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
时间:2015-12-20 15:03:40 所属分类:教育理论 浏览量:
【论文关键词】激发兴趣 引导学习 勇于探索 大胆创新 【论文摘要】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改革课堂教学,充分发挥45分钟的教学效益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而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观念,要把学生真正当作课堂
【论文关键词】激发兴趣 引导学习 勇于探索 大胆创新
【论文摘要】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改革课堂教学,充分发挥45分钟的教学效益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而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观念,要把学生真正当作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注重他们学习的过程.注重其参与程度,注重发展学生的思维、锻炼学生的能力。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教的本质就是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思维环境,在思维训练的过程中优化思维品质,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近年来,为了使课堂教学达到整体优化。我尝试着实施“以激发学生动机为前提,以知识结构为基础,以思维训练为中心”的教学思想;以贯彻“传授知识与能力相结合、开发学生智力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相结合、面向全体学生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教学原则;努力将“三条思路”即:教材思路、学生学的思路、教师教的思路和谐统一,教学上颇有一些体会。
一、设置最佳的教学契机,启发学生进入正确的思维轨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已经是大家公认的教学真理。教师讲得再好,学生不学或学不得法,也不会有最佳的效果。因此我们教师课堂设计的指导思想首先是要在确保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从学生心理特征和能力基础出发,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近年来,我尝试着将电化教学手段引入到数学课堂教学之中,试图改变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从抽象的推理到抽象的概念总结的教学过程,将形象感强及富有动态的,具有声、光、色同时再现特点的课件展示在学生眼前,实现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中的创新。如:在上“圆与圆的位置关系”这一课时,教学目标为:能根据两圆的公共点个数和图像位置,说出两圆的五种位置关系的定义;能根据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推出圆的半径的和或差与圆心距的数量关系,并能灵活运用此关系确定两圆的位置关系。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指出:“不好的教师奉送真理,好的教师是叫学生发现真理。”我以为在教学中如果仅能使学生习惯于简单地接受和被动地学习,任何方法都是坏的,如果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开动脑筋主动参与学习,那么任何方法都是好的。因此所谓最佳的教学契机,就应该是教师能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能主动地去参与学习。而从心理学的角度要求这种兴趣不应该是外在的,因为外在的兴趣往往是短暂的,所以最佳的教学契机我以为应该是来自学生对你所教的科目的本身的热爱,这才是最佳的教学契机。
二、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投入学习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的教学氛围,融洽、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教学民主的具体表现。这种关系一旦形成,学生对教师会产生信赖感、亲切感,从而形成协助课堂教学的“配合力”。为创设这种和谐的民主气氛我往往采用如下方法:
(1)激趣:将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结合,在课堂上提出一些实际生活中生动有趣的问题,由学习小组组织讨论、探索、总结。如:在学习“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时,提出“我们在上学骑自行车时,如果路面很平感觉如何?如果路面凸凹不平感觉又如何?若遇到一条小水沟你该怎么办呢?”这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结合老师提出的问题展开激烈的讨论。并形象地总结出:若把路当成一条直线,就一只轮胎来说,一是轮胎与路面只有一个公共点;二是轮胎与路面有两个公共点。学生和老师一道揭示了问题的本质,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学习这部分知识。
(2)同学:我把自己视为一名学生,与学生共同观察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我总是以饱满的热情上好每一堂课,让学生受到激励,感到振奋;热爱关心每一个学生,进行“微笑教学”,用自己的眼神、语调表达对学生的爱,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其次,尊重学生,激励学生大胆质疑,教师在教学中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十分尊重、信任学生,鼓励学生不唯师、不唯书,敢于生疑,大胆质疑。
三、营造探究的氛围,鼓励学生勇于创新、大胆探索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孩子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如果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能让学生感到自己是知识的发现者,知识是通过自己的研究和探索得到的,那么自然调动起他们的学习欲望,变要他学为他要学。同时在探究的过程中锻炼他们的思维,考验了他们的能力和素质,培养了他们的科学探索精神和与人合作的精神,在成功中增长信心,在逆境中锤炼意志。有意义的教学过程是一个涉及教师和学生在理性和情绪两方面的动态的人际过程。因此教师不仅要在认识上引导学生展开充分的思维,而且要在情感上与学生进行不断的心与心的交流,只有这种交流才能创造一个和谐、祥和、友爱和宽松的课堂气氛,也只有这种气氛,学生的思维才可能活跃起来。而“自学——质疑——解疑——练习——小结”的教学模式正体现了这一长处。
(1)设置不同的目标,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跳起来摘到苹果。数学知识的有意义学习的根本目的是要通过知识学习过程充分发展学生的能力。而“数学能力只存在于数学活动之中,它在数学活动中形成并发展”。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使课堂成为学生进行有意义数学活动的学堂。而要使每个学生都收到有意义的效果,这可能就是中学数学课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也是中学数学课之所以难教的主要的原因。因为学生无论是先天的素质还是后天形成的各种能力,由于环境等因素的影响都会有所差异,这种差异会导致即便在同一堂课
上接受的是相同的知识,但个人的收效则完全不同,有的人会“吃不饱”,有的人会“吃不了”。如何改变这种情形,其实在两千年以前孔子就告诉过我们要“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一节课上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进行分层教学无疑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当然目标的制定要科学,太低,学生轻而易举就能实现,不能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欲望;太高,学生虽然通过多次努力仍然实现不了,就会失去学习的信心;最佳的目标是能够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凭借自己的能力跳起来摘下果实。
(2)重视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的教学,鼓励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往往会发现同一个题目,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解法,有些方法还十分简便,见解独到。对于这些解法我认为是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因此需大力呵护。我除了充分肯定、赞赏外并全力向全体同学推荐,如让其在班上介绍解法,将该题解法发在黑板报上,推荐给数学小报等等。在教学中我除了注意培养学生一题多解的习惯,还注意拓宽学生的思路形成,将一题多变的习惯。即:解完一题后再引导学生分析此题在现有知识范围内,改造成新题,从而培养学生多角度的思维能力。如下列一组练习是由一道综合题分解而得,为了锻炼学生综合思维能力。我要求学生作答后把它组合为综合题。达到举一反三的良好效果。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zazhifabiao.com/lunwen/jyjx/jyll/141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