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建构小班额个性化教学方式的理论基础和策略
时间:2015-12-20 15:06:09 所属分类:教育理论 浏览量:
论文关键词:小班额;个性化教学方式;建构 论文摘要:随着新时代的发展,教育教学发展的进程也随之不断推进,在这个创新的世纪,更加倡导尊重个性、弘扬个性。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个性化教学方式的建构是个可贵的尝试,更是教育教学不可回避的问题,
论文关键词:小班额;个性化教学方式;建构
论文摘要:随着新时代的发展,教育教学发展的进程也随之不断推进,在这个创新的世纪,更加倡导尊重个性、弘扬个性。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个性化教学方式的建构是个可贵的尝试,更是教育教学不可回避的问题,因此有关个性化教学的理论的研究是教学发展的必然,同时也具有重要价值。本文尝试着分析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个性化教学方式的理论,并从学生角度对当前现状作浅显分析,以期取得抛砖引玉的作用。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追求个性化、人性化的呼声越来越多。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学过程中应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应实施符合社会需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个体差异性、多样性的个性化教学。个性化教学有利于发展学生个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教学形式。因此,探索小班额个性化教学方式建构的理论在现代教育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价值。
一、小班额个性化教学的理论基础
个性化教学正是在新课程理念倡导的“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理念的趋使下,为学生选择的一种理想化的学习方式。所以个性化教育与人的发展是密切联系的。而人既是生物社会的机体,又是历史活动和认识的主体。从这个意义上讲,小班额个性化教学的理论有着深刻的心理学、哲学、教育学基础。
(一)心理学基础
“个性”一词来源于拉丁文persona,最初指戏剧演员所戴的表现角色的假面具,后来被人们用来表示一个社会人的特征。心理学把“个性”定义为:“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主要表现为需要、动机、兴趣、智力、情感、气质和世界观等方面,是一个多方面、多层次、多水平的统一体。”心理学的研究揭示了个性的内涵,为个性化教学提供了心理学基础。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个性具有整体性,智力、情感、性格、兴趣等这些个性因素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有机统一的。而长期以来,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忽视了个性的整体性,过于偏重知识的获取,智力的开发,没能从整体上把握对学生的培养和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从而也就谈不上学生的全面发展了。
(二)哲学基础
哲学的主要使命就是揭示人的本质。当它把人的本质作为自己的对象时,不能不同时也把个性作为自己的对象。个性恰恰是人的本质在具体个人身上的表现,是人的一般本质的个别形态,表现为人的社会特征。个人是推动整个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而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却在于个人的发展、完善、解放。从中可以看出个人与社会是不可分的,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表明个人发展的合理性。因此,以学生个性发展为目的的个性化教学,抓住了社会发展的关键——以个人的发展为推动力,有其合理性。
(三)教育学基础
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因材施教是教育领域中的一条普遍规律。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最早注意到了教育和个性之间的关系问题,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并将其付诸实践。他善于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或因势利导,把他们培养成某方面的人才;或采用补偏救弊之法,促进学生正常发展。捷克的教育家夸美纽斯也在“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中指出,“自始至终,要按学生的年龄及已有的知识,循序渐进地教导,教师的任务在于认识和保护儿童的天性,反对强制性的教育观念和做法。”杜威在他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指出:“因为生长是生活的特征,所以教育就是生长,在它自身以外,没有别的目的。学校教育的价值,它的标准,就看它创造继续生长的愿望到什么程度,看它为实现这种愿望提供方法到什么程度。”虽然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深刻地认识到了因材施教的重要性,但由于种种原因,致使教学工作从未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浪潮下,再提因材施教,则是大势所趋。
二、建构小班额条件下个性化教学方式的策略
(一)转变教师思想观念
更新教育思想,切实转变教育观念,是开展个性化教学的前提。受两千多年根深蒂固的封建教育观念的影响,“服从”式教育在今天的中小学依然随处可见。那种把听话、守规矩、文静作为好学生的标准,以服从意识为主导的教育,不知扼杀了多少具有独立个性和创新精神的学生。因此,个性教学的健康发展关键是要树立现代教育的新观念,实现从“服从意识”为主导的教育思想向“独立意识”为主导的教育思想的转变;从“专制型”的管理模式向“民主型”的管理模式的转变;实现以教师为中心的“封闭式”的教学向以学生为中心的“开放式”的教学转变。而实现上述转变的自觉性来源于教师正确的学生观。
(二)落实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教育教学活动必须以尊重学生的个性为前提,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认识到他们才是教学活动的核心,是自身发展的主体。就个性化教学而言,它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落实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因此,只有把学生主体地位的实现作为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依据和归宿,才能使个性化教学落到实处。在教学中,要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以思维为核心。作为教师,不仅要在观念上有一个根本性的转变,充分确认学生的主体地位,更重要的是积极创造条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切实激发学生对学习产生积极期待和愉悦的情感,树立不断追求新知的强烈愿望,使其不但把学习看成是一种社会责任,更是一种自身需求,主动投身于认知探究的过程。
(三)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一对关系,直接影响着教学活动的开展和教学的效果,而良好的师生关系更是学生个性发展的有力保证。现代个性化教学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要求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在师生交往中,学生只有体验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理解、宽容,同时受到激励、鼓舞、指导、忠告和建议,他们才可能以极大的热情、无所畏惧的心态投入到创造性的学习活动中,从而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这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构建这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首先,要给学生个性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学生的个性发展是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实现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给学生较多的自由思考、想象和创造的机会和空间,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允许学生提问、议论,表达创造性思维。要将课余时间留给学生进行独立学习和探索,不要使其被大量的作业所占有。其次,要重视对话与理解。对话与理解为个性的发挥创造了一个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的环境。对话使教师了解学生,把学生作为精神整体进行交往,也使学生理解了教师,师生双方都敞开了自己的精神世界,接纳着对方,从而获得了精神上的真正理解和沟通。再次,要给予学生爱与平等。爱与平等是形成良好师生关系的两大基石,也是个性化教学所需求的。最后,要经常进行角色置换。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设身处地去体验、理解学生的需要、自由、情感等各种感受,与学生的情感体验保持一致;同样,学生也要站在教师的角度去理解教师的意图、目的、动机和情感,真诚地回报教师。
(四)课程个性化
课程作为教师个性化教与学生个性化学的中枢连接点,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有人形象地将其比喻为“个人发展的掘进器”。因而课程个性化是实现个性化教学,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途径。它要求:(1)课程目标多元化。我们以往制定的课程目标局限于知识传授的单一标准,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课程目标的制定应以人为本,把人所有的本质内容整体地而不是分割地纳入课程目标,不仅有认知方面的目标,也包括情感的、心理的、道德的目标。(2)课程设置人性化。为了使个性化教学真正达到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目标,在课程设置上我们要进行科学、合理、人性化的安排。将课程设置分为学术性课程、创造性课程和活动课程三个板块。(3)课程表现形式多样化。将丰富的课程内容用多样的形式呈现出来,既有利于满足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需要,也有利于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为其实施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有机结合,通过视频、音频给学生和教师带来了感官的综合刺激,吸引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并有利于教师创设教学情境和学生获取知识。
三、小结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追求个性化、人性化的理念越来越显现出来。个性化教学理念的提出是教学发展的必然,同时也具有重要价值。在新时代的社会发展中,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更寻求以“自由个性”为内核的“全人格”内涵,这就使得当前的教学方式必须作出相应的调整,与之相适应的小班额的个性化教学也应得到广泛推行。本文提出个性化教学存在的现实性的问题,并考证当前的教学实践的现状,希望通过理论研究和探索,为我国的个性化教学提供一些建议和参考。
【参考文献】
〔1〕刘文霞.个性教育论〔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7.
〔2〕林良夫.个性发展与教育改革〔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92(2).
〔3〕邓志伟.个性化教学中的学生自由论〔J〕.外国教育资料,1998(6).
〔4〕钟启泉,邓志伟.个性化教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5〕王成文.课堂个性化教学的研究和实施途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10).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zazhifabiao.com/lunwen/jyjx/jyll/142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