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期刊

试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与社会功能

时间:2015-12-20 15:00:36 所属分类:教育理论 浏览量:

论文关键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社会功能 社会价值 论文摘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伦理道德的教化功能、意识形态的斗争功能和人格精神的塑造功能。这些社会功能的实现,展示出其具有的净化网络社会环境,抵御敌时意识的侵袭影响,培育社会新人,促进文明建设

论文关键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社会功能 社会价值
  论文摘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伦理道德的教化功能、意识形态的斗争功能和人格精神的塑造功能。这些社会功能的实现,展示出其具有的净化网络社会环境,抵御敌时意识的侵袭影响,培育社会新人,促进文明建设的社会价值。加强、改进和创新这项工作,是充分发挥其社会功能,体现其社会价值的关健。
  信息传播是影响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作为传播信息的最重要的媒介,互联网正以惊人的速度发展着,并把人类带人高度信息化的社会—网络社会。如今网络传播已渗人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使社会经济结构从工业为中心转向信息产业为中心,政治结构从金字塔型转向网络型,文化结构从中心文化转向多元文化。作为现代科技革命产物的互联网就如同一块巨大的陨石,砸向传统意义上的社会,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价值观乃至思维方式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冲击。在此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突显出来,特别是以网络技术为传播手段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其存在和发展,取决于人们如何认识它、评价它,而正确的认识与评价却是建立在对它的社会价值的分析和社会功能的定位上。只有弄清了这一问题,我们才能从思想上真正重视,在行动上切实加强、改进和不断创新这项工作。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是一种传播活动,而在“传播”一词的涵义中,最重要的两个语义因子就是社会性和工具性。“社会”与“工具”这两个要素的结合,体现的正是一种社会的价值属性即对于社会的有用性,和一种社会功能即对于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所发挥的作用。下面我们就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与社会功能作些分析。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伦理道德方面的教化功能
发挥这一功能能够提高上网者的道德自律意识,有利于净化网络社会环境。
伦理道德对于社会具有积极的规范、教育、导向作用,所以道德历来成为人们修身养性、完善自我,乃至治国安邦的重要工具。进人网络时代后,人们通过互联网实现了跨国界、跨区域的人际交往,在交往的范围、深度和方式上,都明显有别于传统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往。交往方式的变更也改变着人们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这当中网络交际所具有的某些技术特征,犹如一把双刃剑,既给人们的互相交往带来许多便利,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诱发和助长了上网者诸多不良的网络道德意识和行为。比如,互联网是一大片相互联结在一起的网络,其中没有哪片网络居于统治地位,也没有哪片网络是主要的,它是一个绝对没有中心的网络世界,因此对于上网者来讲,自己就是中心,这就容易产生以我为中心,个人至上的观念意识。又如,互联网覆盖在整个地球的表面,而地球是个球体,这意味着互联网既无开端又无终点。

  上网者一进人这个由光纤电缆和调制解调器构成的虚拟空间,就变成了电子化飞速运动的存在体,作为一个个体,在博大浩瀚无边无际的网络世界中又会感到自己异常渺小,无能为力,这种状态容易使人觉得对任何事情都无力负责也无法负责,从而导致许多上网者缺乏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感。再如,互联网的技术设计特征是让信息在网络中能够自由传播,互联网上实施言论控制是难以办到的事情,因此互联网就成了一个言论绝对自由的地方,人们可以不受限制地以真名或匿名在网上发表任何言论,而不需要承担自己的义务和责任。这客观上又助长了某些上网者滥用言论自由的权利,毫无顾忌地发布和传播各种虚假、恶意或有害信息的倾向。与此同时,网络的普及改变了人际交往的方式,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机会减少,人与机器的接触却日益频繁,人们的言谈被转化为二进制的语言,人们的音容笑貌以数字化字符的方式在屏幕上展现,人在现实交往中那些备受关注的特征,诸如性别、年龄、相貌、身份等都能借助网络得以隐匿和篡改,从而使得人们的行为变得虚拟化。而当上网者过多地沉溺于网络所构建的这一“虚拟社会”和“虚拟空间”时,现实的人际关系和情感就会变得麻木、冷漠,由此常常引发婚姻与家庭方面的道德危机,如此等等。网络道德的失衡导致了网络社会中的诸多问题,诸如网络色情信息的扩散,虚假信息、劣质信息和无聊信息的泛滥,电脑病毒的制作传播,黑客人侵破坏,盗版侵权等等,这些严重地毒化着网络社会的风气和环境。当然,把网络道德的沦落和失范归结为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不免失之公允。事实上,电子信息网络只是一个工具,它对于人与社会的作用取决于人们怎样去运用它,而正当、合理、有益的使用又有赖于社会道德规范的约束,因此,网络伦理道德的建设已是刻不容缓。网络道德建设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它的涉及面广,与技术结合深,除此外还有一个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它只能靠个人的内心信念,靠自律来维系,而不象现实社会中的道德规范可以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以及个人内心信念三者同时来维系。这是因为遨游在网络中的人不需要真实的姓名和身份,他们可以使用不同的代码、符号与人交流,在一人一机的环境下,不必与他人面对面直接打交道,因而失去了传统意义上的人际交往对人的行为规范的种种约束,所以上网者是否遵循道德规范是不易察觉和监督的,这也是网络道德机制弱化的重要原因。外在的道德行为规范要对上网者的内在信念产生自律,必须依靠教育的力量。由于上网者主要是从网上获取信息,因而这类教育必须以网络为手段来进行,因此,伦理道德的宣传、灌输便成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这充分体现了它所具有的道德教化的社会功能,这一功能的运用旨在实现“以德治网”,这也展示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于整个社会的价值,即通过教育提升广大上网者的道德水准,大大增强其自律意识,这样,他们将会自觉摒弃不良的网上习惯,远离违法行为,自觉抵制互联网上一切黄色、下流、庸俗、反动的信息,采取对社会和他人负责任的行为,这无疑将大大净化网络社会的环境,使之能健康有序地发展。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意识形态方面的斗争功能
发挥这一功能,能够有效地抵御敌对思潮的侵袭、影响和渗透,提高人们的辨别力和免疫力,避免思想混乱,实现社会的安定团结。
任何一种信息传播方式在意识形态领域都是一种思想文化传播途径,掌握了它便拥有了一种传播某种思想文化的权利和手段。网络社会的政治活动与政治斗争,通常是在全球范围内跨越国界、地域、全方位进行的。因此,谁要能在网络传播技术领域占据先机,谁就能在政治斗争中获得更多的主动权和发言权。过去,由于自然屏障的存在,敌对的恶意的政治信息多数不能直接侵人他国,而传统媒介又牢牢掌握在他国政府的手中,对于信息,民众只是被动地接受者,缺乏主动的选择性,思想舆论的能控率较高。如今电子信息网络四通八达,信息传播全球化的趋势日见明显,天然地域屏障已经消失,通过网络系统,民众接收信息的自主性和发送信息的能力都大为提高,这使得过去那种单纯的舆论导向控制变得更加困难,这也给我们意识形态领域的思想和政治斗争提出了新的课题。事实上,西方发达国家早就将互联网作为重要的战略技术,用来传播资本主义思想观念,进行文化渗透,勿庸讳言,它们在这一领域占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由于英语是电子文本的最主要语言,美国等西方国家是上网者最经常访问的地方,这为他们利用网络信息传播方式的超地域性来宣传政治观点,倾销思想文化提供了极大的便宜。加之这些国家信息网络的发达和应用的普及,使他们在网络技术和网络资源上也占有相当的优势。据统计,现在的互联网上80%的信息是美国提供的。因此,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充分利用了网络系统作为意识形态斗争的重要工具。例如美国就通过LO台因特网顶级域名服务器,向世界各国全方位、全时空、全天候地灌输宣传资本主义的政治主张、价值观念、外交政策、商业理念和社会文化。设立在美国等国的部分中文网站也大量传播攻击我国基本政治制度的言论,煽动和鼓吹民族分裂,歪曲夸大或有意炒作一些事件,混淆视听,破坏安定团结,企图对我国实施“西化”和“分化”。值得注意的是,“法**功”邪教组织在西方某些政治势力的支持下,在国外也建有相当数量的网站,设立了上千个网页,其中既有中文信息,又有英文信息,既有文字信息,又有图象和视频信息,形式堪称丰富多样。李洪志之流尽管敌视和反对科学,但他们也懂得科技的力量、知道运用网络信息技术来传播其反科学的歪理邪说。上述事实充分说明网络世界中并非风平浪静、一团和气,在意识形态上闪烁着刀光剑影,正进行着一场没有硝烟、没有国界的全球性战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我们进行这场战争的重要武器,因为它具有“斗争性”的社会功能。这一功能既表现在防御上又体现在进攻中。“防御”是指通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来提高上网者特别是年轻一代的思想认识和政治觉悟水平,增强识别能力,使之能够明辨是非,自觉抵御西方资本主义思想意识的侵袭和影响,使敌对意识信息的传播失去市场而不能达到其目的。“进攻”则表现为主动出击,在互联网上面向全世界更强有力地发出我们的声音。这就意味着在网上要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宣传,要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就的展现,有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传播,有对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和“法**功”歪理邪说旗帜鲜明、声势浩大的批判,这些都构成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当我们运用网络信息技术手段对之进行传播时,也就展现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斗争的社会功能和其在网络社会意识形态争夺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试想一下,如果我们不拿起这一武器,不有效运用这一武器、不战而退,放弃网络世界的意识形态阵地,任由那些反社会主义、反科学、反文明、分裂国家民族,腐蚀瓦解人们思想意识的形形色色的敌对政治信息泛滥,就会引起人们思想混乱,危及社会安定团结,使我们的事业毁于一旦,对此绝不能掉以轻心。网络者,当为天下人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以此为利器,在此领域牢牢占据一席之地,以发挥其斗争的社会功能,实现其维护社会主义社会安定团结和健康发展的社会价值。
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对人格精神的塑造功能
发挥这一功能,有利于培养和造就社会新人,促进社会文明进步。
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使我国上网人数飞速增长,迄今已逾400()多万。这个日益壮大的被称为“网民”的群体,其组成是以青年人、知识分子和各级干部为主体,这部分人的思想状况和精神面貌如何,直接关系我们社会的未来。这当中特别是广大青年,他们所接受的各种信息加之生活体验对其形成何种世界观与人生观至关重要。当今的互联网是青年一代最容易接受的新生事物,也是他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他们可以在网上畅游世界,了解国情,认识社会,开阔眼界,接受熏陶,愉悦身心。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历来都把青年作为主要对象,这就要求它必须顺应时代发展的特点,以广大青年最喜闻乐见,接触最多,并作为人际交流重要形式的网络手段来开展,这样容易事半功倍,收到好成效。网络虽然是科技革命的产物,但它不仅仅只是一个简单的工具,“以人为本”应该是我们运用这一工具的根本理念。不错,在电子时代,媒介即信息,数字化即知识,但人们不要忘记,所有的信息和知识后面所隐藏和包含着的人类世世代代延续的精神,那一缕统帅信息和知识的灵魂,这些却是不能够数字化和符号化的,没有人文精神支持的技术层面也是畸形和不完善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正是着眼于这种精神和灵魂并以它来重塑人的精神和人格。这不仅标志着人们对互联网的认识从工具论向社会论的转变,同时也是我们运用网络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依据。因此,我们应当利用互联网覆盖面广,形式多样,传播速度快,渗透力强等特点,对上网者特别是广大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熏陶和教育,提升其人格品位,充分发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以科学理论武装人,以正确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的社会功能,并体现其培育造就社会新人,推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和发展的社会价值。
以上我们论述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所具有的伦理道德的教化、意识形态的斗争和人格精神的塑造这三方面的社会功能。能否充分发挥这些功能,并实现其社会价值,关键还取决于我们能否在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根据网络信息传播的特点来不断加强、改进和创新这项工作并赋予它新的生命力。江泽民同志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讲话时指出:“要高度重视互联网的舆论宣传,积极发展,充分运用,加强管理,趋利避害,使它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阵地。”加强、改进和创新,正是为了巩固和发展这个“新阵地”。首先是加强。解决“加强”的问题,一是要增加投入,促进信息技术进步,提高互联网的的汉语化程度,以利于更多地输出信息,扩大影响,让世界更好地了解认识中国。二是要真正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的建设。国家应积极支持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等传媒开设自己的网络版,增大宣传教育的范围和力度;提倡政府、企业、研究机构、院校、专家个人在网上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流网站,创办自己的宣传主页,形成强大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系统,发挥“集团军”专业分工、协同作战、信息共享的优势,在互联网上占领和巩固思想政治教育阵地,造成强大的宣传声势和文化氛围。三是改进。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还是传统手段占据主流。因此,利用互联网快捷、生动、开放、交互等特点,不断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手段已是势在必行。要将原来集中统一的“一刀切”模式,变为分散的、多样化形式;把以前自上而下的单向灌输和被动接受,变为双向、多向的直接交流和互动;从过去单调枯燥的说教变为图文并茂、多媒体并用,使生动活泼、平等的思想和情感相融通,切实做到因人施教、因“网”制宜,打造出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新平台,增强其渗透力、吸引力和感染力。最后是创新。发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事业需要建立一支政治素质与技术素质高度溶合的队伍,这就是人员素质上的创新,也是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要求。因此,网络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但应当掌握政治学、经济学、伦理学、社会学、传播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知识,同时还应强化网络意识的培养和网络技术的培训,不断增强自身的政治觉悟、时代意识、知识含量和技术操作能力。这样才能顺应网络时代发展的潮流,在互联网上发出自己的声音,拓出一块领域,树起一杆旗帜,占领一方阵地,充分发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成员的导向作用、约束作用、凝聚作用、激励作用,真正展现它的社会功能与社会价值。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zazhifabiao.com/lunwen/jyjx/jyll/139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