确一致的原则指导,并有统一的,可以说明的规范依据。二是必须给学生创造机会均等公平竞争条件,使他们努力学习。三是必须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制度,保证绩效考核制度的客观性、公正性、精确性、全面性、完整性。四是注意学校物质激励管理的民主性和透明性,避免物质激励分配的暗箱操作。
  4.有效性。有效性,即物质激励制度的设计和管理作为一种教育管理决策,必须注意实施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对此,学校的物质激励标准必须适度,其物质激励的设计只是为了促进学习,而并非只是获得物质。二是学校的物质激励制度要符合党和国家的政策和法律,保证物质激励的合法和有效。
  
  (二)竞争激励机制
  人们都有一种追求向上的欲望和力量,并且有一种竞争取胜的荣誉感。竞争的学习环境能给人以极大的刺激,促进人们努力拼搏,不断奋进,在永无止境的奋进拼搏中求得满足的境界。
  学校引进竞争机制,首先必须注重学生人生目标的设计,帮组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理想;其次是建立科学的等级制度,为学生确立明确的追求目标;再次,要端走“铁饭碗”,破除“终身制”,打破“大饭锅”,实行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岗位流动的教师人事体制和“各尽所能、多劳多得、少劳少得”的岗位报酬分配制度。除此之外,还要利用各种形式开展以提高质量、提高管理、提高效益为中心的竞赛活动。
  
  (三)领导激励机制
  师生员工教与学积极性的高低,教学班子凝聚力的大小,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取决于领导阶层素质的高低。作为教育管理者,一方面要注意以身作则,身体力行,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另一方面必须改进管理办法,提高领导艺术。
  1.充分理解师生员工,增强广大师生员工的自尊意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尊严和人格,需要得到社会的承认和别人的尊重,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处理好管理者和师生员工员工的关系,热情对待广大师生员工,正确处理工作中的各种失误,积极营造一种“敢为人先、勇于竞争、鼓励成功、宽容失败”的教学工作精神,使一切有利于教学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鼓励、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构建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和谐环境。
  2.关怀师生员工,给师生员工以“家庭”的温暖
  各级教育管理者必须把师生员工看作自己家庭的成员,给与无微不至的关怀,使他们体会到家庭的温暖。可以根据各级教育部门的发展状况,灵活多变实行轮休、年休制度。针对师生员工日常工作中的疲劳,开展各种有意义的活动,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对待离退休老教师,要完善各种医疗保障制度,使他们老有所养。
  3.充分信师生员工,增强他们的主人翁意识
  管理者必须充分信任和依靠全体教师,积极鼓励广大老师参加管理,让大家参与制定教育管理与发展事务,让学校的一切教育管理活动至于他们的监督之下,以强化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同时,要切实建立合理化建议制度,积极支持老师的首创精神,把学校的命运真正和广大老师的命运结合起来,从而使老师们真正想主人事、说主人话、行主人权、干主人活、享主人乐,使积极进取、奋发向上,努力开拓、勇于创新成为全体老师的共同价值观。
  
  (四)文化激励机制
  校园文化,是指校园中长期形成的共同思想和价值观念、作风和行为准则。优秀的校园文化是各级学校无形的精神力量,它能使校园内部充满生机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实践证明,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不仅有利于老师和学生进行自我控制,增强奉献意识,改善人际关系,增强学校的凝聚力,而且还有利于精神文明建设,树立良好的教育管理形象,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人才。
  学校在树立校园文化时,要注意贯彻以下三个统一:
  1.人本性和整体性的统一,即要求以学校的整体性为前提,充分尊重和发挥师生的个性,注重通过各种“柔性调节手段”来激发老师和学生的使命感、自豪感和责任感,从而实现学校的整体利益,追求学校的整体优势。
  2.稳定性和动态性的统一,即校园文化必须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体系,同时又要注意不断充实提高。保持最新的时代特色,体现校园文化的先进性。
  3.继承性和创新性的统一,积极要博采众长,洋为中用,又要立足本学校的实际,充分考虑学校的性质、历史、风格等,以形成具有本校个性的校园文化。
  
  四、结语
  
  管理是科学,更是一门艺术,人力资源管理是管理人的艺术,是运用最科学的手段,更灵活的制度调动人的情感和积极性的艺术,无论什么样的教育部门要发展都离不开人的创造力和积极性,因此各级学校一定要重视对师生员工的激励,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运用多种激励机制,把激励的手段和目的结合起米,改变思维模式,真正建立起适应学校特色、时代特点和师生需求的开放的激励体系,使学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zazhifabiao.com/lunwen/jyjx/jyll/136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