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期刊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教学观的改造

时间:2015-12-20 14:59:55 所属分类:教育理论 浏览量:

概栝地讲,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为了实现这一根本任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了本次课改的六项具体目标。这些目标

概栝地讲,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为了实现这一根本任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了本次课改的六项具体目标。这些目标构成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体框架,体现了课程改革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系统工程。在这个系统工程当中,有一个至为重要的理念,那就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所谓促进每位学生的发展,就是要求教育教学要促进人的不断创生,注重人的可持续发展。值得注意的是,我国有人根据生态学原理,在生态农业的启示下,提出生态式教育。这种生态式教育既不同于灌输式教育,也不同于园丁式教育。灌输式教育是一种为适应工业化而加速培养专业人才的教育。其要害是像工业化农业那样,把学生看成是一种可榨取的土地,而不像生态农业那样,主要培养土壤的自然生育能力。这样,学生固然可以掌握丰富知识,但却失去了创造能力。园丁式教育的致命之处,是把人的潜力看成一种像海底的石油一样早已经存在,只要去开采的物质。与它们不同,生态式教育认为学生的潜力不是现成的,而是在一种不断的相互作用中生发出来的,因而也是无限的,在我们看来,生态式教育就是促进人的创生。而要真正促进人的创生,必须进行一系列教学观念的改造。笔者认为,教学应建立注重人的生命发展的价值观,即教学应是一种以人的生命发展为依归的教学,它尊重生命、关怀生命、拓展生命、提升生命,蕴涵着高度的生命价值与意义。
  一、新教学观的基本概念
  (一)尊重生命的独特性。每个人的生命都有独特性,每个儿童都有自己的独立人格和精神世界。尊重生命独特性的教师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性,他懂得每个人都是独特的自我,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学习中获得成功的机会,体验到生命成长的快乐。那种无视儿童存在的教学,从根本上讲就是否定了生命的独特性。
  (二)理解生命的生成性。人是未完成的存在,也是非特定化的存在。人的“非特定化”意味着人具有无限发展的可能性,注重生命发展的教学证明了生命的未完成性、未确定性以及由此而具有的生成性。教师所要做的是创设一个有助于其生命充分生长的情境,把学生的生命力量引发出来,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历程。
  (三)善待生命的自主性。人生来就具有认识外部世界、求知于外部世界的本性。注重生命发展的教学让学生在学习中主动地探索外部世界。自觉地认识自我、追寻自我、提升自我,在自我不断超越的过程中体验到生命的力量与意义。
  (四)关照生命的整体性。注重生命发展的教学是让学生的认知、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都参与到学习中来,使学生在认识知识的同时,感受和理解知识的内在意义,获得精神的丰富和完整生命的成长。
  二、新教学观的具体内容
  (一)教学思维观
  以往,我们固守的教学思维是一种“确定性思维”。即把教学看做为按确定路线展开的,教师备课仅仅就是备教材,而备教材则往往又变成备教材的知识点和教材规定的路线。接下来,教学就是按教材所预先规定好的进程式跑道来进行,不能有一点脱离跑道的现象存在,甚至在什么时间跑到什么地方,都预先给规定好了。这显然没有人的创造性的展现。为此,必须转换教学思维,确立起“生成性思维”,具体表现:一是重创造,反预定。教学不是一个被给定的物,而是由人给定的活动,是人生命的展开。这就意味着教学在展开之前,是不能完全被预见的,这种不可完全预知性就意味着教学过程的创造性。它不仅关注教学过程的流,而且更关注教学过程的变。所以作为有创生性的教学,它不应该是教导的,而应是帮助的、激励的和富有挑战性的,是在不断的相互作用中发生着转变或格式塔式的转变,不再是排斥断裂、突变,而是积极地利用它们。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转变知识的疆界,甚至不再仅仅是知识的创生,而且还有意义的显现。三是重差异,反同一。生成性思维就是要重视差异性,不强调绝对的同一性和标准性,尊重每一个学生的观点、看法、理解、体悟,教师甚至有时要随时就学生的看法、观点与学生展开对话,或引导学生相互对话,真正尊重学生发展的特点。
  (二)教学过程观
  教学不只是传递知识的活动,而是一种生命活动,是生命存在的基本方式。教学充满着人文关怀与生命情趣。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特征:
  1、基础性特征:课堂教学是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的,课堂教学的价值和效果不是即时性的,而是显现于学生终身发展的作用之中。
  2、民主性特征:课堂教学中师生间、生生间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是课堂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
  3、活动性特性:课堂教学中师生间、生生间的活动,是课堂生命活力的具体体现。
  4、层次性特征:课堂教学中教的层次性和学生学的层次性,体现了教学中对人的关注,课堂应使在场的每一颗心灵都敞开温情的怀抱,平等、民主、安全、愉悦是其最显眼的标志,没有人会被无情地打击,更没有人会受到法庭式的审判。
  5、开放性特征:课堂教学要激发教师和学生的活力,形成时间上、空间上和人际上的多维交流和联系,课堂应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
  6、生成性特征:课堂教学应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的综合生成过程。课堂教学应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唤醒各自沉睡潜能的时空。
  可以这样地概括:课堂教学过程是沟通、对话、交往的过程,是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过程。教师要将课堂教学看作是师生生命活力和生命价值的体现,课堂教学的知识传授过程是知识的生成与生长的过程,教师要激活和播种活的知识,学生要生成和生长新的知识。唯如此,才会真正焕发出课堂教学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三)教学评价观
  我们认为,注重生命发展的教学有着新的教学评价观。当然,现行的以考试为轴心的教学评价制度,也有着一定的价值,但同时也不应忽视其存在的诸多弊端。首先,它面向过去。教师很少就学生的作业与学生进行交流,更少有教师重申或利用测试作为未来学习的基础。其次,面向分等。这种制度奖励强者、幸运者和顺从者,而责备和惩罚不幸者、迟钝者,不能适应环境者以及那些与众不同的和感到与众不同的人们。最后,面向分数。无疑这样的评不会促进人的发展乃至创生。那么教学评价改革究竟路在何方呢?要构建和实施新的课堂教学评价,应努力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评价主体的多元性。开展不同主体之间的评价活动,不仅包括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还应包括学生对教师,学生对学生,学生自我和教师自我的评价,尤其要特别注意学生自我和教师自我评价在整个教学中所起的反思性和反馈性作用。
  2、评价目标的整体性。教师要树立一种动态的、多维的、综合的、发展性的、激励性的评价目标,关注学生的整体发展,不仅包括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还要对学生的态度、情感价值观等做整体评价。
  3、评价活动的过程性。评价活动要贯穿于课堂教学活动的始终,教师和学生要形成过程性与动态性评价的意识和能力。在教学活动中自觉地开展评价,发挥评价的作用。
  (四)教学语言观
  课堂教学语言必须具有“可阐释性”。具体说来,这样的教学语言必须具有以下特点:
  1、教学语言应该是描述性的而不是分析性的。描述性语言是可阐释的,而分析性语言是说明的,前者意味着教师希望保持会话的继续,而后者意味着教师希望获得精确的讲解;前者意味着开始,而后者意味着结束。作为教师,我们需要以一定的描述方式讲解课程,从而鼓励学生与我们共同探究,通过与文本对话探讨各种可能性。当然,我们不能完全抛弃逻辑,不讲精确性,而是要求教师的教学语言应具有足够的不确定性,以诱使学生参与到对话中,诱发、鼓励、鞭策学生去进一步阐释。
  2、教学语言要向学生的生活开放。教学语言本身要尽量与儿童的日常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反映他们的真实生活,这样学生才更可能在教学中找到自己的感受,从而在教学中安置自己。
  3、教学语言在语调、信息内容等方面要多一点孩子气。以往我们的教师在很多情况下好像不喜欢以友好的口气与学生对话,不喜欢开玩笑,总是板着面孔,粗声粗气,仿佛学生就是他的奴隶,必须臣服其下。而且问题往往是封闭性的,强行作出一种回答。在这样的语言中,学生哪里还能有说话的地位、勇气,他们只能关闭起心灵的窗户,退避三舍了。所以教师的教学语言要多一点和气,多一点孩子气,多一点亲近感,只有这样,才可能让他们喜欢和接纳,学生才能乐学、乐说、乐于参与。
  三、新教学观下应关注的两个问题
  (一)个性教育与个体的社会化
  在新课程改革的实践过程中,越来越多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本,充分重视学生个体间的差异,珍视并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这无疑有其重要的意义。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如果过分张扬儿童的个性,忽视儿童个体社会化进程,那这样的教育势必是片面的。在这里应强调三点:一是行为规范的社会化。从社会学角度看,行为规范就是社会或特定群体对其成员的个人行为所给予的规定性,并使个体通过这些规定的约束而形成与他人的和谐关系。因此,个人行为规范化是调整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基本途径。二是价值观念的社会化。个人的社会价值指个体在社会中存在的意义。个体的价值观则是个体对这种存在意义的认识,这种认识常具体表现为美与丑、善与恶、是与非、利与害等的判断。它对个体是否遵守社会规范,以及选择什么样的生活目标都有决定性的影响,学校教学不应强调个性教育而淡化学生价值观的社会化教育。三是理想目标的社会化。理想和希望是人生奋斗的精神支柱,也是儿童未来社会生活目标的重要定向因素之一,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
  (二)儿童的行为障碍及其矫正
  个体的成长不仅仅是生理的发育完善,同时还意味着人社会心理的日趋成熟。问题是在个人的成长过程中,这种生理的成熟和心理的成熟并不和谐一致。行为障碍以其较严重的、广泛的和持久的生活及社会功能损伤严重阻碍着儿童、心理与行为的健康发展,课堂上常见的行为障碍有:儿童多动症、儿童孤独症、学业障碍等。不可否认,大多数的行为障碍问题长期以来在课堂上是被忽视的,帮助儿童维护他们的心理健康,应付各种应急性事件,克服不良行为习惯,建立和发展各种正常的心理认知能力,应是我们本次课程改革的重大责任之一。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zazhifabiao.com/lunwen/jyjx/jyll/139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