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女性受教育程度现状及对策分析
时间:2015-12-20 15:33:48 所属分类:教育理论 浏览量:
摘 要:女性受教育程度的高低是影响女性人力资源开发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目前青海女性受教育程度不容乐观,存在很多问题。在对其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关的对策。 关键词:青海;女性;受教育; 1 青海女性受教育程度的现状 所谓受教育程度,是根据
摘 要:女性受教育程度的高低是影响女性人力资源开发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目前青海女性受教育程度不容乐观,存在很多问题。在对其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关的对策。
关键词:青海;女性;受教育;
1 青海女性受教育程度的现状
所谓受教育程度,是根据人们受教育时间的长短和反映出的知识文化水平来认定的,不同群体的人均受教育程度的差异,构成了群体规模的不等的教育存量。
随着青海经济的发展和基础教育投入的不断增加,女性接受教育的条件不断改善。小学适龄儿童和女童入学率分别由2000年的94.23%和93.09%提高到2006年的97.05%和96.7%;初、高中阶段女生毛入学率分别由2000年的78.35%和3.76%提高到88%和55.22%;青壮年女性识字率由2000年的72.1%提高到78.57%。新增女性劳动力和在职女职工能够普遍接受各种形式的成人教育,广大妇女逐步接受终身受教育观念提高 。
与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相比,女性受教育程度也有所改观,每万名女性人口中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数明显提升;文盲人口有所下降;女性人均受教育年限与男性相比逐渐缩减;女性受教育人口的数量随着年龄的减小而不断增多。如此情况为我省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也有力地促进了劳动人口素质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对推动全省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具有重要作用。
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由于受民族文化、宗教文化、传统习俗、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影响,青海女性人口受教育程度尽管有所提升,但仍远不及男性人口,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1 女性受教育程度在性别上存在较大差异
据统计部门前不久进行的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显示,青海省6岁及6岁以上人口中,接受小学及小学以上教育的人口性别比为124.4:100,其中在小学接受教育的人口性别比为112.57:100;在初中接受教育的人口性别比为145.19:100;在高中接受教育的人口性别比为119.71:100;接受大专以上教育的人口性别比为134.84:100,男性明显多于女性。在文盲、半文盲人口中,女性占67.2%,男性占32.8%。说明在受教育机会均等上,仍存在较大的不平等性。
1.2 受教育程度在城乡间存在较大差异
由于城乡长期存在社会结构制度的二元性,使得城乡间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有相当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也必然反映在女性受教育程度上。据第五次人口调查资料数据分析,从分地区分性别、受教育程度的6岁及6岁以上人口看, 61%小学文化程度女性分布在青海农村,初中、高中、中专文化程度城乡女性差距不是很大;而从大专、大学本科、研究生以上文化程度看,受教育程度越高,农村女性所占比例越低,依次递减为:36%、18%、16%。另据人口普查资料推算,2000年青海女性人均受教育年限为4.10年,其中城市为7.30年,农村4.63年,相距2.67年。而同期城市男性超过农村男性受教育年限仅1.94年,农村男性比农村女性多1.75年的受教育机会。可见,女性受教育程度城乡间存在较大差距。
1.3 女性受教育程在职业上存在较大差异
据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在青海省各职业人口中,77.54%女性从事农、林、牧、渔及简单服务和粗放加工等职业,且82%为小学以下文化程度;7.86%女性从事批发、零售、餐饮等商业服务工作; 14.6%的女性在国家机关、党群组织、高校、科学研究等机构工作。而且文化素质低的女性一般分布在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从事体力劳动;文化素质高的女性多分布在第三产业,从事脑力劳动。可以看出,不同职业所需的文化知识水平含量是有区别的,文化素质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女性就业机会及女性人力资本含量多与少。
1.4 女性受教育程度在民族上存在较大差异
青海总人口为543.2万,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就占45%。全省妇女文盲比例高,而少数民族妇女文盲比例更高。2005年五普资料显示,未上过学人口中少数民族女性比汉族高34.7个百分,在小学、初中、高中教育程度人口中,汉族分别是少数民族的3.71、4.94、和2.60倍;在大专、大学本科教育程度的人口中也分别高出少数民族女性2.25和0.51个百分点。缺少文化知识成为少数民族女性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许多方面享有平等权利的最大障碍。同时,妇女文盲也是导致家庭贫困的一个主要原因。
1.5 女性受教育程度在培训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各类培训是除正规教育以外的另一种重要的人力资源开发方式,事实上,劳动者所具有的许多有用的劳动技能都不是在学校里获得的而是得之于各类培训。青海省女性接受培训的比例低于男性。2004年-2006年青海省培训社会人员中女性所占比例分别为30.5%、23.5%、 24.4%。说明青海省女性接受培训的比例与男性相比差距较大。
2 青海女性受教育程度不高的成因分析
青海省女性受教育程度不高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既有认识的、观念的、政策的等主观原因,也有环境的、经济的、师资的等客观原因。从深层次分析,笔者认为以下三个方面的因素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
2.1 经济因素
长期以来受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青海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贫困落后的基本省情,使女性发展的起点低、发展慢。特别是教育经费投资不足,与全国平均水平有很大差距。同时,青海省国民收入水平也较低,不少贫困的地区只能勉强达到温饱,个人教育投资严重不足,尤其是农村女性,由于家庭经济条件的制约,失去受教育的各种机会。而且青海各地、各民族之间的教育发展也极不平衡,同一地区和民族内部,文化教育也有很大差别,农村低于城市,牧区低于农村,青南地区教育发展水平更为落后,特殊教育和农村学前教育发展较慢。这些都是造成青海女性人力资源性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的重要原因。
2.2 传统观念因素
青海女性整体文化素质偏低,而由此产生的狭隘性也成了女性不愿承认又不得不承认的心理弱点。“三刚五常”、“三从四德”、“女子无才便是德”等封建祖训;“男尊女卑”、“男主外、女主内”等消极思想;“靠天吃饭”、“安土为本”等传统生产生活观念;“男孩读书,女孩养猪”、“男孩当家,女孩出嫁”等民族传统观念;“舍寺院无学校,舍喇嘛无教育”等宗教负面习俗等。不仅残忍地剥夺了女性接受教育的权利,委缩了女性拥有的与男子同质的天赋和智慧的潜能,而且还成为女性抑制自身价值充分体现的一个思想和心理上的障碍,成为女性人力资源开发实施的又一障碍。
2.3 体制因素
体制问题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生产关系是由生产力发展的程度所决定的。但先进的生产关系能够有力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落后的生产关系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多年来青海省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所形成的人事体制、教育体制及其它相关体制,使安排取代了选择,服从取代了竞争,再加上社会传统观念的影响,女性人力资源开发的空间显得十分狭小,过多的女性管理人员被重复不变地安排在公共关系的岗位上,如党务工作、人事工作等;过多的女大学生被推荐报考社会公认的“合适”专业,以至文科成了女性化专业的象征。久而久之,使女性受教育程度的差异性越来越大,不可避免地限制了女性人力资源潜能的开发和拓展。
3 提高青海省女性受教育程度的对策
3.1 加强教育投入是提高女性受教育程度的重要环节
在争取国家财政的专项拨款,地方政府也要想办法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同时在保证政府投入力度加大的前提下,也应采取积极措施,启动社会资金对教育的投入,从总体上减缓女性劳动力受教育水平差异的扩大,提高女性劳动力的整体素质,为青海经济的快速发展积累人力资本。
3.2 让性别平等意识进入决策主流
消除性别歧视,弘扬女性自强精神。消除性别歧视,一是要创造有利于女性教育和发展的良好环境,在全省形成重视女性、尊重女性、保护女性的良好风尚;二是要把女性教育作为青海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之一,把女性发展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起来,消除不利于两性平等的因素;三是要宣传女性在推动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与贡献,宣传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涌现出来的优秀女性典型,让性别平等意识进入决策主流。
3.3 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根据青海省女性受教育程度、女性人力资本存量的现状和加大开发的需要,政府可采取应对性和操作性强的对策和措施,以尽快提升女性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一是继开展形式多样的扫盲活动,有效地降低女性成人文盲率。二是以多种手段鼓励处于弱势的农村妇女学知识、学技术、学科学,依靠科技脱贫,依靠知识致富,在实现农业现代化过程中,起骨干作用,在参与中提高自身的素质。三是坚决清除妨碍女学生接受教育的任何人为障碍。取消与性别有关的入学录取分数差异政策,积极开展升学指导工作,拓宽女学生择校择业的视野,优化女性人才的结构。四是积极发展适应妇女特点的成人教育。重点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增加妇女接受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的机会,使女性人力资源能有选择地接受教育和培训,提高女性受教育程度和自身的竞争能力和应变能力。
3.4 转变女性自身观念
广大女性要克服遇难而退的软弱心理,摒弃头脑中固有的女性是“弱者”的心理,从传统陈旧的观念中解放出来,从繁琐事务中解放出来,从因循守旧的思维定式中解放出来,以“自尊、自信、自立、自强”来认识和确立人生的自我价值,积极主动参与各类教育、培训活动,靠自己的实力不断提高政治、业务理论水平,参与市场平等竞争,成为市场需要的有用人才。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经济转型过程中找准自己的位置,特别是在直接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商业、服务、饮食业和金融保险等适宜妇女生理条件的部门、行业,干出不凡的成绩。
参考文献
〔1〕张小戎.女性人才资源的开发与管理〔M〕.北京:人口与经济,2003.
〔2〕刘曼元.西北少数民族妇女的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J〕.兰州大学学报,2004.
〔3〕王禄宁.关于女性人力资源开发的若干问题思考〔J〕.上海大学学报,2004.
〔4〕路德珍.女性人力资源优先开发与管理的战略思考〔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1999.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zazhifabiao.com/lunwen/jyjx/jyll/156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