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期刊

“三礼”教育是如何成就一所名校的

时间:2015-12-20 16:23:59 所属分类:教育理论 浏览量:

[摘要]大新小学从低水平到较高水平的快速发展,反映出学校实施“三礼”教育的适切性和有效性以及吴希福校长的领导力。“三礼”是指礼仪、礼貌、礼节,既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也是现代社会公民的基本道德修养。“三礼”教育要坚持小一点、近一点、实一点的行

[摘要]大新小学从低水平到较高水平的快速发展,反映出学校实施“三礼”教育的适切性和有效性以及吴希福校长的领导力。“三礼”是指礼仪、礼貌、礼节,既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也是现代社会公民的基本道德修养。“三礼”教育要坚持小一点、近一点、实一点的行动策略。校长的领导力集中表现为敏锐的洞察力和改革创新的胆识、较强的凝聚力、求真务实的精神。
  [关键词]大新小学;“三礼”教育;办学思想;校长领导力
  
  大新小学,深圳这座改革开放前沿城市中的典型“城中村”学校,由于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生源及其家庭环境的复杂性,学校发展一直处在低水平徘徊。但是,从2003年后,大新小学落后的面貌开始发生变化,五六年后则是旧貌换新颜,一个清新、整洁、文明、蓬勃向上的学校出现在世人面前,社会认可、家长称赞,让前来学校指导工作的上级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不住地赞叹:“想不到,真想不到啊!”甚至还吸引深圳市委书记李鸿忠亲自来学校考察,对学校办学成绩给予高度称赞!
  短短几年时间,大新小学何以能够发生奇迹般的变化?首先,得益于南山区教育局引进一位优秀的教育人才——特级教师吴希福校长;其次更得益于吴希福校长把脉后的对症下药,开展“三礼”教育(礼仪、礼貌、礼节教育)。那么,我们就顺着这样的思路,去探究吴希福校长的“三礼”教育办学思想。
  
  一、“开方”先要把准脉,“三礼”教育是适于校情的选择
  
  2003年,吴希福离开了生于斯长于斯的陕北黄土高坡,怀揣第二次教育创业的梦想,只身来到深圳特区。在南山区教育局领导的期待中、在社区居民的企盼中、在深圳市同行们的注视中,他来到了大新小学,并担纲大新小学的重任。
  大新小学地处南山区的商业区和老城区交接地带,学校环境复杂,生源特殊,90%的孩子属于暂住户口,学生家长大多是从外地到深圳打工的农民个体户。全校共有24个教学班,近1200名学生,外来务工子女占85%以上。由于家庭背景的特殊性,这些孩子普遍缺少良好的家庭教育,更没有受过正规的学前教育,所以这些孩子的行为习惯都比较差,粗陋顽劣,缺少基本修养。刚来大新小学,有两件事让他记忆犹新。一次,学校组织学生参加区里的大型活动,不少学生衣着不整,有些甚至是蓬头垢面,走路打闹,就像散兵游勇一般。另一次是家长会,定好晚上7:30时的家长会,准时来的不足三分之一,大部分家长穿着短裤、拖鞋,有的妇女还抱着孩子,会间打电话的、聊天的很多,毫无约束。
  虽然在来大新小学之前,南山区教育局的领导事先把大新小学的状况向他做过一些介绍,但来到后让他看到、感受到的这种现实,还是缺少充分的心理准备。不过,吴希福校长知道,既然来了,就没有退路,只有鼓起勇气干下去。更何况,这些弱势群体理应受到更多的呵护!因此,吴希福校长坚定振兴大新小学的信心和决心,一定要把党和政府的关怀带给为特区建设默默无闻奉献的农民工,让他们的子女享受理想的教育。
  吴希福校长知道,作为一校之长,要改变大新小学落后的面貌,仅有决心和信心是不够的,而是更需要思想、智慧和行动。作为一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吴希福校长对教育有着他自己的思考。他认为,大家对德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性,没人怀疑,但在实际教育管理工作中,常常还是受“智育第一”的思想所支配,“分数”“教学成绩”“名次”等成为校长追求的目标,而德育成为说起来重要、忙起来不要的“点缀品”。在吴希福校长看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不仅是当前国家大力推进的素质教育的核心要义,而且也是教育的本真意义。教育首先要教会学生做人,这应该被教育者、特别是办学者奉为圭臬。
  吴希福校长觉得,德育之所以在学校教育中落空,除了有办学者认识上的原因,还因为德育本身是内涵深刻、内容丰富、外延广阔的一个概念,常常让办学者无从下手。因此,找准德育的切入点就显得非常重要。2003年秋季开学前的一周,已经是大新小学校长的吴希福,几乎与学校所有的干部教师都做了一次比较深入的交流。大家都有改变学校落后面貌的强烈愿望,同时又觉得学校环境特殊,底子薄,一时难以改变现状,畏难情绪比较大。同时,大家也认为学校首先应该从“规范”教育入手。吴希福校长通过对大新小学校情的分析和对干部、教师思想的把握,决定先走礼仪、礼貌、礼节“三礼”教育这步棋,这不但是求德育实效的一个具体策略,而且彰显著吴希福校长的一个重要办学思想。开学后,学校分年级召开六次家长会,让家长知情和配合学校所要开展的工作,营造家校合作的氛围。
  
  二、“三礼”教育外在规范学生行为,内在提升国民素质
  
  “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绵延不绝的巨大精神财富。中国历代思想家无不强调“礼”在“树人”以及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作用。
  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强调学礼是一件小到立人、大到立国的大事。他还具体地教育他的学生:“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从而告诉人们要懂得礼节规范。“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荀子·修身》)荀子的这句话同样很好地诠释了人必须学“礼”的原因。
  吴希福校长认真学习、领会历史上关于“礼”的这些经典阐释,不断丰富和深化自己对“三礼”的现代认识。他认为,“三礼”是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人际间相互关系的一种表现形式,是衡量一个人道德水准高低、有无修养的尺度,也是国民精神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精神文明的具体体现,在治国安邦、立身处事中具有重要作用。学习“三礼”并不只是个人生活小节或小事,而是一个国家和社会风气的现实反映,是一个民族精神文明的重要标志。所谓“礼仪”,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中言行规范和待人接物的标志,是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形成的行为规范与准则,是礼貌、礼节、仪表、仪式等的总称。所谓“礼貌”,是指人们在相互交往过程中言语、动作应具有的相互表示谦虚恭敬、友好得体的气度、风范和行为准则。所谓“礼节”,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社会交往过程中表现出的敬重、祝颂、致意、问候、哀悼、慰问等,并给予必要的协助与照料的惯用形式和规范,是礼貌在语言、行为、仪态等方面的具体规定。
  在吴希福校长看来,“礼”虽源于古代,特别是“三礼”,曾经被列为儒家经典,但对于今天的人来说仍具有现实意义。只不过,今天的人在学习、运用“礼”的精神时,要多赋予一些时代的内涵。因此,新时代开展“三礼”教育,已不单纯是一种经典的重复和模仿,更多的是一种精神的传承和扬弃。他认为,“三礼”教育实质是培养人的教养,是教人如何尊重人,如何与他人相处。据此,他把小学阶段的“三礼”教育的要义归纳为以下四点:
  第一,“三礼”教育的基础是尊重。礼仪的行为,实际上就是人们在尊重他人、尊重社会的意识的支配下,在人与人交往中表现出来的礼貌与礼节。它使人们做到遵守、自律、敬人、宽容、平等、从俗、真诚与适度,自觉地对交往对象一视同仁,给予礼遇。
  第二,“三礼”教育的核心是诚信。“三礼”教育就是要教育学生讲诚信。诚实是全部道德的基础,是人际交往最基本的条件。现代教育家陶行知强调:“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其实质就是强调一个“诚”字。做人先要做一个真实的人,才能做一个有用的人。在学校开展“三礼”教育时,应首先教育学生要信任家庭、学校和社会熟悉的人,然后再教育学生对社会上一部分人交往时要善于识别,不能过于信任;而不能先教育学生不要轻信别人,这样学生就会不信任所有的人,同时自己也去学做“不可信任的人”。其实,作为“三礼”教育的“信”主要还是说要使别人信任自己。
  第三,“三礼”教育的外表是美好。世界上美的事物千姿百态,自然美、社会美、科技美,异彩纷呈。美的本质,就呈现出对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认与肯定。审美可以陶冶情操、美化人格、约束和规范人的行为。“三礼”的践行并不是审美活动,但它的确又蕴含着审美的因素。比如个人礼仪修养做到举止优雅、服饰得体、仪容整洁、语言礼貌,就体现了对美的追求。语言美、行为美会给人亲切、亲近、自然、美好的感觉。因此,“三礼”本身就是规范美的体现,也是一个人的审美情趣与文化品味的窗口。
  第四,“三礼”教育的终极是一种健全人格教育。现代健全人格主要包括独立和合群两方面。团队合作精神就是一种既各自独立、又互相合作的精神,就是合群的最高境界。既体现每个人独立自主,又体现每个人为同一目标而与他人融为一体。既能保持个人的个性,又能使个人融为一体。而这种团队精神的核心,就是现代交往伦理或者说是“三礼”。因此,培养现代健全人格,离不开“三礼”的学习和教育。“三礼”教育是培育现代健全人格最合适的养料,而现代健全人格也成为“三礼”精神的最好体现。
  
  三、“三礼”教育的行动策略:小一点、近一点、实一点
  
  “三礼”教育是“做”的学问,在认识明确后,关键是如何把“三礼”教育的要求转化为学生具体的行为习惯和文明素养,所以选择恰当的教育行动策略,就成为关键。吴希福校长从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出发,确定“三礼”教育的行动策略是要小一点、近一点、实一点,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第一,适切。“三礼”教育是小学生养成教育及思想品德教育的具体化,因此,“三礼”教育目标的确定、教育内容的安排、教育方法的选择和评价的实施都要与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发展特点相适应,遵循教育过程的规律和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从调查研究人手,从学生生活、学习、与人交往等方面的小事做起,从学会做人的基本方面做起,从学生、家长、社会对学生发展的需要做起,贴近学生生活、学习实际,贴近学生家长要求的实际,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切忌笼统、空泛的一般性要求。如,学校把“三礼”的要求,从着装(校服、校牌、红领巾)、进校门、入教室早读、上课、下课、排队放学等几个方面作出具体的规范要求。学校又从不同的时间、在不同的地方、该做什么事、如何去做等制定了《大新小学一日行为早知道》。
  在此基础上,大新小学为使学生容易掌握熟记,把这些具体要求编成儿歌并写在教学楼楼梯的台阶上:“走路脚步轻轻,上下楼梯右行。说话轻声细语,着装干净整齐。作业准时认真,学习主动积极。公共场合守序,交通安全牢记。团结友爱礼让,三礼常驻我心。”
  第二,示范。小学生的模仿能力非常强,而老师和家长是他们最直接的模仿对象。老师和家长的一举一动、言谈举止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因此,“三礼”教育,不应该仅仅是针对学生的,同时也应该是面向教师、家长的。教师的行为要突出“三礼”规范,要起表率作用;家长要成为孩子“三礼”教育的榜样。
  第三,践行。“三礼”作为文明习惯和良好品德的表现,只有表现在实际生活中,才能为人所体验,也才能同时被人所认可。学校通过“三查”把“三礼”教育落实在具体行动中。一查学生每天穿戴情况。二查学生礼貌礼节情况。每天早上、中午上学,学校都安排有老师和学生在校门口值勤,进校师生问好。平时在校园遇到老师、来宾和同学主动打招呼问好,同学之间发生矛盾时,要互相谦让。每天回家主动向爸爸妈妈打招呼,主动帮助爸爸妈妈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学会关心他人,处处替他人着想。三查课堂表现情况。学校把课堂教学作为落实“三礼”教育的主阵地,制定了《大新小学学生课堂常规要求》。与此同时,学校充分发挥少先队组织在“三礼”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组织队员们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感受“三礼”教育。
  第四,协同。学生不但生活在家庭中、学校中,而且生活在社会中。学生是社会人,在学生与社会广泛接触中,形成了一个与周边的人(家庭、社会)互相学习、互相交往的网络,因此,“三礼”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做到“三结合”,即课内外相结合、校内外相结合、学校与家庭相结合,体现协同性。
  一是组织教职员工认真学习各种礼仪规范,普及生活礼仪、社会礼仪、教学礼仪、学习礼仪等基础知识,使他们了解掌握日常礼仪常识,以“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为准则,时时做好学生的榜样。
  二是通过“家长学校”等各种形式,加强对家长礼仪意识的教育,充分发挥家长的“身教胜于言教”的作用。
  三是努力取得街道办事处、居民委员会等社区单位的认可、理解和支持,让文明礼仪教育活动真正走进社区。
  四是充分利用公益活动、寒暑假等时机,倡导学生走出家庭,走进社区,宣传礼仪知识,实践礼仪行为,做文明礼仪的宣传者、实践者、示范者。

  
  四、“三礼”教育掀开大新小学新的一页
  
  如今,“三礼”教育已在大新小学绽放出绚烂的花朵,结出丰硕的果实。
  谈起“三礼”教育带给学生面貌的变化,2003年,与开展“三礼”教育同年来大新小学任教的胡庆鸿老师有着更深切的感受,见证了学校开展“三礼”教育之后所发生的深刻变化。他说,在开展“三礼”教育之前,我们这个以农民工子弟为主的学校里,很多人用“野孩子”来形容我们的学生。自从开展“三礼”教育以后,我们的学生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方面都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变化。他们在“三礼”教育下已经变成文明、上进的“乖孩子”。
  孩子懂礼知礼,反过来进一步影响了大人。家长整体面貌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再没有家长打赤膊、穿拖鞋短裤进校门;再没有开家长会时交头接耳、手机铃声此起彼伏了;再没有家长因为一点鸡毛蒜皮小事就和学校或者其他家长纠缠不休了……
  “三礼教育”同时提升了学校的教育质量。大新小学2005年12月,被评为广东省一级学校,实现了超常规发展。2006年9月,深圳市委书记李鸿忠视察了大新小学,在与师生们亲切交谈中,深切感受到了学校开展“礼貌、礼仪、礼节”教育在孩子们身上绽放的文明之花。根据李鸿忠的讲话精神和区委、区政府对南山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要求,南山区教育局从2007年5月起,在全区中小学深入推进文明礼仪教育活动,并印发《南山区学校文明礼仪规范》。
  大新小学真的变了,大新小学的学生真的变了,以致让附近的中学对大新小学的毕业生亮出升学“免检”牌。
  无疑,“三礼教育”把大新小学变成了一所学生喜欢、家长认可、社会赞誉的名校。大新小学应该以此为基础,把“三礼”教育纳入学校整体规划和发展中,进而形成学校“三礼”教育文化特色。
  
  五、大新小学的变化凸显校长领导力
  
  大新小学的变化、超常规的发展,再次印证了“一位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这样一句朴素的真理。引发一所学校超常规发展的因素可能是多方面的,如外部力量的力持,内部成员齐心协力的干劲,等等,但最核心的因素是校长的领导力。
  北京师范大学著名教授裴娣娜通过对一些优秀中小学校长研究后总结出,校长的领导力,是学校创新系统中协调各要素关系的亲和力,处于引领地位。校长领导力集中表现为战略性谋划能力和领导者品格两个方面。战略性谋划能力的具体内涵为:敢于突破、勇于改革的洞察力、判断力与胆识,目标设计与决策论证能力,以及学校资源整合与经营能力。在领导者的品格中,更重要的是尊重事实、实事求是、讲求实效的求实精神,民主、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及不断反思、超越自我的意识与能力。纵观吴希福校长“三礼”教育的办学思想及其实践,在他身上不同程度地反映着校长领导力的那些重要特征,尤其是有三点感受最为深刻。
  一是敏锐的洞察力和改革创新的胆识。凡是能在一定时空范围内,采取得力的改革举措实现超常规发展的学校,校长无一例外都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改革创新的胆识,善于结合学校所在环境及学校的实际情况,形成学校教育创新的思路和特色。面对现实,要研究对策,兴利除弊,积极进取,方能开拓学校新局面。吴希福校长来大新小学,之所以提出“三礼”教育问题,并将其作为一个重要的办学思想,就是缘于对大新小学的正确认识和判断。对于这样一所基础比较薄弱、生源特殊、起点比较低的学校,过大的口号、过于宏伟的目标都不适于现实的大新小学。而“三礼”教育易于为大家认识和接受。
  “三礼”教育的成功推行让吴希福校长深信,“三礼”教育不是他仅出于个人目的的行动,而是一个学校的教育哲学的整体追求,是一种集体行为,内化为学校的灵魂,引领着学校发展,使所有的教职员工都能朝着同一个方向努力。
  二是较强的凝聚力。校长是一个学校的旗手,他举什么旗,事关学校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也就是走什么路的问题。如果旗手只是一个人摇旗呐喊,那么这条路一定走不坚实。旗手需要有响应者、跟随者。凡是优秀的校长,无不是富有感召力的旗手。大新小学的发展变化,就反映出吴希福校长和教职员工队伍这样的一种关系。吴希福是一位凝聚力非常强的校长,这种凝聚力源于两点。首先,作为一位特级教师的他,在教师中能够充分发挥专业引领能力。近五年来,他先后50余次带头进行“校长讲座”“校长上课”“校长论文”“校长说课评课”等活动,先后进课堂听课1000多节,并对每一节课进行点评。这既是对学校其他领导的极大促进,又是对学校教师的专业引领。作为校长,最核心的管理是学校教学工作,最根本是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具有高水平专业品质的校长,最容易为大家所信服、所拥戴。其次,吴希福校长常记人之功、常念人之好的人文管理方式,让大家自然能够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凝聚力。在大新小学,同样有规章、有制度,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但吴希福校长更重情感管理,坚持依法治校与民主治校相结合,制度管理与情感管理相统一,坚持从“需求”出发,注重参与式管理,营造宽松、民主的氛围,以建设一个优秀的教职员工团队。吴希福校长常说,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固然不错,但好学校靠的是优秀的教师队伍,优秀的教师队伍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三是求真务实的精神。“三礼”教育也许与我们当前流行的教育理念、教育口号相比是“具体而微”的,但吴希福校长没有因其“具体而微”而不为,而是努力把它抓实,求得实效。为了把“三礼”教育落在实处,吴希福校长领导的大新小学没有给学生许多大而空的道理,而是将“三礼”细化为一个个具体的行为规范,包括学生在校“三礼”行为要求、学生在家庭“三礼”行为要求和学生在社区“三礼”行为要求,其中每一项都切合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情况,比如“见了同学互相问好”“进餐前请长辈或客人先行就座”“不带食物进会场,结束后把废纸垃圾带走”等,都是学生稍稍努力就可做到,长期坚持就能养成习惯的。吴希福校长说,不要小看这些个人生活小节或小事,日积月累,就成为了一种良好的道德素养,一种健全的人格,成为一个民族精神文明的重要标志。“三礼”教育看似只是言谈举止、行为习惯的事,其实,它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优秀文化,一种传统美德,这种文化,这种美德,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在日益国际化的态势下,更加凸显它的魅力。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zazhifabiao.com/lunwen/jyjx/jyll/17999.html